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陕西遭遇近18年最严重伏旱:验证干旱18.6年周期

已有 3932 次阅读 2014-8-7 13:0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干旱, 高温,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陕西遭遇近18年最严重伏旱:验证干旱18.6年周期
           杨冬红,杨学祥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的大气潮和海洋潮最大幅度的南北震荡可激发冷空气活动,从而增大降雨机会。
   拉马德雷冷位相使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的干旱加剧,使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的低温冻害加剧。2005-2007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极端冷事件频发;伴随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到来,极端干旱事件也将越来越频繁。
   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未来十年极端干旱事件也将越来越频繁。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3004.html
   我们已经介绍了1942年的河南大旱、1959-1961年的三年大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5173.html
   现在将1995-1997年大旱资料介绍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5291.html
   2014年入汛以来(6月1日-8月4日),陕西省大部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少,关中及商洛旱区平均降水量96.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旱区平均气温24.7℃,较常年同期偏高1.6℃,旱区多地高温干热程度为1961年以来最重,综合气象干旱强度为1997年以来最重,旱情的持续造成了旱区上万人饮水困难。
http://news.ifeng.com/a/20140806/41470478_0.shtml
   1959-1961年、1995-1997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也是中国高温干旱最严重的时期,时间间隔为18.6年,是中国北方18.6年干旱周期发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月亮赤纬角的存在和地球自转,形成月亮潮南北震荡的半日周期,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振幅最大,为57.2度;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振幅最小,为37.2度,大约缩小了三分之一还强。这将导致赤道和两极热交换减弱,赤道暖湿空气向两极运动缺乏动力而滞留低纬地区,对中国而言就会形成副高压偏南和“南涝北旱”。
   2014年陕西遭遇近18年最严重伏旱,为中国北方干旱18.6年周期提供了实践检验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2.  杨冬红, 杨学祥, 刘 财.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3): 1023~1027
3.  杨冬红, 杨学祥.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学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1):58-70.

相关报道:
陕西遭遇近18年最严重伏旱 厄尔尼诺或是主因(图)
2014年08月06日 18:36
来源:西部网 作者:秦振
原标题:陕西遇近18年最严重伏旱 厄尔尼诺或是主要成因
   西部网讯(记者秦振 通讯员刘婧)入汛以来(6月1日-8月4日),陕西省大部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少,关中及商洛旱区平均降水量96.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旱区平均气温24.7℃,较常年同期偏高1.6℃,旱区多地高温干热程度为1961年以来最重,综合气象干旱强度为1997年以来最重,旱情的持续造成了旱区上万人饮水困难。
   许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在本该多雨的季节陕西会出现如此大范围的干旱?为此,记者今日来到陕西省气象局采访了气象气候专家,力争科学的分析这场干旱的成因。
关中、商洛6市区遭遇1997年以来最严重高温伏旱天气
   7月以来,陕西省出现3次高温过程,范围主要集中在关中、陕南地区,涉及75个县区。今年高温呈现出持续时间长、过程强度强2个特点。截至8月5日,陕西共出现33个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和最高的年份,此次高温为陕西省近54年来最强高温过程。
那么陕西持续高温天气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由于副热带高压位于内陆,导致海洋至大陆的水汽输送断裂,另外,副热带高压的强盛也使得高空锋区始终维持在较高纬度,冷空气无法南下。整个陕西省处于一个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均无法影响到的‘平静’区域内,天气形势稳定,导致长时间的高温天气。”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楠向记者解释到。
   6月1日-8月4日,陕西关中、商洛旱区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极低值,旱区多地高温干热程度为1961年以来最重,较历年同期偏高1.6℃,综合干旱强度是1997年以来最重的一次。
   7月1日-8月4日,关中和商洛旱区发生中度以上气象干旱持续日数达17天,中度以上气象干旱的天数仅次于1997年、1995年、1982年和2004年,特别是商洛发生中度以上干旱日数达到20.43天
   王楠表示,此次大范围、高强度干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入汛以来旱区降水异常偏少直接导致了干旱的加剧,二是旱区持续的高温天气助长了水分的快速蒸发,使水分蒸散远远大于水分纳入。
厄尔尼诺或成今年干旱主因
   可能许多人对于2014年全球爆发的厄尔尼诺现象仍然印象深刻。其实在科学界,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当年与次年夏季降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陕西的干旱和厄尔尼诺有直接的关系吗?
   陕西省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田武文表示,受厄尔尼诺现象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并存。由于大陆高压的存在,使陕西省偏南暖湿气流气候的输送通道受阻,不能形成大范围降水。
   记者了解到,1961年以来,夏季(6-8月)陕西省处于厄尔尼诺发展阶段共有4个年份,分别是1982年、1991年、1993年和1997年。在厄尔尼诺发展阶段相似年份中,与今年最相似的年份是1997年。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几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使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发生变化。
   据观测,厄尔尼诺事件出现的当年与次年夏季降水差异大,陕西省降水差异最显著的是在陕北地区,其次是陕南,关中地区不明显。“像今年陕北地区降水偏少,那明年的降水量偏多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田武文解释道。
干旱已对秋粮作物及果业造成严重影响
   当前,陕西旱情已严重影响秋粮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秋粮产量,秋粮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长安、蓝田、临渭西塬一线干旱严重,春玉米基本干枯死亡绝收,夏玉米出现滞长、叶片卷曲干枯,即使灌溉或后期降雨,也已无利用价值,面临绝收。”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化龙向记者说道。
   陕西省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台长王景红告诉记者,目前陕西省苹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均处在果实膨大和花芽分化关键期,对高温异常敏感。受高温干旱天气影响,苹果果实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同时对苹果花芽分化产生一定影响,其中,礼泉县套膜袋的果园有果实灼伤现象发生。
   面对如此严重的影响,李化龙表示,要优先保证保护地、经济作物与高产地块的灌溉用水,限制粗放型、高耗水作物灌溉用水,鼓励利用滴灌和喷灌技术抗旱。加强保护水源的意识,清除水源周围的垃圾及其污染物,将人畜饮用水源分开,保证饮水卫生安全。同时,优化农业生产布局、采用覆盖、免耕技术、选育和种植耐旱品种,深耕覆盖。
http://news.ifeng.com/a/20140806/41470478_0.shtml
全国12个省区旱情肆虐渴声一片
2014年08月07日 02:56
来源:北京日报
http://news.ifeng.com/a/20140807/41472681_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7771.html

上一篇:印尼西南海域发生里氏6.1级地震:关注8月4-7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西部地震是东部灾害先兆”和“地震与洪水耦合”
收藏 IP: 58.244.11.*| 热度|

3 钟炳 杨文祥 樊晓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