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10为自然灾害之年: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20亿美元

已有 8399 次阅读 2010-12-20 15:4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0, 经济损失, 自然灾害年, 2220亿美元

2010为自然灾害之年: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20亿美元
                  杨学祥

       2010年是名符其实的“灾难之年”,共有26万人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20亿美元,创下近40年来的最惨烈纪录。

  2010年造成最多人死亡的自然灾害分别是海地大地震、俄罗斯大火和巴基斯坦洪水,发生在智利、土耳其和中国的地震和泥石流也使这些国家蒙受巨大损失。此外,印度尼西亚火山连续爆发、席卷整个东南亚的台风“鲇鱼”都是往年极少见到的大型灾难。这些灾害共造成了22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比整个香港的经济总和还要多。

        我在2008年6月11日指出,2007至2010年的中国日食年是中国极端灾害事件的频发年。
   
        我们在2010年2月24日指出,20世纪4次9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年3月28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1952-1964年特大地震首发年滞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首发年5年,2004年12月26日印尼9级特大地震滞后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约4年,按此数字特征,2010、2014、2018年及其后一年,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很大,最大潮汐和地球自转也有准四年周期。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验证了这一预测。

        我在2010年7月17日指出,2010年已发生的灾害:2009年发生的流感世界大流行依然继续,可能还将持续3-5年;2月27日发生智利8.8级地震,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中国发生严重低温冻害;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4-5月部分地区暴雨成灾。应该继续关注1957年的其他灾害[8]。

        正如暖冬的趋势不能避免冷暖气候剧烈动荡一样,全球变暖的趋势也不能避免极端冷气候的出现。汪品先院士指出,在气候剧烈动荡时期,要做好预防气候突然变冷和突然变暖的两种准备。

        2004-2010年灾害链:2004年12月26日发生印尼特大地震和海啸;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几乎把整个新奥尔良变成了一个大水库;2005年和2007年印尼有发生了两次8.5级以上地震;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发生罕见冰雪冻灾;2008年5月热带风暴袭击缅甸和四川汶川8级地震发生;2009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和世界流感大爆发;2010年1-3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如果流感持续到2013年,则在太阳黑子峰年流感强度将变得十分强烈。

        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头17年,9级以上大地震频发,大约平均4年一次。从现在到2030年,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与20世纪50-60年代相似,我们必须做好应对的准备[9]。

        历史会让我们汲取经验教训。

附件:

美媒称2010为自然灾害之年 26万人丧生创40年新高

2010-12-20 10:35 环球网

世行:全球每年自然灾害损失将达1850亿美元

  环球网记者王欣报道,美国媒体于12月19日发表文章,盘点2010年在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文章指出,2010年是名符其实的“灾难之年”,共有26万人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20亿美元,创下近40年来的最惨烈纪录。


  美联社12月19日文章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截止至2010年11月30日,全球共有25万人在自然灾害中丧生,而考虑到海地等国家仍在灾难的笼罩之中,这一数字在年底必将突破26万大关。在2009年,全球因自然灾害而丧生的人数仅为1.5万,尚不到今年的十分之一。


  文章指出,2010年造成最多人死亡的自然灾害分别是海地大地震、俄罗斯大火和巴基斯坦洪水,发生在智利、土耳其和中国的地震和泥石流也使这些国家蒙受巨大损失。此外,印度尼西亚火山连续爆发、席卷整个东南亚的台风“鲇鱼”都是往年极少见到的大型灾难。这些灾害共造成了22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比整个香港的经济总和还要多。

  文章分析称,2010年之所以会成为灾难之年,人类自身的行为是主因。有科学家指出,今年全球各地的极端天气,是人为造成的气候变暖的体现。类似于俄罗斯高温这样的异常气候若没有人类的干预,至少10万年才会发生一次。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人口增加,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变得过于密集,在这样的条件下地震、台风和洪水等大型自然灾害将使更多的人丧生。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12/1355613.html

世行:全球每年自然灾害损失将达1850亿美元

http://www.huanqiu.com 2010-11-12 08:55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1月11日电(记者刘丽娜 蒋旭峰) 世界银行11日发布报告称,除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外,到本世纪末,全球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的金额将增至目前的三倍,达到1850亿美元。

  世界银行在这份名为《自然灾害、非自然灾害:有效预防的经济学》报告中说,仅气候变化导致的热带飓风一项,就能使每年的损失再增加280亿至680亿美元。

  报告还预计,到2050年,大城市中受风暴和地震影响的人数将比目前翻一番,达到15亿人。

  这份报告同时对各国的经济决策者提出建议,加强对地震、飓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预警。报告说,政府可以使人们更容易获得有关自然灾难和风险的信息。

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0-11/1247979.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2-24 6:38:17
 
               对2010年的灾害预测:低温、强震、干旱和暴风雪
                        杨学祥,杨冬红

        2004年2月22日的英国《观察家报》,披露了美国的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报告。罗勇在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Global Business Network,简写为GBN)的网站上找到了这份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美国国防部报告。在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的今天,关注这个报告意义重大。忽视这个报告,坚持错误的气候政策,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三年自然灾害就是前车之鉴。

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已经得到部分证实

  报告中关于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

  ———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5华氏度(2.8摄氏度),北欧下降6华氏度(3.3摄氏度)。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4华氏度(2.2摄氏度)。

  ———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

  ———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1]。

    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北半球遭遇50年一遇的低温暴雪袭击,2009年南半球达到气温最高值。美国国防部的报告在温度变化上与全球变暖持续论者完全不一致,但低温和暴风雪已经被实践所证实。干旱的预测值得关注。

  报告中特别提到了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

  ———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是符合中国2009年实际情况的。希望中国气象界高层能够重视这一报告,反思自己的气象预测。

  报告在美、英、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及环保组织中引起强烈反响。报告的作者之一施瓦兹解释道:“尽管报告中所提到的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景象似乎超乎人们想像,但却非常值得提前采取措施,正如美国人曾对历史上其他一些重大事件事前就作出评估一样———比如,在1983年美国就开始为前苏联的解体提前进行筹划,1995年我们就曾对世界贸易中心是否会遭受飞机撞击进行研究。”

五角大楼的发言人则出来澄清说,这份由科学家和军事顾问完成的报告,不代表国防部的官方立场。而且施瓦兹也不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只是使用了相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1]。显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报告,而中国却缺乏这样的综合性的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2]。

非主流科学家气候变化的准60年周期有多方面的论述,更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气象界。

一、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频发

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PDO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90年代后期为“暖位相”。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20世纪4次9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年3月28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1952-1964年特大地震首发年滞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首发年5年,2004年12月26日印尼9级特大地震滞后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约4年,按此数字特征,2010、2014、2018年及其后一年,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很大,最大潮汐和地球自转也有准四年周期。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4]。

二、低温、暴风雪和流感爆发

根据历史记录,就全球灾害变化的趋势而言,萨摩亚8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增大流感爆发的强度。我们必须了解这一变化的历史记录和物理过程。

我们在2009年10月14日提出了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低温冷害。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2009年发生了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其二,2009年9月30日南大洋萨摩亚群岛发生了8级地震海啸。其三、2008-2009年处于太阳活动低值时期。其四、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5]。

我们在2009年12月14日给出暴雪预警:接到栾巨庆和栾云洲关于2010年1月的雪灾预测,与我们的暴雪预警相一致,希望相关部门作参考,公众可通过实践做检验[6,7]。

    图1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据丁一汇,2008)[8]

统计表明,强拉尼娜现象周期性发生、8.5级以上强震的周期性发生、中国南方和北方严重低温冻害的周期性发生、南极海冰增长的周期性发生、飓风和台风增强的周期性发生、世界粮食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以及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周期性发生,都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9]。

依照1952-2008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统计图[8],1954-1955、1964、1977年湖南最严重的三次低温冻害得到验证。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超过4天的年份有1955(拉尼娜年)、1957(厄尔尼诺年)、1964(拉尼娜年)、1969(厄尔尼诺年)、1972(厄尔尼诺年)、1977(厄尔尼诺年)、1984年(拉尼娜年)。其中,6次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次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最大值年的集中时期,1954-1955、1964、1977年湖南最严重的三次低温冻害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在2000-2030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50年一遇的严重冰雪冻灾,低温冻灾频发的趋势值得关注[9]。

       赤道热两极冷是太阳能量纬度不均匀分布造成的。由于大气热容量低,大气热对流不能改变这一基本规律。海水则不同,其热容量大,热对流的传热效果十分显著。目前海洋底层温度为摄氏2度,它为大气提供了充足的冷源。近一亿年前的中生代温暖期海洋底层水冷比现在高摄氏15度,大气高10~15度。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季林2000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指出,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除了1500-1800年潮汐长周期外,潮汐中周期为准60年、54-56年、22年、18.6年和11年。特别是54-56年周期(拉马德雷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非常明显的作用。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根据郭增建的理论,2005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统计表明:中国北方的严重低温冷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如1957、1969、1972、1976年;中国南方的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低值年和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如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2010-2012年的拉尼娜和厄尔尼诺年仍有严重低温冷害发生的可能。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2009年的流感世界大流行也满足6大特征: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为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年;2008-2009年为太阳黑子低值年;2008年发生中国严重冰冻雪灾;2009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低温冷夏年;2008和2009年为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目前厄尔尼诺强度较弱,如果在11月后增强,流感强度也会增强。不排除2012年太阳黑子峰值有加剧流感爆发强度的可能。

三、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

赵振国认为,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3]。

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1951年~1960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1961年~197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1971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1981年~199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1991年~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70年[1]。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GBN报告里预测,2010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结论,我在1年前就得到了。”钱维宏发现,从1910年~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1]!”

显然,中国科学家关于全球在2020年附近变冷的研究早于西方,这是有据可查的。值得注意的是,“秘密报告”的变冷时间表与中国科学家预言的变冷时期完全一致,这显然不能用巧合来解释。根据地球的轨道周期,2020年冬至时日地距离达到60年周期中的最大值,2010-2030年地球处于冷周期,正像1946-1976年地球处于冷周期一样。极端情况并不一定发生,趋势变化一定存在。极端冷事件频发不仅是周期论者的警告,也得到全球变暖论者的认同。

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指出: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准60年的拉马德雷冷暖位相交替周期表明,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年印尼地震海啸已经揭开了自然灾害再现的序幕,根据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和灾害准60年周期,2010-2020年全球气候剧变,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和70年代前苏联农业歉收可能重演。历史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增加粮油储备,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是当前不容置疑的燃眉之急。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减肥,电荒和水荒呼唤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保护资源的务实政策。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验证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粮食变化特征。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为1959年、1960年和1961年,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其另一个天文特征是,1959年-1960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10,11]。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12];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13,14]。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的大气潮和海洋潮最大幅度的南北震荡可激发冷空气活动,从而增大降雨机会。

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

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10]。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天灾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值得关注。2010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2014-2016年达到高潮,必须做好预防准备。

参考文献

1.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年07月07日00时00分 来源: 中国青年报。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2.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74

3.  我国气候将发生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2003-03-29河南兴农网。http://www.hnnw.net/meteo/do/detail.php?id=1028

4.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5.  杨学祥,杨冬红。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发表于 2009-10-14 15:05:18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2321

6.  杨学祥。暴雪预警:关注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强潮汐组合。发表于 2009-12-14 8:06:02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8433

7.  杨学祥,杨冬红。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的变化趋势。生命与灾害,2009,(11):4-7.

8.  丁一汇. 透视“大雪灾”. 日期:2008-02-24  来源:文汇报,科技文摘。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0802/t20080224_1768467.htm

9.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10.杨学祥。未来旱灾:2014年至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发表于 2008-9-16 20:13:41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97

11.王华, 李伯阳. 黄河上游将转入新的丰水期 15年的枯水期将结束[EB/OL]. 2005年10月22日. 中国新闻网http://news.tom.com/1988/20051022-2577210.html

12.郭增建, 秦保燕, 郭安宁.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6. 165-188

13.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J].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14.杨冬红 , 杨学祥.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4):5-12。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7092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7-17 16:01:11
 
       两个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对比:1947-1976年和2000-2030年

                             杨学祥

   我在2008年3月2日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1]。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文章在文汇报发表不久,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发生,令人唏嘘不已。接踵而至的是,2009年4月发生流感暴发,6月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从2009年9月开始的中国西南地区大旱一直持续到2010年4月,2010年1-3月低温暴雪袭击了北半球,2010年5-7月暴雨和高温肆虐全球,拉马德雷预言得到证实[1-5]。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则完全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全球气温变化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20世纪初低温期;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20世纪30-40年代温暖期;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20世纪60-70年代低温期;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全球迅速变暖;在2004-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应该对应低温期[1-5]。

1.地震灾害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人们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就发生了9.1级强地震海啸,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尼的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的9级地展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暖位相末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就像船的吃水线卸载上升,加载下沉一样)是冷位相初期强震频发的一个原因。

研究表明,接下来的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左右,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中的每一年(2010年,2014年,2018 年)及其前一年都是可能的发生年。而且由于2010年、2014年、 2018年1月2日为月亮近地点,与地球近日点1月3日或4日相差不过2天,叠加后的最强潮汐和较强潮汐强度相对较大,激发出的特大强震也会相当强烈。这和俄罗斯科学家预测的结果相吻合[2]。

事实上,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拉马德雷的预言得到证实。下两次9级以上地震可能发生在2014年和2018年左右。

2.台风和飓风灾害

    2007年以来,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

    近60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1926年到1970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1970年到1994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

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重新进入高活动期。

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数以万计的房屋被淹和数十万户家庭断电,美国总统布什当天宣布上述2个州为重灾区。据报道,此次飓风可能造成100多万人流离失所。美国“卡特里娜”飓风遇难总人数增至1069人。卡特里娜飓风是美国历史上遭遇的第4个5级飓风,几乎把整个新奥尔良变成了一个大水库。面对飓风的肆虐,一些科学家在震惊之余指出,正是全球变暖才导致了此次“卡特里娜”大灾难,但也有科学家认为,飓风只是自然周期循环的结果。科学家发现,北美地区的飓风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北美地区的飓风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每隔40~60年便会出现一个高峰期。上世纪初,美国曾有一个飓风多发期,第二次则是上世纪40~60年代。这次的高峰期大概是从90年代开始,而飓风频繁出现的情况还会再持续20年或更长时间。

2008年5月的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横扫缅甸西南部地区,造成超过14万人死亡和失踪。

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降温的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易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5)、1957、(1964)、1969、1972、1976、1977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

3.低温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我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的自然结果。

    2009年10月,我国就有学者发表文章预测称,2009年冬天可能是冷冬,原因有以下四个。

  太阳黑子说:2009年太阳黑子低值导致“冷冬”

  2009年11月20日,《广州日报》报道称,近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罕见的低温冰雪天气,广东天文学会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由太阳黑子稀少的原因引起的,而太阳黑子持续低迷,广东或许又将迎来“冷冬”。

  太阳黑子,是指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斑点,它是太阳活动最明显的标志。近两年,太阳黑子特别少,太阳黑子周期有逐渐延长的趋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台在2009年8月,连续31天观察不到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与冷害有关吗?广东天文学会认为两者相关性颇高。统计资料显示,1986年是太阳黑子低谷年,1986年末至1987年初,我国不少省、市出现低温天气。1964年、1954年都是太阳黑子低谷年,也有类似统计结果。

  深海巨震降温说:2009年8级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北京时间2009年9月30日,萨摩亚群岛地区凌晨发生8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根据历史记录,就全球灾害变化的趋势而言,萨摩亚8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增大流感爆发的强度。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室副主任的郭增建提出了“深海巨震降温说”,这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

  厄尔尼诺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统计表明:中国北方的严重低温冷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如1957、1969、1972、1976年;

  中国南方的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低值年和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如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严重低温,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低温冻害。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8年1月发生的中国南方罕见的冰雪冻灾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2007~2008年拉尼娜事件中;2009年至201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可能导致冷冬。

  月亮惹祸说: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季林2000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指出,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

  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

  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海洋潮汐规模最大,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冷却海洋上的空气。

  据计算,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发生。

以上内容摘自杨学祥的博客《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3,5]。

事实上,2010年1-3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北京、沈阳等北方地区都发生了冷冬。

4.流感

2007年的研究表明,流感爆发年有以下8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为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低温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或M+1年;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第8大特征是湖南严重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严重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1,7]。

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有利于旧病毒大量繁殖,此时爆发的流感强度较弱,如1977年的流感暴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强烈,紫外线杀死大量病毒,但能引发病毒基因突变,形成新病毒,此时流感暴发的强度大、危害重,如,1957-1958年、1968-1969年。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7年发生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沙尘暴趋于强烈;2008年中国发生严重低温冻害;2009年太阳黑子谷年;2009年发生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2008年和2009年为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7大流感大流行的气候特征完全具备,所以,2009年爆发了流感世界大流行。如果流感持续到2013年,则在太阳黑子峰年流感强度将变得十分强烈。

5.干旱与洪涝

    强潮汐有11年、18.6年和22年周期,它们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有专家按此规律推测,2009年和2020年有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周期为18.6年的潮汐变化、构造运动和气象灾害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明显,它可以说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所面临的强震和旱涝灾害的可能性。

    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1931年(长江、淮河特大水灾)、1932年(松花江特大水灾)、1933年(黄河特大水灾)、1951年(辽河特大水灾)、1968年(珠江、闽江、湘江、赣江大洪水)、1969年(新安江、分水江流域及嫩江中游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

    2010年为全年弱潮汐南北震荡年,与1957年相同,与1998年相似。1998年和2010年的强降雨记录表明,在夏季弱潮汐时期,由于冷空气南北震荡幅度较弱,降雨带有长期滞留在某一地区的可能,形成连续暴雨灾害和洪涝灾害。

    2010年7-11月为强潮汐时期,降雨带有北移的可能,台风活动可能得到加强。在潮汐组合时段发生的台风可能形成不可抗拒的突发灾害。

    2010年的强潮汐类型与1957年类似,1957年的灾害记录值得关注:当年发生流感世界大流行;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57年1月3日黑龙江东宁西南发生7级地震,1957年2月24日台湾花莲发生7.2级地震;中国发生严重低温冻害;中国发生特大干旱;松花江特大洪水,淮河流域大水造成鲁、豫、苏3省较严重水灾,黄河中下游部分地区水灾[8]。

    2010年已发生的灾害:2009年发生的流感世界大流行依然继续,可能还将持续3-5年;2月27日发生智利8.8级地震,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中国发生严重低温冻害;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4-5月部分地区暴雨成灾。应该继续关注1957年的其他灾害[8]。

    正如暖冬的趋势不能避免冷暖气候剧烈动荡一样,全球变暖的趋势也不能避免极端冷气候的出现。汪品先院士指出,在气候剧烈动荡时期,要做好预防气候突然变冷和突然变暖的两种准备。

    2008年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在盘点建国以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时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

    历史资料显示,湖南省曾发生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和1977年。而三次冻害呈现的灾害链有相同的特征:

    1954-1958年灾害链

    1954年(太阳黑子谷值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太阳黑子峰值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

    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太阳黑子谷值年)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太阳黑子峰值年)-1969年爆发厄尔尼诺事件和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

    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太阳黑子谷值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5-1976年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繁发生;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爆发俄罗斯流感(强度相对较弱)。

由此可见,在“拉马德雷”进入冷相位的时期,不仅仅会导致低温冻害,而且强震、海啸、台风、沙尘暴、流感等也会环环相扣地出现,形成灾害链[1]。

    2004-2010年灾害链

    2004年12月26日发生印尼特大地震和海啸;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几乎把整个新奥尔良变成了一个大水库;2005年和2007年印尼有发生了两次8.5级以上地震;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发生罕见冰雪冻灾;2008年5月热带风暴袭击缅甸和四川汶川8级地震发生;2009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和世界流感大爆发;2010年1-3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如果流感持续到2013年,则在太阳黑子峰年流感强度将变得十分强烈。

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头17年,9级以上大地震频发,大约平均4年一次。从现在到2030年,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与20世纪50-60年代相似,我们必须做好应对的准备[9]。

历史会让我们汲取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3.  杨学祥,杨冬红。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的变化趋势。生命与灾害,2009,(11):4-7.

4.  刘洪宇。对话杨学祥 地球在“瘦身”吗。辽宁日报,2009年11月12日A06版访谈。http://news.lnd.com.cn/htm/2009-11/12/content_908356.htm

5.  杨学祥、杨冬红。4种原因可能是祸首。新文化报,2010年1月6日(第5版)。http://enews.xwhb.com/html/2010-01/06/content_144259.htm

6.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2010-01-12 来源: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8.  杨学祥,杨冬红.  2010年和1957年的相似潮汐条件和相似灾害. 发表于 2010-5-19 13:28:46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6242

9.  李珉琦. 2030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组图). 2010-07-17 01:26:00 来源: 新文化报(吉林) http://news.163.com/10/0717/01/6BOP2F8H00014AED.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873 
 
2007至2010年的中国日食年是中国极端灾害事件的频发年

[ 2008/6/11 6:57:00 | By: 杨学祥 ]
 
日全食以它罕见、惊人、稍纵即逝的壮美景象,吸引了无数的学者和天文爱好者。2008年8月1日,将发生本世纪中国境内可观测到的首次日全食,日全食带将经过阿尔泰山进入中国境内,途经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在日落时分结束于河南。日全食观测在世界各国都是令人瞩目的重要活动,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次极好的机会。社会公众在观测日全食、领悟天文科学过程中,将会感悟到宇宙的奥秘,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由于日全食在某一地区持续时间很短,因此良好的观测条件极其重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太阳高度等各种因素,新疆的哈密、甘肃的嘉峪关和酒泉等地区,可以作为此次日全食观测较为理想的候选地点。经实地考察,中国科学院天文科普网络委员会选定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作为2008年8月1日日全食观测的大本营,并就观测现场的安排、观测团组织、媒体报道、企业支持等进行了精心策划[1]。

我在2007年10月15日指出,奇异天象带来的不仅仅是壮观景色,还有自然灾害的历史纪录。历史资料表明,1922-1998年日食经过中国的年份共13个,其中,月亮赤纬角最小年份的1941年和1997年中国发生了严重旱灾,其余11年都发生了大涝灾。1822-1998年,有31年无月食,无月食年的潮汐强度相对较弱,中国都发生了强度不等的旱涝灾害。强潮汐和旱涝同时激发地震火山活动,2007-2010年的“中国日食年”,是中国极端灾害事件的频发年[2]。

2008年中国南方的严重冰雪冻灾和四川汶川8级大震验证了上述预测,强潮汐预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4]。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天文科普网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委员会,等。报名观赏21世纪中国境内首次日全食 (2008-06-02 21:04:4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0a004d01009n93.html
2.杨学祥。奇异天象带来的不仅仅是壮观景色:灾害的历史纪录。 2007-10-1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4512
3.杨学祥。奇异天象带来的不仅仅是壮观景色:灾害的历史纪录。 杨学祥。 2007-10-15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866.htm
4.杨学祥 :应建立强潮汐预警制度. 时间: 01-29 20:43  新闻来源:正义网。http://www.jcrb.com/zyw/n135/ca194030.htm

附文:

奇异天象带来的不仅仅是壮观景色:灾害的历史纪录
                                  杨学祥

在10月14日举行的天津首届中学生天文节上,中国天文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长苏宜透露说,未来5年,中国公众可欣赏到4次罕见的日食天象,其中两次为日全食,两次为日环食。天文专家表示,在几年时间集中出现如此多的日食天象是百年罕见的。2008年8月1日将发生日全食,届时,中国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公众将能看到日全食的壮观景象。全食过程,即太阳被完全遮住,将持续2分钟左右。2009年7月22日,中国还将发生一次更为壮观的日全食,届时,中国的拉萨、成都、重庆、杭州、南京等40多个城市都能观赏到这次日全食。与2008年的全食相比,此次全食发生的范围更广,持续时间也更长,将达到5分多钟。天文专家表示,日食天象是一种比较普通的天象,但壮观的日全食天象却是比较难得的。除了这两次日全食天象外,2010年1月15日还将发生日环食,云南、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公众可一睹环食风采。2012年5月21日,日环食天象再次上演,广西、广东、福建、香港和澳门等地公众可欣赏[1]。

新华网南京10月14日电 江苏、天津两地天文学会通报,16日晚可赏木星合月的奇特天象,届时,木星与弯月在西南方夜空相依相伴,为公众演绎一段美妙的“星月童话”。江苏省天文学会副秘书长严家荣介绍,16日在蛇夫座顺行的木星,日落时位于西南方天空,亮度约为-1.9星等,肉眼清晰可见。16日又正值农历的九月初六,黄昏后,公众会看到相位接近上弦的月亮也位于西南方天空。 严家荣表示,就中国大部地区而言,观赏本次木星合月的最佳时间是16日18时30分至19时30分左右。届时位于月亮之北仅5度的木星簇拥着弯月在苍穹“闲庭信步”,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把夜晚的天空装点得分外美丽且富有诗意[2]。

我们在2007年5月8日和11日指出,日月大潮发生在每月的朔日(农历初一)和望日(农历十五或十六),此时日、地、月近似成一线,太阳潮和太阴潮相互加强,形成较强潮汐。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朔日能看到太阳,在望日能看到月亮,这说明它们并不在一条直线上,仅当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它们才在一条直线上。这时的潮汐强度最大,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也较强烈。相反,无月食年的潮汐强度较弱[3,4]。

历史资料表明,1922-1998年日食经过中国的年份共13个,其中,月亮赤纬角最小年份的1941年和1997年中国发生了严重旱灾,其余11年都发生了大涝灾。1822-1998年,有31年无月食,无月食年的潮汐强度相对较弱,中国都发生了强度不等的旱涝灾害。强潮汐和旱涝同时激发地震火山活动[5],2007-2010年的“中国日食年”,是中国极端灾害事件的频发年。

根据于红、吕素琴、范垂仁的研究,在近百年(1897-1998年)资料中,无月食现象每隔7、11年交替出现。出现一次间隔11年的无月食年必定相继出现间隔7年的无月食年,同样如出现相隔7年的无月食年,继而必定出现相隔11年的无月食年,两者合计相隔均为18年,与日食的沙罗周期相同。在无月食年里发生的洪水,日食就成为主导因素,因而沙罗周期与洪水的相应关系更为密切。以长江为例,1951年为无月食年,长江发生了大洪水,继后18年的1969,1987年亦为无月食年,都出现了大水;1962年为无月食年,长江发大水,18年后的1980、1998年亦为无月食年,也都发生了大水。采用沙罗周期定性预测洪水,其预测的准确程度决定于日月食周期的相似程度[6]。我们已经证明潮汐有11、22年周期。无月食年的11年周期提供了新的证据[3]。

1922-1998年间,无月食年同时日食又经过中国的年份有1966、1980、1987年三年。1966年5月20日日环食经过中国,澜沧江、金沙江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东江上游和北江大水,福建霞浦风暴潮灾,40个村被毁,死127人,伤811人。全国有250个县受涝灾。1980 年2月16日日全食经过中国,长江三峡区间、嘉陵江、清江、汉江和澧水先后大水,长江中游干流连续出现6次洪水,潢河7月出现有记录以来最大洪水,淮河干流中上游和珠江支流北江先后出现较大洪水,广东雷州半岛风暴潮灾,伤亡700余人。全国有914个县受涝灾。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经过中国,长江上游干流、汉江中上游、皖河及淮河中游先后出现较大洪水,浙、闽沿海台风暴雨成灾,广东、广西部分地区涝灾。全国有868个县受涝灾。这三年水灾较重,台风暴雨或风暴潮严重,受灾县较多[4]。

2009、2016年是下两个无月食年。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中国发生严重旱灾的可能性大;2009年日食经过中国,中国发生严重涝灾的可能性大[3]。

据有关专家统计,美国1900-1962年有67个测站得逐日降水平均值与月球相位变化有关,1891-1969年大西洋和太平洋所发生的2000多个热带风暴多数发生在月球的朔望日,其中以朔日最多。任振球认为潮汐共振激发气象灾害。张鸿材认为四川盆地夏季降水过程与同年6-8月份日月食现象有关。汪宝山等人利用日月食资料建立伏旱天气预报模式[7]。赵佩章,林振山,赵文桐研究了我国500年来大旱大涝与日食的关系[8]。

根据郭增建的地气耦合理论,潮汐在中国大陆大时,中国大陆突起就高,放出的热气就多,中国大陆降水量就大[9]。没有月食的干扰,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经过中国,正值中国汛期,根据理论和实践,2009年大洪水、台风暴雨和风暴潮的发生几率较大。200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10,11],先旱后涝也是中国厄尔尼诺事件的一般规律。人为温室效应无法解释旱涝灾害发生的规律性,因而不是旱涝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

就全球而言,根据林振山等人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日食连续三次发生在两极将引发厄尔尼诺事件,连续三次发生在赤道将引发拉尼娜事件[10]。因此,日食和月食等奇异天象带来的不仅仅是壮观景色,而且有翔实的灾害历史纪录。

2007年10月16日晚出现木星合月的奇特天象,17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被加强了的月亮引潮力将导致强烈的潮汐南北震荡,增强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从秋分到冬至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小,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潮汐形变也使地球的扁率变小,与木星引潮力相叠加,地球形变会变得更显著,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会出现一个峰值。因为此时没有日月大潮的叠加,从而减弱了潮汐南北震荡的强度,而在11-12月,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日月大潮叠加,将产生更强烈的潮汐南北震荡[12]。请注意观察检验。

参考文献

1.周润健,蔡玉高。未来5年中国将出现4次罕见日食。2007年10月14日15:49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7-10-14/154914083753.shtml
2.蔡玉高,周润健。16日奇特天象:木星与弯月上演“星月童话”。2007年10月14日 14时30分 新华网http://news.tom.com/2007-10-14/OI27/23422877.html
3.杨冬红,杨学祥. “中国日食年”、无月食年与潮汐强度. 2007-5-8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3081
4.杨冬红,杨学祥. “中国日食年”与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2007-5-11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3113
5.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地球物理学报。2004,47(4):616-621。
6.于红,吕素琴,范垂仁。沙罗周期与洪水定性预测。东北水利水电。2001,19(9):41,45
7.汪宝山,吕杰,田宏。伏旱灾害的长期预评估方法,四川气象,2003,23(4):32-43。
8.赵佩章,林振山,赵文桐。我国500年来大旱大涝与日食的关系。地球物理学进展。2000,15(2):100-105
9.郭增建, 秦保燕, 郭安宁.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6. 181, 165-188, 116-117, 135-138, 198.
10.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11.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12.杨学祥. 10月强震变少的原因:11-12月强潮汐南北震荡预警.科学网-科学论坛-地球物理.  2007-10-13 4:58:12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3507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8/1847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5474.html

上一篇:22-26日降温过程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2010年为世界灾害年:现实、预测和展望
收藏 IP: .*| 热度|

1 赫英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