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四问长江流域严重旱情:被忽视的“南涝北旱”转变为“南旱北涝”的警告

已有 3304 次阅读 2022-8-19 03:57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四问长江流域严重旱情:被忽视的“南涝北旱”转变为“南旱北涝”的警告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中国天气网讯 今年7至8月,长江流域降雨明显偏少,四川、重庆、江西等地遭遇持续性极端高温天气。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长江流域旱情发展迅速,目前特旱面积已达8.9万平方公里,给农业生产、电力供应等方面造成明显影响。长江流域气象干旱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影响?正值汛期却喊“渴”,谁是幕后推手?何时迎来天气转折?

中国“南旱北涝”具有六大特征: 

第一、   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第二、   与我国低温期对应

第三、   与全球强震活跃期对应;

第四、   与世界流感大爆发时期对应;

第五、 与强拉尼娜对应;

第六、与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对应。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极大值,2000-2035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形成的连续最热年记录已经过去9年,2014-2012年发生6次8.5级以上地震,2009年发生甲型流感,2019年发生新冠疫情,2020-2022年连续三年发生拉尼娜,

      我们在2021年7月18日指出,北方洪水将进入高潮:我国“北旱南涝”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相关报道

四问长江流域严重旱情:正值汛期为何干旱 雨水何时来解渴?

2022年08月18日 18:02 来源: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今年7至8月,长江流域降雨明显偏少,四川、重庆、江西等地遭遇持续性极端高温天气。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长江流域旱情发展迅速,目前特旱面积已达8.9万平方公里,给农业生产、电力供应等方面造成明显影响。长江流域气象干旱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影响?正值汛期却喊“渴”,谁是幕后推手?何时迎来天气转折?


  一、长江流域缺水干旱情况多严重?

  今年7至8月,长江流域降雨明显偏少,其中7月平均降水量达141.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8.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8月以来,江南、江汉、西南地区东部累计降水量不足10毫米。

  中央气象台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1日至8月15日,长江流域的主要城市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至少偏少50%以上,其中南昌、涪陵、武隆等地偏少超80%,常年同期雨量普遍在200毫米以上,但今年仅有30至40毫米。

  除了降雨量明显偏少,异常持久的高强度高温也使得气象干旱迅速发展。截至目前,长江流域的中旱及以上面积达126.7万平方公里,其中特旱8.9万平方公里。四川、重庆、湖北及江西等省(市)都出现了重度以上级别的旱情。

  二、高温干旱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

  江河水位走低,湖泊面积缩小,甚至提前进入枯水期,多地耕地受旱,供水供电紧张……高温干旱给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明显影响。

  据水利部消息,受高温少雨的天气影响,目前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至6.13米,沙市以下江段及两湖水位为历史同期最低,洞庭湖和鄱阳湖水面面积较6月缩小四分之三。其中,8月4日,鄱阳湖水位低于枯水位,创下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纪录。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1232万亩,83万人、16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

  一些地方靠水发电的地区,出现电力紧张情况。据经济信息联播报道,国网四川电力调控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剑表示,当地80%的电力供应源自水电,今年罕见的高温干旱灾害造成各大流域来水严重偏少,导致全省水电发电能力下降5成以上。达州等地出台了有序限电政策,已缓解电力紧张的情况。

  三、长江流域水资源相对丰沛且目前正值汛期,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旱情?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介绍,这和今年7至8月这一带高温少雨模式“超长待机”有关。今年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偏强,且长时间控制四川盆地至江汉、江南、江淮等地区。在其控制之下,上述地区多盛行下沉气流,导致地面增温,且天空不易形成云,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高温频发且强度较强。

  今年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使长江全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流域内主要河湖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显著偏低,从而出现明显干旱的情况。

  四、南方高温的情况何时缓解,雨什么时候来?

  未来一周,副热带高压仍将盘踞在江南、华南一带,且强度较强,高温少雨的天气格局仍将维持。王伟跃介绍,25日开始,随着北方冷空气的加强并南下,从副热带高压的底层渗透,南方的高温天气将有所减弱,并可能出现降水天气。 西南地区、江南中部以及华南地区将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

  在降雨和冷空气的双重影响下,南方旷日持久的高温天气强度有所减弱。长江流域40℃的范围缩减,如重庆沙坪坝已连续11天达到40℃+,26日前后最高气温有望降至40℃以下。不过长江流域多地仍有35℃以上的高温,防暑工作仍不能放松。(文/江漪 数据支持/王伟跃)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2/08-18/9830859.shtml

南旱北涝争论回顾:特征和原因

已有 6670 次阅读 2013-8-10 14:1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流感, 地震活跃期, 拉马德雷, 南涝北旱, 南旱北涝

南旱北涝争论回顾:特征和原因

中国南旱北涝的四大特征

已有 3075 次阅读2010-4-4 05:48|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南旱北涝,拉马德雷,地震,低温,流感爆发

中国“南旱北涝”的四大特征

 杨学祥,杨冬红

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发生后,关于“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转换问题引发热烈的讨论。问题最初是由美国国防部的气候报告引起,后来发现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早有争论。现在争论已经白热化,准确验证至少需要十年时间[1]

灾害历史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可靠的证据。我国气候问题会不会真像赵振国和钱维宏所描述的“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长期从事灾害史研究、主编《中国自然灾害通史》的赫治清认为,这种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显,还需长时间观察[1]

我们认为通过长时间观察验证“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的观点并不可取,因为它对预防灾害失去意义,丧失了积极预防的时机,仅仅是事后的盖棺论定,是史学家处理问题的方法。

马宗晋院士指出,自然灾害预测面临着自然变异的多因子性、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单灾种的、以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单方面灾变规律的研究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广泛收集信息,向综合预报方向发展[4]。研究各种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为旱灾规律的确定找到客观的数据和佐证。 

1  “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周期转换 

钱维宏发现,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1-4]!”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1951年~1960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1961年~197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1971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1981年~199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1991年~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70[1-4]

为了避免个人的研究误差,我们取两人的共同部分作为可靠数据:1951-1980年为“南旱北涝”,1980-2010年为“南涝北旱”。

2  “南旱北涝”与我国低温期对应

气候预测专家赵振国在2004年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未来的5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156]

20世纪我国气候可分为四个阶段:1903-1918年为低温期,也是20世纪我国最冷的一段时期;1919-1953年为高温期;1954-1986年为低温期;1987年以来为高温期,尤其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我国最暖期。1951-2000年以来,1956年最冷,平均气温为11.67摄氏度;1998年最暖,平均气温为13.70摄氏度。“南旱北涝”与我国的低温期对应,这是一个确定的事实。

20041226印尼9级地震海啸之后,连续18年的“暖冬”结束,低温冻害频发,20081月遭遇50年罕见的冰雪冻灾,20101-3月遭遇超长的低温暴雪袭击。低温过后,接踵而来的就是西南干旱。“南旱北涝”与我国的低温期对应的规律正在重复出现。

3  “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年—1999年。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La Nina的母亲。这个周期为50-70年。

“南旱北涝”对应拉马德雷冷位相。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南涝北旱”正在向“南旱北涝”的转变符合这一规律。

4  “南旱北涝”与全球强震活跃期对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2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4)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

“南旱北涝”对应全球强震活跃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年以来全球强震频发,201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低温期和中国“南旱北涝”时期。

5  “南旱北涝”与世界流感大爆发时期对应

据杨海等人研究,1957-1958年爆发亚洲型流感(第四次世界流行1968-1969年爆发香港型流感(第五次世界流行),1974-1977年爆发俄罗斯流感(第六次世界流行)[7]

“南旱北涝”对应世界流感爆发时期。20096月世界流感在相隔32年之后再次爆发,与之对应的中国50年一遇的西南大旱灾从20099月开始,持续到20103月。对应规律再次重现。 

6  四大因素的相互关联

拉马德雷冷位相、低温、强震和流感爆发在成因上有相互联系。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是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的改变,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以及伴随的旱涝灾害突变有巨大的影响;由此引起全球气温的冷暖转变,而冷气候对流感的暴发是关键因素。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气候冷暖与强震的关系如下: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8]

气候变冷与强震频发密切相关。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根据郭增建的理论,2005年以后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7]

2004年以来连续爆发印尼苏门答腊9.18.58.5三次强震和智利8.8级强震,2010年初的袭击北半球的低温暴雪正在验证这一结论。 

7  近年来南方干旱的证据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11030,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4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88.1毫米,这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1030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3,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44%35%33%,旱情尤为严重。

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1] 

8  结论 

中国“南旱北涝”具有四大特征: 

第一、   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第二、   与我国低温期对应

第三、   与全球强震活跃期对应;

第四、   与世界流感大爆发时期对应。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年以来连续爆发印尼苏门答腊9.18.58.5三次强震和智利8.8级强震,自此以后严重低温事件频发,最显著的实践为20081月中国南方的罕见冰雪冻灾和2010年初的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20096月爆发流感世界大流行。四大特征重复出现。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02/content_1084527.htm

2  西南大旱的现实成因与历史镜鉴。2010-4-3 12:02:24来源:人民网。编辑:松凝,实习编辑:韩广潮。http://www.022net.com/2010/4-3/451541132567277.html

3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07070000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4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74

5  我国气候将发生转折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2003-03-29河南兴农网。http://www.hnnw.net/meteo/do/detail.php?id=1028

6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2003322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7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

8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8703.html

http://www.doc88.com/p-37031337273.html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630884/

洞察 “南旱北涝”祸因:拉马德雷冷位相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3日 08:26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杨学祥杨冬红

  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严重干旱,西南五省市旱灾引发全国人民广泛关注。与旱情对应的是,北京遭遇4年来最强浮尘袭击。东北暴雪,辽宁3月飞雪连天;中南武汉、郑州“高烧”近30℃。

  早在2004年美国GBN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北京大学钱维宏教授在2004年表示,他在GBN报告前就得出这个结论。钱发现,从1910年~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此外,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都得出相似的规律。

  显然,中国科学家关于中国在2010年发生“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研究早于西方,这是有据可查的。值得注意的是,“秘密报告”的变冷时间表与中国科学家预言的变冷时期完全一致,这显然不能用巧合来解释。可惜的是,“南旱北涝”被忽视了:也许不仅仅是南旱,还有北涝。

  气象专家任振球研究员在1997年指出,根据地球的轨道周期,2020年冬至时日地距离达到60年周期中的最大值,2010年-2030年地球处于冷周期,正像1946-1976年地球处于冷周期一样。气候变冷与强震频发密切相关。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根据郭增建的理论,2005年以后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

  而这一切都可用“拉马德雷”理论来解释。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年—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低温期和中国“南旱北涝”时期。

  准60年的拉马德雷(亦称太平洋(9.85,0.01,0.10%)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冷暖位相交替周期表明,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年印尼地震海啸已经揭开了自然灾害再现的序幕,根据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和拉马德雷准60年周期,2010-2020年全球气候剧变,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和70年代前苏联农业歉收可能重演。历史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增加粮油储备,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是当前不容置疑的燃眉之急。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减肥,电荒和水荒呼唤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保护资源的务实政策。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验证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为1959年、1960年和1961年,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其另一个天文特征是,1959年-1960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的大气潮和海洋潮最大幅度的南北震荡可激发冷空气活动,从而增大降雨机会。

  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天灾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值得关注。2010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2014年-2016年达到高潮。

  (杨学祥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欢迎读者就热点问题发表意见,来稿时请注明邮政地址及电话,以便联系。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

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323/08267613105.shtml

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0-03/23/content_10364781.htm

http://stock.hexun.com/2010-03-23/123073176.html

http://money.163.com/10/0323/12/62F9JA3H00253B0H.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52665.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b97131ea6294dd88d0d26ba1.html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23/169772.html

http://stock.hexun.com/2010-03-23/123073176.html

http://blog.renren.com/share/232679642/13806478520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323/08267613105.shtml

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0-03/23/content_10364781.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5266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5712.html

北方洪水将进入高潮:我国“北旱南涝”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已有 3527 次阅读 2021-7-18 19:54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北方洪水将进入高潮:我国“北旱南涝”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历史教训:大旱大震之后必有大涝

1975年王涌泉研究发现17世纪明末清初,中国1638-1641年发生特大干旱,1653-1679年又出现多次大地震,然后在严寒中于1662-1668-1679年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再到长江一再出现特大洪水[3, 4] 

1919年开始现代水文观测以来87年间(至2006年),未曾遇到类似1819年的黄河大洪水。1819年冷空气异常活跃,华北出现了异常严重的大雪,甘肃发生大暴雨。1819年淮河罕见大洪水不是偶然出现的,黄河流域旱涝的长期气候变化有其规律,大水之前有较长时期的干旱。1813年和1818年黄河也曾发生较大洪水,但1810-1814年为黄河上中游连续5年持续干旱年份,1819年为持续大旱后的转丰年份。由于太阳活动很弱,特别是南亚印度西部卡奇发生8.3级地震,导致1819年黄河出现了大洪水[5]19世纪,1840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1841184218433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1844年美国密西西  比河出现特大洪水。1850年及1860年代北美河流又多次发生特大洪水,1855年黄河下游大改道。186018671870年连接三次长江流域再发生更大的特大洪水。而1839-1878年欧洲、北非、南亚、东亚、大洋洲河流也多次发生大洪水。这一全球水文异常确与1819-1879年全球密集大地震又密切相关[3, 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5624.html

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和海啸发生以来,全球9级以上地震发生两次,8.5级以上地震发生5次,低温冻害和特大旱涝灾害频发。

北方洪水将进入高潮: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未来的5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

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在未来的5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608.html

旱涝灾害的18.6年周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5];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见表2)[6]。表1和表2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772.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中国北方洪水将达到高潮。

中国北方洪水的警钟已经敲响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截至8月6日,北京已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根据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显示,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https://baike.sogou.com/v54814275.htm?fromTitle=7%C2%B721%E5%8C%97%E4%BA%AC%E7%89%B9%E5%A4%A7%E6%9A%B4%E9%9B%A8

中新网2016年7月25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截至7月25日9时统计,华北东北黄淮强降雨导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10省(自治区、直辖市)62市(盟)382个县(市、区、旗)1476.2万人受灾,164人死亡,125人失踪。http://news.sina.com.cn/c/2016-07-25/doc-ifxuifip3162919.shtml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608.html
       回顾争论过程和展望最终结局很有意义。根据我查询的资料,赵振国研究员最早提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各30年并周期转换的观点,其他研究人员也功不可没,希望能汇成合力,为中国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5483.html
       邢台大贤村洪灾表明,中国北方大洪水已经为期不远,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5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594.html

北京部分区域出现内涝 发布洪水蓝色预警

2021年07月18日 13:49 

7月16日至18日,北京多地持续强降雨。多个地区雨量已超过150毫米,暴雨导致北京部分城市道路出现内涝。北京地铁6号线金安桥站因积水严重,采取封闭措施。北京排水集团调配抢险人员紧急前往支援,截至10时15分,金安桥路段积水已完成处置。北京市水文总站11时发布洪水蓝色预警,北京市北运河流域沙河闸断面可能出现蓝色预警标准洪水,请市民远离河道,确保自身安全。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7-18/doc-ikqciyzk6164917.shtml

参考文献 

1.       车玉明,姚润丰,于文静。我国最高规格治水会议召开 动员全社会大兴水利。2011070923:17  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2011-07-09/231722786227.shtml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3.       王涌泉。日地水文研究52年。2010930黄河科研网。http://www.yrihr.com.cn/jdgz_ll.asp?id=272

4.       王涌泉特大洪水日地水文学长期预测地学前缘. 2001,8(1): 123-132.

5.       高建国。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气象出版社,2007262-269.

6.       科学家推测:太阳黑子2020年开始或进入“冬眠”。发布时间:2011-6-16 10:54:46来源:新华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488.s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600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1717.html

上一篇:8月18日夜报:厄尔尼诺指数增加和19-22日弱潮汐组合对应
下一篇:8月19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增加和19-22日弱潮汐组合对应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周少祥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