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事前建议和事后评论
杨学祥
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特别要求,2015年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
《指导意见》提出,一是开展地下空间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对城市地下管线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二是制定管线年度建设计划,与城市道路年度建设计划同步实施。三是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和漏损严重的供排水管网;对存在事故隐患的供热、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改造。四是建立地下管线巡护和隐患排查制度,制订应急防灾预案,切实提高事故防范、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能力。
我们早在2010年就提出,关注地下蓄水空间和城市排水系统,如今有望得到重视。
相关建议和评论:
要大楼,更要排水畅通:领导要改变政绩观
已有 814 次阅读 2013-7-9 11:4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政绩观 暴雨 城市内涝 推荐到群组
要大楼,更要排水畅通:领导要改变政绩观
杨学祥
盖民居大楼必须具备相应的辅助配套设备,达到相应的质量保准。防震、防火、防雷,上下水道畅通,三气设备齐全,商店、学校、托儿所、绿地、健身房,这些都是住房增值的条件。
城市不断的扩容,不但导致交通拥挤,而且导致城市内涝。有谁认真回答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批评意见?
城市内涝造成的损失,是否要减少当年的GDP?
错误的政绩观导致人祸频发。改变的时候到了。
城市内涝还要持续多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4657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6600.html
多国地下水道探秘:中外城市内涝治理对比
已有 1386 次阅读 2012-7-29 11:2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下水道 治理 城市内涝 推荐到群组
多国地下水道探秘:中外城市内涝治理对比
杨学祥
柏林市内上千蓄水池防内涝,与中国的填湖造地盖楼房形成鲜明对比。长远规划和急近功利的结果截然不同。
相关新闻:
北京暴雨难解缺水之痛:利用地下室蓄水
2012-7-28 01:30
北京暴雨难解缺水之痛:利用地下室蓄水
杨学祥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和能源,洪水是放错地方的宝贵淡水资源。每一座楼房都是最简便的蓄水井,可把降水收集起来,合理使用,也可以回灌到地下,提高北方的地下水位,地下室就是最好的蓄水池。地下室蓄水面积大,成本低,可解决城市路面硬化不渗水的难题,城市内涝问题,城市地下水位降低问题,城市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科学创新就是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96251
我在2010年4月指出,逢洪排涝,遇旱掘井,这是人类的短视行为,从此陷入缺水的恶性循环。尽一切可能扩大地表的蓄水空间才是唯一可行的科学措施。利用沼泽、湖泊、湿地、河道、沟渠、水塘、水库、水窖、地下室、地下空间蓄存雨水,是解决干旱的有效方法。
中国气候由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型给解决中国北方缺水问题带来不能错过的百年机遇,它不仅能解除中国北方近30年的旱灾威胁,而且为30年后的另一次南涝北旱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全面扩大北方的地表和地下蓄水。退田还湖,恢复湿地,回灌地下水,将洪涝时期的淡水储存起来,应对干旱时期的淡水危机[2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0548.html
雨季把洪水排进大海,旱季也只能受干旱的煎熬,增大地表蓄水和地下蓄水,是解决北京缺水的长远之计,特别是利用地下室蓄水,是解决城市内涝与地下水短缺矛盾的最佳方法。
利用地下室蓄水的方案已经提出两年了,相关部门没有作出回应。事实上,城市的地下室已经变成了蓄水池,只不过蓄的是污水,是上下水泄露的集聚地,是城市内涝的泄洪区,不仅无利反而有害,污染了地下水,没人看到,更没人治理。合理的利用有待于相关部门的科学管理。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雨水收集做得比较好的国家,除了形成了一套规范性的收集体系之外,还进行了专门的雨水收集立法,通过把法律手段、技术手段、经济手段、管理手段等综合起来,多管齐下,实现了雨水有效利用。
http://hj.ce.cn/news/2012-07-27/133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60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994.html
专家呼吁地下管网要比面子上更舍得花钱
2014年06月17日00:14 CCTV2《央视财经评论》 我有话说(253人参与)评论中大奖(253人参与) 收藏本文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那么,曾经的“马路拉链”“管线错乱”“管网事故”能否就此被杜绝?城市的另外一张面孔:在喧嚣繁华的街道背后,城市的地下管网究竟应该如何规划,如何改造?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绘忠、著名财经评论员刘戈共同评论。
城市的另外一张面孔:地下管网应该如何规划,如何改造?
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特别要求,2015年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
《指导意见》提出,一是开展地下空间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组织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对城市地下管线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二是制定管线年度建设计划,与城市道路年度建设计划同步实施。三是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和漏损严重的供排水管网;对存在事故隐患的供热、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改造。四是建立地下管线巡护和隐患排查制度,制订应急防灾预案,切实提高事故防范、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能力。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介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8大类20余种管线;管理体制和权属复杂,涉及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尽管有这么多部门在管理,但是不少地下管线依然现状不清、“家底”不明。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城市没有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各权属单位管理各自所有的管线信息,没有实现共享。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和清楚的管网资料,造成部分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滞后、年久失修、铺设不当,最终导致地陷、内涝、油气泄漏等事故时有发生。
吴绘忠:地下管线繁多 一定要先搞清楚现状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每一平方公里的建设区面积,大概就有30到40公里的地下管线,这是平均数字。由于中小城市工业发达、不发达,城市的大小还是有区别的,现在平均下来,就是30到40公里以上,这是非常庞大一个数字。现在列明的是8大类管线,实际上每一大类还有不同的分类,还有小项,还有不同单位的确属管理。我们有的城市确属单位大概就有40多个。比如说电讯,就可以分出来好多,有邮电的、联通的,铁通的,公安局的,部队的等等。
地下管线是动态的,所以在我们的《指导意见》里头也提到,第一是搞清现状,第二要搞好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因为所有管理的前期和基础,一定是要把现状搞清楚。实际上发展得也很快,比如在西部最边远有一个城市,他们总共也就20几万人口,每年新增的管线,大概在400公里左右。实际上我们有一些不发达的地方,像省会城市等等,那个增加的量真的是很大。
刘戈:建立全面准确的档案 让地下管网充分信息化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比如说水,有雨水的,有排污水的,现在还有用排中水的,有一些小区里面还有供纯净水的,所以说每一个大项里都有很多的小项,这些小项有的属于一个部门,有的是不同部门的,甚至还有的是不同系统的。最早的时候,可能是在30年前,大部分城市相对比较简单,上水、供水、排水,还有一些电和电话,相对比较简单,后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城市需要的这种服务设施体系也就越来越大。
其实现在整个把我们城市的地下管网全部挖了重来,我估计也不太现实。那么现在怎么样去建立一个全面准确的档案,让它充分的信息化。就是说我们知道地下到底怎么回事,所以我们要建立起来一个机制,对于那些提供的资料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的业主和施工单位,应该有更严厉的惩罚,那么这才能保证我们真正摸完这个底以后,我们能够掌握一个真实的、全面的、详细的地下系统。
吴绘忠:要引导社会参与 建立统一的地下管线服务专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事实上管线都依附于道路,规划、设计、铺设的,这就是主线。所以在《指导意见》里,首先是从规划入手,规划领头。从这点把住以后,剩下来就说运行,还有维护,所以《指导意见》里也讲得很清楚。那么主要问题都明确了,比如说地下管线管理要列入省政府的主要工作议程,然后主体是城市政府,这一点就很明确了。至于说城市政府委托哪个部门,比如说是城建局、规划局、信息中心。那么根据情况你授权给谁,那么他可能再有些制度出来,这是能够做得到的。
这几年我们城市的规划是按地表的建筑物,是按规划法走的,应该说执行得是不错了,那么地下管线这个命题提出来也比较晚,所以从法律概念上、法律体系上来说,不完善,或者很多就是缺失的。那么现在在这个意见里也提出来,而且提得也很细,如果把它归到像我们地表建筑的规划管理程序的话,是能够管得住的。还有一点,管线可能跟地表的建筑不一样,有时候是很急的,所以说运用信息系统来综合治理是最主要的。还有就是管线的安全施工的问题,有时候施工队伍不了解,所以要搞一个地下管线的统一报警电话,这样就让社会参与进来。实际上我们意见的第19条,就专门讲到了要引导社会参与,也说到建立统一的地下管线服务专线。
刘戈:在“面子”上舍得花钱 在“里子”地下管网上更要舍得花钱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你看我们现在都叫地下管线,在我们的文件里面,共同沟被描述成地下管廊。管廊就是一次性投资非常大,那么我们把所有的这些线和这些管道需要都在这里面实现了,但是它的一次性投资比较大。我看到一个资料,苏州工业园因为当时是和新加坡一起经营、规划的,那么它的理念就比较强,那么在它初期的时候,地下管网就做得非常的完整,但是花钱很多。也就是说,土地整备的建设的基础设施的价格要比其他的开发区要高两到三倍。
所以说,我们的这个观念必须改。比如说原来可能我有一千块钱,我花九百块钱,或者九百九十九块钱,买了西服,但是里面就不管了。可能这个观念需要一个大的变化,那么在地下管网上要舍得花钱。另外在花钱以外,互相之间的协作关系要理顺。
吴绘忠:老城老办法新城新办法 管网安全要放在第一位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因为提出管廊、共同沟,这都是我们地下管线管理的方式之一。从这两方面说,第一个地下管线铺设好的,比如老城区的,必须是保持相对稳定,所以说老城区,老管线,老办法。那么,我们怎么把管线的改造做好,如果是摆布不合理的地方,在空间位上把它摆布好,一些构筑物等等不合理的地方,因为我们这次文件里面有故障排查,安全性排查的问题。第二个,新城有新办法,我觉得新管线也有新办法,实事求是的来规划我们的管线,保证管网的安全。
按照我们的《指导意见》,从规划入手,从平面的位置,把各种管线的空间位置摆出来,也可以有共同沟。如果在条件允许发达地区,从排洪排涝,可以和人防的角度结合起来,建地下大型的这种沟,或者叫廊也是可以的,就是一定要是治理沟。
(原标题:聚焦地下管网安全)
http://news.sina.com.cn/c/2014-06-17/001430372409.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