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变暖不可遏止:地球内能释放加速中生代酷热到来
吉林大学:杨学祥
关键提示
气候变化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断升级。一些地区出现了创纪录的干旱,标志性的湖泊和水道比以往更快干涸。
多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以帮助解决当前的气候问题;联合国已经试图警告世界关于气候变化的恶劣,甚至美国宇航局(NASA)也试图通过展示全球温度上升的GIF图片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今年夏天,世界各地都在一次次刷新高温记录。科学家们预计,未来几年气候变化将使这个问题变得更糟。
尽管有科学家的建议和联合国的关注,人类还是没有想出一个办法来阻止极端热带的出现。如果人类继续现在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些地区的家庭将特别容易受到炎热天气的影响。
近日,纽约研究气候风险的非营利组织First Street Foundation的研究人员发表的一份报告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30年后,从得克萨斯州到伊利诺伊州,美国将很快出现一条“极端高温带”。该地带的多地每年将至少有一天的酷热指数高达125华氏度(51.67摄氏度)。
这是美国国家气象局“酷热指数”的最高水平,或极端危险水平。“酷热指数”(heat index)结合了温度和湿度,可以得出你外出时的感受,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体感温度。
超级火山喷发对应全球温暖期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短周期的对应关系是: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但是,火山长周期的对应关系却是:火山活动峰值与全球无冰期对应,而谷值与大冰期对应(见表1-2 和图1-4)[1-5]。
据Coffin和Eldholm(1993)海洋考察结果,巨大火成区所显示的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大洋溢流玄武岩的喷发强度与全球高温和大气CO2高浓度对应(见图1-2)[5]。
美国黄石公园超级火山和日本富士超级火山的喷发,将导致全球变暖进入峰值,地球内能释放进入新高潮。这是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必然结果,是冰川地壳均衡理论的必然结局。
2022年地球内能异常释放
北极高温带来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引发冰川地壳均衡运动:冰川融化的大陆地壳由于卸载而上升,海洋地壳由于加载而下降,地下热能在陆海地壳断裂处喷出,形成陆海交界处的海洋高温。
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达千年一遇,也是海平面长期上升的结果。从15-17世纪的小冰期结束到21世纪全球变暖,地壳均衡运动一直在反复进行,也一直被气象学家所忽视,使他们陷入用全球变暖来解释气候变暖的恶性循环。
地球内部热能参与全球变暖是地质学家对全球变暖理论的重大贡献。
2022年8月3日,冰岛西南部雷克雅内斯半岛的法格拉达尔火山喷发。这次喷发为裂缝喷发,通常不会导致大爆炸或大量产生散布到平流层的灰烬。在沉睡超过6000年后,法格拉达尔火山曾在2021年3月19日开始喷发。那次喷发持续了大约6个月。
2022年地球内能异常释放值得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022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0482.html
太阳能量参与生物大灭绝和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后果,这一观念几乎成为人类的共识。“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随着人类的活动,全球变暖也在改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它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和会议采用,推动了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
其实,碳中和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一种纯而又纯的自然过程。简单地说,太阳能量的长期积累和释放就是碳中和与碳排放交替发生的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太阳能量积累在石油、煤炭、木材、碳水化合物、甲烷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之中,山火、煤炭自燃、沼气自燃、火山点燃碳层等自然焚烧事件又把二氧化碳还给大气,是长期积累的太阳能在短期释放,导致全球变暖。二氧化碳不过是自然碳排放过程中的产物,其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远远小于长期积累的太阳能的突然释放。
我们在2013年发表的《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一文中指出,温室效应不是气候变化的唯一因素,太阳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和释放有不可忽视的多种效应[7]。
在地球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的最初表述中,我们看不到太阳能量的影响,这显然忽视了最重要的环节。其实,长期积累的太阳能量在短期内突然释放是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
《化石能源燃烧加速推动地球生物灭绝》和《火山喷发点燃煤层导致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两小节填补了这一空白,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过程。太阳能量的长期积累和释放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大灭绝的贡献终于彰显于大千世界,恢复历史的真实面目。
科学看待全球变暖的时代终于来了!
人类活动加速化石能源燃烧
太阳能量的长期积累和释放就是碳中和与碳排放交替发生的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太阳能量积累在石油、煤炭、木材、碳水化合物、甲烷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之中,山火、煤炭自燃、沼气自燃、火山点燃碳层等自然焚烧事件又把二氧化碳还给大气,使长期积累的太阳能在短期释放,导致全球变暖。二氧化碳不过是自然碳排放过程中的产物,其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远远小于长期积累的太阳能的突然释放。人类活动加速这一过程,但无法遏止这一过程。
人类陷入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两难之中。对于全球变暖,人类只能适应自然规律,合理使用化石能源,研究应对全球变暖的生存策略。
相关报道
2022-08-19 06:47:50 来源: 薛定喵 河北
末征兆越来越显著
自2019年底以来,全球经历了新冠大流行、大封锁、蝗灾、黎巴嫩大爆炸、各地异常火灾爆炸、火山喷发频率上升、俄乌战争、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经济下行、饥荒、暴乱、暴雨、山洪、山火、飓风、以巴2021年战争与至今不停歇的冲突等。
而近期,“干旱”或“旱灾”一词成为网络“热词”,全球媒体都在报道这一新危机。
近期,气候学家警告说,热浪、干旱和森林火灾等极端气候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
北半球在2022年的夏天陷入“异常高温”天气。
据报道,创纪录的高温和严重干旱,席卷了将近一半的欧洲大陆,并且也波及美国、日本、印度及中国等国。
据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欧洲正经历着500年来最为严重的干旱。
欧洲很多地区的河水水位下降,河床暴露,威胁到水生物种,并引发许多地区对用水的限制。
媒体引用专业人士根据数据作出的计算与预测,这场“严重的干旱”影响了欧洲大陆近47%的面积,该大陆近三分之二的地区受到了干旱的威胁。
英国
英国政府宣布全国范围内的8个地区进入“严重干旱”状态。
据英国“卫报”报道,泰晤士河的部分源头出现干涸,而这是该国历史上首次发生的情况。
英国威尔士中部韦尔努伊湖因为水位下降,使得被湖水淹没的拉努辛村的遗迹时隔近50年重见天日。
意大利
意大利政府正式宣布今年是意大利历史上最为干旱的一年。
据意大利气象学会表示,该国今年发生的异常高温、干旱等情况在过去230多年的时间内都从未出现过。
当地时间8月16日,因北部地区遭遇严重干旱,意大利最大湖泊加尔达湖的水位接近历史最低点,湖底岩石大量裸露。
法国
法国正遭遇1958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旱情。
旱灾导致野火频发、农业损失、河流运输中断、工业和能源的生产、运输也受到影响。
据报道,法国境内的100个地区面临着完全缺乏饮用水的问题,并预计这种危机还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持续。
西班牙
今年是西班牙近60年来最为干旱的一年。
自今夏以来,西班牙已连续遭遇388场野火。根据欧洲森林火灾信息系统公布的数据,西班牙的山火过火面积在近日已达26.193万公顷。
降雨不足导致西班牙的水资源储量不足40%,为该国历史上的最低水平。并且,在持续高温、缺乏降雨的情况下,该国的水资源储量还将每周下降近1.5%。
德国
根据德国联邦水文研究所的报告显示,世界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莱茵河,其位于法兰克福西部的考布水位计的水流量降至平均水平的45%,水位比正常水平降低了75厘米。
莱茵河将德国与欧洲的主要港口,尤其是荷兰鹿特丹和英国的部分港口连接起来。
德国主要行业的商业游说团体周二警告说,工厂可能不得不限制生产或完全停止生产,因为莱茵河的水位暴跌使货物运输变得更加困难。
莱茵河水位的下降极大地影响了航运活动,其延迟状况多达132天,部分船舶为避免搁浅致使装载量降至25%,又大幅提高了运输成本。
此外,莱茵河水位的下降危机还会对欧洲水力发电带来重大影响,并破坏每天40万桶石油产品的贸易和运输,而这样的规模相当于欧洲最大炼油厂的日产能,威胁到本已脆弱的能源供应链。
美国
据美国干旱监测机构所公布的数据,截至11日,美国西部地区约70%的面积处于干旱状态,近3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被认为处于“极端”或“异常”干旱中,也属于最严重的干旱类别。
据悉,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是受旱情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畜牧业受到严重冲击。
美国政府于当地时间8月16日宣布,美国西部的重要河流——科罗拉多河将从明年1月开始首次进入第二级短缺状态,以减少对其下游的供水量。
科罗拉多河的最大水库米德湖的水位已经降至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鲍威尔湖水库的水位同样已降至“极度危险水平”,两大水库的水位合计仅有总容量的28%,将极大影响居民用水与农业。
据美国一个气候研究机构预测,逾1亿美国人将于30年后生活在“极热地带”,且每年至少有一天遭遇“酷热指数”超过52摄氏度的极端危险天气。
中国
中国的中央气象台已连续20多天发布了“高温预警”,40摄氏度的气温甚至排不进全国高温前十。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根据最新的气候监测资料,我们可以明确判断,今年夏天的这次高温事件到目前为止,综合强度已经达到了1961年以来最强,某种程度上甚至也是1951年以来最强的高温事件。”
受旱灾影响最重的地区为长江流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达967万亩,有83万人、16万头大牲畜因旱灾供水受影响。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调度令,三峡水库于8月16日12时起向长江中下游进行补水。
警醒
国内外众多专家发出警告,全球气温上升正以过去两千年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高温、干旱仅仅是过去几年来全球出现的众多极端天气事件之一。
根据苏黎世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极端高温、旱灾、水位下降、供水不足等这些问题的连锁反应将可能“破坏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稳定”。
研究表明,包括卫生、经济、农业和食品供应在内的十个部门面临着特别的压力。供水、交通运输、能源、建筑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系统和旅游业也面临困难。
气候研究员塞佩回应说:“我们仍然对万物之间的联系还不够了解。河流水位低意味着每个人的商品价格都会上涨。”
英国《每日邮报》称,“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F46KPBN0552BJIM.html
收录于合集
#零碳新知106
碳中和领域的《新青年》 撰文 | Sueyl 编辑 | 郭郭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305篇原创 气候变化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断升级。一些地区出现了创纪录的干旱,标志性的湖泊和水道比以往更快干涸。 此外,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永久冻土层融化后出现大量天坑。这些气候变化的影响正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多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以帮助解决当前的气候问题;联合国已经试图警告世界关于气候变化的恶劣,甚至美国宇航局(NASA)也试图通过展示全球温度上升的GIF图片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今年夏天,世界各地都在一次次刷新高温记录。科学家们预计,未来几年气候变化将使这个问题变得更糟。 尽管有科学家的建议和联合国的关注,人类还是没有想出一个办法来阻止极端热带的出现。如果人类继续现在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些地区的家庭将特别容易受到炎热天气的影响。 近日,纽约研究气候风险的非营利组织First Street Foundation的研究人员发表的一份报告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30年后,从得克萨斯州到伊利诺伊州,美国将很快出现一条“极端高温带”。该地带的多地每年将至少有一天的酷热指数高达125华氏度(51.67摄氏度)。 这是美国国家气象局“酷热指数”的最高水平,或极端危险水平。“酷热指数”(heat index)结合了温度和湿度,可以得出你外出时的感受,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体感温度。 图说:地球温度不断上升 来源:First Street 1 热量增加最多的地区是美国南部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的资料,热浪今夏席卷美国多数地区,德州气温创纪录,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到东北地区的气温上月也接近纪录水准。First Street指出,暴露在这种极热气温下的人口,将从2023年的800万人增加到2053年的1.07亿人。 热量增加最多的地区是南部。得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将首当其冲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三十年极端高温天数几乎翻了一番。近年来,随着随处工作文化的兴起,人们纷纷搬迁至阳光明媚的地区。 来源:First Street Foundation 报告称,高于华氏125度的极高温的新增地区将从德州北部延伸至印第安那州、伊利诺州和爱荷华州等州。容易受极高温冲击的前五大城市为密苏里州的圣路易和堪萨斯城、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奥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和伊利诺州的芝加哥。 根据First Street Foundation的新模型,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戴德县(Miami-Dade County)将感受到最剧烈的升温,现在最热的时候气温达到103华氏度,每年持续约7天,而到2053年,每年最热的日子将增加到34天。 中西部地区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与佛罗里达州将经历最极端高温的日子不同,中西部可用于缓解高温的水要少得多。那里的较高湿度也使热量比凤凰城等较干燥的地区更难以忍受。 2 对美国人口密集区影响严重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暖化,对美国人口密集区和房市的影响愈来愈严重。全球气温已经比工业时代前上升摄氏1.1度。 “我们需要为不可避免的情况做好准备,该国四分之一的地区将很快进入极端高温带,气温将超过 125华氏度,结果将是可怕的,” First Street首席执行官马修·埃比 (Matthew Eby) 说。 First Street 使用高分辨率测量地表温度、树冠覆盖、不透水表面(如街道和停车场)、土地覆盖和靠近水的情况来计算当前的热暴露,然后根据美国未来预测的排放情景进行调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该组织已经对美国每个家庭的洪水和火灾进行了预测。 Eby说,热量增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更多的气候迁移,这已经在一些越来越容易发生洪水和火灾的地区进行。 “如果人们搬家,那么会对税基产生影响,并改变对房产和价值的整体需求,”他说。 鉴于这些模型是基于《巴黎气候协定》的当前目标,它们可能会根据排放承诺的结果而改变。 “我们的预测实际上偏低,因为其他所有人都并非削减开支”Eby 说。“如果有的话,排放情景会更糟。” 此外,温度不仅会在白天增加,实际上夜间温度也在不断增加。First Street称,这些可能对公众健康构成更大的风险,主要是涉及跟热有关的疾病。 ------- 参考资料: [1]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304533.htm [2]https://www.cnbc.com/2022/08/15/south-midwest-will-see-worst-increases-in-extreme-heat-by-2053.html [3]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305391.htm [4]https://www.163.com/dy/article/HET0VML10514R9OJ.html
||
中生代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地球内能释放与巨大火成区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的最新研究指出,地下热能的释放也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综合资料表明,全球最热年份的排名为:2016年、2015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14年、2018年、2010年、2005年、1998年、2003年、2002年、2009年、2006年、2007年、2012年、2004年和2001年。
全球变暖的速度越来越快,原因被归结为温室效应及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事实上,地下热能的释放也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地下热能的释放方式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气排放。
数据对比显示,全球8.5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2005年3月28日、2007年9月12日、2010年2月27日、2011年3月11日,2012年4月11日基本都在最热年名单之中。这证实地下热能的大规模释放,对全球变暖有不可忽略的贡献。
值得关注的是,在特大地震发生前几年,最热年就接连发生,为特大地震积蓄能量。例如,2001年、2002年、2003年最热年为2004年特大地震积蓄能量,2006年最热年为2007年特大地震积蓄能量,2009年最热年为2010年特大地震积蓄能量。
2014年最热年、2015年最热年、2016年最热年、2018年最热年、2019年最热年、2020年最热年、2021年最热年连续发生7年,积累的能量可能激发超规模的特大地地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041.html
2022年1月15日凌晨格林威治时间4点10分 (北京时间当日中午12点10分,汤加时间当日下午5点10分),位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境内的水下火山Hunga Tonga继14日开始喷发后,又发生了剧烈喷发。
火山学家们把这次喷发称为“21世纪至今最剧烈的火山喷发”:引发的地震达到里氏5.8级,并且罕见地引起了海啸,使得太平洋沿岸的国家(比如斐济,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 纷纷响起海啸预警。
这次让汤加几乎举国失联的火山,到底是个什么来头?这次喷发,真的意味着地球已经或即将趋于紊乱吗?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9969396
1998年以来,最热年记录频繁被刷新,8.5级以上特大地震集中发生在最热年,2022年1月15日汤加“21世纪至今最剧烈的火山喷发”,地球内能释放已进入明显的活跃期。
地球在潮汐作用下不断发生潮汐形变,扁率变大,容积变小;扁率变小,容积变大,局部地区的潮汐伸缩,也会激发火山活动,和人的呼吸一样。地球的呼吸作用是地震火山活动的一种真实力源和能源。每年的潮汐能量为10的19次方焦耳,地震火山能量为10的17次方焦耳,大两个数量级,潮汐能量足以支持地震火山活动。潮汐摩擦将潮汐形变动能变为热能积累在圈层和板块边界,构成火山活动的岩浆来源和地震活动的热胀(地震的”红肿说”)能源,当能量累集到一定极限,潮汐形变就可激发地震和火山活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80461.html
叶淑华院士指出,在距今0.65-1.4亿年前的白垩纪,地磁场突然倒转,岩浆活动非常剧烈;大气温度比现在高18℃左右;海平面比现在约高150米;地球的自转变快;古生物大量灭绝;大气中CO2的含量十倍于现在;陨石增多。
在此期间,地球自转速度处于峰值。相反,437Ma的奥陶志留纪大冰期和437Ma的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对应地球自转速度低谷。地球重力分异导致的圈层差异旋转是动力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巨大火成区来自核幔边界地幔柱的猛烈喷发,核幔边界地幔柱喷发的能量又来自何处?
理论模型研究和实际测量表明,地球内核自转较快,地壳和地幔自转较慢,形成地球内外圈层的差异旋转,核幔边界不仅是热交换边界,而且是圈层角动量交换的边界。最强的太阳辐射加强圈层角动量交换,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快,内核自转变慢,部分动能转化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这是地球自转加速对应大规模地幔柱喷发的原因。
化石种类数据的小波分析显示存在大约62Ma和140Ma两个明显周期。这表明地表周期与地球深部周期的一致性。这些新的结果指出,各种地质过程的一致性可能是与深部地幔的活动变化相关的。银河年280Ma周期在地球大冰期和温暖期转换周期、地球自转长期变化周期、火山喷发长周期、陆海变动周期、造山作用周期、地磁极性变化长周期都有明显的表现。280Ma周期是140Ma周期的倍数周期,是140Ma周期受控于银河年周期的证据,最可能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太阳风和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可以压缩地球磁场,增强或减弱核幔角动量交换,对核幔边界的地幔柱活动有控制作用。
巨大火成岩省形成时释放的CO2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但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巨大火成岩省有多种作用,温室效应只是其中的一种。使海洋底层水增温,这是巨大火成岩省无可替代的致暖作用。巨大火成岩省的海台和洋壳产量在白垩纪是最高的,洋壳产量的最高速度为37×106 km3/Ma(目前的洋壳产量为17×106 km3/Ma),对海洋温度的提高贡献最大。存储在海洋中的碳只要释放2 %,就将使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一倍。海洋是CO2的储库。在1 个大气压下,海水温度从0℃升高为25℃,每克海水可释放约1 cm3体积的CO2,释放量与残留量的比值约为1:1。目前全球海洋溶解的CO2是大气中CO2的13倍,以此比例,海水升温25℃,大气中CO2的含量应该增加到现在的6.5倍,这表明白垩纪海洋增温释放的CO2是大气CO2浓度增高的主要来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218.html
||
全球变暖成因的地质学证据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一、3亿年的周期变化
地质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大冰期和温暖期的交替)具有约3亿年的周期变化规律,与陆海变迁、造山运动(大褶皱)、地球自转、地磁变化、海侵海退、陆海分布、生物灭绝、超级火山活动等一一对应(见表1),其规律性引人注目。
表1 火山活动峰值与全球无冰期对应,而谷值与大冰期对应[1-3]
地质界线 | 新生代/现在 | 中生代/新生代 | 侏罗纪/白垩纪 | 古生代/中生代 | 石炭纪/二叠纪 | 下古生代/上古生代 |
年代/102Ma | 0 | 0.65 | 1.36 | 2.25 | 2.80 | 3.45 |
地壳自转 | 减慢 | 加快 | 减慢 | |||
火山活动 | 喷发最弱 | 喷发中等 | 喷发最强 | 喷发中等 | 喷发最弱 | 喷发中等 |
海陆变动 |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 由主要是海变为大陆 | 最大海侵 | 由主要是大陆变到海 |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 由主要是还变到大陆 |
气候变化 | 第四纪大冰期 | 温暖期 |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 |||
陆海分布类型 | 大陆集中在北极 | 大陆分散在赤道 | 大陆集中在南极 | |||
造山作用 生物灭绝 | 第三纪大褶皱 | 白垩纪恐龙灭绝 | 石炭二叠纪大褶皱 | |||
地磁极性 | 反向 | 正向 | 反向 |
二、五次生物大灭绝源于极端气候
据科学家探索发现,其实我们所居住和生活的地球已经经历过五次生物大灭绝。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千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的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在大约4.4亿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如此。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冰川锁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大灭绝发生在3.75亿年前,也就是过了不到1亿年,这次灭绝了一半的海洋生物。海洋生物诡异般地大规模消失了,相比之下,陆地生物却几乎毫发无损。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在公元前约3.65亿年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发生地球史上第二次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大灭绝发生在2.51亿年前,相对于前一次大灭绝,这次也是又过了1亿年,也是史上已知规模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这一次有70%的陆地生物灭绝了,96%的海洋生物灭绝了。科学家认为,灭绝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由于火山大规模喷发制造了大量的酸性颗粒和温室气体,不仅妨碍植物的光合作用,还推动全球气温急剧上升。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发现,当时高强度频发的重大野火事件可能是这场大灭绝的罪魁祸首,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地球科学评论》和《地学前沿》期刊上。
http://www.xdkb.net/p1/207537.html
英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称,在距今大约2.5亿年前,大规模火山喷发毁灭了全球的森林,使得地球到处是以树木为食的真菌。这项研究证实,即便是生命力极强的树木,也未能在二叠纪物种大灭绝事件的浩劫中幸免,那也是已知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物种灭绝事件之一。在这次灭绝事件中,超过95%的海洋生物物种和70%的陆地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它们极有可能毁灭于集中在当今西伯利亚一带的长期火山喷发喷射的有毒气体。
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地质学》(Geology)杂志上[4-6]。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SE687EN05149AIR.html
据两个独立的科学家团队发布的最新研究论文,正是由于西伯利亚火山岩浆燃烧了大量地下石油和煤炭沉积物,燃烧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进而导致了大灭绝的发生。日本东北大学的地球化学家Kunio Kaiho团队发现两起火山爆发事件与二叠纪末陆地与海洋生物灭绝时间吻合。而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生物地理化学家Hana Jurikova团队在大灭绝边界的贝壳化石中发现了海洋酸化的证据,证实了化石燃料燃烧和温室气体释放造成海洋酸化,从而导致珊瑚等海洋生物溶解死亡。
这些研究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气候变化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如果将大灭绝与如今全球变暖进行类比,大灭绝期间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远远超过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然而,当时火山释放出二氧化碳的速度比今天人类的排放速度要慢14倍。因此,我们目前每年燃烧产生的碳量比大灭绝时期的任何时候都高得多。如果不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未来气候变化对生物的严重影响或许可以预见。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SE687EN05149AIR.html
关于此次绝灭事件原因的研究有很多,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者最近称他们找到支持火山喷发说的证据。研究者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二叠纪末绝灭事件的岩石中发现了煤灰层的存在,这表明当时火山的大规模喷发点燃了大量的煤层,从而产生了大量浮灰团,对全球海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早期也有研究者猜测,西伯利亚的史上最大规模火山喷发可能在经过煤层的时候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而导致全球变暖。但卡尔加里的研究者却是第一次发现了支持这一说法的直接证据。
毁灭事件发生时,全球存在一个超级大陆盘吉亚(Pangaea),盘吉亚上从沙漠到森林都有,四足动物在其中逐渐分异出原始两栖类、爬行类、和羊膜类动物。火山喷发发生在西伯利亚地盾,这是一片比欧洲还大的地域,火山喷发产生的灰尘团漂移到加拿大极区,形成了研究者现在发现的煤灰层。
这些煤灰可使地球产生温室效果,更可怕的是,它还能降低海洋中的氧气含量,从而使生物窒息而亡。二叠纪末真的是地球上最艰难的一段时期,火山喷发产生的热熔岩、有毒气体、煤灰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了大绝灭事件的发生。
https://tech.qq.com/a/20120117/000232.htm
http://www.nigpas.cas.cn/kxcb/kpwz/201101/t20110125_3067150.html
由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的地球动力学建模人员、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地球化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西伯利亚地盾(Siberian traps)火山大爆发和地球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大灭绝的关系发表研究报告表达了新看法。研究报告发表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西伯利亚地盾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地盾的形成时间,介于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约2.51亿年前到2.5亿年前,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时期相符合,那也正是地球最暖的时期。西伯利亚地盾火山爆发持续约一百万年,是过去5亿年来,已知最大型的火山爆发之一。
西伯利亚地盾火山喷出的岩浆面积高达7百万平方公里,接近澳大利亚的面积。西伯利亚地盾火山可能已向空中喷射多达100万亿吨的碳(人类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碳约为80亿吨),这足以造成全球气候灾难。
研究人员认为,西伯利亚地盾火山连锁爆发引发煤炭燃烧,造成地球变暖,火山灰中含有的有毒物质逐渐渗入到陆地和水中,导致生物中毒而死,造成地球早期历史中生物大规模灭绝。
http://www.qulishi.com/news/201701/159696.html
第四次灭绝发生在2亿年前,和第三次时间只差了5000万年。这一次有50%的物种灭绝了,原因不明,但为恐龙成为地球上生物链的霸主扫清了障碍。
第五次大灭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尤卡坦半岛,大量灰尘进入大气层,在随后的1年时间内都是遮天蔽日,日照量锐减令植物大批死亡,随着生态系统瓦解,75%的物种惨遭灭绝,其中就包括恐龙。
科学家们确信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事件是造成白垩纪至第三纪恐龙大灭绝的原因。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会引发大规模海啸、地震与火山爆发,撞击产生的碎片和灰尘会造成全球性的风暴,长时期遮蔽阳光,妨碍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生态系统的瓦解,一系列的灾难最终导致全球约17%的科、50%的属、75%的物种灭绝,灭绝事件的规模在5次大灭绝事件中排名第2。
火山的爆发也使恐龙经历了大规模的死亡,巨大的岩浆喷到地球的表面,使恐龙在热浪里被活活烧死。印度大陆的德干暗色岩超级火山喷发,就在6500年前(见表2和图1-3)。
三、超级火山喷发对应全球温暖期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短周期的对应关系是: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但是,火山长周期的对应关系却是:火山活动峰值与全球无冰期对应,而谷值与大冰期对应(见表1-2 和图1-4)[1-5]。
据Coffin和Eldholm(1993)海洋考察结果,巨大火成区所显示的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大洋溢流玄武岩的喷发强度与全球高温和大气CO2高浓度对应(见图1-2)[5]。
表2 地球自转周期、气候变化、超级火山与地质旋回[1-4]
时间 地球自转 全球气候 生物灭绝事件 超级火山喷发 /Ma 形成物 体积/106km3 |
480 高峰 温暖期 北美火山活动高峰 437 低谷 奥陶志留纪大冰期 北美火山活动低谷 370 高峰 泥盆纪温暖期 北美火山活动高峰 280 减慢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北美火山活动减弱 248 减慢 西伯利亚暗色岩 230 低谷 二叠纪大冰期末 北美火山活动低谷 160 加快 中生代温暖期 三大洋底重大裂解作用 140 加快 中生代温暖期 香港超级火山 139 加快 中生代温暖期 三大洋底重大裂解作用 120~124 高峰 温暖期 不明显 (水下喷发) 翁通爪哇海台 36 北美火山活动高峰 110~115 加快 温暖期 大规模生物灭绝 凯尔盖朗海台 变小 97 加快 中生代温暖期 三大洋底重大裂解作用 65~69 高峰 温暖期 恐龙灭绝所有物种近 德干暗色岩 变小 一半灭绝 55~59 高峰 温暖期 许多深海有孔虫类和 北大西洋火山 变小 陆生哺乳动物灭绝 边缘 25 低谷 低温 15~18 加快 变暖 大规模物种灭绝 哥伦比亚河溢 1.3 流玄武岩 10~12 高峰 变暖 0~2 低谷 第四纪大冰期 北美火山活动低谷 |
图1 巨大火成区和全球变暖
Fig1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and globalwarming
图2 巨大火成区的规模比例
Fig2 The proportion of the large igneousprovinces
120Ma前海底地幔柱喷发形成翁通爪哇海台,其释放的热量为6×1026J,海洋的质量为1.45×1024g,可使全球海水温度增高33℃,平均每万年海温升高0.1℃[35]。有证据表明,在古新世末不到6000年的时间内大洋底层水增温4℃以上[37]。海底火山活动引发的海温增高和CO2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这是白垩纪强烈火山活动、大气中高浓度CO2和异常高温一一对应的原因。
最近发现在15~20Ma前南极的夏季温度要比现在高出大约11℃,最高可以达到大约7℃。这一南极地区的“绿化”过程最高峰大致出现在中新世中期,距今大约16.4~15.7Ma。中新世中期的温暖环境被认为应当对应于400~600ppm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38]。15 Ma前发生的哥伦比亚溢流玄武岩喷发是大气CO2浓度增加的原因(见图1-2)。
在过去的20年中,研究人员搜集了有关古新世—始新世(5500万年前)最热现象(PETM)的数据。在PETM期间,地球的表面温度在1万年的时间里上升了9℃,而这一事件的起始温度要高于地球目前的气温。地球的温度在这一较高水平上一直持续了近10万年。在PETM期间,大气中的气体浓度上升了约700 ppm(百万分之一),即从1000 ppm升至1700 ppm——这比现今的385 ppm高出了4倍之多。据估计,温室气体的大量灌入形成了这一气温峰值。然而一项新的分析结果似乎并不能完全支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模拟了在PETM期间,大气的灵敏度增加到翻一番的二氧化碳水平——2000 ppm,地球温度会发生何种变化。最终的结果显示,这些二氧化碳最高可以使温度升高3.5℃。这就意味着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使地球的温度升高了5.5℃。这一无法解释的变暖现象使人们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重大且快速的气候变化的认知存在着一个缺口:二氧化碳不是造成古气候峰值唯一原因[39]。
事实上,5500万年前的温度峰值与北大西洋边缘的巨大火成区同时出现,后者喷出的熔岩为哥伦比亚溢流玄武岩体积的3倍多。1000km3熔岩要释放1.6×1013 kg的CO2,3×1012kg的硫和3×1010kg的卤素。一个巨大火成区的累积过程要发生上千次这样的喷发,它使现代人类造成的污染物产生的影响相形见绌[35]。
120Ma前海底热幔柱喷发形成翁通爪哇海台的体积为36×106km3,15 Ma前发生的哥伦比亚溢流玄武岩体积为1.3×106km3,释放的CO2分别为5.8×1017kg和2.1×1016 kg。图3中可以看到,巨大火成区大部分处于海洋及其边缘,喷发物被海水过滤,减少火山灰降温作用,增强温室气体增温作用。海洋被加热,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两种因素都导致气温升高。
图3 全球巨大火成区
Fig 3Global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Engel and Engel给出了6亿年以来北美火山喷发曲线(见图4 )[6],Larson给出了1.5亿年以来全球地磁、洋壳产量、古温度、古海平面、黑色页岩的异常变化[41],与图1-4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图4 北美火山活动曲线(据Engel and Engel, 1964)[39]
Fig. 4 The cure of volcanic activity in North America(after Engel and Engel, 1964)[39]
在过去4.5亿年中地球旋转速率、地磁轴视极移、洋脊的活动、海平面和气候变化有伴随出现的现象。地球旋转加速时期主要对应了正极性时期,而旋转减慢时期主要对应了负极性时期,前者如志留纪至早泥盆纪和中生代,这阶段由于地球旋转速度加快,使地磁极具正极性、洋脊活动增强、全球性海侵和古气候变暖。自晚泥盆纪至二叠纪和新生代,是地球旋转速度减慢时期,表现为负极性为主、洋脊活动减弱、全球性海退、气候剧烈变化和出现大冰期。这些资料表明,在几亿年时间尺度上,各种地质旋回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存在,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相对应[2]。
叶淑华院士指出,在距今0.65-1.4亿年前的白垩纪,地磁场突然倒转,岩浆活动非常剧烈;大气温度比现在高18℃左右;海平面比现在约高150米;地球的自转变快;古生物大量灭绝;大气中CO2的含量十倍于现在;陨石增多[43]。在此期间,地球自转速度处于峰值。相反,437Ma的奥陶志留纪大冰期和437Ma的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对应地球自转速度低谷。
巨大火成区来自核幔边界地幔柱的猛烈喷发,核幔边界地幔柱喷发的能量又来自何处?
理论模型研究和实际测量表明,地球内核自转较快,地壳和地幔自转较慢,形成地球内外圈层的差异旋转,核幔边界不仅是热交换边界,而且是圈层角动量交换的边界。最强的太阳辐射加强圈层角动量交换,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快,内核自转变慢,部分动能转化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这是地球自转加速对应大规模地幔柱喷发的原因[35, 43-51]。
化石种类数据的小波分析显示存在大约62Ma和140Ma两个明显周期[52, 53]。这表明地表周期与地球深部周期的一致性。这些新的结果指出,各种地质过程的一致性可能是与深部地幔的活动变化相关的。银河年280Ma周期在地球大冰期和温暖期转换周期、地球自转长期变化周期、火山喷发长周期、陆海变动周期、造山作用周期、地磁极性变化长周期都有明显的表现。280Ma周期是140Ma周期的倍数周期,是140Ma周期受控于银河年周期的证据,最可能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太阳风和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可以压缩地球磁场,增强或减弱核幔角动量交换,对核幔边界的地幔柱活动有控制作用(图4)[5,18-20]。
图5 太阳辐射变化、核幔角动量交换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Fig.5 Relation among solar radiation, core-mantleangular momentum and climate change
巨大火成岩省形成时释放的CO2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但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巨大火成岩省有多种作用,温室效应只是其中的一种。使海洋底层水增温,这是巨大火成岩省无可替代的致暖作用。巨大火成岩省的海台和洋壳产量在白垩纪是最高的,洋壳产量的最高速度为37×106 km3/Ma(目前的洋壳产量为17×106 km3/Ma),对海洋温度的提高贡献最大。存储在海洋中的碳只要释放2 %,就将使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一倍。海洋是CO2的储库。在1 个大气压下,海水温度从0℃升高为25℃,每克海水可释放约1 cm3体积的CO2,释放量与残留量的比值约为1:1。目前全球海洋溶解的CO2是大气中CO2的13倍,以此比例,海水升温25℃,大气中CO2的含量应该增加到现在的6.5倍,这表明白垩纪海洋增温释放的CO2是大气CO2浓度增高的主要来源[4]。
超级火山活动是全球变暖的导火索:
其一、超级火山活动本身带来地下大量热能和温室气体;
其二、超级火山燃烧了全球森林;
其三、超级火山点燃了地下煤层,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太阳能量和二氧化碳。
四、太阳能量参与生物大灭绝和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后果,这一观念几乎成为人类的共识。“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随着人类的活动,全球变暖也在改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它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和会议采用,推动了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
其实,碳中和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一种纯而又纯的自然过程。简单地说,太阳能量的长期积累和释放就是碳中和与碳排放交替发生的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太阳能量积累在石油、煤炭、木材、碳水化合物、甲烷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之中,山火、煤炭自燃、沼气自燃、火山点燃碳层等自然焚烧事件又把二氧化碳还给大气,是长期积累的太阳能在短期释放,导致全球变暖。二氧化碳不过是自然碳排放过程中的产物,其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远远小于长期积累的太阳能的突然释放。
我们在2013年发表的《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一文中指出,温室效应不是气候变化的唯一因素,太阳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和释放有不可忽视的多种效应[7]。
在地球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的最初表述中,我们看不到太阳能量的影响,这显然忽视了最重要的环节。其实,长期积累的太阳能量在短期内突然释放是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
《化石能源燃烧加速推动地球生物灭绝》和《火山喷发点燃煤层导致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两小节填补了这一空白,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过程。太阳能量的长期积累和释放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大灭绝的贡献终于彰显于大千世界,恢复历史的真实面目。
科学看待全球变暖的时代终于来了!
参考文献
徐道一,杨正宗,张勤文,等。天文地质学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51
杨冬红, 杨学祥.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27-33,79,120-122, 196-198.
杨学祥, 陈殿友.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 地质论评, 1999, 45(增刊): 33-42.
Coffin M F, Eldholm O.Large igneous provinces . Scientific American, 1993, 269(4): 26-33.
Engel A E J, Engel C G. Continention accretionand the evolution of North America. In:Advancing Frontiers i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Indian Geophysical Union. 1984.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885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114.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