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北京气温较常年偏高:并非厄尔尼诺惹的祸

已有 3901 次阅读 2015-2-13 07:48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拉马德雷冷位相, 严重干旱, 月亮赤纬角极小值

北京气温较常年偏高:并非厄尔尼诺惹的祸

              杨学祥

 

近几年全球极端灾害频繁发生,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是主要原因。2014年厄尔尼诺事件是否发生存在争议关系重大。

对中国而言,厄尔尼诺当年一般发生干旱,次年一般发生洪涝。所以,必须深究2014年的厄尔尼诺是否发生。

目前中国旱涝预测都建立在2014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的基础之上,必须重新研究,进一步论证。否则,错误的预报将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人为的灾难。

 

一、北京气温较常年偏高1.6厄尔尼诺给寒冷搅局

 

2015-02-11 08:49:24中国新闻网张静报道,北京气温较常年偏高1.6厄尔尼诺给寒冷搅局。

  入冬以来,我国华北、黄淮等地区气温明显偏高,降水稀少,创下了不少暖冬的新纪录。

北京气温

  比常年同期偏高1.6

  气象资料表明,从2014121入冬,截至今年129日,北京市平均气温为-2.4,比常年同期偏高1.6

  某些时段的具体数字更是令人瞠目:

  入九之后标志着北京已进入寒冬,然而最冷的“三九”和“四九”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了3.3

20151月份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6

  其中,11,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竟飙至12.8,突破了历史极值。110,北京海淀的日最高气温达14.2,与1月历史最高值持平。

  不仅仅是冬季气温偏高,北京市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大刚介绍,1900年至2014年,北京市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12。仅2014年,北京平均气温为14.1,比常年偏高了不少。

全国气温

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极值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41212015121,全国平均气温为-3.1,较常年同期偏高0.8,与1990年和2008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最高。

  全国六大区域(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气温均偏高,其中华北地区偏高1.0,西北地区偏高0.5

  “入冬以来,京津冀地区气温更是居高不下,普遍偏高12。”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高级工程师王启祎说。

  除了前面讲到的北京的情况以外,截至129,天津市平均气温为-0.8,比常年同期偏高1.8;河北省平均气温为-1.9,比常年同期偏高1.7

  “入冬以来,北京有4个气象观测站,河北有65个气象观测站,天津有3个气象观测站的日最低气温达到或突破当地1月历史最大值。”王启祎表示。

  进入“数九”以后,那句“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谚语似乎也不那么灵验了。京津冀地区气温普遍偏高24

1月,除西藏大部、青海南部、云南大部和东南沿海等地气温偏低或接近常年外,全国其余大部分地区气温普遍偏高14,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偏高4以上。

北半地球

  欧洲北美与我同此凉热

  与气温偏高相伴随的是我国北方地区降雨的明显减少,截至125,北京连续无降水的日子已长达94天,跻身历史同期第三位。河北省平均降水量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8.5%,除唐山、秦皇岛及张家口北部略偏多以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均偏少5成以上。更是有网友调侃道:“今冬在这里,注定与你无缘,换个城市去看‘雪’。”

  王启祎介绍:“尽管今冬我国气温偏高,但在北半球还不是特例,也不是最高的。偏暖较强的地区在欧洲及北美西部。入冬以来,欧亚大陆中纬度大部分地区、北美西部偏暖24。”

  与此同时,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成为188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

寻根问底

  还是厄尔尼诺搅的局

  早在201410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气候学家杰西卡·布伦就曾说过,2014年极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其原因包括厄尔尼诺现象、热带太平洋气候变暖等因素。

  “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与太平洋表面的风向和水流方向密切相关。”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表示,“一般厄尔尼诺年发生,全球温度就要上升,我国当然也不例外。”1998年、2005年、2010年温度偏高都与当年厄尔尼诺有关。

尽管NOAA质疑2014年最热年与厄尔尼诺之间的联系,但是我国和日本等国均判断厄尔尼诺是2014最热年的幕后推手。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45月至11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均综合指数连续7个月达到或超过0.5的标准,扰乱了全年气候。

细分缕析

  极地冷空气活动“不作为”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指出,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得气候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不是厄尔尼诺事件一个因素就可以决定的。

  她认为,“在厄尔尼诺背景下,由于冬季海陆热力差异的减弱,容易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弱,但是不能简单地说一定出现冬季气温偏高,因为极地冷空气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王启祎解释说:“去年12月下旬以后,极地冷空气整体偏向西半球,北美、欧洲受到极地冷空气的控制,部分地区气温偏低,此时我国受极地冷空气影响较小则出现气温偏高的现象。”特别是今年极地冷空气活跃的范围主要在东北、内蒙古等地区,对华北、西北等地的影响均比较小。

20151月份全国平均气温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所谓同期最高即是指都跟其他年份1月份比较。对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正研级高工艾婉秀进一步解释说,这个冬季“一九”、“二九”比较冷,“三九”、“四九”是比较暖的,前期偏低是冷空气在东半球,向南扩充的通道导致偏低,1月份的环流出了一个转折,整体移到了西半球。大家在媒体上也可以看到,在美国就是北美东部有明显强降温降雪天气,冷空气主体到西半球,我国处在一个高压的控制之下,这种情况下东北风偏弱,所以出现了气温明显偏高的情况。

  冷空气不活跃,气温自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同时,由于北京冬天缺少来自南部和东部的暖湿气流,水汽输送不够,这个冬季“贫雪”也就不足为怪了。

  “除此之外,今年西伯利亚高压偏弱,从而导致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偏弱,也是造成气温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王启祎补充道。

2014年究竟有多热

  最新全球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表明,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比1961-1990年的平均值高出0.6,也比历史上最暖的2005年和2010年高出约0.04,成为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全年中有6个月的气温创下同期最高纪录。

  英国:2014年,全年平均气温为9.9,比2006年创下的最高纪录还高0.2,是1910年英国全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一年。英格兰中部地区自1659年就开始有气温记录,而去年这一地区的平均温度同样创下“史上最高”。

  美国:2014年全年平均气温为14.6,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比此前的两个“最热年”2005年和2010年高出0.04

  同时,欧洲大部、俄罗斯中南部和远东地区、东亚部分地区、北美东部和阿拉斯加等地偏高12,部分地区达2以上。

  在大的气候变暖背景下,北京2014年的年平均气温为14.1,也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 张静)

(责任编辑:UN660)

http://news.sohu.com/20150211/n408916940.shtml

 

二、厄尔尼诺已经结束

 

2015012205:40 广州日报讯记者叶卡斯报道,今年时令上的“二九”、“三九”是1961年来第二暖,但可能与之相关的厄尔尼诺事件已经接近尾声,在“四九”可能再延续一段暖和天气之后,未来更长时间范围内的气候如何变化变得难以预测了。

  有分析指出,去年开始的一次中弱厄尔尼诺事件已于201412月到20151月初达到顶峰。在此之后,各监测区表层海温正在下降。从目前情况看,今年春季海温状况总体将是中性状态,其中赤道太平洋将呈现中西部略偏暖,而东部与南美沿岸略偏冷。不过,气象研究者也指出,太平洋温跃层蠢蠢欲动,新一波暖水正在酝酿中。根据美国有关方面的推测,今年夏秋季节,新一波厄尔尼诺可能再次来袭。分析认为,这样一来,今年主汛期就处于两次厄尔尼诺之间,1998年的洪水重现几率在降低。

  在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通常容易出现暖冬。尽管有专家指出,厄尔尼诺与我国天气之间的关系机制非常复杂,不容易厘清,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11~18日,也就是“二九”、“三九”期间,全国平均气温为-2.9,较常年同期(-5.1)偏高2.2,为1961年来的第二高,仅低于2002年的-1.9

  (原标题:厄尔尼诺事件趋于结束)

http://news.sina.com.cn/o/2015-01-22/054031429216.shtml

    厄尔尼诺已经结束,由此可见,2015122以后,未来更长时间范围内的气候如何变化变得难以预测了,把变暖原因归结为已经结束的厄尔尼诺,在理论上就无法成立。

 

三、厄尔尼诺没有发生

 

尽管NOAA质疑2014年最热年与厄尔尼诺之间的联系,但是我国和日本等国均判断厄尔尼诺是2014最热年的幕后推手。有根据吗?

厄尔尼诺发生标准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连续六个月温度偏高0.5摄氏度,图1表明厄尔尼诺3区没有达到这一标准。


1  20142月至20151月厄尔尼诺3区海温矩平

 


2 20141月至12月全球陆地和海洋温度异常变化

 

2014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的区域很小,低于一般的厄尔尼诺年,认为厄尔尼诺没有发生的气象机构是多数,包括世界气象组织、美国气象两大机构,和澳大利亚气象局。

 

四、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2014-05-26 16:23北国网-辽宁日报记者王亮和张晓丽报道,今年极端天气并非厄尔尼诺现象所致。

2014年伊始,异常天气就轮番在世界各地上演,我国局部地区也深受其害。不少机构预测今年太平洋地区或将面临厄尔尼诺现象,遭遇洪水、风暴和干旱侵袭。也有人认为席卷全球的极端气候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全球气候灾害频发的罪魁祸首真的是厄尔尼诺现象吗?今年是否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强度如何?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极端天气?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

杨学祥认为,2014年开始至今,在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暴雪、龙卷风、暴雨、强震、高温、低温冻害、中国雾霾等灾害频繁发生,很多人将其归因于尚未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颠倒了因果关系,忽视了真正的灾害元凶。全球灾害频发的原因在于20142016年正处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月亮赤纬角是指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在1991年,郭增建等人提出了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此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当月亮在南()28.6(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28.6度向北()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而当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时期,月亮只能在南北纬18.6度之间摆动,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小,导致赤道与两极的热交换减弱,形成旱涝异常和冷暖异常。主要表现在中国南方暴雨和北方干旱,例如1995年至1997年就处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几年大旱,南方发生暴雨。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的研究结论表明,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90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5个枯水期和4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415年,平均为9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714年,平均为9.25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18年左右,这恰好与月亮赤纬角的18.6年周期相吻合。

在历史上,对月亮赤纬角变化所带来的天气灾害也有记录: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 (河南大旱)19591960(山西大旱)19771978(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 (黄河特大水)1951 (辽河大水)1969 (松花江大水)1986 (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

我们在2008年就确认了这一现象,包括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将导致严重旱灾发生,并指出它与地震9年周期的关系。今年中国雾霾频发,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造成的冷空气活动减弱有关。

最近数月,多家全球气候预测机构上调了厄尔尼诺的发生概率。美国联邦政府气候预测中心表示,过去一个月,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在今年发生的概率大幅增加,夏季爆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超过65%。世界气象组织日前也发布公报称,鉴于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已达到出现厄尔尼诺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的国家气象机构均预计,今年有60%70%的可能性爆发超级厄尔尼诺现象。

我们目前还不能够断定今年肯定会出现这个现象,4月出现征兆,7月能见分晓,9月南极半岛海冰变化趋势是关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2015年爆发厄尔尼诺。

我们认为,类似19971998年的超级厄尔尼诺事件不会在2014年发生。因为统计数据表明,太平洋10年涛动(PDO)冷位相一般持续30年左右,暖位相一般持续20年左右。目前的冷位相持续时间不到20年,至少还将继续10年。改变这一统计规律需要数据支持。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年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

http://tech.gmw.cn/2014-05/26/content_11426315.htm

我在2012522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3589.html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我在201414指出,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了中国高温干旱和雾霾,1960522智利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强的9.5级地震。我在2012522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2014年最热年无疑证实了月亮赤纬角极小值的增温作用。

 

五、结论

 

南极海冰变化具有准两年周期,由此可以推测20159月南极海冰最大值要低于20149月的规模,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20152月南极海冰达到最小值,但20149月南极海冰最大值的影响还存在,厄尔尼诺现象只能减弱,没有增强的动力。320913的日食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加上9月末南极海冰最大值的减弱,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届时要注意监测。如果2015年发生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将形成新的最热记录。

对中国而言,厄尔尼诺当年一般发生干旱,次年一般发生洪涝。所以,必须深究2014年的厄尔尼诺是否发生。

目前中国旱涝预测都建立在2014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的基础之上,必须重新研究,进一步论证。否则,错误的预报将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人为的灾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379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7708.html

上一篇:等待时间检验:最冷时段和最热时段
下一篇:厄尔尼诺的成因及作用、地球自转和圈层差异旋转(修改稿)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3 钟炳 周少祥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