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专家称南涝北旱格局正改变:争论8年的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

已有 4663 次阅读 2012-11-15 06:22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海温, 拉马德雷, 南涝北旱, 南旱北涝

专家称南涝北旱格局正改变:争论8年的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
                    杨学祥
    11月14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近几年“南涝北旱”的降水分
布型发生了变化,夏季多雨带位置北移,持续近30年的“南涝北旱”格局初步显现转变趋势。
http://news.sina.com.cn/c/2012-11-15/035925582958.shtml
    争论8年的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问题终于有了初步结果,西北太平洋在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海温冷
暖变化是重要的理论根据:近期研究表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的赤道中太平洋变暖有利于中国的“南涝北
旱”,此时亚洲东北部的太平洋海温变冷;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赤道中太平洋变冷有利于中国的“南旱北
涝”,此时亚洲东北部的太平洋海温变暖(见图1)。
太平洋海温变化与中国旱涝的关系
2012-4-9 15:22
                  太平洋海温变化与中国旱涝的关系
                  ——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中国南旱北涝
                            杨学祥,杨冬红
 
    近期研究表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的赤道中太平洋变暖有利于中国的“南涝北旱”,此时亚洲东北部
的太平洋海温变冷;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赤道中太平洋变冷有利于中国的“南旱北涝”,此时亚洲东北部
的太平洋海温变暖(见图1)。众所周知,由于赤道盛行贸易风(赤道东风),将赤道太平洋东部表层暖水
吹向西部,所以,赤道西太平洋的暖水对应印尼和澳大利亚的充沛降水,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对应厄瓜多尔
和秘鲁的低温干旱。可是,中国旱涝与太平洋海水冷暖的对应关系还是首次发现,因为至今气象学家还没有
接受拉马德雷现象及其导致的相关气候变化。
    近十年研究发现,厄尔尼诺(El Nino)和拉尼娜(La Nina)的发生与更大时间尺度的“太平洋十年涛
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缩写为PDO)密切相关。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
),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
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
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
年—1999年[22]。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
和La Nina的母亲。其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西北太平洋十年际气候变化受PDO(亦称拉马德雷现象)支配。PDO的特点在于海水表面温度,海平面气
压及风场的变化。PDO可分为暖位相(暖相)和冷位相(凉相)。PDO位于暖位相时,赤道附近及北美洲沿岸
的海水表面温度异常温暖,北太平洋中部的海水表面温度则异常清凉。PDO的冷位相与暖位相的海水表面温
度相反。每个PDO的位相一般持续20-30年。在PDO暖位相和冷位相时,冬天海平面温度(颜色代表),海平
面气压(等线代表)以及海表风力(箭头代表)异常的典型分布,见图1。
 
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图示

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图示
     图1 太平洋十年涛动的暖位相(暖相)和冷位相(凉相)温度、气压和风力分布

香港天文台。气候变化。香港天文台制作的《气候变化》教材。
 
《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如下新
闻,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  
  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
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
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
    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
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
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
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
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http://www.chinanews.com/n/2003-03-22/26/285832.html
    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
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连续18年暖冬——笔者注)。在2003年以后的5到10年间,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
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
“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事实上冷冬频繁发生——笔者注)。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
北移,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事实上南方干旱频繁发生——笔者注)。
    30年“暖周期”与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30年“冷周期”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因此,中国的“南涝
北旱”与赤道中太平洋变暖对应,此时亚洲东北部的太平洋海温变冷;“南旱北涝”与赤道中太平洋变冷对
应,此时亚洲东北部的太平洋海温变暖(见图1)。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事件使赤道中东太平洋变得更冷,因此,中国南方的干旱也就更严重。
2010年和2011年拉尼娜连续两年发生,这是导致云南连续干旱的重要原因。

华北近年降水量增多 专家称南涝北旱格局正改变
2012年11月15日03:59  人民网-人民日报 评论  蓄水量增加了的北京密云水库。   CFP供图
 青海湖湖水面积连续多年不断增大,气象专家认为,周边地区降水量偏多,使青海湖变大了。
  核心提示
  很多人感到,最近几年我国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的情况发生了改变,最新的气
候统计和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11月14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近几年“南涝北旱”的降水分
布型发生了变化,夏季多雨带位置北移,持续近30年的“南涝北旱”格局初步显现转变趋势。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近年来华北地区年降水量明显增多,近10年中有8年比常年偏多;西北地区今
年夏季降水也明显增多,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5.7%,是1980年以来最多年。
  北京 今年降水量为近18年来最多,远超近30年均值,2008年以后有向多雨方向转变趋势
  天津 今年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9%,近10年中有7年降水比常年偏多
  河北 今年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6%,近5年中有4年降水比常年偏多
  (截至11月5日数据)
  华北地区近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部分地区干旱化趋势有转折可能
  今年以来,截至11月5日,北京降水量738.9毫米,为近18年来最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常年(近30年)降水
量的平均值(533.9毫米)。这是北京连续第二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多。
  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郭文利表示,北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多雨期,80年代后进入持续少雨期,
但2008年以后,有向多雨方向转变的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指出,这样的变化不仅出现在北京,在整个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
、河北、山西、内蒙古)出现了相似的变化。
  宋连春说,从1951年以来年降水量的总体变化来看,华北地区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速率为每10年减少
14.5毫米。但近年来华北地区年降水量明显增多,2003—2012年的10年中,仅有两年降水量少于常年,其余
8年均比常年偏多。
  今年1月1日至11月5日,华北区域平均降水量557毫米,比常年同期值偏多7.9%,已经超过了常年的全年
降水量(525.3毫米)。
  气象统计显示,今年夏季,西北地区(甘肃、宁夏、青海、陕西、新疆)的降水也出现明显增加,平均降
水量150.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5.7%,是1980年以来最多年,也是1951年以来第四多年。
  作为国家防灾减灾领域“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我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检
测和预测关键技术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宋连春表示,我国华北西部、西北东部等地,显示出向降水偏多转
变的趋势,北方的干旱化趋势的确存在部分地区率先发生转折的可能。
  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出现北移,南方地区降水有减少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在北方降水呈现增加趋势的同时,南方地区的降水开始出现减少趋
势:
  2003年后,华南年降水量阶段性减少,已经有5年出现降水显著偏少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9
年和2011年),一般较常年同期偏少10%—20%;2003年后,除2010年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已经有8年比
常年同期明显偏少,一般较常年同期偏少1%—15%。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罗勇说,长江流域自1998年大水后就没有发
生全流域的水灾。最近几年,我国东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发生了变化,夏季多雨带位置北移。从今
年夏天的情况看,多雨带主要在华北和东北南部。
  据宋连春介绍,我国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多寡变化存在一个显著的准20年振荡周期,也就是说
,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存在此消彼长的周期性变化,降水格局大致20—30年转换一次。
  专家说,这个周期性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关系密切。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强时,我国雨带位置偏北;季
风弱时,我国雨带位置偏南。东亚夏季风减弱和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强度偏大的这种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
(年代和年代之间的比较,每10年是一个年代)背景,是造成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华北地区干旱少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的主要原因。
  关于东亚夏季风在1977年以后减弱的原因,一系列研究将其归因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年代际厄尔尼诺现
象。它引起东亚夏季风减弱,造成水汽输送大多只能到达长江流域,从而引起长江流域降水明显增加,而华
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
  宋连春表示,近期有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东亚夏季风表现出恢复增强的特征;伴随着
东亚夏季风的增强,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出现北移。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认为,北京发生的“7·21”暴雨和东亚夏季
风的增强关系很大。如果没有季风从南向北输送充沛水汽,北京不会有这么大、这么强的暴雨。
  气候变化模拟显示,东亚夏季风强度增强。我国华北夏季降水可能继续增加
  未来华北降水可能继续增加吗?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北太平洋涛动(是北半球大气中一个显著的、南北向跷跷板式的低频振荡)可能进
入负位相(北太平洋涛动指数通常用代表夏威夷高压区域与代表阿留申低压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差值来表示,
负位相即指数为负值)时期。根据北太平洋涛动负位相对应华北降水增多进行推断,华北降水在未来20年可
能增加。
  另外,对气候变化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下,本世纪东亚夏季风强度将随着大气温室气体
和气溶胶浓度的持续增加而显著增强。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可能随之出现年代际北移,即华北夏季降水可能增
加。但气象专家也表示,温度如果持续升高,可能会延缓或者阻止这种转型。
  宋连春说,年代际尺度旱涝的预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由于理论认识和观测资料等方面的限制
,上述预测意见包含许多不确定性。
  不过,也有一些专家相信,近几年的持续多雨说明华北已经开始回归降水偏多周期,并将在2020年左右
进入降水高峰期。
  专家建议北方应注意防范强降水,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矿业等影响的研究
  多名气象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我国北方地区此前长期干旱少雨,今后可能面临更多的强降水威
胁,应未雨绸缪加强防范,进一步提高对防汛抗灾形势的认识,增强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
应变能力。
  宋连春说,北方部分地区降水多,可能导致江河库湖水位上涨较快,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汛情,因此要加
强雨洪调蓄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注意防范强降水及其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而发生在城市的短时强降水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尽管目前我国城市中的排水管道覆盖率很高,但管网布
局不合理、排水标准较低的现象很普遍,排水效果并不理想。宋连春说,提高城市排水设计标准、改建排水
系统势在必行。
  宋连春还建议,公众应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掌握防灾避险技能,关注媒体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确保
在面对突发气象灾害时,能够临危不乱地自救和互救。
  罗勇认为,华北长期干旱少雨,目前降水在向偏多方向转变,这可能对农业种植、矿产开采加工等产生
一定影响。在密切监测华北气候变化情况、进行滚动预测的同时,也要加强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适应
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
(原标题:“南涝北旱”格局发生改变(热点解读))
南涝北旱的气候特征正被南旱北涝改写
2012-8-16 06:44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南涝北旱 南旱北涝 科学争论    推荐
到群组
南涝北旱的气候特征正被南旱北涝改写
                             杨学祥
    据新华社2012年8月16日报道,往年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罕见地被雨带长期笼罩。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
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介绍,截至8月1日统计,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偏多。与此同时,江南、江淮等地却持
续高温少雨天气,部分地区旱情露头。以往“南涝北旱”的气候特征,似乎正被极端天气“改写”。
    2003年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
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
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
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
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匡耀求也认为,“未来,中国气候确
实可以用'南旱北涝’来概括。国家气候中心的罗勇和北京大学的钱维宏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祥对导报记者
表示,他撰文公开指出,“2010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2014-2016年达到高潮。”
    杨学祥认为,中国正缺乏像GNB这样的综合性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
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一些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很多论述,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
气象界。”杨学祥说。
2012年中国北方暴雨正在用“南旱北涝”改写“南涝北旱”的气候特征。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4-3 18:29:05     
 
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杨学祥,杨冬红
    据人民网2010年4月3日报道,早在2004年,国家气候中心(NCC)研究员赵振国就提出了“30年气温周
期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未来5年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
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
,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
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变化,即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研究中也发现,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
;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
少。
    那么,我国气候问题会不会真像赵振国和钱维宏所描述的“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长期
从事灾害史研究、主编《中国自然灾害通史》的赫治清认为,这种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显,还需长时间观察
[1]。
    事实上,赵振国研究员提出“30年气温周期理论”的时间在2003年,《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
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2,3]。
    除了时间的误差,我们还认为通过长时间观察验证“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的观点并不可
取,因为它对预防灾害失去意义,丧失了积极预防的时机,仅仅是事后的盖棺论定,是史学家处理问题的方
法。
    马宗晋院士指出,自然灾害预测面临着自然变异的多因子性、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单灾种的、以提高监
测技术水平和单方面灾变规律的研究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广泛收集信息,向综合预报方向发展[4]。研究
各种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为旱灾规律的确定找到客观的数据和证据。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
),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
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
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
年—1999年[22]。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
和La Nina的母亲。
    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25年—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
应;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与发生在1946年—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77年—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
准确时间稍有滞后和提前。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的转变符合这一
规律。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
,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
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
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
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月1日—10月30日,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4省区
平均降水量仅有88.1毫米,这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10月30日
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
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
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14]。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15]。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月3日,全国耕地受旱面
积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
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
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44%、35%、33%,旱情尤为严重[16]。
    自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
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
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17]。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
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参考文献
1.  西南大旱的现实成因与历史镜鉴。2010-4-3 12:02:24来源:人民网。编辑:松凝,实习编辑:韩广潮
2.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
3.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光明观察。
4.  马宗晋, 康 平, 高庆华, 等. 面对大自然的报复—防灾与减灾[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天河: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 120-125.
中国“南旱北涝”的四大特征
2010-4-4 05:48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南旱北涝,拉马德雷,地震,低温,流
感爆发    推荐到群组
中国“南旱北涝”的四大特征
 杨学祥,杨冬红
    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发生后,关于“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转换问题引发热烈的讨论。问题最初
是由美国国防部的气候报告引起,后来发现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早有争论。现在争论已经白热化,准确验
证至少需要十年时间[1]。
    灾害历史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可靠的证据。我国气候问题会不会真像赵振国和钱维宏所描述的“北旱
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长期从事灾害史研究、主编《中国自然灾害通史》的赫治清认为,这种情
况目前还不是很明显,还需长时间观察[1]。
    我们认为通过长时间观察验证“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的观点并不可取,因为它对预防灾
害失去意义,丧失了积极预防的时机,仅仅是事后的盖棺论定,是史学家处理问题的方法。
    马宗晋院士指出,自然灾害预测面临着自然变异的多因子性、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单灾种的、以提高监
测技术水平和单方面灾变规律的研究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广泛收集信息,向综合预报方向发展[4]。研究
各种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为旱灾规律的确定找到客观的数据和佐证。
1.  “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周期转换
    钱维宏发现,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
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
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
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1-4]!”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1951年~1960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
;1961年~197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1971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
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1981年~199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1991年~2000年,我
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
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
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70年[1-4]。
    为了避免个人的研究误差,我们取两人的共同部分作为可靠数据:1951-1980年为“南旱北涝”,1980
-2010年为“南涝北旱”。
2.  “南旱北涝”与我国低温期对应
    气候预测专家赵振国在2004年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
、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
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
”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
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1,5,6]。
    20世纪我国气候可分为四个阶段:1903-1918年为低温期,也是20世纪我国最冷的一段时期;1919-1953
年为高温期;1954-1986年为低温期;1987年以来为高温期,尤其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我国最暖期。1951
-2000年以来,1956年最冷,平均气温为11.67摄氏度;1998年最暖,平均气温为13.70摄氏度。“南旱北涝
”与我国的低温期对应,这是一个确定的事实。
    2004年12月26日印尼9级地震海啸之后,连续18年的“暖冬”结束,低温冻害频发,2008年1月遭遇50年
罕见的冰雪冻灾,2010年1-3月遭遇超长的低温暴雪袭击。低温过后,接踵而来的就是西南干旱。“南旱北
涝”与我国的低温期对应的规律正在重复出现。
3.  “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
),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
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
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
年—1999年。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和La
Nina的母亲。这个周期为50-70年。
    “南旱北涝”对应拉马德雷冷位相。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南涝北旱”正在向“南旱北涝”的
转变符合这一规律。
4.  “南旱北涝”与全球强震活跃期对应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2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
数据:4)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
相”发生11(7)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
    “南旱北涝”对应全球强震活跃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年以来全球强震频发,
201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低温期和中国“南旱北涝”时期。
5.  “南旱北涝”与世界流感大爆发时期对应

    据杨海等人研究,1957-1958年爆发亚洲型流感(第四次世界流行),1968-1969年爆发香港型流感(第
五次世界流行),1974-1977年爆发俄罗斯流感(第六次世界流行)[7]。
    “南旱北涝”对应世界流感爆发时期。2009年6月世界流感在相隔32年之后再次爆发,与之对应的中国
50年一遇的西南大旱灾从2009年9月开始,持续到2010年3月。对应规律再次重现。
6.  四大因素的相互关联
    拉马德雷冷位相、低温、强震和流感爆发在成因上有相互联系。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是太平洋上空
大气环流的改变,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以及伴随的旱涝灾害突变有巨大的影响;由此引起全球气温的冷暖转
变,而冷气候对流感的暴发是关键因素。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气候冷暖与强震的关系如下: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
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
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8]。
    气候变冷与强震频发密切相关。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
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
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
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根据郭增建的理论,2005年以后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7]。
    2004年以来连续爆发印尼苏门答腊9.1、8.5、8.5三次强震和智利8.8级强震,2010年初的袭击北半球的
低温暴雪正在验证这一结论。
7.  近年来南方干旱的证据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
,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
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
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
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月1日—10月30日,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4省区
平均降水量仅有88.1毫米,这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10月30日
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
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
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月3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
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
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
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44%、35%、33%,旱情尤为严重。
    自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
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
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1]。
8.  结论
    中国“南旱北涝”具有四大特征:
第一、   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第二、   与我国低温期对应
第三、   与全球强震活跃期对应;
第四、   与世界流感大爆发时期对应。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年以来连续爆发印尼苏门答腊9.1、8.5、8.5三次强震和智利8.8级强
震,自此以后严重低温事件频发,最显著的实践为2008年1月中国南方的罕见冰雪冻灾和2010年初的低温暴
雪袭击北半球,2009年6月爆发流感世界大流行。四大特征重复出现。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
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光明观察。
2.  西南大旱的现实成因与历史镜鉴。2010-4-3 12:02:24来源:人民网。编辑:松凝,实习编辑:韩广潮
3.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年07月07日00时00分 来源: 中国青年报
4.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
5.  我国气候将发生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2003-03-29河南兴农网。
6.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
7.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
:1023-102
8.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8703.html
长江五省大旱:南旱北涝争论的由来和终结
已有 971 次阅读 2011-5-30 05:3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南旱北涝 科学争论
长江 大旱    推荐到群组
长江五省大旱:南旱北涝争论的由来和终结
                              杨学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688.html

上一篇:关于暴雪、冷冬和暖冬的网上讨论
下一篇:拉马德雷冷位相我国北方低温暴雪频发的原因:西北太平洋海温变暖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6 0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