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气候博弈 进退两难:降温0.7℃或升温2℃都是灾难?

已有 3525 次阅读 2013-10-4 07:18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球变暖, 小冰期, 天灾人祸

气候博弈进退两难:降温0.7℃或升温2℃都是灾难?

——地球不是恒温器

                                杨学祥

 

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927日發布的最新報告中警告說,如果沒有大幅減排或用有爭議的技術修復氣候,全球變暖很可能在整個21世紀繼續下去,進而極大改變地球的自然環境以及數十億人的生存條件。

  相對於1986年至2005年期間,全球地表平均溫度預計到本世紀末將進一步增加0.3攝氏度至4.8攝氏度,這取決於未來的經濟和科技發展。

  報告估算了不同情形下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的上升幅度,在溫度升幅最低的情形下,到21世紀末氣溫將比1850年至1900年間上升1.5攝氏度以上。而在溫度升幅最高的情形下,氣溫將上升2攝氏度以上。

在對極為脆弱的南亞地區的中期(2046年至2065年)溫度預估中,最高升溫部分將分布在尼泊爾、不丹、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以及中國南部的地區,升溫幅度為23攝氏度,而這些地區的長期(2081年至2100年)預估為升溫35攝氏度。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n/2013/0930/c1007-23084728.html

 

气候学家只注意到气温上升2℃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只是气候模型计算模拟,没有历史数据证实),忽略了气温降低0.7℃的小冰期时期带给人类的历史灾难(见附录)。

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前左右,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由于气候温暖,此时,在今天的河南一带,生活着很多大象。

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不仅给农业社会带来了灾难,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例如,在明代中叶,受到小冰期的影响,北方持续低温、干旱,草场退化,为了改善处境,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南下,战乱较多。1640-1700年是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这个时间恰好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是相吻合的。与此同时,大范围的战乱和饥荒摧垮了明朝政权。

http://sh.sina.com.cn/citylink/jk/t_jkrd/2012-02-06/095851287_3.html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本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57km;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2000年)分别缩短了7644km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我在2004年指出,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3501

 

小冰河期泛指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气温偏低的时期。大约在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之间,地球上广大地区出现了寒冷气候,人们称为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

二氧化碳(分子式为CO2)和水汽等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重新发射红外辐射,其中有一半返回到地表,在夜间持续辐射,使地表不致因缺乏太阳辐射而变得太冷。温室气体这种保护地热量散失的作用,叫温室效应。一百多年前大气中的浓度是非常稳定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CO2的大气浓度由1800年的280ppmv(即一百万单位体积气体中含有280单位体积的CO2)增加到2000年的380ppmv气候学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温室效应对小冰期的消失作出了贡献。

地球不是恒温器,气温波动变化是自然规律。当代人们把“温室效应”看做是灾难,事实上,如果没有温室效应,人类就不可能在地球上生存。正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存在,使地表维持在15的平均温度上,否则地表温度将是-18,这为人类和整个生物圈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环境。这个效应主要归因于水汽的作用。

对温室效应的负面宣传太多了,掩盖了它对人类作出的主要的不可代替的贡献。

把地球变为恒温器是一种不懂科学和历史的幼稚幻想,使用有争议的手段使地球降温可能导致加快小冰期到来的人为灾难。

自从1850年上一个小冰期结束以来,人类已经度过了相对温暖的1个多世纪。而最近,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於927日在斯德哥爾摩發布最新報告,警告稱未來幾百年全球變暖或無法逆轉;持不同意见科学家们又发出了小冰期到来的预言。

如果说降温0.7℃或升温2℃都是灾难,前者比后者更危险!

 

主要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附件:

 

  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小冰河期”时,从大气平均温度看,即便在最冷的十七世纪也仅比近千年平均温度降低0.7℃。但是,这看似不起眼的降温,造成的后果却相当惊人。

  在欧洲

  造成灾难:玉米歉收、葡萄发酸、物价飞涨、灾民遍地

  在欧洲小冰期之前的几百年内,气候环境适宜,那时候,粮食作物可生长在冰岛,甚至格陵兰;北方的渔业繁荣,欧洲主大陆的葡萄园远在现代界限以北500公里。

  然而,到了小冰期时,情况开始改变。北方的温度开始下降,冰岛的气候也不再适合粮食生长。由于北方的冬季变冷,鱼群也开始改变迁移的路径。于是,北方的海盗开始南下谋生。在相对靠近南方的欧洲大陆,由于小冰期的到来,耕作的范围不断收缩。

  从16世纪开始,在欧洲的高山区、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地区普遍出现冰川的膨胀和冰舌的前进,破坏了农田,毁灭了山村。冰川补给的河流,经常出现灾害性洪水,还伴随着滑坡和崩坍。英格兰中部1500-1650年间冬天的温度比现今低约1.5℃,17世纪最后10年特别冷,连英国的泰晤士河也被冻上了。

  伴随着小冰期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艰难。比如,有位英国牧师在日记中清楚记载了气候影响导致的艰苦时期:“季节寒冷,日子艰难,玉米和商品的价格上涨,找不到工作……”当时,人们还发现,一向美味的葡萄开始变酸了。追究原因,是由于天气变冷,日照减少,温差变小,以致葡萄里的糖分含量过少。

  由于连年的饥荒,这一时期欧洲的人口急剧减少。据统计,1696-1697年的芬兰饥荒曾被视为欧洲历史上最恐怖事件,死亡总数达居民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应对措施:多种土豆和玉米,多吃蔬菜少吃肉、国家设立救济机构

  面对小冰期带来的自然灾难,西方人采取了多种手段应对。比如,采用了更为复杂的新耕作制度以促进农业产量提高。另外,人们对种植的品种也作了改变,如法国西南部,由于气温与湿度变化无常,不再适于种植橄榄,改种较为适应天气变化的坚果树。在英国,人口的压力和粮食的歉收,也使得人们对高产量、高热量的农作物有了更多的需求,来自美洲的玉米、土豆等大受欢迎。

  除了在农业上进行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也在改变。17世纪前,欧洲人以吃肉为主,而随着小冰期的到来,人们开始更多地依赖生长期相对较短的植物而减少吃肉。资料记载,在荷兰,生长期较短的荞麦在1550年后的百年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在一个叫蒙比扎的镇上,肉铺数量从1550年的18家,减少到1641年的6家,再到1660年的2家。

  尽管如此,小冰期时代还是免不了经常挨饿,所以瓜菜、栗子粉、荞麦面、各种豆类乃至橡实和块茎也成为重要的补充性食物。在一些地区,草甚至也成为食物。

  天气寒冷,农作物歉收,灾民大批涌现,为解决这些问题,英法等国建立了济贫院、养济院、慈善收养所、劳动救济所等救济机构实施救济。

  开始于15世纪的这个小冰期,持续了三到四个世纪。由于这一时期跨中国明、清两朝,所以在中国也称“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给中国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http://sh.sina.com.cn/citylink/jk/t_jkrd/2012-02-06/095851287_2.html

 

太阳黑子减少地球小冰河期正在到来? (3)

http://www.sina.com.cn 2012020609:58 中国天气网

  在中国

  太湖结冰,广州落雪,江西的橘园消失了

  小冰期对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桢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爱国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叫《北游录》的书,书中的一段记载,可以还原小冰期时中国江南的寒冷程度。1653(顺治十年)阳历7月底,谈迁从家乡杭州出发,由运河坐船前往北京;117日,他到达天津,到18日运河就封冻了。谈迁在北京住了三年,(顺治十三年)阳历3月,等到37日,运河开冻,他坐船南返。由谈迁的记载可以推算出,顺治年间,北运河每年封冻的时间长达110天,比上世纪50年代,华北最冷冬天时北运河封冻的时间还要长。

  小冰期时代,不仅中国北方受到影响,就连江南,也因为气温的异常,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谈迁提到,1654(顺治十一年)阳历11月,吴江运河冰厚三尺多,而且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阳历11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可见顺治年间,江南天气的寒冷。另外,当时,也出现了长江结冰的记载。

  明清小冰期时,由于温度的下降和干冷天气的持续,中国的农业经济经历了严峻的考验,究竟有多严峻?从清朝初年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中可见一斑。书中提到,江西的柑橘,向来是贡品,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子常常被冻死。受到打击的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子了。

  明清小冰期时,在中国,就连气候一向温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异常天气,广州等地频繁遭遇降雪,并出现牲畜冻死的现象。

  北方持续干冷、草场退化,少数民族频繁南侵

  于革说,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不仅给农业社会带来了灾难,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例如,在明代中叶,受到小冰期的影响,北方持续低温、干旱,草场退化,为了改善处境,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南下,战乱较多。1640-1700年是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这个时间恰好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是相吻合的。与此同时,大范围的战乱和饥荒摧垮了明朝政权。

  清政权建立后,随着远道而来的马铃薯、玉米等耐寒高产农作物在中国的普及,农业经济才逐渐恢复。

 

http://sh.sina.com.cn/citylink/jk/t_jkrd/2012-02-06/095851287_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9877.html

上一篇:寒潮天气在3-5日潮汐组合中发生中断:值得关注的异常
下一篇:地球不是恒温器:自然变化幅度在10℃以上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2 周少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