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5月10日日食在赤道导致拉尼娜增强: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被证实

已有 5033 次阅读 2013-5-12 05:1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厄尔尼诺, 日食

  我在2013年4月28日指出,根据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的负值分布,我们预测2007、2010、2013-2014、2016-2017年将发生拉尼娜,实况是2007、2010-2011年发生了拉尼娜,2013-2014年的拉尼娜正在酝酿中。2013年5月10日的日食发生在赤道,是进入拉尼娜状态的关键因素,11月3日的日食也在赤道,可导致拉尼娜最终形成。我们要继续观察其发展进程,做好厄尔尼诺形成日食说的检验工作。

   2013年5月10日的日食发生在赤道,是进入拉尼娜状态的关键因素,厄尔尼诺3区的厄尔尼诺指数突破-1,证实了这一预测。

   9月是南半球的冬季,德雷克海峡海冰面积达到最大值,阻塞环南极海流,加强秘鲁寒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冷,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11月3日的日食也在赤道,可导致拉尼娜最终形成。我们要继续观察其发展进程,做好厄尔尼诺形成日食说的检验工作。

 

 

2013年拉尼娜事件发生的根据和现状

已有 413 次阅读2013-4-28 13:59|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厄尔尼诺 拉尼娜 日食    推荐到群组

 

2013年拉尼娜事件发生的根据和现状

           杨学祥



1. 厄尔尼诺成因的日食说

林振山等人研究发现,日食是形成El NinoLa Nina的原因。他们得出的结论是[12]

1.一年内在南或北极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的日食,则当年一定发生El Nino

2.一年内在赤道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的日食,则当年一定发生La Nina

他们定义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ri,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R1,累积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R2。日食-厄尔尼诺系数ri的计算公式为:

             3.1

设日食中心纬度,日出见食纬度,中午见食纬度,日落见食纬度分别为,则有

                                         (3.2)

定义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这里的1年内发生日食的总次数。

定义累积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这里的m为连续2年内发生日食的总次数。文献[12]给出了1948年至2020年日食的系数[12]。1987-2020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计其预测见表1。

 

2. 预测理论的应用和现状

 

该理论自1999年公布以来,预测200020052008201120152018年为厄尔尼诺年,实况是200220062009年发生了厄尔尼诺,2012年的厄尔尼诺中途夭折。

根据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的负值分布,我们预测200720102013-20142016-2017年将发生拉尼娜,实况是20072010-2011年发生了拉尼娜,2013-2014年的拉尼娜正在酝酿中。2013年510日的日食发生在赤道,是进入拉尼娜状态的关键因素,113日的日食也在赤道,可导致拉尼娜最终形成。我们要继续观察其发展进程,做好厄尔尼诺形成日食说的检验工作。

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拉尼娜得到增强。

 

 

1  日食-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预测和实况(据林振山等,1999

                                                                                   

日食时间   中午见食纬度   日食中心区     ri      R1      R2     预测(实况)

                                                                                     

2005-10-03    18             低纬      -1        -2      4   弱厄尔尼诺(未发生)

2006-03-29    29             中纬       1

2006-09-22   -27             中纬       1         2      0   (弱厄尔尼诺,2004年8.5)

2007-03-19    p              极区       3

2007-09-11    p              极区       3         6      8    (拉尼娜,2005年-2)

2008-02-07    p              极区       3

2008-08-01    p              极区       3         6      12   厄尔尼诺(未发生)

2009-01-26   -26             中纬       1

2009-07-22    25             中纬       1         2      8      (厄尔尼诺,2008年12)

2010-01-15    3              赤道      -1

2010-07-11   -22             中纬       1         0       2     (拉尼娜)

2011-01-04    p              极区       3

2011-06-01    p              极区       3                          (拉尼娜)

2011-07-01   -64             高纬       1.5

2011-11-25    p              极区       3        10.5    10.5  厄尔尼诺(未发生)

2012-05-20   49              高纬       1.5                     (厄尔尼诺夭折)

2012-11-13  -41              中纬        1        2.5

2013-05-10   2               赤道       -1  

2013-11-03   4               赤道       -1        -2       0    拉尼娜??

2014-04-29   p               极区       3

2014-10-23   p               极区       3          6      4

2015-03-20   p               极区       3

2015-09-13   p               极区       3          6      12    厄尔尼诺

2016-03-09  12               低纬      -1

2016-09-01  -2               赤道       -1         -2      4    拉尼娜??

2017-02-26  -37              中纬       1

2017-08-21   38              中纬       1          2      0

2018-02-15   p               极区       3

2018-07-13   p               极区       3

2018-08-11   p               极区       3          9      11  极强厄尔尼诺

2019-01-06   p               极区       3

2019-07-02  -18              极区       3

2019-12-26   1               赤道      -2          4             拉尼娜??

2020-06-21  30               中纬       1

2020-12-14 -40              中纬       1          2       6

                                                                         

注:预测误差为1-2年。??表示我们的预测。

引自文献(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SST Anomaly 201304 (center)

 

1  20131-5月厄尔尼诺3区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483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8981.html

上一篇:伊朗南部地震致1人死亡:4-5 月地震活动逐月增强
下一篇:H7N9疫情或随气温升高放缓:流感爆发条件不具备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