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转载]四川甘孜州泸定县6.8级地震可能是更大地震的前震: 关注地震空区

已有 5214 次阅读 2022-10-13 05:21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地震专家:四川甘孜州泸定县6.8级地震可能是更大地震的前震

202209/1410:10无粉狗企鹅号

发布于北京

地震专家:四川甘孜州泸定县6.8级地震可能是更大地震的前震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四川甘孜州泸定县6.8级地震的余震情况如何?

此次泸定地震还可能引发后续更强余震吗?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目前泸定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程度在30公里左右,对30公里以外的地应力能量改变很小,仍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这次地震释放了一部分能量,还有一部分能量有待释放。”他说。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徐锡伟也表示,中国地震局几十年来一直认为,这里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风险。他担心,这次地震可能是更大地震的前震,会触发南部安宁河断裂带和大凉山断裂带发生主体破裂,对此需要更多研究。

特大地震的统计规律: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期发生

事实上,我们早在2005年就发现了这一重要规律,并在2005、2006、2007、2008、2011年先后发表文章,阐述了全球大于等于8.5级地震的拉马德雷周期及其形成机制,并对今后发展趋势作了长期预测。

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4-2018年为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在2005年和2008年就做出了准确的预测。

1 1890年以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见补充表1)

注: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表2 全球1890-2012年8.5级以上地震的分布特征(见补充表2)

注:1890-1924年、1047-1976年、2000-2035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25-1946年、1977-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从表2中可以看到,特大地震在高低纬度之间相间发生。

从表2中还可以看到,特大地震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发生的概率最大(占8/18),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发生的概率较小(2/18)。这符合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特大地震没有发生的实际情况。预计2017-2018年,特大地震可能集中发生,与1963-1965年特大地震连续发生相一致。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特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中国在前两个拉马德雷冷位相周期中,都发生了一次8.5级以上的特大地震,而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周期中,至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因此,2022-2035年中国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理由如下:

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

全球变暖导致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

据人民网2016年1月13日报道,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专家预测称,60年后地球上将发生世界性洪水,大洋水平面将会上升2米,导致众多大城市被淹没。

海平面的加速上升,已经或行将成为海岸带的重大灾害。过去100年中世界海平面平均升高了12厘米左右。100年后,大约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1米。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首先要淹没大片土地和许多沿海城市。位于其上的许多世界名城,例如纽约、伦敦、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悉尼、东京、里约热内卢、天津、上海、广洲等等都将被淹没。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一些低平的岛国将处于半淹没状态。

http://city.shenchuang.com/guonei/20160113/300829.shtml

气象学家指出的全球变暖10大危害是,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冰盖萎缩、海水酸化、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等等。

http://news.mydrivers.com/1/462/462185.htm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在2011年撰文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冷暖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或卸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或上升,并导致相应的水平运动。

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

由于全球变暖规模越来越大,最近一个周期全球气温、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大大超过历史规模,所以地壳均衡的规模相应变大,特大地震的数量应该大大超过历史极值。

由此判断,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特大地震的数量要超过历史极值,2022-2035年会进入特大地震爆发期。至少,中国的8.5级地震不会缺席。

相关资料

南极冰盖融化速度远超想象

南极洲98%的表面被冰雪覆盖,其冰盖的冰储量占了全球总冰量的90%(北极格陵兰冰盖仅占9%),将近世界淡水资源的70%。但这广阔极地的冰盖在下个世纪可能会销声匿迹。

2020年9月23日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揭示,如果全球变暖不加以遏制的话,南极洲很快会走上一条“不归路”,该大陆上覆盖了3000多万年的冰雪将荡然无存。

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模拟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平均气温以及对未来南极洲样貌的决定性影响。他们发现,如果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的水平上升4℃,并持续一段时间,南极洲西部的大部分冰架将会碎裂,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5 米。——如此高的涨幅将摧毁纽约、东京和伦敦等沿海城市。

这并非危言耸听,这种情况可能在几十年内成为现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曾推测,如果允许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持续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5℃。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增加,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

在未来几千年的任何一段持续时间内,全球气温如若比工业化前的水平上升6至9℃,那么南极洲现在70%以上的冰将不可逆转地消失。更有甚者,如果气温上升10℃,欧洲大陆也注定成为全年无冰的大陆[1]。

其实早在2019年,就有研究指出,南极洲西部的许多冰架(即陆地冰延伸到海洋的部分)正在经历失控的融化,该地区大约25%的冰有坍塌的危险[2]。2020年10月6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一项研究再次强调南极冰架的基础正在变弱。

研究人员利用卫星数据记录了1997年至2019年南极冰川受损区域的增长情况,图像显示南极的两个重要冰川的“剪切带”正遭受着快速的破坏。剪切带位于冰川和冰架的交汇处,它起到了制动系统的作用,通过高水平的摩擦减缓冰川向海洋的下游流动,可认为是自然形成的阻止冰川外流的缓冲系统。但如果阻力和压力过大,冰就会在两者相遇的地方破裂,形成垂直于水流方向的平行裂缝,将冰撕裂。

剪切带的破裂在结构上削弱了冰锋。与此同时,冰川下坡流速(冰川物质流动)不断增大,引发进一步的剪切断裂,这使得冰架变得不稳定,为大规模的崩解事件铺平了道路,同时也降低了冰架阻挡冰川外流的能力。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温暖的海水正在从下面融化冰架。不断变化的大气和海洋模式正将温暖的深水冲刷向冰川的浮冰架。下面的融化使上面的冰架更加脆弱,因此更容易发生进一步的剪切和破裂[3]。

而对于世界另一端的北极来说,还有更多坏消息。

北极冰盖也在快速消退

北极冰主要集中在格陵兰岛上,格陵兰岛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大陆基冰矿床。已经有研究证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格陵兰岛冰融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2019年初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的研究表明,格陵兰岛的冰盖不仅正在融化,而且融化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冰层消失的速度是2003年的四倍。2019年6月,格陵兰岛西北部的气温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研究人员在该地区遇到了不同寻常、令人惊讶的冰层融化。自1972年以来,格陵兰岛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约为1.4厘米。随着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增加,这一过程正在加速。逐渐增长的融化季节似乎比过去几十年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要大得多[4]。

2020年10月1日,《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指出,到2100年,格陵兰岛的冰层脱落速度将超过过去1.2万年的任何时候。在该研究中,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冰川地质学家们创建了一个涵盖近12000年的冰盖变化的主时间轴(从11700年前的全新世开始,到2100年截止)。

他们估计,在大约1万至7千年前的暖期,格陵兰岛的冰以每个世纪约6亿吨的速度流失。而在过去的20年里,冰流失速度一直是无与伦比的,从2000年到2018年,冰的平均流失速度相似,大约是每世纪61000亿吨(相当于海平面上升约2厘米)。

研究小组说,下个世纪,这一速度将会加快。按照排放量较低的情况进行计算的话,到2100年,冰的损失预计平均为每世纪88000亿吨左右。随着排放量的增加,碳损失率可能会上升到每世纪359,000亿吨[5]。

北极格陵兰岛上的最大冰川。|图虫创意

破纪录的两极海冰大消融

海平面上升是极地冰融化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格陵兰岛和南极冰盖是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大贡献者。冰川融化加剧了海平面的上升,海平面上升又加剧了对海岸的侵蚀,并导致风暴潮的上升。这是因为不断变暖的空气和海洋温度造成了更频繁、更强烈的沿海风暴,如飓风和台风。未来格陵兰岛和南极冰盖融化的程度和速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海平面上升的程度。

与此同时,海冰面积也在大面积减少。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观测数据,在过去的40年里(1979年之后),北极夏季海冰面积减少了近一半;预计到2040年,北冰洋上夏季可能无冰。而南极海冰也在2014到2017年间经历了非比寻常的大融化,短短4年间就失去了相当于北极34年内失去的海冰数量,且速度还在加快(NASA数据)。

与陆地上的冰盖融化不同,海冰融化不会造成海平面上升。但是,海冰面积减少,会让太阳的热量从被白色的海冰反射,转向被深色的海水吸收,这会导致气温进一步上升,反过来加剧海冰融化,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两极海冰的消失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有着明显的联系,但二者却大有不同。北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严重,和极端天气的联系也更紧密,比如欧洲热浪。因为北极是一个被大陆包围的海洋,暴露在变暖的空气中,而南极洲是一个被海洋包围的冰冻大陆,一直以来被一圈强风保护着不受变暖的空气的影响。

研究者认为,北极已经成为全球变暖的一个典型例子,而这种影响最终也会在南极地区出现。

参考文献

杨学祥. 流感和强震爆发的预测. 百科知识. 2005, (24): 13-14.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0-204。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32第五版。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百科知识》2008/07, 8-9.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地理教学》,2008,(5):1-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相关报道

四问泸定地震:断裂带异于汶川地震,与干旱有关吗?

2022-09-08 10:30 来源:中国科学报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附近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截至9月7日14时,地震已造成74人遇难,另有35人失联。目前,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正在紧张开展中。

此次地震与14年前汶川地震地质背景有何异同?余震情况如何?与网友所说气候异常是否存在关联?十余年来我国地震预警有哪些提升?《中国科学报》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一问:与汶川地震地质背景有何异同?

“此次泸定地震,断裂带、地震运动方式与14年前的汶川地震都不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徐锡伟对《中国科学报》说。

泸定地震处于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磨西断裂附近,属于走滑型地震。而汶川地震则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为逆冲型地震。“打个比方,汶川地震就像两辆迎面行驶的车发生碰撞后,一辆车前部飞到了另一辆车顶;而泸定地震相当于两辆车擦肩而过,距离变了,但高程没有变。”徐锡伟说。

徐锡伟表示,鲜水河断裂带处于高山峡谷,西边的贡嘎山是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最高的地方,海拔7500多米;东边的磨西沟则向下强烈切割形成数十米的深沟。“除了地震震动造成的破坏外,地震期间很容易触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导致房屋破坏和人员损伤。”他说。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表示,四川省内最主要的断裂带有三条,分别为松潘—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以及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此次泸定地震震中位于三大断裂带的交会点附近。

尽管所处断裂带不同,王暾表示,此次泸定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一样,都发生在更大的南北地震带上。

这条地震带由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导致,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向南可至印度,经过我国宁夏、甘肃、四川、云南,时常发生五六级的中级地震,甚至是七八级的大地震。近年来的云南鲁甸地震、景谷地震和四川九寨沟地震等6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二问:余震情况如何?

此次泸定地震还可能引发后续更强余震吗?王暾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目前泸定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程度在30公里左右,对30公里以外的地应力能量改变很小,仍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这次地震释放了一部分能量,还有一部分能量有待释放。”他说。

徐锡伟也表示,中国地震局几十年来一直认为,这里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风险。他担心,这次地震可能是更大地震的前震,会触发南部安宁河断裂带和大凉山断裂带发生主体破裂,对此需要更多研究。

中国地震台网正在对当地余震情况进行密切监测。据最新消息,截至9月7日7时,共记录到3.0级及以上余震13次,其中4.0~4.9级地震2次,3.0~3.9级地震11次,目前最大余震4.5级。

三问:与气候异常是否存在关联?

9月6日,为协助灾后恢复重建,四川省终止了因持续高温干旱于7月15日开始的四级抗旱应急响应。对此,一些支持“旱震理论”的观点认为干旱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兆——大地震发生前地层的摩擦会导致发热,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干旱。

王暾则认为,其科学证据不足。“大地震的错动发生在地下10公里左右,该处的热即使传导到地表,也需要百年、千年或更长时间。不能把干旱与几年内的大地震关联在一起。”他说,汶川地震前,四川整个省域范围并没有发生干旱。

另外,此次地震发生后,中国气象局发布天气预报称,接下来的3天,泸定县多降雨天气。而一些网友表示,唐山、汶川地震后都发生暴雨或冰雹等气象灾害。这种天气异常是否与地震后地下基岩释放的化学物质暴露,造成大气扰动有关?

王暾对此表示,不能把“偶然现象视作必然”,进行“伪关联”。“比如芦山地震没有在地表产生破裂,地下的气体和化学物质不可能释放出来,但是也下雨了,因为当时正面临雨季。”他建议,科学引导网上舆论,正常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不过,徐锡伟表示,对于大地震后发生大暴雨现象是否与地震导致的局部气候条件变化有关,仍要开展相关研究,比如一些地球化学的跟踪监测。因为这种复合灾害加上次生灾害会加重受灾程度,需要尽可能阻止大地震后的气象灾害发生。

四问:我国地震预警预报有何进展?

在地震预报的世界性难题面前,徐锡伟坦言,过去十余年通过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地震预报正在从经验预报向有模型与理论指导的物理预报转变。但这方面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地震监测和预报水平尚未得到人们所期望的长足进展。

“像这次泸定地震,我们已经进行了断裂带活动的前推,但由于对地震机理、发生过程缺乏深入认识,地震预报仍存在挑战。”他说,未来需要地震预报理论、技术和实践的大幅跨越。

为了防患于未然,徐锡伟表示,一个必要的基础工作是通过大比例尺填图绘制出全国活动断层分布图,把城市的地震灾害源“挖”出来,在城市发展中尽力“避让”。他表示,目前已有填图仅绘制出大约160条活动断裂带,而全国存在1000多条活动断裂带,在这方面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地震断层能够错动地下震源深处十几公里的岩石。断层错动地表的房屋,就像撕破一张纸那么容易。”徐锡伟说,目前的抗震措施尚无法阻止这种错动的破坏性,所以要尽力避开灾害源。

在地震预警方面,多个科学团队在地震多发的川滇地区尝试建立“地震预报的科学试验场”。王暾表示,2008年以来,我国相关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先世界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在联合国倡议的从单一灾害到多灾害预警乃至灾害链预警方面,我国的实施力度全球领先,地震预警和道路交通应急联动渠道丰富;未来仍需继续提升、改善现有应急管理机制和措施。

https://news.dayoo.com/society/202209/08/140000_54353015.htm

https://new.qq.com/rain/a/20220914A029UQ00

补充:

1  1890年以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35

66

0

2

2000-2035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363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855.html

         

2  全球1890-20128.5级以上地震的分布特征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所在纬度

月亮赤纬角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三陆

8.6

北纬39.3

最小值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南纬0

最大值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南纬28.55

最大值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北纬55

最大值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南纬7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北纬28.9

最大值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北纬55

最大值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北纬51.57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南纬38.29

最小值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北纬44.9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北纬61.1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北纬51.21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北纬3.9

最大值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北纬3.9

最大值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北纬3.9

最大值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南纬36.12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东北地区

9.0

北纬38.1


冷位相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04-11

2014

2015

2016

2023

2024

2025

印尼苏门答腊

未发生

未发生

未发生

发生可能性增大

发生可能性增大

发生可能性增大

8.6

北纬2.30

 

最小值

最小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大值

最大值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注:1890-1924年、1047-1976年、2000-2035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25-1946年、1977-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95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4655.html

地震专家:以往地震空白区域和多年没发生大地震的华南地区值得重点关注

已有 967 次阅读 2022-10-1 10:51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地震专家:以往地震空白区域和多年没发生大地震的华南地区值得重点关注

                                                                   吉林大学:杨学祥

       关键提示

       孙士鋐:相较于巴颜喀拉地块,我更担心中国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发生像汶川地震这种8级左右的大地震,因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头几年,都发生过几次8级以上地震。但具体在哪儿发生,目前还很难预测。我认为不一定发生在四川一带,以往的地震空白区域,或多年来没有发生大地震的华南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值得重点关注。

https://www.sohu.com/a/583137463_220095?edtsign=B972BC4B39671F95EC0CA3CEAE8BEE6FAFF4E1E1&edtcode=ZXZIga8TCtoUBnjChyFSEw%3D%3D

       相近观点:在地球温暖期,中国8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中国西部和中国台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3015.html

       2013年发表的云南大旱分析:云南发生7级地震的条件基本成熟

胡辉等人详细分析了20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指出云南7级以上强震具有18.6年月亮白赤交角(亦称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和11年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预测2007年云南发生7级以上地震(见表1)。地球自转的18.6年周期振幅最大,是激发地震的重要因素。这是关于潮汐激发地震的最经典的论述。

最新研究发现,在太阳黑子极值和月亮赤纬角极值的叠加年份是云南地震的多发年,如19131976198819951996年,所以,2013-2014年云南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很大。根据太阳黑子11年周期,天文学家预测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年,事实上,由于太阳黑子周期延长,太阳黑子谷值在200812月形成,这是2007年云南7级地震没有发生的原因之一。自20099月开始,云南连续干旱到20124月,根据旱震理论和天文周期,我们在2013年预测,2013-2014年云南发生7级地震的条件基本成熟。但是,7级地震未发生,只发生了2次6.5级和6.4级地震。

下次机会在2023-2025年。

表4  20世纪以来白赤交角、太阳黑子与云南强震(据胡辉等,2003,杨冬红等修改,20082010,2013

白赤交角

太阳黑子

云南强震

活跃期

Ms大于7级强震

最大年

最小年

谷值

峰值

1913-

    1915

1922-

     1924

1913

1923

1917

   1928

1活跃期

1913 峨山7.01925大理凤仪7.0

1932-

    1934

1941-

    1943

    

1933

1944

1937

   1940

2活跃期

1941 澜沧耿马7.01941勐海7.0

1950-

    1952

1959-

1960

1954

  1965

1957

   1968


1950 勐海7.0

1968-

1970

1977-

1979

1964

1976

1968

   1979

3活跃期

1970 通海峨山7.71974昭通大关7.11976龙陵7.31976龙陵7.4

1986-

1988

1995-

1997

1986

1996

1989

   2000

4活跃期

1988 澜沧7.61988耿马7.2

1995孟连7.31996丽江7.0

2005-

2007

2014-

2016

2008

2020

2011

   2024


2007 普洱6.42008盈江5.9

  (2014鲁甸6.5,2021年漾濞6.4

7级地震空区  2005-2021

2023-

2025

   2032-

    2034

  2030

  2041

   2024

   2036

 第5活跃期?

   7级地震空区  2023-2025

注:在原文献表格的基础上,添加了太阳黑子活动和白赤交角最小值等数据。

事实上,20148316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截至8815时,地震造成108.84万人受灾,617人死亡,112人失踪。

北京时间20210521214834秒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苍山西镇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之后又发生了多次余震。截至5212350分,“5·21”漾濞6.4级地震造成2人死亡、9人受伤,伤者已送往医院救治,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正在进一步核实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456.html

       云南7级地震与拉尼娜事件的关联值得关注。

        自1913年到1996年云南地震活跃期在白赤交角(月亮赤纬角)18.6年周期和太阳黑子11年周期叠加之时有非常好的对应性,但是,从2005-2022年出现了长达17年的7级地震空白区,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异常事件,表明能量正在异常积累。

 我们在2022年5月4-6日指出,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4-2025年为太阳黑子峰值,两者叠加,机遇难得,预计2023-2025年全球进入新的特大地震活跃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相关报道

泸定地震已致74人遇难,地震专家:未来应关注以往地震空白区 

2022-09-07 13:42



泸定地震已致74人遇难,地震专家:未来应关注以往地震空白区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为泸定县磨西镇附近的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地震发生后与外界通讯一度中断,此外,受地震影响,震中及附近部分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受损。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立即启动二级地震应急响应,全力组织人员搜救。据官方通报,截至9月6日21时,地震已造成74人遇难。其中,甘孜州40人遇难、14人失联、170人受伤;雅安市34人遇难、12人失联、89人受伤。

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截至9月7日7时0分,共记录到3.0级及以上余震13次,目前最大余震为4.5级,发生于7日2时42分,发生地在四川雅安市石棉县,震源深度11千米。

关于本次地震成因、所处断裂带情况,如何看待中国西部地区近几年频发的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浅源地震破坏性强

与芦山地震有时空相关性

中国新闻周刊:与近几年国内发生的同级地震相比,本次四川泸定地震造成的遇难人数较多,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孙士鋐:本次地震震中发生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附近,震源深度为16公里,属于浅源地震,破坏性较强。一般来说,对震中地区破坏性最强的地震发生在地面以下10公里左右,随着震源深度加深,破坏性会不断衰减。另一方面,震源深度越深,地震波的传播范围就越广,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公里,因此对距离震中48公里的雅安市石棉县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地震波的影响范围较大,远处的震感强烈。一些报道显示,一些地区高楼出现明显晃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传播到这里时,其振幅恰好与建筑自身的振幅相同,于是形成了共振。从防震减灾的角度,未来必须要加强这些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

地震发生后,泸定县冷碛镇瓦斯营盘公路路段出现落石。(图片来源:中新网)

中国新闻周刊:此次震中处于的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青藏高原东部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南与安宁河断裂在康定一带相接,北与甘孜—玉树断裂相接于东谷、甘孜一带。中国地震台网消息,1900年以来,此次地震震中附近200千米范围内,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9次。近期较大一次地震是发生于2013年4月的雅安芦山7.0级地震,本次地震是否属于芦山地震的余震?

孙士鋐:2013年芦山地震后,近几年,该区域经常发生5、6级左右的地震,但学术界对是否能将这些地震称为芦山地震的余震仍有争议。这次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只能说在时间、空间尺度上和芦山地震有一定相关性,两场地震震中相距只有100多公里,但对两次地震间的具体相互作用机制,还需结合地震波、地震序列类型等资料进一步研究。

另外,为何该地区地震活动这么活跃?因为这一带属于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等多个断裂带交汇处,地质构造较复杂,应力积累比较强,应力状态也相对复杂。这种地区发生6级、7级地震后,地震能量的释放周期可能较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该地区不同地震的发生机理、破裂方式等。而且,要将近10年以来所有6级以上地震放到一起,进行整体研究,不能孤立去看。比如2013年芦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都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处于同一应力状态下。

中国新闻周刊:你提到的几场地震,都和巴颜喀拉块体有关。巴颜喀拉块体位于青藏高原主体地区北部,是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自有历史记录以来,该块体边界断裂带上就强震不断。实际上,此次泸定地震是今年以来四川省内发生的第3次6级及以上地震,前两次地震分别是6月1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6.1级地震、6月10日阿坝州马尔康市发生的6.0级地震。这几次地震也都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边界或者内部。早在十多年前,就有研究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处于活跃期,这是否意味着这一块体附近将是西南地震多发地带?

孙士鋐:从2001年的昆仑山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都和巴颜喀拉地块加剧活动有关,但根据近10多年对该地区地震活动的监测来看,我认为,巴颜喀拉块体目前正处于一个活跃期的末尾,能量已经释放地差不多了。近年来,监测发现,该地区发生的地震等级在明显衰减,从8级逐渐降到7级、6级,今年以来四川省内的几场地震,可以理解为该地块活动正处于一个调整阶段。

相较于巴颜喀拉地块,我更担心中国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发生像汶川地震这种8级左右的大地震,因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头几年,都发生过几次8级以上地震。但具体在哪儿发生,目前还很难预测。我认为不一定发生在四川一带,以往的地震空白区域,或多年来没有发生大地震的华南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值得重点关注。

泸定县磨西古镇震后的第一夜。(图片来源:中新网)

未来几年全球或再度发生9级地震

中国新闻周刊:从全球尺度来看,今年地震活动的水平如何?是否能对未来进行一些预测?

孙士鋐:全球尺度来说,今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水平明显比往年偏低,到目前为止,全球只发生了三次7级以上地震,而通常来说每年平均会发生18次左右,这是很不正常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今年1月的汤加海底火山爆发,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个9.3级地震,而一个9级地震就相当于32个8级地震。这些能量来自地壳内部100多公里深的地方,必然导致与地震相关的能量释放相对减弱一些,但这一影响不会持续太长。

火山爆发正反映了地壳内部的活跃程度。可以观察到,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地壳运动能量强度有了明显抬升,其影响结果不仅是地震活动,也包括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变化。从短期来看,近几年,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印度板块活动相对稳定。印度板块相对欧亚板块每年都以大约5厘米速率推进。两个板块相互作用时,青藏块体内部就可能在某一些点上产生应力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地震。

如果将时间拉长,2004年印尼发生了9.1级地震,2010年智利发生了8.8级地震,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地震,七年内就发生了三场9级左右的地震。而在2011年以后,全球的地震活动总体偏少。从明后年起,全球可能会进入新一轮大地震发生期,预计未来几年全球范围内可能再度发生9级地震。

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背景下,从防大震的角度,我们进行地震预测、预警的同时,是否应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风险评估,并以此为依据,提前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孙士鋐:中国早在1957年就绘制出了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这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评估方式。烈度与震级不同,衡量的是地震对地表及各类建筑物产生的破坏程度,因此根据各地的历史地震数据、地质环境等因素,再结合当地的人口、经济等指标,可以综合制定出全国范围内的烈度区划图,此后每十年调整一次,目前已经更新到第五代。

但一个问题是,从2001年第四代开始,就不再叫地震烈度区划图,改名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主要变化是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代了烈度。地震时,地表运动达到一定加速度时,会引起房屋的倒塌,因此这套参数更多是从房屋抗震的角度出发,利于建设规划和建筑工程选择抗震等级,这是它的优点,但地震动参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加速度的数据主要来自房屋、桥梁、大坝等一些建筑物或工程上的加速度仪,这种仪器能观察到的和地震相关的数据是有限的,根据这些数值就去判定一个地区整体的风险等级,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从实践检验来看,1990年绘制的第三代烈度区划图效果相对较好,风险等级和此后十年全国地震活动实况较接近,6级以上地震基本上都落在了区划图烈度为7度以上的区域里。从风险评估的角度,未来应更多考虑如何有效提高对地震危险性的预测。

记者:霍思伊


https://www.sohu.com/a/583137463_220095?edtsign=B972BC4B39671F95EC0CA3CEAE8BEE6FAFF4E1E1&edtcode=ZXZIga8TCtoUBnjChyFSEw%3D%3D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7507.html

地震进入活跃期:云南漾濞发生6.4级地震,青海玛多发生7.4级地震

已有 1723 次阅读 2022-4-19 06:3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地震进入活跃期:云南漾濞发生6.4级地震,青海玛多发生7.4级地震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云南漾濞发生6.4级地震致3死,青海玛多发生7.4级地震

2021-05-22 08:13:43 来源:观察者网

5月21日21时,云南大理发生6.4级地震、截至22日6时,已致3死28伤。22日凌晨2点04分,青海省果洛州发生7.4级地震,西宁、兰州等地有明显震感,尚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应急管理部已启动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二级应急响应。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连夜派出工作组赴云南和青海指导协助地方开展抢险救援救灾工作。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1_05_22_591590.shtml

       特大地震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图1  1960-2020年全球气温变化曲线

   

        图1 给出的全球气温最明显峰值为1960-1965年、1969年、1976年、1979年、1982年、1986-1987年、1990-1992年、1997-1998年、2002- 2010年、2014-2016年。 其中,1963,1965,1969,1972,1976,1982,1986,1987,1991,1997,2002,2004,2006,2009,2014,2015年都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所以,1960年5月22日智利9.5级特大地震对全球增温作用最显著,1963-1965年三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伴随1963年和1965年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增温作用也很明显,2004、2005、2007、2010年4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伴随2004年、2006年、2009年三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增温作用也很突出。2011年和2012年的8.5级以上地震的增温作用,被2010-2011年强拉尼娜事件所抵消,形成一个显著的温度低谷。2016年的最高温归属于2014-2016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能否导致下一次特大地震有待于时间来解答。

  数据分析表明,全球气温的升高包含特大地震释放的能量,所以全球气温的异常增高,可能是特大地震发生的前兆。因为温室气体的上升是平稳的,所以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气温上升与特大地震造成的气温上升截然不同,突发是后者的最大特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352.html 

        特大地震发生在最热年前后

       综合资料表明,全球最热年份的排名为:2016年、2015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14年、2018年、2010年、2005年、1998年、2003年、2002年、2009年、2006年、2007年、2012年、2004年和2001年。

       全球变暖的速度越来越快,原因被归结为温室效应及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事实上,地下热能的释放也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地下热能的释放方式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气排放。

       数据对比显示,全球8.5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2005年3月28日、2007年9月12日、2010年2月27日、2011年3月11日,2012年4月11日基本都在最热年名单之中。这证实地下热能的大规模释放,对全球变暖有不可忽略的贡献。

       值得关注的是,在特大地震发生前几年,最热年就接连发生,为特大地震积蓄能量。例如,2001年、2002年、2003年最热年为2004年特大地震积蓄能量,2006年最热年为2007年特大地震积蓄能量,2009年最热年为2010年特大地震积蓄能量。

       2014年最热年、2015年最热年、2016年最热年、2018年最热年、2019年最热年、2020年最热年、2021年最热年连续发生7年,积累的能量可能激发超规模的特大地地震

        全球温度异常升高是特大地震发生的前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293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041.html

       1950年以来拉尼娜事件与重大自然灾害对应

       学者陈伟在2021年11月撰文指出,拉尼娜事件与特大洪灾、特大地震及强震事件关联紧密!

       建国以来1954年与1998年长江、淮河全流城特大洪灾均发生在拉尼娜事件期间;另外1950年淮河大洪水(超过1931年江淮大洪水1931年7月洪水期全月降雨量)/1975年淮河流域河南驻马店特大洪灾,也都发生在拉尼娜事件期间。
       1950.8.15西藏墨脱8.6级特大地震(欧亚大陆内部震级位列第一的巨震)、2011.3.11东日本9.0级巨震海啸发生在拉尼娜活动期间;2008.5.12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在2007.8~2008.5拉尼娜事件末期。
       此外,1955.4.14四川康定7.5级/1972.1.25台湾火烧岛8.0级/1974.5.10云南大关7.1级/1988.11.6云南澜沧7.6与7.2级双震/1996.2.3云南丽江7.0级/1999.9.21台湾南投7.6级/2017.8.8四川九寨沟7.0级等诸多强震,均发生在拉尼娜事件期间。
      目前正处于2021.10~2022年弱至中强拉尼娜活动期间,以上研究认识需引起关注重视!

表1  1950年以来拉尼娜事件与对应的重大自然灾害

11-10.png

11-11.png

       来自国家气候中心2021年10月22日最新消息,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预计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10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据预测,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可能出现极端天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72021-1311074.html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活跃期

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7)次。在1889-1924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8.5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35

66

0

2

2000-2030

低温期?

 活跃期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我们在2006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4-2025年为太阳黑子峰值,预计2023-2025年全球进入新的特大地震活跃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表3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月亮赤纬角


1895-1897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大值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1904-1906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小值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1913-1915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22-1924

发生2次


冷位相

最小值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1931-193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1940-194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50-1952

发生2次


冷位相

最大值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最大值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最大值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1959-1960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小值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最小值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968-1970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77-1979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86-1988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1995-1997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2005-2007

发生3次


冷位相

最大值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最大值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最大值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最大值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未发生

概率最大

概率大

概率最小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17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955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6505.html 

2013年发表的云南大旱分析:云南发生7级地震的条件基本成熟

胡辉等人详细分析了20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指出云南7级以上强震具有18.6年月亮白赤交角(亦称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和11年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预测2007年云南发生7级以上地震(见表1)。地球自转的18.6年周期振幅最大,是激发地震的重要因素。这是关于潮汐激发地震的最经典的论述。

最新研究发现,在太阳黑子极值和月亮赤纬角极值的叠加年份是云南地震的多发年,如19131976198819951996年,所以,2013-2014年云南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很大。根据太阳黑子11年周期,天文学家预测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年,事实上,由于太阳黑子周期延长,太阳黑子谷值在200812月形成,这是2007年云南7级地震没有发生的原因之一。自20099月开始,云南连续干旱到20124月,根据旱震理论和天文周期,我们在2013年预测,2013-2014年云南发生7级地震的条件基本成熟。但是,7级地震未发生,只发生了2次6.5级和6.4级地震。

下次机会在2023-2025年。

表4  20世纪以来白赤交角、太阳黑子与云南强震(据胡辉等,2003,杨冬红等修改,20082010,2013

白赤交角

太阳黑子

云南强震

活跃期

Ms大于7级强震

最大年

最小年

谷值

峰值

1913-

    1915

1922-

     1924

1913

1923

1917

   1928

1活跃期

1913 峨山7.01925大理凤仪7.0

1932-

    1934

1941-

    1943

    

1933

1944

1937

   1940

2活跃期

1941 澜沧耿马7.01941勐海7.0

1950-

    1952

1959-

1960

1954

  1965

1957

   1968


1950 勐海7.0

1968-

1970

1977-

1979

1964

1976

1968

   1979

3活跃期

1970 通海峨山7.71974昭通大关7.11976龙陵7.31976龙陵7.4

1986-

1988

1995-

1997

1986

1996

1989

   2000

4活跃期

1988 澜沧7.61988耿马7.2

1995孟连7.31996丽江7.0

2005-

2007

2014-

2016

2008

2020

2011

   2024


2007 普洱6.42008盈江5.9

  (2014鲁甸6.5,2021年漾濞6.4

7级地震空区  2005-2021

2023-

2025

   2032-

    2034

  2030

  2041

   2024

   2036

 第5活跃期?

   7级地震空区  2023-2025

注:在原文献表格的基础上,添加了太阳黑子活动和白赤交角最小值等数据。

事实上,20148316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截至8815时,地震造成108.84万人受灾,617人死亡,112人失踪。

北京时间20210521214834秒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苍山西镇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之后又发生了多次余震。截至5212350分,“5·21”漾濞6.4级地震造成2人死亡、9人受伤,伤者已送往医院救治,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正在进一步核实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456.html

       云南7级地震与拉尼娜事件的关联值得关注。

        中国7级地震的统计特征

      根据1889年以来的地震数据统计,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2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2000-2035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就发生了9.1级强地震,并造成了27万的人员伤亡。其后,2005年3月29日和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又连续发生两次8.5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强震频发已经成为事实。

      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091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8354.html

      结论

       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在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北纬25.67度,东经99.87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震源深度17千米。

       这连续两次的6-7级地震能量释放,对2021年中国最热年有贡献,也是中国7级地震进入活跃期的标志。根据表4,后续地震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冬红, 杨学祥. 自然灾害的周期研究及其成因探讨. 黑龙江气象. 2017.第34卷第4期P13-15

曾佐勋,刘根深,李献瑞,贺赤诚,杨学祥,杨冬红。鲁甸地震(Ms6.5)临震预测、中期预测及中地壳流变结构。DOI:10.3799/dqkx.2014.159。地球科学。2014,3912):1751-176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百科知识》2008/07, 8-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95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940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48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5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757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9194.html

上一篇:读《柳 枝 词》
下一篇:10月13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