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又一份不合格的答卷:西南大旱和美国气候“秘密报告”

已有 5836 次阅读 2010-4-1 08:1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干旱, 自然规律, 洪涝

            又一份不合格的答卷:西南大旱和美国气候“秘密报告”

                                杨学祥

 

1.    一份美国五角大楼“秘密报告”

 

       2004222的英国《观察家报》,披露了美国的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报告。罗勇在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GlobalBusinessNetwork,简写为GBN)的网站上找到了这份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

  报告中关于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

  ———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5华氏度(28摄氏度),北欧下降6华氏度(33摄氏度)。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4华氏度(22摄氏度)

  ———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

  ———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

  报告中特别提到了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

  ———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这份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GBN公司完成的。研究的出发点是设想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最坏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之策。据罗勇研究员介绍,GBN公司在美国很有名,该商业网络公司受雇于政府或企业,从事各种咨询评估,提供决策依据[1]

 

2.    中国气象精英的答卷

 

看完报告,罗勇说,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前我们很少考虑到,气候会在慢慢地渐进发展的过程中发生意料之外的突然变化,比如在全球气温不断升高的趋势中,是不是会出现突然降低的可能?这一点中国科学家没有认真研究过,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也没有预计。”

  另一方面,目前气候学家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多地只是涉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等等,“这份报告提醒我们,气候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因为气候突然变冷,会导致农业产量降低,引起食物短缺;洪水和干旱这些气候极端事件将导致淡水供应和水质降低;冰和风暴将导致战略性化石能源的供应中断。“这些都会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

  “不管这个报告产生的影响如何,也不管将来气候的实际变化如何,作为一个科学家,我觉得我应该做点什么,至少在这方面应该给国家提供一个科学决策的依据。”毫无疑问,GBN的报告,引起了中国科学家们求证的强烈兴趣。

  很快,在一批气候学家的努力下,34,以GBN的报告为出发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和中国科学院地学部,联合组织召开了“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肯定地指出,GBN报告里所引用的科学依据,均是得到绝大多数同行科学家公认的研究成果,但是正像作者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该报告的目的不是预测气候将如何变化,而是描绘出如果我们对气候变化没有做好准备的话,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必须指出的是,GBN报告描述的情景仅是极端的情况,也许发生在某些地区,但不会是全球所有地区,而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51012日,香山科学会议第232次学术讨论会,主题为“气候变化的应对战略”。专家建议应当把气候变化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对待,加强对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对策的研究,建立国家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机制,并纳入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系统中。

  62930日,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北京科技会堂举行,主题为“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气候变化应对战略”。GBN的报告再次成为会上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罗勇说,GBN的报告中对于全球气候预测的基本思路是,气候突然变冷、变干、风暴增加,从而给人类造成巨大伤害。“根据我的研究,GBN预测的情景发生的可能几乎为零。”

罗勇说,GBN报告中关于中国的预测内容,大部分措辞比较模糊,只有一条明确指出了时间和地点,那就是在2010年前后,中国南部地区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同时还说,中国现在的“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1951年~1960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1961年~197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1971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1981年~199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1991年~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

“我们把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数值,拿到这几个模式中综合计算,得到了一个戏剧性的结论。”如果按照现在全球温室气体的高排放量,而不加以控制的话,那么,经过计算得到的情况是,到2010年前后,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类型还是现在的“南涝北旱”,没有发生变化。那么,GBN报告中所说的“10年干旱”,也就不存在了。

“但是,如果各国政府加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通过种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到2010年的时候,我们发现,我国降水分布的类型刚好和GBN报告中预测的一样,即变成了‘南旱北涝’,南方可能将真的面临干旱[1]。”

赵振国和钱维宏等人也发现了:“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的转换规律[12],赵振国等人还发现了中国气温30年“暖周期”向30年“冷周期”转换规律[34]。可惜这些规律没有得到权威人士的重视和认同,“南涝北旱”依然是政府重大气象决策的根据,比如“南水北调”。

“正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才能说我国南北气候的转型是肯定要发生的。”钱教授说,根据70年的周期来预算的话,从1979年开始的“南涝北旱”,到2015年左右将转变为“南旱北涝”,但具体时间还将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1]。这个警报应该受到重视。

 

3.    2010年北半球低温暴雪和中国西南大旱的启示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所遭遇的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11030,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4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88.1毫米,这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1030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5]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6]。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3,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44%35%33%,旱情尤为严重[7]

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8]。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

人们看到的另一个事实是,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全球变暖”讨论刚刚结束,北半球就集体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极寒严冬。2009 12月中旬开始,先是整个欧洲突现极寒天气,多国同时遭遇暴雪低温。受暴雪、冻雨等天气影响,欧洲部分地区气温跌至零下20,已有六个国家打破低温纪录,积雪厚度近1

在美国东部地区,北达科他州14 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零下46 摄氏度。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和奥兰多气温降至零下6.7 度与零下2.8 度,双双创下新纪录。美国50 个州中有46 个州遭遇暴风雪,12 个州积雪超过30 厘米,积雪最深的威斯康辛州达50厘米

在亚洲,中国的一些地区正经历过去20 年来最寒冷的天气。中国北方在新年之初普降大雪,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日降雪量,均突破1951 年以来的1 月份历史极值。韩国首都首尔市14 日的积雪已高达25.7 厘米,这是韩国自1937 年开始进行积雪量观测以来的最新纪录[9]

2010年北半球的低温暴雪和中国西南干旱的实践表明,气象界主流科学在全球气候问题上向全世界人民交上了一份不合格的答卷。西方媒体称,天气与人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全球大雪代替了全球变暖”,“哥本哈根刚走酷寒就来了”。这是对全球持续变暖模式的巨大讽刺。

 

4.    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旱涝交替考验了人类调控能力,对干旱是如此,对洪涝也是如此,对洪涝的错误决策导致干旱的严重发生[10]

有人曾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说,中国人特别擅长干大事:城市的大街建得豪华、整洁、漂亮,小街就破烂、杂乱、简陋;长江上建起了大坝,南水可以北调,城市的下水道却修不好;从东北盆地到西北沙漠,都建起了大油田,而小煤矿的频频矿难却无法遏制。干大事,有高度,有亮度,可以作为业绩显身扬名。其后果是全国的水利工程与污水横流同在,城市的金碧辉煌与能源短缺并存。城市的地下水道改造工程是小事吗?合理的设计就是一座大型有机肥料工厂,不仅解决了城市水污染,而且解决了农村的土地退化。谁重视这些基础科学的研究[11]

这篇2005年写的文章,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官照样日复一日地升,日子照样一天一天地过。平静似水,似水平静。可谁能想到,由于地下排水不畅,顷刻汇聚的雨水一改往日的平静,变成杀人的利器,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717,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115年一遇的暴雨造成42人死亡,1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34人在暴雨中遇难[12]。人们不禁要问: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何在?

 

暴雨中的济南洪水要么积在市区低洼处,要么流入北部小清河,“逢雨必淹”成了济南市民的常识。718从下午5时开始,3小时内最大降水量180毫米,这个数据是济南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大值。银座购物广场北出口紧靠护城河,河水也倒灌了进去,银座购物广场成了泄洪的大坑。暴雨后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水深达1.7,积水直到20日才全部排完。事实上,今年除重庆和济南外,四川、湖北、江苏、陕西、辽宁、河南、安徽、云南、新疆等多个省市自治区也遭遇大暴雨,淮河、嘉陵江和长江的水位频繁冲击警戒线[11]

暴雨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城市的地下水管道和排涝系统成为必需设防的安全保障。济南和重庆暴雨致灾,关键是城市排水系统没有达到安全标准。“逢雨必淹”的潜规则恰恰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的无所作为和侥幸心态。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城市管理者是否熟记在心?

飓风卡特里娜的中心在2005829经过密西西比州,造成至少125人死亡,超过90万户家庭电力供应中断。飓风卡特里娜的中心没有经过新奥尔良市,因此这座墨西哥湾港口城市的建筑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地势低于海平面,80%的城区被洪水淹没。当地时间831日中午,新奥尔良市官员和军方工程师说,由于市内的洪水水位和庞恰特雷恩湖的水位已基本持平,当前洪水已经停止上涨。但是,红褐色的洪水中充满了下水道的污水、汽油和垃圾,其危险性依然很大。遭洪水重创的新奥尔良市可能得好几个月才能恢复正常[13]

美国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飓风卡特里娜把南部墨西哥湾沿岸4州变成了人间地狱,布什总统已经亲临现场视察灾情。受灾最重的密西西比州州长黑利巴伯831说,沿海遭飓风袭击最严重地区90%的建筑已完全消失。在路易斯安那州首府新奥尔良市,市长雷纳金预计,飓风可能造成数千人死亡。在墨西哥湾,20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失踪,8家炼油厂关闭,美国政府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缓解危机。忽视海洋灾害将付出沉重的代价[14]

对于美国遭遇飓风灾难,罗马尼亚哈尔吉塔县官员德努茨阿法塞说:大自然证明,不管你多么富有,经济多么发达,你都无法对抗它。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831指责说,布什这个牛仔没有处理好飓风危机,疏散民众不力。他在现场直播的内阁会议上说:美国政府没有疏散计划,令人难以置信。这个世界第一大国插手伊拉克如此之深,却让自己的人民在水上漂来漂去。新奥尔良市防洪堤决口,美军空投沙袋堵口失败……面对这些状况,荷兰专家特德斯勒伊特深表惊讶,他说:我不想显得过于挑剔,但很难想像这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看起来(美国)防范和疏散方案没有真正到位[15]

最近几年,关于海洋灾害的警告不绝于耳。据84英国经济学家网站报道,英国的科学家们近期研究发现近年来发生的飓风存在越来越强烈的趋势,飓风给沿海地区带来的人员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未来人们有必要远离沿海地区居住。英国曼彻斯特科技学院的气候学家凯利伊曼纽尔的研究显示,自1970年以来发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风暴持续的时间和强度与之前相比大约都增加了50%。这种趋势和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升高有密切联系,而且也和这段时间全球大气平均温度的上升息息相关[1617]

20041226死亡近30万人的印度洋海啸让人们惊魂未定,联合国大学的报告又给沿海城市居民敲响警钟。置身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看看当地的地下空间利用状况,用淋漓尽致来形容绝不为过。地铁和购物中心等设施让人们在地下同样能感受到都市繁华。但联合国大学2005114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地下空间更容易因海啸和暴雨而淹没,如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应采取更多相应保护措施[18]

报告称,中国上海、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美国洛杉矶和尼日利亚拉各斯等有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近年来地下发展近乎疯狂,建设了大量地铁、地下购物中心、地下停车场和地下公共设施,却忽视了地下是洪水袭击潜在目标的事实。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可能上升,自然灾害也会更加频繁。紧急情况发生时,疏散位于地下的人群困难更大。联合国大学高级学术项目官员斯里莰萨黑拉特说:我们对地下建筑物过剩的后果了解不足。很多时候,建筑物会完全坍塌。根据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准60年周期,我们预测海洋灾害加剧,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做战略上的转移[9],至今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科学界是唯《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马首是瞻的,《自然》杂志发表的伊曼纽尔观点,应该引起中国科学界、新闻界、工商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人口和经济中心应该逐渐向内陆转移[14]

中国商界的科学素质是值得怀疑的:面对印尼地震海啸和美国新奥尔良市飓风灾难,中国商人的投资依然积聚在中国沿海;面对国际气象组织关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警告,中国沿海城市的房价却一路飙升。科学对他们而言不值一文,这种状况要持续多久?暴雨后“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这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的警告!

中国城市管理者被大批商人所包围,以至于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科学工作者的理智呼声被商业的喧嚣所掩盖[111417-19]。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科学的呼声不仅可以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挽救鲜活的无辜生命[20]

 

5.    积极应对冷暖和旱涝的转变

 

冷暖转换和旱涝交替是自然规律,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变”不仅仅是“量”的增加,而且是“质”的转换。在气候问题上,冷暖互变的规律不仅符合气候变化的历史,也将指导气候变化的未来。全球直线变暖否定冷暖互变,违背自然规律。

旱涝交替考验了人类调控能力,对干旱是如此,对洪涝也是如此,对洪涝的错误决策导致干旱的严重发生[10]

大海之所以浩瀚,因为它不拒绝江河溪流;人类之所以缺水,应为不注重日积月累,反而浪费严重。注满你的水窖,注满你的地下室,及时补充地下水,干旱的时候,你还会缺水吗?

洪涝灾害本身也有利有弊,即在人类蒙受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大陆也得到充分的地上水和地下水的补充。近30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的减少与干旱灾害的加重是并行的。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扩大地表和地下蓄水空间,蓄存洪涝时期的淡水来应对干旱时期的淡水危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与水争夺存在空间的矛盾。

逢洪排涝,遇旱挖井,这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拆了东墙补西墙,到头来小利换来大弊,行成恶性循环。逢洪蓄水才能遇旱不慌,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21]

对干旱和洪涝的错误判定和举措是人类向大自然交出的两份不合格答卷,警钟长鸣,管理者要深思熟虑。

 

 

参考文献

 

1.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http://news.tom.com 200407070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2.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7-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4/5138.html

3.  我国气候将发生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2003-03-29河南兴农网。http://www.hnnw.net/meteo/do/detail.php?id=1028

4.  孙林海,赵振国。我国暖冬气候及其成因分析。气象。2004 Vol.30 No.12 57-60页。

5.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40亿元。http://www.sina.com.cn 2004110306:29 北京青年报。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6.  组图: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2007080701:22 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7.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2007080502:18 新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8.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组图)。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032114:47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9.  严寒中升温的“全球变暖”怀疑论。2010-01-14 12:12 来源:外滩画报。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1/14/3347955.html

10.              杨学祥, 杨冬红。再论关注地下蓄水空间。刊发时间:2010-03-30 10:01:11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3/30/content_1082174.htm

11.              杨学祥。我国基础科学的尴尬。科技潮。2005,(9):23-26 http://www.bjkw.gov.cn/wcm/bjkw/ztrd/ztrd_wz.jsp?art_id=32247&mag_id=153&year=2005&issue=9

12.              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 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20070725 1042分 南方报业网-南方都市报http://news.tom.com/2007-07-25/07AI/09739936.html

13.              王辉,康炘冬。美开始历史上最大搜救 受灾地区九成建筑消失()20050902。来源:北京娱乐信报http://news.tom.com/1003/3295/200592-2437983.html

14.              杨学祥。忽视海洋灾害的代价:飓风把美国南部沿岸4州变成了人间地狱。 2005-9-2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04.htm

15.              布什乘空军一号空中视察灾区 直言太可怕http://news.tom.com 200509020306来源:新闻晨报http://news.tom.com/1003/3295/200592-2437959.html

16.              祁仁。英国科学家预言飓风越来越强 人们应远离沿海居住。 2005080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508/1_20050805_115994.html

17.              杨学祥,杨冬红。英国科学家:人们应远离沿海居住。 2005-8-12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5/8556.html

18.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海啸敲响了沿海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的警钟。2005-1-16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5/6726.html

19.              杨学祥。沿海城市的沉没与沿海经济。 2006-3-2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6/10997.html

20.              杨学祥. 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2007-7-30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7/14757.html

21.              杨学祥。旱涝灾害交替考验人工调控能力。 2005-8-4光明网博客。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49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7846.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现象有减弱迹象:地球自转减速
下一篇:3月28-30日潮汐组合激发降温大风高潮
收藏 IP: .*| 热度|

5 钟炳 李世晋 吉宗祥 鲍海飞 刘广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