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厄尔尼诺分类的三种方法及其对中国洪涝的影响
杨学祥,杨冬红
厄尔尼诺在2015年的再次归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中国洪水的强度和分布的影响众说纷纭。由于对厄尔尼诺分类方法的不同,一些定义概念容易引起混乱和误解,必须统一标准,便于初学者掌握和运用。
第一种方法:早期的一些研究多数是按照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增温首先出现的位置来划分。按此种方法划分,1982-1983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类型应归类于典型的中部型(也有人称为西部型)。
朱乾根,葛旭阳,矫梅燕根据NMC客观分析资料进行诊断分析,揭示了1976-77年及1982-83年这两次ElNino事件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若干特征。结果表明:70年代末赤道西风异常背景场、SST背景场及其准4年周期振荡均存在年代际变化;SST背景场冷(暖)、80°W-0°E赤道区域850hPa纬向风异常西(东)风以及赤道太平洋SSTA准4年周期振荡东传型(西传型)共同决定了这两次事件的强度与类型的差异,即1976/77年事件为较弱的东部型EINino事件,而1982/83年事件表现为很强的西部型EINino事件。
第二种方法:按照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时间分类。
第三种方法:最近几年国际上的一些研究多是按照厄尔尼诺事件达到峰值时海温矩平的分布进行划分。
袁媛等人利用1951-2009年线性最优插值全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大气资料,以及中国160个站的降水资料等,重点分析了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的海温演变特征及对应的热带大气的响应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对次年夏季中国降水的可能影响。根据厄尔尼诺事件发展达到盛期时海温距平的分布特点,将1950年以来的厄尔尼诺事件分为东部型、中部型和混合型。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的海温演变及后期的发展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对应的热带太平洋上空向外长波辐射距平分布及热带印度洋一太平洋上空的沃克环流异常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厄尔尼诺的次年夏季,通过影响850hPa风场、水汽输送及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东部型、中部型及混合型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分别导致中国雨带呈现南方型(III类)、中间型(II类)和北方型(I类)的分布特点。
东部型厄尔尼诺,其次年夏季中国东部地区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降水偏多的可能性较大,而东南沿海降水偏多的可能性较少。
中部型厄尔尼诺,其次年夏季中国长江和黄河之间降水偏多的可能性较大,而黄河以北和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的可能性较小。
混合型厄尔尼诺,其次年夏季中国有两条雨带。主要的降水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另一条雨带位于华南,而江南至黄河以南地区降水偏多的可能性较小。
有些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到盛期时最大海温正矩平主要分布在赤道东太平洋及靠近南美沿岸,也即是Nino3区,定义为东部型厄尔尼诺。包括1951、1969、1972、1976、1982、和1997年。
另一些厄尔尼诺发展到盛期时最大海温矩平主要分布在赤道中太平洋日界线附近,也即是Nino4区,定义为中部型厄尔尼诺。包括1968、1977、1979、1990、1994、2002、2003、2004和2006年。
还有一些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到盛期时最大海温矩平的分布介于这两者之间,基本位于Nino3.4区,定义为混合型厄尔尼诺。包括1957、1963、1965、1987和1991年。
2015年厄尔尼诺从赤道太平洋中部开始,与1982-1983年厄尔尼诺很相似,能否有相同的发展过程值得关注,关键在于2015年厄尔尼诺最终发展成什么类型。
图1 2015年4月13日海温矩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