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厄尔尼诺将在10月前后发生:关键在于9月南极半岛海冰变化趋势

已有 3444 次阅读 2014-8-14 20:2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球自转, 南极海冰,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将在10月前后发生:关键在于9月南极半岛海冰变化趋势

              杨学祥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最近指出,国家气象部门分析和遥感卫星监测,厄尔尼诺事件将会在10月前后发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到我们东北地区的水旱情况,所以也要密切关注气象的变化。

   据计算,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日本气象厅预计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只有到9月到11月期间某个时间出现,这一预测也缺乏根据。2014年11月18日-2015年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厄尔尼诺在2014-2015年冬季形成的可能性最大。

   我在6月21日指出,厄尔尼诺3区自2014年5月中旬海温异常超过0.5℃,目前超过1℃,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持续到11月,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不过,4月9日-7月28日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时期已过去大半,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8月形成厄尔尼诺的预测还是阻力重重,除非9月南极半岛异常变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335.html

   南极半岛在3月达到平均最小海冰覆盖面积,在9月达到最大的海冰覆盖面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南半球在2月达到它夏天的最低点,而北半球则在9月。

   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使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造成秘鲁海流变弱和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减弱沃克环流;结果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海冰增加。


SST Anomaly 201407 (center)


   图 1 2014年厄尔尼诺发展


   2014年3月南极半岛在3月达到平均最小海冰覆盖面积,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在3月增强,而在9月达到最大的海冰覆盖面积将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减弱,除非9月南极半岛海冰增多受到抑制。


   图2.全球气候的三个海冰启动开关示意图


   在短周期的气候变化中,德雷克海峡中的海冰进退控制气候变化的一个可能模式是: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使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造成秘鲁海流变弱和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结果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海冰增加。这就是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调控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称之为南极环大陆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图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496.html

   如果8-9月南极半岛变暖,使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减少,扩大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通道,增大南极大陆环流,减弱秘鲁寒流,则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

杨冬红, 杨学祥.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680-1685

相关报道: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厄尔尼诺将在10月前后发生

2014-08-14 19:02: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北京8月14日消息(记者满朝旭)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针对秋粮主产区东北地区遭遇的严重旱情,农业部今天(14日)召开东北地区抗旱会商保秋会商视频会,全力保证东北秋粮丰收。

  据统计,今年我国夏粮总产量达2731.9亿斤,顺利实现11连丰。夏粮产量占我国全年粮食产量的2成,全年粮食七成左右来自秋粮。还有50多天今年的秋粮就要收获,而秋粮的三分之一集中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对于当前的旱情,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要密切关注气象的发展变化。

  余欣荣:国家气象部门分析和摇杆(遥感之误)卫星监测,厄尔尼诺事件将会在10月前后发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到我们东北地区的水旱情况,所以也要密切关注气象的变化。

  当前旱情在东北四省区发展也各不相同,黑龙江旱情一般,作物长势良好;吉林干旱严重地区为玉米产区,此时正是玉米需水的高峰期;辽宁未来一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去年偏少6成,干旱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内蒙古旱灾严重地区主要集中在非粮食主产区,重旱面积和绝收面积少于常年平均值。

  余欣荣:东北地区这几年都没有发生大范围的伏秋旱,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意识有所减弱,特别抱着一些观望和侥幸的心理,一些旱情发展快的地区,有抗旱条件的,有灌溉能力的要主动抗旱。

  据预测,8月中下旬东北南部、华北北部、黄淮、江淮降水仍然偏少,局地偏少3成以上,旱情可能持续发展,不排除发生夏秋连旱的可能性。

  余欣荣:要搞好水源调度,尽可能扩大浇灌面积,从当前各地的抗旱情况来看,水源是关键。

编辑:夏可欣

http://china.cnr.cn/NewsFeeds/201408/t20140814_516222959.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9548.html

上一篇:鲁甸6.5级地震主震区域应预防后续强震发生
下一篇:智利北部可能发生超级大地震:关注2014-2018年特大地震频发期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3 杨文祥 钟炳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