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建造海绵城市解决洛杉矶持续干旱问题:扩大地表蓄水空间势在必行

已有 3353 次阅读 2015-3-29 19:0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蓄水空间, 海绵城市, 逢洪蓄水

建造海绵城市解决洛杉矶持续干旱问题:扩大地表的蓄水空间势在必行

                  杨学祥


   因为加利福尼亚大约80%的地区处于极端干旱的气候,不能再把雨水放回到海洋里面。美国专家提出,解决洛杉矶持续干旱问题——建造海绵城市  

   我们在2010年4月10日指出,逢洪排涝,遇旱掘井,这是人类的短视行为,从此陷入缺水的恶性循环。尽一切可能扩大地表的蓄水空间才是唯一可行的科学措施。利用沼泽、湖泊、湿地、河道、沟渠、水塘、水库、水窖、地下室、地下空间蓄存雨水,是解决干旱的有效方法。

   我们的这一科学观点得到社会舆论的响应:自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害怕洪水泛滥。无论是堵塞还是疏导,无论是修筑大堤,还是挖掘运河,人们总是期盼着泽国变成万顷良田。可是蓦然回首,我们这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水资源是如此的匮乏。送走了滔滔东去的河水,我们却不得不忍受干旱的折磨。我们希望奔腾而来的洪水,远离我们的家园。可是,我们不知道,现在居住的地方,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园。是人类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排干了湖泊,放走了洪水,可是,却不得不忍受着干旱。面对西南地区大规模干旱,我们这才猛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曾经弃置不用的宝贵洪水资源,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在长江大河上修建水坝,是人类文明必然的选择[21]。

   我在2004年4月2日指出,自然补水的规模和速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我们曾指出,抗旱打井,抗涝排洪,这是人类传统的抵抗自然灾害的方法。其结果是导致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日渐枯竭,全球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地方政府如果不在蓄水防旱上有所作为,长期的旱灾威胁就不可避免。在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今天,有些地方却要发展“井旁经济”,科盲带给经济发展的是巨大的破坏作用[22]。伴随地下水的枯竭,井旁经济必然破产,古今中外,案例无数。

   我们在2005年1月31日指出,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我们必须改变与水源争地的旧观念,在相互依存中求得发展[23]。

   洪涝灾害本身也有利有弊,即在人类蒙受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大陆也得到充分的地上水和地下水的补充。近30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的减少与干旱灾害的加重是并行的。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扩大地表和地下蓄水空间,蓄存洪涝时期的淡水来应对干旱时期的淡水危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与水争夺存在空间的矛盾[24]。

   中国气候由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型给解决中国北方缺水问题带来不能错过的百年机遇,它不仅能解除中国北方近30年的旱灾威胁,而且为30年后的另一次南涝北旱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全面扩大北方的地表和地下蓄水。退田还湖,恢复湿地,回灌地下水,将洪涝时期的淡水储存起来,应对干旱时期的淡水危机[24]。

   逢洪排涝,遇旱挖井,这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拆了东墙补西墙,到头来小利换来大弊,形成恶性循环。逢洪蓄水才能遇旱不慌,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0548.html 


AMY STANDEN:解决洛杉矶持续干旱问题——建造海绵城市

2015-03-26 作者:AMY STANDEN 来源:不详 浏览:46 分享

  几千年以来,城市规划师建造沟渠控制水流。

  《Water 4.0.》的作者David Sedlak表示:“这是现代水基础设施真正的核心内容,是罗马人留给我们的古老方法——收集该城市郊区任何一个地方的水源输往城市,当我们用完时,输送回下水道。”

  这是大部分城市设计的方式。你能听到洛杉矶古老管道的回声,在上个月的一次历史性的旱灾当中收到人们的祈祷带来了降雨。但是这些珍贵的水被浪费了,因为水从屋顶上流下直接到下水道里面了。

  洛杉矶的一些城市设计师把缺水看作一种机遇。他们说能收集一场倾盆大雨的雨水,把它们转变成饮用水和用于灌溉。

  但是大部分时间,雨水流回到了河流或是海洋里。

  如果你追逐一滴雨水的话,你会发现雨水最后流入到洛杉矶河口里面,但是这不是一条真正的河。在20世纪40年代,工程师把它转变成一条狭窄的混凝土河道。现在,它看起来更像一条51英里长的浴缸。

  但是,它是防洪河道,这也是河流上禁止任何娱乐活动的原因。在暴雨里,从下水道来的所有的雨水径流会通过河道剧增。

  在它被开辟成水道之前,这个洛杉矶河流能暴发灾难性洪水。整个小镇会被淹没,而且在1938年,100多人死亡。

  现在的问题是洛杉矶需要雨水。因为加利福尼亚大约80%的地区处于极端干旱的气候,不能再把雨水放回到海洋里面。

  这就是建造海绵城市的目的所在,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高银锋/译

  原文链接:http://www.npr.org/2015/01/22/378844314/building-sponge-city-redesigning-la-for-long-term-drought

 http://www.landscape.cn/news/comment/celebrity/2015/0326/17299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8216.html

上一篇:干旱信息: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带来高温、干旱
下一篇:日本、墨西哥和智利火山喷发:敲响2015年灾害警钟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