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厄尔尼诺和强震的博弈:2014年最热?

已有 2817 次阅读 2014-4-2 19:2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拉马德雷冷位相, 地震, 最热年,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厄尔尼诺和强震的博弈:2014年最热?

            杨学祥

   2014年变热的因素:可能发生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处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14年变冷的因素:2000-2030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受到抑制,即使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了,中国东北也会发生严重低温冻害事件和冷夏;特大地震和海啸导致海洋底层冷水上翻使表面海水变冷。

   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转换期间,赤道东西太平洋海平面反向升降40-60厘米,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活动。

   我们的研究表明,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在这个周期中,月亮赤纬角从18.6°增加到28.6°。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周期为半年。

   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

   我们的研究结论是:1995-1997年和2014-2016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全球变热,2005-2007年和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全球变暖减缓。

   数值计算表明,潮汐形变、圈层差异旋转和潮汐南北震荡是太平洋冷暖海流南北循环和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在圣诞节前后发生的原因。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142.html

今年热过去年?专家:不大可能

2014年04月02日07:30  新闻晨报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晨报记者 金玉蓉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海洋是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海水异常增温将会引起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极端天气发生。厄尔尼诺平均每隔2-7年就会发生,持续时间短则3个月,长则可达一年多。

  2月以来,美国、德国、中国等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或科学家纷纷表示,今年很有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从而造成气候异常。更有科学家称,今年或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消息一出,去年刚经历极端高温的上海市民不淡定了,厄尔尼诺现象会对我国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上海今年夏天是否会比去年还热?昨天,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上海市气象局气候中心的专家,专家表示,连续两年出现这样的高温可能性不大。

  目前仅断定发生风险增大

  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专家沈愈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在21世纪初,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得比较频繁。从2007年开始,整个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涛动处于冷位相,在此背景下,海温走暖的趋势似乎缺乏支撑,常常发展了一点点就半途夭折。因此近年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有所减少。截至目前,还没有一家机构认定,今年已经或者一定会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各国机构采用的措辞都表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沈愈表示,各国的预测是依据当前的海洋大气条件,经过各家不同的数值模型计算后得出的结论。监测数据显示,去年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还是处于冷位相,而到了今年3月,转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3月21日至26日的七天平均数据来看,海表温度已经较常年同期高出了1℃。

  然而,短期内的海表温度的升高并不能确定就是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沈愈表示,在国际公认的监测海域内,当海表温度月平均值高出常年同期平均值0.5℃,且持续3个月,才能认定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了,所以目前还处在观察期内。不过和去年7月-10月出现海温回暖相比,目前回暖的势头确实较强。

  沈愈表示,即使今年发生厄尔尼诺,也未必会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今年是否发生厄尔尼诺还未确定,它的强度、持续的时间是否会超过历史更加无法预计。同时,厄尔尼诺对于我国天气的影响是间接而且是复杂的,还要综合考虑季风、大气环流、青藏高原的积雪等等的影响,因此厄尔尼诺和我国的气温、降水并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

  连续极端高温可能性不大

  再过2个月,申城就将进入汛期。沈愈透露,在目前进行的汛期气候会商中,已经将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纳入考虑之中,不过与发生赤道附近的厄尔尼诺现象相比,家门口的海-气特征对于本地的气候走势有着更直接的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与否对于热带地区气候来说很可能是两种不同的状态,但是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来说,这个信号并不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压倒性,它和上海今年汛期热还是不热、有多热关系并不明确。”“去年的高温,虽然没有1934年那么热,但也是在上海100多年气象记录史上数一数二的,连续两年出现这样的高温的可能性不大。”沈愈说,极端天气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而今年比去年还要热,这样的情况在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今年高温天会多吗?沈愈表示,关键取决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日本海附近的海表温度、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的强迫都会对副高的状态产生影响。诸多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研究方法局限性,都增加了气候预报的难度。

  (原标题:今年热过去年?专家:不大可能)

http://news.sina.com.cn/c/2014-04-02/073029846564.shtml

2014年夏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关注冷夏的发生

已有 449 次阅读 2014-3-11 04:3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厄尔尼诺 拉尼娜 冷夏 拉马德雷冷位相    推荐到群组

2014年夏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关注冷夏的发生

             杨学祥

  日本气象厅10日发布消息,今年夏天(6月至8月)太平洋赤道附近东边的水温将高于常年气温,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日本部分地区今年可能遭遇冷夏,同时雨量增多。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我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的自然结果。

  强震频发与低温冻害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降温的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

  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易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5)、1957、(1964)、1969、1972、1976、1977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6972.html 

   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7、1969、1972、1976年的厄尔尼诺都给中国东北地区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和冷夏,给中国南方带来严重低温和冰冻灾害。

  关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4863.html

厄尔尼诺冲刺继续:40%可能不会出现在2014年 2015年一定发生

已有 353 次阅读 2014-3-27 14:1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厄尔尼诺 拉尼娜 拉马德雷冷位相 灾害信号    推荐到群组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的趋势,我们预测2014年发生拉尼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4-7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目前的发展趋势进入关键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765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66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1492.html

上一篇:智利8.3级地震 海啸或冲击太平洋东南沿海多国:警惕低温冻害
下一篇:贵州西南多个城市出现雾霾:关注23-24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4 杨文祥 张骥 钟炳 sunxiaofe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2 1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