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自古以来, 新说:月球是地震的导火索 地震和月球到底有没有关系?这是近百年来始终困扰科学家的问题。如今,日本防灾科学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终于证实:月球引力影响海水的潮汐,在地壳发生异常变化积蓄大量能量之际,月球引力很可能是地球板块间发生地震的导火索。10月22日,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海水的自然涨落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潮汐。当月亮到达离地球最近处(我们称之为近地点)时,朔望大潮就比平时还要更大,这时的大潮被称为近地点朔望大潮。 科学家已经就潮汐对地震的影响猜测了很长的时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论证过它对全球范围的影响效果,以前只发现在海底或火山附近,地震与潮汐才呈现出比较清楚的联系。研究者发现,地震的发生与断面层潮汐压力处于高度密切相关,猛烈的潮汐在浅断面层施加了足够的压力从而会引发地震。当潮很大,达到大约2-3米时,3/4的地震都会发生,而潮汐越小,发生的地震也越少。 该文章的作者伊丽莎白.哥奇兰说:“月球引力影响海潮的潮起潮落,地球本身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也发生变形。猛烈的潮汐在地震的引发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地震发生的时间会因潮汐造成的压力波动而提前或推迟。” 该文章另一位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教授约翰.维大说:“地震起因还是一个谜,而这一理论可以说是其中的一种解释。我们发现海平面高度在数米范围内的改变所产生的力量会显著地影响地震发生的几率,这为我们向彻底了解地震的起因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哥奇兰等人首次将潮的相位和潮的大小合并计算,并对地震和潮汐压力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采用的计算方法来自于日本地球科学与防灾研究所的地震学家田中。田中从1977年至2000年间全球发生的里氏5.5级以上的板块间地震中,调查了2207次被称为“逆断层型”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等记录,以及与发生地震时月球引力的关系,结果发现:地震发生的时间,与潮汐对断层面的压力有很高的关联性,月球引力作用促使断层错位时,发生地震次数较多。 田中认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导致地震发生的地壳发生异常变化的作用力的千分之一左右,但它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它是地震发生的最后助力,相当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解密:地震为什么多发生在夜间 这项最新研究成果不但有利于地震预报的研究,还揭示了地震多在夜间发生的道理。 众所周知,古今中外许多大地震都发生在夜间。1300年-1976年的600多年间,中国发生的29次特大地震,有21次发生在夜晚,占72%;1990年-2000年全球有重大伤亡破坏的8次大地震中,有7次发生在夜晚,占87%。科学统计还发现,大地震主要集中在两端,一是晚间18点-21点,一是凌晨0点-5点。月球与地球相互作用关系密切,对于地球上任何一点而言,月球的相对位置随时间而变化,其引力状况也随之改变。当科学家使用精密仪器对大地进行测量时就会发现,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固体地壳也存在着与海水一样的“潮汐”现象,其起伏的振幅约在0.5米左右。来自于月球的引力对地球的影响,在夜间要比白天大得多。地震虽然是地球内部运动的反应,但有时当它处于蓄势待发时,来自月球的引力所产生的固体潮,便起到了如导火线一样的作用,使积蓄已久的地震潜在能量,在很短的时间内迸发出来。 如此说来,许多大地震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的夜间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在农历正初一和十五的前后,月球的引力常达到了较大值或最高值。例如:1995年日本的神户7.2级大地震,就发生在农历正月十七;1993年9月30日的印度地震,正好发生在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我国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7.8级大地震,发生在农历七月初二……这些地震的发生时间决非巧合,而是表明了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联系。 创意:炸毁月球保地球 既然月球是地震的祸源,那么人类又将如何保卫地球家园呢?五名俄罗斯科学家提出了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建议:将月球炸毁!他们声称,提出这一建议决非心血来潮,而是有着充分的根据,是他们多年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为首的科学家名叫弗拉迪米尔.克鲁因斯基,此人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名气并不是很大,但在俄罗斯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天体物理学家,也是“炸毁月球”计划最坚定的支持者。 事实上,“炸毁月球”这一惊人构想并非克鲁因斯基和他的同事们首次提出来的。早在1991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数学教授亚历山大.阿比安就曾提出类似的想法。阿比安同样是从为人类造福的角度提出摧毁月球这一建议的。那么,在人类现有的条件下,是否有可能使月球从宇宙蒸发呢?克鲁因斯基认为,摧毁月球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在俄罗斯的“联盟”型火箭上装上6000万吨级的核弹头,然后将它们射向月球即可。克鲁因斯基承认,尽管“炸毁月球”在技术上可行,但付诸实施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月球只有一个,它真的永远地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那将是一种无法弥补的失落? |
编辑: 陈骞 |
来源: 北京科技报 |
大气潮和固体潮
2007-10-15 18:52:27 来源: 中国探月网 网友评论 0 条 我们知道,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可以形成潮汐,而且海水每天都有两起涨潮和两起落潮。那么,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是否也会引起地球大气的运动呢?
实际上,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大气的摄引也会产生大气的“涨潮”和“落潮”,这就是大气潮。不过,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和它们的质量成正比,因此对于潮汐来说,起潮力与被摄引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海水相比大气质量(密度)小得多,所以大气潮远不如海潮显著,只有用极精密的仪器测量才能发现。
大气潮与海潮产生的原理相同,发生的规律也相似,在地球上某一点的海潮每天产生两次涨潮两次落潮的现象,大气潮同样会出现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而且两次涨潮所经过的时间平均是12小时25分,第二天涨潮的时间会比前一天平均推迟50分钟。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也会引走地壳的潮汐现象——固体潮,在起潮力的摄引下,地壳升降可达几十厘米,这也只有用极精密的仪器测量才能发现。
(本文来源:中国探月网 )
http://news.163.com/07/1015/18/3QS950UG00012D3M.html
中国地震局地震趋势预测靠月亮帮忙
--------------------------------------------------------------------------------
2005年2月18日
华声报讯:近日,刚刚解密的中国地震局200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资料显示,中国科学家用20年时间开创的地震预测理论,成功预测了2004年全国16起5级以上地震当中的14起。
长期以来地震预报一直是一项世界级难题。这是由于“上天有路,入地无门”,人们至今还无法对震源深处作任何直接的观测研究。也由于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某一地区的大地震常常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会发生一次。而即使在最发达的国家,用仪器测量地震参数也才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科学家难以积累起较完整的资料。
据竞报报道,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研究员尹祥础介绍,地震的孕育过程虽然极其复杂,但地震最主要的物理实质在于震源区介质逐步受到损伤,从而最终导致大规模的突然失稳(破坏)。课题组正是将着眼点放在了地震临界状态上。通过观察检测区域对微小干扰的响应情况,判断该地区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尹祥础解释说,在非孕震期或孕震初期,孕震区处于稳定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其受力状态增高一点(力学上称之为加载),与之对应的各种物理量(如变形、位移、能量密度等,统称为“响应”)也只增高一点;反之,其受力状态减少一点(力学上称之为“卸载”),其响应也减少一点。但当地震发生前夕,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加载,也会引起巨大的“响应”。这就像一头骆驼背负的稻草重量已经达到了承受的极限,这个时候再增加一根稻草就足以压垮它。中国科学家正是通过观察检测区域对加载的响应和对卸载的响应的比值判断当地是否处于不稳定状态。
因为地球表面面积极大,因而科学家不可能人为对检测地区加载或卸载。是月球和太阳等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帮了科学家的忙。尹祥础说,就像月球等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引发地球潮汐一样,这种引力对地球的固体介质同样产生作用,引发“固体潮”。虽然这种引力作用大小只有1%个大气压,但已经足以帮助科学家预测地震。
据介绍,这种预测方法目前主要用于对地震的中短期预测,提前量约为几个月到几年。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否适用于预测海底地震呢?尹祥础表示,并不存在原则性困难,中国科学家在此领域也已经开始了相关探索。但目前中国对海底地震的监测力量还很薄弱。这主要是因为监测海底地震活动的成本至少比监测陆地地震活动高出一个量级。虽然尹祥础表示中国受到海底地震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但他认为对海底地震进行预测研究仍然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课题。
http://www.chinaqw.com/node2/node116/node1414/node1415/node1419/userobject6ai224062.html
2009年2月25日美国学者Métivier等人在《地球和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发表题为 《地球固体潮激发地震的证据》的文章,为潮汐激发地震提供了新的证据。应用全球最多的地震目录(包括442412个事件),Métivier等人得到固体潮位相与地震事件时间清晰的对应关系(99%的置信度):当岩石圈正常的压力减少时,地震多发生在固体潮使地面上升的时刻。他们发现,固体潮比大气潮和海洋潮激发地震的可能性更大。新证据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它强调了地球固体潮和地震关系。
Métivier, Laurent; de Viron, Olivier; Conrad, Clinton P.; Renault, Stéphane; Diament, Michel; Patau, Geneviève. Evidence of earthquake triggering by the solid earth tides [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9, 278(3-4): 370-37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