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四川汶川地震前有可测可预的前兆

已有 5099 次阅读 2022-11-8 05:23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四川汶川地震前有可测可预的前兆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权威专家认为,地震的中长期预报相对可靠,但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短临预报非常困难,但不是绝对不可能

  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对此看法不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的专题讲座时表示:“在认真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下,地震的中长期预报(一般10年以上)相对可靠,但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短临预报非常困难,但不是绝对不可能。”

  中国地震局资深地震预报专家张国民研究员的总结则是:“在充分和合理地应用现有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在某些有利条件下,对某种类型的地震,有可能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张培震认为,这样的总结比较实事求是,这就是中国地震预报的现状。

  难在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

  张培震说,当前的科学技术虽然突飞猛进,但仍然是“上天容易入地难”。人们还不能对地震孕育发生的10-20公里深处进行直接观测,设在地表的间接观测也十分稀疏。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是地震预测的主要困难所在。

  张培震说,大地震重复发生的时间很长,对大陆内部的断裂而言往往是上千年到数千年,远远大于人类的寿命和仪器记录地震的时间,这就限制了对地震发生规律的经验总结。地震是在极其复杂的地质结构中孕育发生的,它的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人类迄今为止对这一过程的了解很少。这些困难都极大地影响到地震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现代科技发展怎正在打破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

马未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数据中心(NCEP)数据,获取2008512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县Ms8.0级地震过程中的增温异常图像。结果表明,震前增温非常明显,最高增温达到9摄氏度以上。

这表明,地震前的增温过程可以通过地震断裂带上传到地表,并被现代遥感技术所记录。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849

           5.5.3 震前12d内中国西南地区的NCEP增温异常图

Fig 5.5.3  The abnormal NCEP temperature rise in southwest China 12 d before shocking

http://www.kjdb.org/qikan/manage/wenzhang/2008-05-0211.pdf

     日月引潮力导致的地壳潮汐形变增强热能释放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134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6478.html

分析NCEP图像,马未宇得到其时空变化的总体规律:

1.                  起始增温:200855,在汶川西南出现异常增温,位置是三板块运动形成的破碎带,较容易出现热异常(对应日月大潮——笔者加的)。

2.                  加强增温:200856,运动加剧,热异常沿“Y”字型断裂右侧断裂继续发展,最高温度达到7摄氏度以上(对应月亮近地潮)。

3.                  高峰增温:200857-8日最高温度达到9摄度以上(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4.                  增温衰减:59-10日温度降低(对应潮汐强度减弱),进入临震状态。

5.                  发震:北京时间2008512(对应潮汐强度最小值)凌晨200再次增温,1428发震。

6.                  发震后增温衰退,但仍然存在异常,表明其后仍有余震[1]

 

关注52日和55-8日强潮汐

52强潮汐A组合:2008 05 02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32度,赤道处于高潮区。地震和冷空气活动增强。

55-8日强潮汐B组合:200855为日月大潮**200856为月亮近地潮**2008 58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27.62531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C组合:200812日为日月小潮(上弦),515月亮赤纬角最小值-0.00054度,赤道处于高潮区。

20081-3月为弱潮汐时期,4-7月为强潮汐时期。在经过17级地震间歇期之后,7级地震在2月发生4次,31次,42次,5-6月将达到高潮。

我们在2008428指出,55-8日强潮汐B组合:200855为日月大潮**200856为月亮近地潮**2008 58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27.62531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2]

NCEP图像显示的20085-8日增温过程与强潮汐时间一一对应,增温衰减与9-10日潮汐变弱一一对应,发震时间与上弦月相以及日、地、月在同一平面时间对应[3-4]

马未宇的论文为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提供了NCEP数据证据,这表明汶川地震是有前兆的,55-8日的强潮汐组合使地壳断裂带张裂,释放出地内的地震热能;伴随潮汐强度减弱,释放的能量也减少,在潮汐强度达到最小值时,地震发生。

观察活动地震带在强潮汐组合时期的热能释放,是发现地震前兆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判断地震最可靠方法。以前也有人用过这种方法,但不在强潮汐时期,效果不显著。

尽快利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可疑地震带的强潮汐增温反应。这是地震前的可靠、唯一、有效、准确、可测、可预地球物理证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6209.html

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发现可靠可测的地震异常和地震前兆。



相关报道

四川汶川地震前兆的NCEP数据证据

已有 5146 次阅读 2012-3-10 14:5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预测, 汶川地震, 前兆, 强潮汐增温反应, 遥感监测

四川汶川地震前兆的NCEP数据证据

                             杨学祥,杨冬红 

马未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数据中心(NCEP)数据,获取2008512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县Ms8.0级地震过程中的增温异常图像。结果表明,震前增温非常明显,最高增温达到9摄氏度以上。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849

           5.5.3 震前12d内中国西南地区的NCEP增温异常图

Fig 5.5.3  The abnormal NCEP temperature rise in southwest China 12 d before shocking

http://www.kjdb.org/qikan/manage/wenzhang/2008-05-0211.pdf

分析NCEP图像,马未宇得到其时空变化的总体规律:

1.                  起始增温:200855,在汶川西南出现异常增温,位置是三板块运动形成的破碎带,较容易出现热异常(对应日月大潮——笔者加的)。

2.                  加强增温:200856,运动加剧,热异常沿“Y”字型断裂右侧断裂继续发展,最高温度达到7摄氏度以上(对应月亮近地潮)。

3.                  高峰增温:200857-8日最高温度达到9摄度以上(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4.                  增温衰减:59-10日温度降低(对应潮汐强度减弱),进入临震状态。

5.                  发震:北京时间2008512(对应潮汐强度最小值)凌晨200再次增温,1428发震。

6.                  发震后增温衰退,但仍然存在异常,表明其后仍有余震[1]

 

关注52日和55-8日强潮汐

52强潮汐A组合:2008 05 02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00032度,赤道处于高潮区。地震和冷空气活动增强。

55-8日强潮汐B组合:200855为日月大潮**200856为月亮近地潮**2008 58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27.62531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C组合:200812日为日月小潮(上弦),515月亮赤纬角最小值-0.00054度,赤道处于高潮区。

20081-3月为弱潮汐时期,4-7月为强潮汐时期。在经过17级地震间歇期之后,7级地震在2月发生4次,31次,42次,5-6月将达到高潮。

我们在2008428指出,55-8日强潮汐B组合:200855为日月大潮**200856为月亮近地潮**2008 58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27.62531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2]

NCEP图像显示的20085-8日增温过程与强潮汐时间一一对应,增温衰减与9-10日潮汐变弱一一对应,发震时间与上弦月相以及日、地、月在同一平面时间对应[3-4]

马未宇的论文为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提供了NCEP数据证据,这表明汶川地震是有前兆的,55-8日的强潮汐组合使地壳断裂带张裂,释放出地内的地震热能;伴随潮汐强度减弱,释放的能量也减少,在潮汐强度达到最小值时,地震发生。

观察活动地震带在强潮汐组合时期的热能释放,是发现地震前兆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判断地震最可靠方法。以前也有人用过这种方法,但不在强潮汐时期,效果不显著。

尽快利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可疑地震带的强潮汐增温反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6209.html

 

参考文献

1.   马未宇。汶川地震前的NCEP异常现象。科学导报,20082510):37-39

2.   杨学祥关注5255-8日强潮汐发表于2008-4-28 4:54:40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212

3.   杨学祥,杨冬红日月同纬与自然灾害:可能是四川地震和余震的激发因素发表于2008-5-25 19:32:41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12

4.   杨学祥,杨冬红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的NCEP数据证据. 2008-6-5 5:09:43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84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6209.html

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8日03:27 杭州日报

  

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测

5月18日,汶川大地震灾区都江堰的一处废墟,一个时钟永远将时间定格在14时28分。


  权威专家认为,地震的中长期预报相对可靠,但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短临预报非常困难,但不是绝对不可能

  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对此看法不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的专题讲座时表示:“在认真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下,地震的中长期预报(一般10年以上)相对可靠,但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短临预报非常困难,但不是绝对不可能。”

  中国地震局资深地震预报专家张国民研究员的总结则是:“在充分和合理地应用现有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在某些有利条件下,对某种类型的地震,有可能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张培震认为,这样的总结比较实事求是,这就是中国地震预报的现状。

  难在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

  张培震说,当前的科学技术虽然突飞猛进,但仍然是“上天容易入地难”。人们还不能对地震孕育发生的10-20公里深处进行直接观测,设在地表的间接观测也十分稀疏。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是地震预测的主要困难所在。

  张培震说,大地震重复发生的时间很长,对大陆内部的断裂而言往往是上千年到数千年,远远大于人类的寿命和仪器记录地震的时间,这就限制了对地震发生规律的经验总结。地震是在极其复杂的地质结构中孕育发生的,它的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人类迄今为止对这一过程的了解很少。这些困难都极大地影响到地震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我国曾成功预报海城7.3级地震

  美国科学家们曾提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学术观点,认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任何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地震的短临预报,也就是还不能准确地预报几天到1-2月内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张培震说:“这种观点在科学意义上大体是符合实际的,但不是绝对的。”

  他指出,世界各国的地震学家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地震预报的探索,并且不断地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我国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起开始了地震预测的探索和实践,1975年对有明显前震活动的辽宁海城7.3级地震进行了成功的预报,之后还对发生在云南、新疆、青海和辽宁的一些具有某些“前兆”异常的中强地震进行过有减灾实效的震前预报。

  汶川地震前没有显著“前兆”异常

  但张培震表示,据他了解,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四川省地震局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前没有接到任何有关这个地区正式的短临预报意见。从震前的监测结果来看,没有发现显著的、大范围的、能够让地震学家们在现有科学水平上、依据现有经验做出判断的“前兆”异常。

  “但这次强震究竟有没有与地震相关的‘前兆’异常,有什么样的‘前兆’异常,能够汲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还要等待对震前所有资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后才能下结论。”他说。

  据了解,2004年批准的国家973项目的研究地区也包括龙门山断裂带,“5·12”汶川8级地震发生在项目研究区的东北部,获得了十分宝贵的震前和震后的观测资料。

  “对地震的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突出环节,是必须下大力气努力探索,争取有所突破的一项重要工作。”张培震表示,之所以说明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并不是要“知难而退”,为放弃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寻找借口;而是要明确问题和困难所在,找准突破点,以便有的放矢地加强观测、加强研究,努力克服困难,知难而进,积极进取,探寻地震预报新的途径。据新华社

https://news.sina.com.cn/c/2008-06-28/032714084778s.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2778.html

上一篇:11月7日夜报:厄尔尼诺指数波动变化与11月5-8日潮汐组合对应
下一篇:11月8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波动变化与11月5-8日潮汐组合对应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