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赵振国论暖冬与暖周期的关系

已有 5384 次阅读 2010-1-31 03:47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全球变暖, 气候变冷, 暖冬, 暖周期

赵振国论暖冬与暖周期的关系
        杨学祥

    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罕见的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全球变暖受到质疑,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陷入尴尬。在此之前,全球变暖和温室理论对变冷的可能性是断然否定的。哥本哈根刚走,低温暴雪就敲门,防暖的喧嚣竟带来一场气温变冷的灾难。很多人早就预测到这场灾难,但是,他们的理论已经被人忘记,其中就有赵振国的30年气候周期变化[1-4]。

    事实胜于雄辩。在变冷的事实面前,全球变暖的支持者提出一种新理论:全球变暖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极端冷事件包括在极端事件中,所以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冷事件的发生。这种近似于诡辩的三段论逻辑推理,轻松地把变冷现象纳入全球变暖的轨道。当然,温室气体无法导致气温变冷,他们只得承认是自然的作用,如,北极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

    其实,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并不是只有一种声音。早在2009年3月,凯尔·斯旺森和安纳斯塔西奥斯·托尼斯就指出,在21世纪气温总体上升趋势中,会交替出现阶段性的30年变暖和30年变冷。全球气候在2001年至2002年间就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丹·伊斯特布鲁克教授认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是影响全球气候冷暖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一种冷暖交替的周期,在30年的暖周期后,现在它已经开始变冷了。地球在1945年至1977年的变冷就与太平洋上一次的冷周期时间一致[5-8]。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黄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从“气候门”到“IPCC门”,再到最近两个月来世界各地频频爆发的寒潮,气候究竟是“变暖”还是“变冷”,已越来越扑朔迷离。黄锷透露说,去年9月,IPCC内部的一位德国专家拉蒂夫通过研究发现,未来10年地球将进入一个较冷的时期,但他的声音当时被忽视了,直到最近才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而这样一系列事件,则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对学术研究本身的思考[9]。

 
    气候大会忽略了变冷的声音,只强调变暖趋势,避而不谈低温冷害的可能性,导致人们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的低温暴雪中毫无防备,蒙受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事实和实践证明,气候的波动理论是正确的,全球变暖直线上升的理论是错误的。

   
    2009年底,中国气象网上刚刚公布说今年是厄尔尼诺年,又是一个暖冬,紧接着华北就来了强暴风雪的寒冬。气候的不确定性确实为气象科学家们出了难题。2004-2005年冬天,我们预报是暖冬,但却经历了全球变暖后的第一个寒冬,当时的媒体报道 “谁制造了暖冬的谎言”,我们压力非常大。2009年也是一样,刚报出来暖冬,华北就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寒冬。当时发布报告的时候,还没有深入认识到假厄尔尼诺,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际观察和分析,才得出结论。极端气候的出现,为天气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气象局在接下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要下大功夫研究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

    研究的结果是什么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表示,“北极涛动”和非正常“厄尔尼诺”是导致今冬极端冷时间偏早、持续、频繁发生的原因。而这些“冷插曲”难以改变年平均温度,也更难改变气候变暖的大趋势[10]。

    北极涛动导致近期的低温暴雪是日本人的提出观点,也受到美国人的支持。假厄尔尼诺也不是新观点,国际上早就有仿厄尔尼诺、伪厄尔尼诺等观点。

    事实上,今年暖冬可能性小,赵振国研究员早有预见,只不过被跟风国外理论的气象工作者忘记了,抛弃了,背叛了,后继无人,不得不销声匿迹。我们把它公布出了比一比,只是为了说明:中国本土的气候理论应该得到重视。

    以下是赵振国关于暖冬和暖周期的部分论述[1]:

    我国气候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20世纪20-40年代为暖周期,50-70年代为冷周期,80年代以来又转入暖周期,至今这个暖周期还没有结束,仍将持续一段时期。冷暖周期都是气候概念(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冷周期并非年年都冷,只是冷的年份多,以冷占优势,有时也会遇上暖冬;同样暖周期里也并非年年都暖,仅是暖的年份多,以暖占优势,有时也会碰上冷冬。在过去的13个暖冬里,有些年份增暖的幅度很明显,比如1 998年的冬季是20世纪最暖和的冬季。有些年份增暖幅度较小,个别年份甚至出现冷冬,比如1995年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降低,南方出现了冷冬气候。

    厄尔尼诺事件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一种现象,这一事件发生后我国常常出现暖冬气候。反之,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常常出现冷冬气候。

    我国冷暖冬天气候变化周期是30年左右。1986年12月开始的暖冬周期到目前仅仅持续了13年,一般情况下,还要延续10年左右,因此,还不能说暖冬周期已经结束。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

    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暖冬、冷冬其实是一个气候概念。何谓暖冬?国家气象局气候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解释为:冬季(12月至来年2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高。反之为冷冬。所以,要等到明年2月底,算出3个月的平均气温,与平均值相比,才能得出今年是不是暖冬的结论。多年平均值是我国有关部门为规范、统一而公布的,以30年为一个测算区间,每10年变更一次。目前使用的多年平均值是1971年至2000年间的,冬季为零下2.7摄氏度。

    我国温度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冷周期,20年代到40年代为30年左右的暖周期,50年代到70年代又为30年左右的冷周期,80年代后又转入一个暖周期。近10多年来,我国正处于“暖背景”下,在“暖背景”下,绝大多数年份都会出现暖冬现象。

    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迅速变暖,我国从1986年开始明显增暖。据介绍,20世纪较暖的40年代连续暖冬最长为8年,而这次暖冬已经持续10多年,是近百年来少见的。赵振国认为,这次增暖有些特点比较明显:

  从空间分布看,此次全球增暖北半球比南半球明显;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比低纬度明显;具体到我国则是北方增暖明显,南方增暖幅度没有北方大。

  从季节变化看,冬季增暖开始早、幅度大,春秋季次之,夏季增暖开始最晚。所以有冬暖夏凉的感觉。

  从日变化看,最低气温即夜间气温升高明显,白天最高气温升高不明显。

  全球变暖、持续暖冬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家找到的因素包括: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东亚冬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欧亚大陆积雪,以及地球上大火山活动。研究表明,影响暖冬的主要异常信号是厄尔尼诺现象、东亚冬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其中东亚冬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是最直接的因素。

    赵振国在谈到暖冬定义时提到,目前,我国尚无判定暖冬的精确标准。定义中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高”只是一个定性的标准,而究竟偏高出多少是暖冬,还没有作出定量的规定。因为各国气候条件不同,所以,这个标准只能因“国”而异。根据我国多年来的气候变化,赵振国认为,这个数字定在0.5摄氏度上下较为合适。目前,0.5摄氏度得到了我国大多数气候专家的认可。但也有专家认为,应该定为1摄氏度。

  此外,赵振国定义的暖冬涉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在暖冬年份里,也可能出现局部地区比常年气温值更低的现象。若从全国范围看,1995年和1999年气温偏低。而北京市则在1999年和2000年冬季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不过,从赵振国制作的暖冬示意图上看,2001年以来,几乎全国所有地区都处在表示气温高于平均值的淡红色之下,只不过深浅程度各有不同。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赵振国:被遗忘了的30年左右气温变化周期。发表于 2010-1-30 12:53:32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85

2. 杨学祥. 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2004/5/27 11:34:00 光明博客。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4/4728.html

3.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4.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5. Swanson, K. L., and A. A. Tsonis. Has the climate recently shifted? Geophys. Res. Lett., 2009,36: 6711

6. Easterbrook, D.J., The next 25 years: global warming or global cooling? Geologic and oceanographic evidence for cyclical climatic oscillation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bstracts with Program, 2001, 33:253.

7. Easterbrook, D.J., 2008, Correlation of climatic and solar variations over the past 500 years and predic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s from recurring climate cycles: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Oslo, Norway.

8. Easterbrook, Don J. Glacier fluctuations,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ocean temperature chang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NY, 2009

9. 杨学祥。气象局应该向公众道歉:频频出错 立场坚定。发表于 2010-1-26 12:51:26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0335
10. 杨学祥。科学争论的公平公正:为了国家的利益。发表于 2010-1-30 7:05:30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1536.html

上一篇:厄瓜多尔中部山区顿古拉瓦火山开始喷发和潮汐组合
下一篇:黑龙江大兴安岭出现-50.1℃罕见低温和潮汐组合对比
收藏 IP: .*| 热度|

1 吴飞鹏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