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过50个城市地面沉降:多次警告被忽视
杨学祥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对财新记者指出,在许多灾害严重的城市和地区,地面沉降的防治已初见成效。但是,总体上看,中国的地面沉降,无论是在程度还是在范围上,都有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的趋势。据他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地面沉降逐渐从城区向农村扩展,并伴生地裂缝,地面沉降的危害进一步加重。由于地面沉降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便难以恢复。陶庆法呼吁,“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地面沉降问题,不要重复酿成破坏后再治理的老路”。
我在2005年就指出,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5,6]。洪涝——排水抗洪治涝——加重自然旱灾——过量引用地表水和抽取地下水——湖泊萎缩、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成本提高——地面沉降、房屋等基础设施断裂、土地沙漠化。这就是人类对待水资源的传统模式[7]。我们在2001年9月4日提出的《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警告,如今已经得到《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的证实。中国的城市管理者是典型的模仿秀,他们不是借鉴西方城市管理者的经验教训,而是惟妙惟肖地模仿前人盲目无助的憨态,亦步亦趋地沿袭前人走过的老路。
我的多次呼吁得到大多数网站的支持和转载,也遭到个别网站的封锁和压制。城市管理者不能听取科学建议,盲目搞城市建设大跃进,未来损失巨大。
事实已经证明,“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5,6]。”是科学的论断。
据2005年报告显示: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
截止到2011年,城市沉降的损失是多少?
我在2011年11月1日指出,一再迟到的警告并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的关注,严重损失谁来买单?
违背科学规律的盲目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历史的教训比比皆是。
相关新闻:
中国超过50个城市地面沉降 部分被预言将消失
2012-02-21 20:58
摘录:
上海毫无疑问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城市,甚至在世界的最高城市上排名都是前几名,我们看看它长高的过程,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新建的高层建筑是40幢,八十年代新建是650幢,九十年代开始明显提速2000多幢,百米以上的超高建筑就100多幢。1993年以来上海平均每天就“站”起一幢高楼,目前高层建筑已经有七、八千幢了。但是就在我们看着上海越来越高每个人都去仰望上海的时候,可能不知不觉地我们的脚却在向地下陷落,上海这座城市会不会成为海下呢?
由于地面沉降矗立于古都西安的唐代建筑大雁塔,倾斜已达上千毫米,由于地面沉降,人们居住的居民楼出现墙体裂缝,建筑不得不拆除重建。由于地面沉降,人们行走的大路出现裂纹、裂缝甚至天坑,由于地面沉降有城市甚至被预言会在几十年后消失。
中国逾50个大城市地面正在下沉
2012年02月23日15:31财新网
2012年2月16日,上海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检查地面裂缝情况,裂痕与在建的上海中心有一街之隔。贾代腾飞/CFP
【财新网(微博)】(记者 汪苏)近日,施工中的上海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工地附近出现长达4米左右的裂缝,新老上海人惊愕地注意到:他们生活的城市正在下沉。
事实上,上海的地面沉降早已开始。自1921年起,上海市就出现明显的地面沉降;其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超过2.5米。1965年,上海市区的年沉降幅度一度达到了每年沉降11厘米。
按如此速度,上海市甚至要在海中进入21世纪了。但是,通过大幅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及回灌等,上海成功地减缓了地面沉降的速度。目前,该市地面年平均沉降量已经下降到了6.8毫米。
不光是上海,北京、天津、西安、太原都在不断沉降。
数十年来,北京一直在不断下沉。尽管北京由于地势较高,不至有沉入海里的担忧,但地面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安全而言,是一个“隐形炸弹”。
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统计,北京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朝阳区、昌平区、顺义区、大兴区和通州区,累计沉降量大于100毫米的沉降面积达2815平方公里,已经形成了五大沉降区。据北京市历史资料记载,以八王坟为中心的北京东郊属于整体性均匀沉降,对地表的建筑物不会有大的破坏。但对北京郊区的昌平、顺义、通州等新的沉降区,沉降速率是不均匀的,破坏性较大。
2009年3月,北京长安街西单文化广场前的非机动车道上,近40平方米路面出现约1.85厘米的沉降,后被铺平加厚。
据国务院刚刚批复的《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下称《规划》),中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发生了地面沉降问题,其中,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是中国三个主要的沉降区。中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告诉财新记者,中国目前有超过50个城市在下沉,其中就包括北京、天津、苏锡常、杭嘉湖、西安、太原等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
国土资源部2009年的调查和监测结果显示,目前监测网络覆盖的上述三个主沉降区,累计地面沉降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其中,长三角约有近1万平方千米,华北平原达6.2万平方千米,汾渭盆地有0.7万平方千米。除了上海,江苏无锡、天津市和河北省沧州地区,沉降中心的最大累计沉降量都超过了2.5米。
这些沉降或悄无声息地发生,城市在不知不觉中下沉,或由于沉降不均匀引起裂缝,建筑物地基下沉,铁路路基、桥梁基础工程不均匀下沉等现象,存在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
苏锡常、沧州、衡水、保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汾渭盆地出现大量地裂缝。由于地面沉降,古都西安的标致性建筑——建于唐朝的大雁塔,倾斜已达上千毫米。无论是对地上的建筑还是地下的设施,地面沉降都是一个重大隐患。此外,由于地面下沉,城市的防汛设施抵御能力明显降低。为避免潜在的风险,上海已经数次加高堤坝。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告诉财新记者,地下水开采是造成地面沉降最主要的诱因。由于失去水压支撑,地下松散岩层固结压缩,导致一定区域内的地面沉降。他表示,高层建筑引起的地面沉降原理亦与此相同,建筑过程中抽排地下水导致岩层失去支撑。而高层建筑自身重量带来的地面沉降,经过一定时间后,一般就会逐渐稳定下来。
既然地下水开采是症结所在,控制地面下沉的主要途径就是实施地下水控采和超采治理工程。而上海、天津、苏锡常、浙江等地,采取地下水限采甚至禁采措施后,成效显著。目前,天津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内年沉降量已由80毫米将至20毫米左右,嘉兴、宁波等中心城区年沉降量已降至10毫米,常州、吴江、江阴等地,实施地下水“禁采”后,年沉降量降幅超过20毫米。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对财新记者指出,在许多灾害严重的城市和地区,地面沉降的防治已初见成效。但是,总体上看,中国的地面沉降,无论是在程度还是在范围上,都有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的趋势。
据他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地面沉降逐渐从城区向农村扩展,并伴生地裂缝,地面沉降的危害进一步加重。由于地面沉降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便难以恢复。陶庆法呼吁,“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地面沉降问题,不要重复酿成破坏后再治理的老路”。
迟到的警告:从2005年的上海到2011年的北京
2011-11-1 15:38
迟到的警告:从2005年的上海到2011年的北京
杨学祥
华北平原的地面沉降并不是新问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京津唐—沧州、衡水一带持续发生大片地面沉降,局部累计最大沉降量3.18m,最大年沉降量高达100mm以上,受影响面积7万余平方公里,占华北平原一半以上,其中以北京、天津、塘沽和沧州等地最为严重。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调查与科技处处长吴爱民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沧州大约沉降了2.4米。
6年前,2005年3月22日第十三届“世界水日”前夕,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完成。据报告显示: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包括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其中上海约为2900多亿元,苏锡常为469亿元。长三角地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范围近1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80和0.82米。长三角的地下水资源衰竭对苏锡常地区的地面下沉已经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善,“沉默的土地危机”将随时有可能在长三角大范围爆发。
一再迟到的警告并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的关注,严重损失谁来买单?
迟到的警告:三千亿损失谁来买单?(修改稿)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5-3-25
迟到的警告:三千亿损失谁来买单?
杨学祥
2005年3月22日第十三届“世界水日”前夕,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完成。据报告显示: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包括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其中上海约为2900多亿元,苏锡常为469亿元。长三角地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范围近1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80和0.82米。长三角的地下水资源衰竭对苏锡常地区的地面下沉已经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善,“沉默的土地危机”将随时有可能在长三角大范围爆发[1-3]。300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正在加剧上海的地面沉降,同时导致诸如城市密度过大、公共活动空间狭小等问题。有鉴于此,上海市有关部门将出台措施对摩天大楼建设进行限制[4]。据悉,苏、浙、沪三省市地矿部门联手开展的此项调查,先后经历了4年时间,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
我们多次著文指出,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5,6]。洪涝——排水抗洪治涝——加重自然旱灾——过量引用地表水和抽取地下水——湖泊萎缩、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成本提高——地面沉降、房屋等基础设施断裂、土地沙漠化。这就是人类对待水资源的传统模式[7]。我们在2001年9月4日提出的《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警告,如今已经得到《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的证实。中国的城市管理者是典型的模仿秀,他们不是借鉴西方城市管理者的经验教训,而是惟妙惟肖地模仿前人盲目无助的憨态,亦步亦趋地沿袭前人走过的老路。
地面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海拔缓慢降低的现象,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既会造成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港区码头、地下管线和深井等直接损失,也会造成运力下降、挡潮和排水等间接损失。在美国50个州中,大约有24个州由于开采地下水、石油和可燃性天然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意大利的威尼斯,素有“水都”之称,地面沉降非常严重,著名的市政府大楼罗内丹宫已下沉了3.18米。在大学通用的环境学教材中,这些经验与教训比比皆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引起西方管理者的重视。可惜人们一旦卷入经济大潮,立即被滚滚的淘金狂潮所淹没,上海的今日正是威尼斯的昨天。
我们在《振兴东北要以“苏锡常”为鉴》一文中指出,上海既是经济起飞的样板,也是环境污染的典型反面教材。国际舆论的如此评价值得深思。上海仍然在走国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地下水枯竭和地表水污染的双重夹击下,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其生态资源已丧失殆尽。与沿海地区相比,东北虽然欠发达,但有相对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应该以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危机为鉴,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牧业。特别是吉林省以农业大省著称,一旦发生水资源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伴随人们观念的改变,追求健康的人群将抛弃严重污染的大都市,走向环境优美的生态园区:水资源危机意味着生存环境的灭亡,以破坏水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不值得效仿[8]。
损失三千亿的警告太迟了,水资源危机的红灯并没有阻挡住汹涌的城市淘金狂潮[9]。面对地面沉降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谁为高昂的经济发展代价买单?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5128.htm 迟到的警告:三千亿损失谁来买单?
杨学祥
发帖: 676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于 2005-03-25 16:53
--------------------------------------------------------------------------------
2005年3月22日第十三届“世界水日”前夕,由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完成。据报告显示:由于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对长三角地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达到3150亿元,包括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其中上海约为2900多亿元,苏锡常为469亿元。长三角地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范围近1万平方公里,上海、苏锡常和杭嘉湖的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2.63、1.80和0.82米。长三角的地下水资源衰竭对苏锡常地区的地面下沉已经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善,“沉默的土地危机”将随时有可能在长三角大范围爆发[1-3]。300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正在加剧上海的地面沉降,同时导致诸如城市密度过大、公共活动空间狭小等问题。有鉴于此,上海市有关部门将出台措施对摩天大楼建设进行限制[4]。据悉,苏、浙、沪三省市地矿部门联手开展的此项调查,先后经历了4年时间,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
我们多次著文指出,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5,6]。洪涝——排水抗洪治涝——加重自然旱灾——过量引用地表水和抽取地下水——湖泊萎缩、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成本提高——地面沉降、房屋等基础设施断裂、土地沙漠化。这就是人类对待水资源的传统模式[7]。我们在2001年9月4日提出的《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警告,如今已经得到《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的证实。
中国的城市管理者是典型的模仿秀,他们不是借鉴西方城市管理者的经验教训,而是惟妙惟肖地模仿前人盲目无助的憨态,亦步亦趋地沿袭前人走过的老路。
地面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地表海拔缓慢降低的现象,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既会造成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港区码头、地下管线和深井等直接损失,也会造成运力下降、挡潮和排水等间接损失。在美国50个州中,大约有24个州由于开采地下水、石油和可燃性天然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意大利的威尼斯,素有“水都”之称,地面沉降非常严重,著名的市政府大楼罗内丹宫已下沉了3.18米。在大学通用的环境学教材中,这些经验与教训比比皆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引起西方管理者的重视。可惜人们一旦卷入经济大潮,立即被滚滚的淘金狂潮所淹没,上海的今日正是威尼斯的昨天。
我们在《振兴东北要以“苏锡常”为鉴》一文中指出,上海既是经济起飞的样板,也是环境污染的典型反面教材。国际舆论的如此评价值得深思。上海仍然在走国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地下水枯竭和地表水污染的双重夹击下,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其生态资源已丧失殆尽。与沿海地区相比,东北虽然欠发达,但有相对丰富的生态资源,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应该以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危机为鉴,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牧业。特别是吉林省以农业大省著称,一旦发生水资源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伴随人们观念的改变,追求健康的人群将抛弃严重污染的大都市,走向环境优美的生态园区:水资源危机意味着生存环境的灭亡,以破坏水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不值得效仿[8]。
损失三千亿的警告太迟了,水资源危机的红灯并没有阻挡住汹涌的城市淘金狂潮[9]。面对地面沉降对建筑楼房、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造成的损失,谁为高昂的经济发展代价买单?
参考文献
作 者:杨学祥,杨冬红 上传日期:2005-1-14
三论沿海投资过渡的环境安全
——难以承受的沿海经济灾害风险
杨学祥,杨冬红
摘 要:印度洋海啸瞬间吞没近16万人性命。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11日
公布了一份名为《大都市•大风险》的报告,报告警告说,东京和旧金山将是全球受海啸、地震等
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大都市。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
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
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
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地震海啸等环境风险。上海预警意识的增强值
得借鉴。
关键词:印尼海啸,地震,都市风险,沿海经济,海洋灾害
1. 印尼海啸的巨大损失
最近发生的印度洋地震、海啸被联合国称为“近几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据法新
社报道,根据印度尼西亚官方公布的最新数字,截至1月13日,印度洋地震海啸已造成该国
110,229人死亡,12,132人失踪。这样,此次印度洋地震海啸各国遇难总人数已达到163,338人
[1]。接近1900-1983年海啸死亡人数的总和。
世界上近80%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中遭受海啸袭击最多的是夏威夷群岛,其次
是日本。据统计,1900~1983年间,太平洋地区共发生405次海啸,其中造成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的达84次,大约有18万人死亡。20世纪以来发生的重大海啸灾难有:1908年12月,意大利墨西拿
地震引发海啸,死亡8.3万人,是20世纪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海啸。1933年3月,日本三
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死亡3000多人。1960年5月,智利西海岸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5700多人丧
生,海啸还以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越过夏威夷,冲向日本,造成日本800多人死
亡,15万人无家可归。1976年8月,菲律宾莫罗湾海啸,造成8000多人死亡。1998年7月,巴布亚
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海啸,巨浪高达49米,致使2200多人死亡[2]。
海啸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剧增,与沿海经济的过度发展有关。关注沿海经济发展的环境安全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早在2004年2月和7月,我们就两次提醒公众: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3,4]。
2. 大城市大风险,沿海城市首当其冲
印度洋海啸瞬间吞没近16万人性命,阪神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灾难临头,人类如
此脆弱无力。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11日公布了一份名为《大都市•大风险》的
报告,报告警告说,东京和旧金山将是全球受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大都市[5]。
根据报告对全球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进行评估之后,东京和旧金山成为全球受自然灾害
影响最大的城市。根据各方面潜在危险系数总结出东京—横滨圈“危险指数”为710点,位列所有
大城市之首,排在第二位的旧金山获167点,其次是洛杉矶100点。它们都是沿海大城市。
这份将在本月18日召开的神户联合国全球减灾会议进行讨论的报告举例说,临海的东京-横滨
圈周围地区居民达3500万人,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水的潜在危险系数极高。一旦灾
害发生,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显然不可估量。自然灾难总是大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就像主旋律一样贯穿着城市发展。对每个城市的灾害历史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地理
位置和它所覆盖的面积决定了今后受灾情况。
在不断发展的命运中,一切已经注定。过于狭窄的街道使得人们无法在伴随地震而来的火灾
中顺利逃生;在供给网络被破坏后,饮用水、供电、供气等补给物品无法及时供应;医院、避难所
无法满足大城市受灾后的需要;大部分地区的交通和通讯瘫痪。”应提高危机意识,除了自然灾害
外,还应考虑到环境污染和恐怖袭击等人为状况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城市发展速度越快,遇到的环
境问题也就越严重,受灾可能性也越高。
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
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
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
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
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
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3,4]。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
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
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
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3,4]。
中国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在全国668个城市中,依
靠地下水供水的有400多个城市,占60%;一些城市主要依靠地下水供水,如北京、济南、石家庄
等。在北京市每年大约41亿立方米的供水总量中,地下水供水量超过27亿立方米,占60%以上。
预计在21世纪,中国淡水资源供水需求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
市(
http://www.sznews.com/szsb/20030410/ca265784.htm)。这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主要依
据[3,4]。
3. 上海关注灾害预警
东方网1月14日消息:在地震灾害面前,上海并非“绝对安全”。记者昨天从市地震局了解
到,本市今年将出台多项措施,积极应对地震防灾[6]。
据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肖功建处长介绍,上海地处东海,从地域乃至地质结构看,有发震条
件,只是地下介质比较均衡,所以一直“寂静”,但城市的建设、海洋产业的不断开发,都有可能
诱发地质结构的变化,进而引发地震。肖处长说,很多被认为是少震稳定的地区都爆发过大地震,
如中国的唐山。而一旦爆发,由于设防系数较低,引发的灾难将更大。这些事实验证了我们如下观
点: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
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
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
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地震海啸等环境风险[3,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0789.html
上一篇:
地震并发症:两项预测都得到证实下一篇:
2月23日厄尔尼诺继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