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全球进入地震活动高发期:10年前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已有 3665 次阅读 2015-5-6 05:2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马德雷冷位相, 地震活跃期, 月亮赤纬角, 特大地震

全球进入地震活动高发期:10年前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2005-2011年多次著文指出,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8]

   8级地震具有18.6年月亮赤纬角周期。


全球进入地震活动高发期?(组图)
2015-05-06 02:25:35 来源: 北京日报(北京)
分享到: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达拉哈拉塔坍塌。
10.0
9.5
9.0
8.5
8.0
7.5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年

  
1900年以来全球震级-时间分布图(邓起东等提供)
9.0
8.0
7.0
6.0

  1900 1908 1916 1924 1932 1940 1948 1956 1964 1972 1980 1988 1996 2004 2012 2020

  
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6.5级以上强震的震级-时间分布图 (张培震等提供)


  贾斌

  新闻背景

  据新华社日前消息,以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9.0级地震为标志,地球进入了8级地震活动的高发期,并且这一态势可能还将持续。

  那么,这种说法具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目前全球确实处于一个8级以上地震的高发期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邓起东院士的几篇文章,比较系统地阐释了这个说法。邓院士系统地总结了全球里氏震级大于8级的地震发生规律,发现在某一段时间内(大约为15至20年),8级以上的大地震发生的频率高于以往,而且相伴有若干次9级左右的地震,他称之为地震活动高潮。而在地震活动高潮之外,8级以上地震发生较少,震级也不大。

  根据邓起东院士提供的这张全球大地震震级-时间分布图(震级用竖轴表示;横轴表示时间),几个框圈出来的段表示地震活动高潮期。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2001年智利发生8.4级地震以来,全球共发生大于8级的地震17次。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20世纪50至60年代,自1950年西藏察隅8.6级地震开始,至1965年阿留申8.6级地震结束,16年内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13次,包括人类记录到的最大地震—1960年智利9.5级地震。

  而在1900至1925年前后也有一个小高潮,这个小高潮中就包括了中国的海原、武威古浪等几次8级大地震。

  另外,地震活动高潮不仅表现在次数上,还蕴含在能量释放中。两个相差1级的地震,其能量释放相差约31.6倍,也就是说,如果比较地震活动高潮与平静期的能量释放,二者差别会更为明显。

  邓院士对全球地震活动高潮的定义,并针对超强地震规律的总结,可以说是有一定意义的。缺点就是时间比较短,仅有百年,对地震活动高潮的机理也没有深入的研究。

  中国大陆也存在类似的地震发生规律

  而对中国大陆的强震发生规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张培震院士也在一篇文章中予以总结,并提供了以下一张图表。

  图中横轴表示时间,右竖轴表示震级。黄色区域代表地震高发期。右侧的问号表示尚不知道这次地震高潮还能持续多久。

  可以看出,地震活动的高发期,不仅表现在次数多、震级大,更表现在能量释放出现阶段性的变化。

  对于中国大陆地震的特点,张培震院士论文中的两段话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

  中国大陆的强震在时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表现出明显的活跃期与平静期相交替的轮回性活动,也就是具有“动静交替”的特征。从1900至2010年的110年间6.5级以上地震的时间分布图来看,可以根据强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的变化,识别出6个强震活跃期,每个活跃期的时间长短不一,长的可达十几年,短的只有数年,一般在同一活跃期内有多次7.5级以上强震发生。其中1985至1998年的第5个活跃期比较特殊,其历时时间长(13年),虽然发生的最大地震仅是1988年澜沧-耿马7.6级地震,但其间共发生过8次7级以上地震。最后一个活跃期起始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之后是否结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平静期位于活跃期之间,在几年到十几年之间变化,少有或没有7.5级以上地震发生。地震活动的“动静交替”可能反映了应力积累和释放过程。

  除了时间上平静、活跃相交替的活动外,每一个活跃期均有其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例如第1个活跃期的主体地区在天山,第2个在祁连山,第3个在西藏南部,第4个在华北和川滇,第5个在云南,第6个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活动地块。

  现今中国地震活跃区在巴颜喀拉地块周围。从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以后,围绕这个地块发生了好几次让人心碎的地震,包括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以及2014年2月的于田7.3级地震等。1997年的玛尼7.5级地震也发生在这个地块周边。如果认为在这个地块周边完全发生破裂才表示这个地震活动高潮完全过去的话,那么在未来的几年内仍旧会围绕巴颜喀拉发生若干次强震。

  延伸阅读

  地震趋势分析

  不等于地震预报

  说了这么多,以上方法可以预报地震吗?答案是不能的。这只是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归纳出一定强度的地震发生的规律,并对未来地震趋势做分析。

  从上面对全球大地震的分析,可以发现9级左右的地震,基本全部发生在环太平洋和东南亚的苏门答腊地区,这个范围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个规律并不具有对地震预报的实际指导意义。

  对于7至7.9级地震每年至少在10次左右,高发年份会略多于20次,大部分情况会在二者之间,在地震活动的高潮期和平静期,这个级别的地震发生频率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但是,这样的地震有些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比如在大地震平静期的1990年,伊朗北部发生7.4级地震,就造成了4万多人死亡。
  而在中国大陆地区,在地震活动高潮期,虽然地震的频率和震级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发生的地点规律性并不太强。比如,在第4次地震高潮期,两次最大的地震分别是发生在云南通海的7.6级地震和河北唐山的7.8级地震,二者相距很远。第3次地震高潮期和第4次地震高潮期之间的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了7.2级地震,前后还伴随发生了若干次6至7级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所以,虽然中国大陆的地震在统计学上有一些规律,在高潮期地震的次数和震级都会变大,而且会在一个主体地区集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地方就不会发生大的地震。比如现今所处的地震高潮期,虽然大多数强震都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周边,但是去年的鲁甸地震,就不在这个区域内。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预测地震高潮期。地震活动高潮期,一般以一个较大的地震的发生作为开始,另一个较大地震的发生作为结束。但是,这两个地震何时到来,选择的标准是什么,相隔多长时间,尚没有一个标准,也不知道会是哪个区域。

  所以,这种方法并不是预报地震,只是对地震发生规律的总结,它能够解释地震为什么多发,但不能回答你那里近期会不会有地震。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越来越多的规律呈现出来的时候,能够最终解决地震预报的问题。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http://news.163.com/15/0506/02/AOT9JJ4A00014AED.html

“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10年前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已有 386 次阅读 2015-4-27 10:0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地震活跃期 拉马德雷冷位相    推荐到群组

“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10年前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2005-2012年相继指出,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8]。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

  2004-2018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已发生6次)。


相关报道:

“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图)

2015-04-26 13:17:34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

  早报见习记者 刁凡超

  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并发生7级余震;16时05分,西藏吉隆县发生3.6级地震;17时17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北纬28.4度,东经87.3度)发生5.9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25日对早报记者说,地震接连发生是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的表现。

  尼泊尔8.1级地震是本世纪以来发生在陆地上的第5次八级以上大地震,此前发生的四次大地震中,有两次涉及中国(昆仑山西口8.1级地震和汶川8.0级地震)。

  孙士鋐指出,喜马拉雅山地区处于地震活跃地区,这个地区因印度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在俯冲带上往往能引发地震、火山等高地壳活动状态。“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以来,我国接连发生多起地震,说明中国也进入地震活跃时期。”

  尼泊尔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印证了该说法。他还说:“本世纪以来的强震频次明显比上世纪后半期增多,有点类似上世纪前50年了,大家认为进入了强震活跃时段。”

  日喀则地震不属于余震

  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约3小时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北纬28.4度,东经87.3度)发生5.9级地震。

  孙士鋐告诉早报记者,定日县地震不属于尼泊尔地震余震,但它的发生受到尼泊尔8.1级地震地震波的影响。

  “日喀则地区已经积累了中等地震的能量,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向外扩散,在传播的过程中触发了有些已经进入地震活跃期的地区,使该地区提前发生地震。” 孙士鋐解释说,尼泊尔8.1级地震的最大余震已经在地震发生34分钟后发生了—即尼泊尔14时45分发生的7级地震,他个人认为不会再有更大余震发生。

  尼泊尔位于全球著名的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稍早时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尼泊尔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两个板块的碰撞带上。从1900年以来,尼泊尔强震非常活跃,仅此次地震周边就已经发生了8次强震,而从整个尼泊尔看,强震就更多了。

  蒋海昆称,目前认为喜马拉雅地震带的活动在短时间范围是加剧的,但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印度洋板块活动加剧。目前不清楚此次尼泊尔地震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可能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动力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具体还需要深入研究。

  相当于1.4个汶川地震

  孙士鋐认为,这次的尼泊尔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都属于版内地震,但本次的灾情影响较小。

  “从能量的角度上看,这次尼泊尔地震相当于1.4个汶川地震,但汶川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尼泊尔地震在我国境内影响的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稀疏,所以造成的影响相对小一点。”

  孙士鋐对早报记者说,地震接连发生是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的表现。蒋海昆也对央视表示,本世纪以来,全球陆地上已经发生了3次大地震,其中两次在中国。此外,还有印尼海啸、日本九级大地震、智利地震等海沟地震。他说,本世纪以来的强震频次明显比上世纪后半期增多,“有点类似上世纪前50年了,大家认为进入了强震活跃时段。”他表示,这属于地球活动周期性特征。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邓起东同样表达了类似观点。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造成218.4万人受灾,196人死亡,这是继2008年汶川地震后,这一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大地震。邓起东当年4月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未来五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全球仍是地震活动高潮时期。”

  邓起东认为,全球大地震活动过程并不是随机的,周期性和丛集性是存在的,如今正经历着一个全球性新的地震活动高潮。“从释放能量来看,本次高潮期已经释放的能量仍小于上一次,高潮期还将持续一定时间。”邓起东说,“更重要的是,去年4月苏门答腊地区连续发生两次8级大地震说明,全球还有可能发生大于8.0级的地震。”

  孙士鋐对早报记者表示,据他的观察,我国西南地区近几年地震活动水平比较高,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关注地震活动的发展态势,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另外,加强应对地震灾害的物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http://news.163.com/15/0426/13/AO4MTRHP00014AED.html 

全球正处于地震活跃期 统计特征获得证实

已有 1767 次阅读 2012-11-27 06:41 |个人分类:防灾信息|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地震 统计    推荐到群组

全球正处于地震活跃期 统计特征获得证实

                                                        杨学祥

一、专家称全球处地震活跃期 近期强震未超常规 

 中新社北京413日电 ( 欧阳开宇)针对近期发生在印尼和墨西哥的几次强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13日在北京指出,全球正处于地震活跃期,近期的地震属正常,并未超出历史常规。刘杰透露,在2004年印尼9级大地震之后,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从那时起,各国加强了对地震预报的研究。他还表示,从研究人员对强震后的回溯观察来看,强震之前是有预兆现象的。

http://www.cqcb.com/cbnews/gngjnews/2012-04-14/797481.html

二、地震活跃期的统计规律

全球变暖导致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海洋地壳均衡沉降,引发环太平洋地震带频发的地震活动。深海巨震的降温作用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自然的冷暖自调节作用,其能源来自太阳辐射变化造成的冰水转换[1-2]2002年郭增建提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会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从而使地球降温20[3]

2012年欧洲和日本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2007年、2008年、2009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2006年、2010年和2011年,其中2006年的情况最严重。原因在于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发生了9.1级地震和巨大海啸,20053282007912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2010227智利发生8.8级地震和海啸,2011311日本发生9级地震和巨大海啸,2012411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深海巨震和海啸与冷气候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47-1976

低温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12

66

0

2

2000-2030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冷气候有很好的相关性[4]。表1给出了验证深海巨震降温说的统计数据,该表最初在2005-2006年发表[21, 29]。截止20125月,2000年以来8.5级以上地震已由2005年前的1个增加到6个,与2000年,特别是2006年开始的极端低温事件频发相对应,理论得到实践的证实,有很好的预测效果

三、历史数据验证

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1868年以后的北半球温度下降与1868年和1877年间的智利两个Mt9.0级大地震有关。1900年以后的北半球的温度下降可能与1906年厄瓜多尔Mw8.8级大地震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周围大量Ms8级以上的大地震的数量特多有关。1952年之后的温度短时下降以及1960年以后的明显的长时段下降可能与1952195719601964年的4Mw9.0~9.5级的环太平洋大地震有关。由于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为Mw9.5级,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为Mw9.2级,所以1960年以后北半球和中国气温下降明显,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3]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8]。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

四、地球物理机制分析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9-11]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万年前有2000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500,并将继续上升200。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洋壳均衡下降了43(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米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9]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9]

由图1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AB弧下降到CD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1, 9]

其一、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AB弧扩张到AE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CD弧上升到AB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BE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1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1988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拉马德雷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五、地震活跃期的发展趋势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8]

20087月我们再次指出[12],根据前一周期的统计规律,9级以上特大地震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9级以上特大地震发生在1952-1964年之间,并具有准四年周期,与最强潮汐组合准四年周期对应;8.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1947-1965年之间。预计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2018年是8.5级以上地震集中爆发期,截止201211月,已发生了6次,并有继续爆发的强烈前兆和预期。

特大地震具有潮汐的准四年周期、月亮赤纬角18.6年周期和54年分段周期(三个日月食的沙罗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准四年周期和18.6年周期相对应[1, 12, 13]。在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中,月亮赤纬角极小值的1960年和极大值的1950年,都发生了8.5级以上特大地震,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49级以上特大地震的1952195719601964年后推54年,9级以上大地震可能发生在2006201120142018年。已发生的9级以上大地震有20041226日和2011311日,最大误差为1年,所以,2014年和2018年发生9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下一个月亮赤纬角极小值2014-2016年发生9级以上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徐道一推测在2014年,与我们在2008年的推测完全一致。下次9级地震应该在2014-2015年之间。2018年前可能爆发29级以上地震(见表2-3)。

据韩国《先驱经济》20121122日报道,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小组日前发表了一份惊人报告,日本或将发生强度超过去年的东日本大地震30倍的地震。这个研究小组同时表示,报告中的数据都是从科学角度出发的最大理论值。迄今为止,观测史上记录到规模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其震级为9.5级。而根据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小组的报告书,日本或将面临的地震将会超过1960年智利大地震。标签:日本研究大地震智利地震30

来源:山东卫视   时间:2012-11-25 11:53:49

http://v.163.com/zixun/V7M3CBCH5/V8G7JOFBN.html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

2  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准四年周期叠加(杨冬红,2009

                                                                         

         近地点                          潮汐强度   厄尔尼诺年(E

           农历   日食  月食        w  s   拉尼那年(L

                                                                           

 1946-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51  1  06   20.8    29                 8   23       s          E

 1952  1  26   20.1    30                12   27       ss         E,特大地震

 1953  1  17    7.0    3            30   15   30       s          E

 1954  1  10   17.8    6      5     19    5   19       ww        L

 

 1955  1  06   16.8    13                 8   24       s          L

 1956  1  26   20.8    14                13   27       ss         L

 1957  1  17    6.3    17                 1   16       ss         E,特大地震

 1958  1  09    7.7    20                 6   20       0          E

                                           

 1959  1  06    4.6    27                 9   25       0        大旱灾

 1960  1  26   17.8    28                14   28       s     大旱灾,特大地震

 1961  1  17    7.0    1                  2   17       sss      大旱灾

1962  1  08   21.9    3                  6   21       s        大旱灾

 

1963  1  04   16.2    9     25          10  25       www       E

 1964  1  26    9.3    12    14          15   29       0       E-L特大地震

 1965  1  17    8.5    15                 3   17        sss       L-E

1966  1  08   18.3    17                 7   21        ss         E

                                                                         

注:当日同时发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为最强潮汐sss,相差一天为较强潮汐ss,相差两天为强潮汐s,相差三天为一般潮汐0,相差四天为弱潮汐w,相差五天为较弱潮汐ww,相差六天以上为最弱潮汐www。特大地震为当年发生9级以上地震。

 

1955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根据美国华盛顿和理士满(Richmond)两地测得的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的变化,可用一条折线近似地表示,其转折点各在1957.791961.931965.61。在这些点上加速度的变化是急剧的,但速度是连续的[14]。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不仅与最强和较强潮汐相对应,而且与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4场特大地震相对应。

1957年、1961年和1965年都在117(地球近日点附近)有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叠加,形成最大和较大潮汐形变,影响地球自转速度,对应潮汐准4年变化周期(见表2和图2)。

地球自转准四年周期


   2  地球自转准四年周期与特大地震的对应关系

说明:地球自转转折点各在1957.791961.931965.61;特大地震在1957年、1960年和1964

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发生,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左右,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2006年,2010年,2014年,2018年)每一年及其前一年都是特大地震可能发生年。20041226爆发的印尼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1952114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

根据前一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发生特征,2010年(可能的拉尼娜年)及其前一年、2014年(可能的拉尼娜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2018年(可能的厄尔尼诺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爆发特大强震的可能性大。由于2010年、2014年、201812日为月亮近地点,与地球近日点13日或4日相差不过2天,叠加后的最强潮汐和较强潮汐强度相对较大,激发出的特大强震也会相当强烈。

特大地震接连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发生有明确的地球物理学意义:经过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近30年的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得海洋地壳负载加大,导致海洋地壳的重力均衡运动,频发的强震又使海底冷水上翻,导致全球气候变冷。我国著名地震专家郭增建曾经指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导致水面降温,由于冷水吸收了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

从表3中可以看到,2018年最强潮汐非常显著,由此激发的地震火山活动也将非常强烈。相关天文数据由国家天文台的韩延本研究员和乔琪源研究员提供。特大地震准四年周期不仅与最强潮汐准四年周期对应,而且与地球自转准四年周期对应,这为地震预测预防提供的新的途径: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转折点附近加强监测和观测。

地震历史数据表明,海岛特大地震连续发生。印尼苏门答腊岛在2004200520072012年连续发生48.5级以上地震,已经打破百年来的历史记录;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3次连续发生8.5级以上地震,其中29级以上地震;19231952年勘察加半岛2次。海岛特大地震连续发生值得关注。2011年日本9级地震后,日本特大地震也有连续发生的可能。印尼和日本9级地震后,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亚洲东部和南部双向交叉挤压形势已完成,北半球和中国地震将进入高潮。特大地震的准四年、18.6年和54年周期值得关注,与地球自转的准四年周期和18.6年周期相对应。

 

3  2003-2014年最强潮汐准4年周期

                                                                 

       近地点                         潮汐强度  厄尔尼诺年(E

         农历   日食  月食       w  s  拉尼那年(L

                                                                 

2003  1  24    6.6   22                 3   18     www

2004  1  20    3.4   29                22    7      s        

2005  1  10   18.1   1                 10   25     sss      特大地震

2006  1  02    6.8   3                 31(上年12)  s          E

 

2007  1  22   20.6   4                 19    3      0          L

2008  1  19   16.5   12                 8   22      0

2009  1  10   18.8   15    26          26   11     ss       E

2010  1  02    4.6   18    15     1    15    1     ss       特大地震L

 

2011  1  22    8.1   19    04           4   20      s       特大地震L

2012  1  18                            9   23     www     E

2013  1  10                            12  27       s       L

2014  1  02                            1  16  31   ss       特大地震L

 

2015  1  22                             05  20      s

2016  1  15                             10  24    ww

2017  1  10                           12  28      s

2018  1  02                             02  17     sss      特大地震E  

2018  1  30                             17  31      ss      特大地震E  

                                                                   

当日同时发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为最强潮汐sss相差一天为较强潮汐ss相差两天为强潮汐s相差三天为一般潮汐0相差四天为弱潮汐w相差五天为较弱潮汐ww相差六天以上为最弱潮汐www。特大地震为发生最强潮汐附近的8.8级以上地震,?表示预测。

六、结论

     2004-2030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和低温冻害等灾害频发,2004-2018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频发时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杨冬红, 杨德彬, 杨学祥.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4): 926-934.

[2]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3): 1023-1027.

[3]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4]        郭增建, 郭安宁, 周可兴. 地球物理灾害链.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 111-114, 146-158.  

[5]        杨冬红, 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6]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7]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8]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9]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J]。世界地质。198871):43-48

[10]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J]。地质科学。1992,(4):204-408

[11]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1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百科知识》2008/07, 8-9.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13]     徐道一, 孙文鹏. 歹字型构造体系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地质力学学报, 2011, 17(1): 64-73.

[14]     傅承义. 地球十讲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6: 55-57.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85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7650.html

上一篇:长期变暖短期变冷的潮汐周期:气候变暖究竟有没有停滞?
下一篇:长春被大风袭城:与厄尔尼诺有关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2 钟炳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