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2013年太阳风暴峰年:太阳活动与中国地震的关系
杨学祥
统计数据表明,1739年以来中国发生8级以上地震14次,其中发生在太阳黑子峰年附近有4次,谷年有4次,极值年共8次,占8级以上地震总次数的4/7,即57%。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1739-1906年之间,中国8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太阳黑子的极值年,1920-1972年发生改变,2001-2008年又连续在太阳黑子极值年发生。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根据这一统计规律,2012-2014年中国地震活动将不断增强。
表1 中国8级以上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序号 时间 地点 震级 太阳黑子数 谷年m 峰年M
1. 1739.1.3,宁夏银川8级;1738 111.0, 1739 101.0 M+1
2. 1833.9.6,云南嵩明8级;1833 8.5, 1834 13.2 m-1
3. 1879.7.1,甘肃武都8级;1878 3.4, 1879 6.0 m+1
4. 1902.8.22,新疆阿图什8.3级;1901 2.7, 1902 5.0 m+1
5. 1906.12.23,新疆沙湾南8级;1905 63.5, 1906 53.8 M+1
6. 1920.12.16,宁夏海原8.5级;1920 37.6 ,1923 5.8
7. 1920.6.5,台湾花莲东南8级
8. 1927.5.23,,甘肃古浪8级;1927 69.0 1928 77.8 M-1
9. 1931.8.11,,新疆官蕴8级;1931 21.2,1933 5.7
10. 1950.8.15,,西藏察隅8.6级★;1947 151.6, 1950 83.9
11. 1951.11.18,西藏当雄8级;1951 69.4,1954 4.4
12. 1972.1.25,,台湾火烧岛8级。
13. 2001.11.14,,青海昆仑山地区8.1级;2000 119.5, 2001 111.1 M+1
14. 2008.5.12,四川汶川8.0级; m或m-1
地震资料来源: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25671.shtml
在2003年,胡辉,赵洪声,和宏伟详细分析了20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文中指出月亮白赤交角(亦称月亮赤纬角)变化产生的交点潮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原因。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以来云南的4个M≥6.7级强震活跃期有3个始发于月亮白赤交角极大年或其次年,仅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不是如此,所以总概率达80%。另外,无论太阳活动还是地震活动均存在11年的准周期,对比太阳黑子相对数滑动平均曲线与云南历年最大地震强度滑动平均曲线,即年黑子相对数减小时,地震强度增大。据此,作者利用20世纪云南历年最大地震的震级作了4组11年周期的外推,估计了下一个地震活跃期首发地震的时间和震级。综括上述2个天文条件,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与太阳活动形势,他们认为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2006/2007年。他们根据地震活动11年周期中同相位年的平均强度作外推预报,2005年按期前7个11年周期同相位年的最大地震强度平均推算,可能为5.69级上下,仍处于低水平活动期,而2006年的地震强度则可能增至6.37级上下,应引起我们的警觉,最严重的是2007年,该年所处的相位最易发生强烈地震,平均震级已接近6.7级,足见该年最可能是云南下一M大于等于6.7级强震活跃期的开始年,并可能爆发7级大震(概率达43%)。2007年云南地震强度所以会如此之高,主要是因其正值太阳黑子第23活动周的谷值年附近。如往前追溯,自1700年以来,云南有记载的18次M大于等于7级大地震中,竟有近一半发生于太阳活动谷年附近,使谷年成为十分罕见的大震高发相位[3,4]。
表1 20世纪以来白赤交角、太阳黑子与云南强震
(据胡辉等,2003,杨冬红等修改,2008,2010)
白赤交角 |
太阳黑子 |
云南强震 活跃期 |
Ms大于7级强震 | ||
最大年 |
最小年 |
谷值 |
峰值 | ||
1913 |
1922 |
1913 1923 |
1917 |
第1活跃期 |
1913 峨山7.0,1925大理凤仪7.0 |
1932 |
1941 |
1933 1944 |
1937 |
第2活跃期 |
1941 澜沧耿马7.0,1941勐海7.0 |
1950 |
1959 |
1954 |
1957 |
|
1950 勐海7.0 |
1968 -1970 |
1977 -1979 |
1964 1976 |
1968 |
第3活跃期 |
1970 通海峨山7.7,1974昭通大关7.1,1976龙陵7.3,1976龙陵7.4 |
1986 -1988 |
1995 -1997 |
1986 1996 |
1989 |
第4活跃期 |
1988 澜沧7.6,1988耿马7.2, 1995孟连7.3,1996丽江7.0 |
2005 -2007 |
2014 -2016 |
2009 2020 |
2013 |
第5活跃期 |
(2007 普洱6.4,2008盈江5.9) 7级地震空区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5256.html
最近,我们通过计算得出,潮汐也有2.2、11和22年周期变化。潮汐可以使偏离地球质心的内核在液核中产生潮汐波动,潮汐周期与太阳周期的共振效应对解释大气、地磁、地震、海温的11和22年周期变化更有说服力。这不仅能解释厄尔尼诺事件11年和22年周期变化,而且能解释地磁、地震、大气的11年和22年周期变化是受太阳活动和强潮汐的共同驱动和激发。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云南1913-1999年7级以上强震(共13次)有以下规律性:
第一、4个强震活跃期有3个首发于月亮赤纬角(白赤交角)的最大值年;
第二、4个强震活跃期有4个结束于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年附近;
第三、强震活跃期历时7-12年,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至最小值9.3年周期相对应。
第四、4个强震活跃期有3个首发于太阳黑子谷年,一个首发于太阳黑子峰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是云南7级地震多发年。3个强震活跃期与太阳黑子11年周期对应,始于太阳黑子谷年,在下一个太阳黑子谷年或其前结束。
数据表明,云南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易发生7级地震,如,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1913、1950、1970、1988年和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附近的1941、1976、1995、1996年都发生了7级地震,占9/13。
数据还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地震,太阳黑子峰年前一年1988和谷年1913、1976、1996年都发生了7级地震,占7/13。
数据还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和月亮赤纬角极值年的叠加年(三年内)易发生地震,如1913、1976、1996年都发生了7级地震,占8/13。
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年只发生了6级地震,还有能量未释放。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变为最小值需要9.3年,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变为最大值需要18.6年。在1987 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开始的云南第4活跃期中,1988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发生了澜沧7.6级地震、1995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发生了孟连县西中缅交界处7.3级地震和199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丽江县发生7.0级地震,历时9年左右。在2006-2007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开始的云南第5活跃期中,2007年普洱6.4级地震,2008年盈江5.0和5.0级两次地震,至今地震仍十分活跃。按云南强震活跃期规律,云南第五活跃期强震将持续到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年,并在2014-2016年达到高潮,历时9年左右。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发生后,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又连续发生2次8.5级以上地震发生,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我们称2006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13]。2009年9月2日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2010年3月6日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7.1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最新统计结果:云南以南地区2010年至少发生12次7级以上地震。
2009年是太阳黑子谷年,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0年中国西南发生罕见旱灾。由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2009年太阳黑子谷年云南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云南地震可能在2011-2013年逐渐增强,发生7级以上地震几率增大。请有关部门作参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0127
参考文献
1. 徐超。专家提醒云南应注意7级以上地震风险。2008年12月27日 14:39《财经网》。http://www.caijing.com.cn/2008-12-27/110042996.html
2. 杨学祥. 胡辉:云南地震预测. 发表于2008-12-27 16:42:42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7266
3.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4):49-55
4. 杨学祥. 云南盈江5级地震早有预测. 发表于2008-8-21 6:28:40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62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