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科学预测的实践检验:今年极端天气并非厄尔尼诺现象所致

已有 2942 次阅读 2015-1-28 06:3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最热年, 月亮赤纬角极小值, 2014年灾害

科学预测的实践检验:今年极端天气并非厄尔尼诺现象所致

                             杨学祥

 

2014052318:47北国网-辽宁日报记者王亮和张晓丽在辽宁日报发表了对学者杨学祥的访谈录《专家:今年极端天气并非厄尔尼诺现象所致》。该文在各大网站广泛传播。

访谈录中的科学观点已被2014年的实践所证实。

 

1.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

 

访谈录:2014年开始至今,在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暴雪、龙卷风、暴雨、强震、高温、低温冻害、中国雾霾等灾害频繁发生,很多人将其归因于尚未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颠倒了因果关系,忽视了真正的灾害元凶。我认为,全球灾害频发的原因在于20142016年正处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7565.html

在气候学的史册里,2014年超过了2010年,成为最热的年份。有记录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都是在1997年以后,反映了地球不断变暖的趋势。

2014年的高温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那就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缺席。之前被认为是全球气候记录中最热的3个年份——2010年、2005年和1998年——均得益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推动,该现象能够提升气温。

尽管太平洋温度在2014年依然很高,然而去年的大气条件并没有促使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气候科学家迈克·欧本海默(Michael Oppenheimer)表示:“在没有强烈厄尔尼诺现象的一年出现破纪录的气温真的让人感到惊讶。”他强调,这一发现表明地球温度正在迅速升高。

欧本海默认为:“这一发现足以告诫那些利用过去10年的数据否认气候变化正在发生的怀疑论者。它提醒我们,气候变化正在两个方向上发生着:升高或降低。”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1501/t20150125_1620269.html

 

2.      2014年不会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拉马德雷冷位相不会提前结束

 

访谈录:最近数月,多家全球气候预测机构上调了厄尔尼诺的发生概率。美国联邦政府气候预测中心表示,过去一个月,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在今年发生的概率大幅增加,夏季爆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超过65%。世界气象组织日前也发布公报称,鉴于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已达到出现厄尔尼诺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的国家气象机构均预计,今年有60%70%的可能性爆发超级厄尔尼诺现象。

我们目前还不能够断定今年肯定会出现这个现象,4月出现征兆,7月能见分晓,9月南极半岛海冰变化趋势是关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2015年爆发厄尔尼诺。

实际上,20141014凤凰科技讯科学日报报道,近日消息称今年南极洲的海冰结冰程度创了新的记录,相比科学家们自20世纪70年代晚期开始进行的海冰结冰程度长期卫星记录相比,今年的海冰覆盖了更多南部海洋。然而,南极洲这一上升趋势只相当于北冰洋海冰丢失程度的1/3

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北极每年丢失了53900平方千米的冰;南极每年增加了18900平方千米的海冰。今年919日,自1979年以来南极洲的海冰结冰区域首次超过了2000万平方英里,根据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这样显示。这一基准的结冰程度持续保持了几天。1981年至2010年间平均最大的结冰范围为1872万平方千米。

今年单日最大结冰量发生在920,据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在这一天海冰覆盖面积为2014万平方千米。今年五天平均最大结冰量发生在922,海冰覆盖了2011万平方千米。

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2014/10/qhbhyw/2209601.shtml

我在621指出,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30-116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8月形成厄尔尼诺的预测还是阻力重重,除非9月南极半岛异常变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335.html

20149月末南极海冰面积达到最大值,是阻碍厄尔尼诺现象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222.html

这一准确的预测证明,南极海冰,特别是德雷克海峡海冰的气候开关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forum.php/blog-2277-795485.html

  访谈录:我们认为,类似19971998年的超级厄尔尼诺事件不会在2014年发生。因为统计数据表明,太平洋10年涛动(PDO)冷位相一般持续30年左右,暖位相一般持续20年左右。目前的冷位相持续时间不到20年,至少还将继续10年。改变这一统计规律需要数据支持。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年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

事实上,不是强厄尔尼诺事件导致拉马德雷冷位相提前结束,而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抑制了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科学规律不会人为改变。

 

3.      2014年中国极端灾害频发

 

2014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地震灾害2件,干旱灾害1件,洪水灾害6件。干旱灾害相对较弱,预示2015-2016年将有更大旱灾发生,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人民网北京123据民政部网站消息,201515,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公布“2014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公众推选结果。其中,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害位列第一。

2014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害。

2、“威马逊”超强台风灾害。

37月中旬南方洪涝灾害。

45月中下旬长江以南洪涝灾害。

568月东北黄淮等地旱灾。

66月中下旬南方洪涝灾害。

79月中上旬华西洪涝灾害。

89月上旬重庆洪涝灾害。

97月上旬云南洪涝泥石流灾害。

10、新疆于田7.3级地震灾害。

http://gd.people.com.cn/n/2015/0123/c123932-2366203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261.html

 

4.      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旱涝等灾害持续

 

访谈录:我们目前还不能够断定今年肯定会出现这个现象,4月出现征兆,7月能见分晓,9月南极半岛海冰变化趋势是关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2015年爆发厄尔尼诺。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如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高温、干旱、洪水将接连发生。监测厄尔尼诺非常关键。

高度关注2015年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附文:

 

2014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1583人死亡

2015-01-05 18:26:11 来源:新华网责任编辑: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民政部网站5日公布了由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布的2014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数据显示,2014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24353.7万人次受灾,1583人死亡,23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373.8亿元。

同时,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601.7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98.3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45万间房屋倒塌,354.2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4890.7千公顷,其中绝收3090.3千公顷。

综合来看,2014年全国灾情总体偏轻,与2013年相比,全部灾情指标均不同程度减少,灾情主要呈现的特点包括:西部地区强震频发,鲁甸地震损失严重;洪涝灾情总体偏轻,南方部分地区受灾严重;东北、黄淮等地高温少雨,夏伏旱突出;台风登陆个数偏少、次数偏多,超强台风历史罕见;年初低温雨雪影响春运,风雹灾害损失偏轻。

其中,2014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2次,6级以上地震5次。地震灾害共造成全国12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10.6万人次受灾,736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08亿元。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5日还公布了2014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分别是: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害;“威马逊”超强台风灾害;7月中旬南方洪涝灾害;5月中下旬长江以南洪涝灾害;6-8月东北、黄淮等地旱灾;6月中下旬南方洪涝灾害;9月中上旬华西洪涝灾害;9月上旬重庆洪涝灾害;7月上旬云南洪涝泥石流灾害;新疆于田7.3级地震灾害。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5/0105/618804.shtml

 

专家:今年极端天气并非厄尔尼诺现象所致

2014052318:47  北国网-辽宁日报收藏本文

资料图: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资料图: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

  核心提示

2014年伊始,异常天气就轮番在世界各地上演,我国局部地区也深受其害。不少机构预测今年太平洋地区或将面临厄尔尼诺现象,遭遇洪水、风暴和干旱侵袭。也有人认为席卷全球的极端气候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全球气候灾害频发的罪魁祸首真的是厄尔尼诺现象吗?今年是否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强度如何?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极端天气?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公报称,鉴于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已达到出现厄尔尼诺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专家档案

  杨学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研究。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

  辽宁日报:从今年年初开始至今,我国南方暴雨,北方气温与往年相比异常低,各地天气反复。有不少人将这些天气异常现象归结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您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杨学祥:2014年开始至今,在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暴雪、龙卷风、暴雨、强震、高温、低温冻害、中国雾霾等灾害频繁发生,很多人将其归因于尚未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颠倒了因果关系,忽视了真正的灾害元凶。我认为,全球灾害频发的原因在于20142016年正处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辽宁日报: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应该是个天文现象,具体是怎么影响全球的天气的?

  杨学祥:月亮赤纬角是指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在1991年,郭增建等人提出了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此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

  辽宁日报:除了干旱,我们发现部分地区还出现暴雨,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杨学祥: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当月亮在南()28.6(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28.6度向北()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而当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时期,月亮只能在南北纬18.6度之间摆动,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小,导致赤道与两极的热交换减弱,形成旱涝异常和冷暖异常。主要表现在中国南方暴雨和北方干旱,例如1995年至1997年就处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几年大旱,南方发生暴雨。

  辽宁日报:还有哪些证据能够表明月亮赤纬角会对天气产生如此重大的异常?

  杨学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的研究结论表明,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90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5个枯水期和4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415年,平均为9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714年,平均为9.25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18年左右,这恰好与月亮赤纬角的18.6年周期相吻合。

  在历史上,对月亮赤纬角变化所带来的天气灾害也有记录: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 (河南大旱)19591960(山西大旱)19771978(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 (黄河特大水)1951 (辽河大水)1969 (松花江大水)1986 (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

  我们在2008年就确认了这一现象,包括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将导致严重旱灾发生,并指出它与地震9年周期的关系。今年中国雾霾频发,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造成的冷空气活动减弱有关。

  强厄尔尼诺现象最可能出现在明年

  辽宁日报:虽然异常天气现象不是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但是与之情况类似。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是否会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杨学祥:数值计算表明,潮汐形变、圈层差异旋转和潮汐南北震荡是太平洋冷暖海流南北循环和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在圣诞节前后发生的原因。

  辽宁日报:天气的异常情况让不少研究人员提出今年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预测。到目前为止,我们是否能够断定今年肯定会出现这个现象?

  杨学祥:最近数月,多家全球气候预测机构上调了厄尔尼诺的发生概率。美国联邦政府气候预测中心表示,过去一个月,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在今年发生的概率大幅增加,夏季爆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超过65%。世界气象组织日前也发布公报称,鉴于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已达到出现厄尔尼诺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的国家气象机构均预计,今年有60%70%的可能性爆发超级厄尔尼诺现象。

  我们目前还不能够断定今年肯定会出现这个现象,4月出现征兆,7月能见分晓,9月南极半岛海冰变化趋势是关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2015年爆发厄尔尼诺。

  辽宁日报:也有科学家预测,此次的厄尔尼诺现象恐创数十年来之最。如果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您觉得其规模与往年相比会是怎样的?

  杨学祥:我们认为,类似19971998年的超级厄尔尼诺事件不会在2014年发生。因为统计数据表明,太平洋10年涛动(PDO)冷位相一般持续30年左右,暖位相一般持续20年左右。目前的冷位相持续时间不到20年,至少还将继续10年。改变这一统计规律需要数据支持。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年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

  应对厄尔尼诺现象提前防范是关键

  辽宁日报:如果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将对天气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杨学祥:厄尔尼诺现象对天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冷暖异常和旱涝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可能造成遍及全球的干旱、风暴、洪水等气候灾害,对农作物生产及相关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1997年至1998年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夺走了2万个生命,并造成经济损失近970亿美元。

  辽宁日报:范围缩小至我国,一般情况下,哪些地区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较大?会产生哪些气候、自然灾害?

  杨学祥:厄尔尼诺现象已被认为是最强的年际气候异常信号之一。据统计,每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气候不可避免地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对这种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我国许多地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受厄尔尼诺影响明显。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我国台风减少,长江以南地区降雨量会比常年偏多,而北方多发生严重干旱。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次年,南方易出现洪涝,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暴雨洪涝就与 1997 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同时,厄尔尼诺过程也被视为制约我国气温年际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但是,气候异常的成因错综复杂,中国的气候不仅受到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影响,也受到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多个因子的制约。因此,即使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其后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仍具有不确定性。例如,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发生当年我国多发生暖冬,而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发生当年我国东北发生夏季低温、严重低温冻害和冷冬,例如,1957197219691976年。

  辽宁日报:近几年夏季酷热、冬季严寒,今年是否也会发生这种情况?

  杨学祥:厄尔尼诺是极端热事件,如果2014年厄尔尼诺发生,全球性夏季热事件必然发生。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特征,我国冷冬和严寒可能性较大,特别是东北地区。

  辽宁日报:如果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您觉得影响最大的几个领域将是哪些?您能给这些领域提一些预防的建议吗?

  杨学祥:厄尔尼诺造成全球冷暖异常和旱涝异常,可使农业、渔业、交通运输、煤电、油气、矿业、旅游、公共安全等领域面临巨大威胁,相关部门必须做好应急准备。

  本报记者王亮张晓丽

(原标题:今年极端天气并非厄尔尼诺惹的祸)

(编辑:SN028

http://news.sina.com.cn/c/2014-05-23/184730213891.shtml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world/u7ai1613008_K4.html

http://tech.gmw.cn/2014-05/26/content_11426315.htm

http://www.weather.com.cn/chongqing/mtttq/05/2124901.shtml

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4-05/26/content_26831428.htm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4/05/26/016693800.shtml

http://hz.edushi.com/bang/info/113-115-n829376.html

http://futures.hexun.com/2014-06-23/165940966.html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c2ODcwNQ==&mid=200707217&idx=3&sn=f00520e5aee939573050ed8fcfd1e7c&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http://health.xinmin.cn/jkzx/2014/05/26/24399103.html

http://news.12371.cn/2014/05/23/ARTI1400812342774288.shtml

http://xyfanayi.com/xinwensudi/1400842446425010.html

http://news.sina.com.cn/c/2014-05-23/184730213891.shtml

http://tech.gmw.cn/2014-05/26/content_11426315.htm

http://haikou.newshainan.com/cn/1112979.htm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4/05/26/016693800.shtml

http://health.xinmin.cn/jkzx/2014/05/26/24399103.html

http://edu.dahe.cn/2014/05-26/102895856.html

http://www.cnxmax.com/news/show.php?itemid=1784

http://kepu.chinadaily.com.cn/kpzx/20140526/179176.html

http://wwwbig5.hinews.cn/news/system/2014/05/26/016693800.shtml

http://www.cwyan.com/article-418526-1.html

http://www.dsybbs.com/thread-728705-1-1.html

http://cq.weather.com.cn/mtttq/05/2124901.shtml

http://www.chengde.ccoo.cn/forum/thread-8636830-1-1.html

http://www.fjxmw.com/a/news/xmnews/shjd/2014/0525/353777.html

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4-05/26/content_26831428.htm

http://www.chinabaike.com/z/shenghuo/kp/2014/0527/2314729.html

http://news.12371.cn/2014/05/23/ARTI1400812342774288.shtml

http://kepu.chinadaily.com.cn/kpzx/20140526/179176.html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world/u7ai1613008_K4.html

http://roll.eastday.com/c2/2014/0527/1295400863.html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4/05/26/016693800.shtml

http://edu.dahe.cn/2014/05-26/102895856.html

http://haikou.newshainan.com/cn/1112979.htm

http://sprsj.com/a/yulecheng/2014/0526/7225.html

http://epaper.lnd.com.cn/html/lnrb/20140523/lnrb1385868.html

http://www.weather.com.cn/chongqing/mtttq/05/2124901.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3393.html

上一篇:2014年是1880年来全球最温暖一年:自然增温和人为原因叠加
下一篇:斐济群岛发生6.0级地震:关注1月潮汐组合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