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大震前的内能释放窗口效应:四川汶川地震前兆的NCEP数据证据

已有 1119 次阅读 2023-9-18 10:5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震前的内能释放窗口效应:四川汶川地震前兆的NCEP数据证据

                                                                       杨学祥

张林教授最近指出,无论如何,地震发生前的反常现象一定可以做为地震预测的辅助工具,通过与其他探测和计算手段相结合,人们也许可以找到大地震发生前具有标志性的反常现象或独特指标,从而为突破地震有效预测提供一种可靠的手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8012-1402931.html

        可靠地震前兆证据客观存在,问题关键是观测的科学精度和恰当的观测时机。潮汐形变导致的地壳断裂扩张可能是最好的时机。汶川地震前兆可能具有普遍意义,震前的地震危险区做典型潮汐组合遥感普查可能成为有效的检测手段。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 IP: 103.57.12.*   回复 |赞1[1]杨学祥   2023-9-18 08:21


  • 大震前的内能释放窗口效应:四川汶川地震前兆的NCEP数据证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6209.html
    分析NCEP图像,马未宇得到其时空变化的总体规律:

    1.                  起始增温:2008年5月5日,在汶川西南出现异常增温,位置是三板块运动形成的破碎带,较容易出现热异常(对应日月大潮——笔者加的)。

    2.                  加强增温:2008年5月6日,运动加剧,热异常沿“Y”字型断裂右侧断裂继续发展,最高温度达到7摄氏度以上(对应月亮近地潮)。

    3.                  高峰增温:2008年5月7-8日最高温度达到9摄度以上(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4.                  增温衰减:5月9-10日温度降低(对应潮汐强度减弱),进入临震状态。

    5.                  发震: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对应潮汐强度最小值)凌晨2:00再次增温,14:28发震。

    6.                  发震后增温衰退,但仍然存在异常,表明其后仍有余震[1]。

马未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数据中心(NCEP)数据,获取2008512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县Ms8.0级地震过程中的增温异常图像。结果表明,震前增温非常明显,最高增温达到9摄氏度以上。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84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03000.html

上一篇:2023年9月18日早报:7-9日上升周期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下一篇:2023年9月18日午报:7-9日上升周期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上升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1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