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警钟:中美地震的11年和22年周期及其间断原因

已有 2749 次阅读 2022-7-28 16:0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警钟:中美地震的11年和22年周期及其间断原因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太阳活动的相关数据

表1 1700-2012年太阳黑子年表 

年份  

黑子数目

年份

太阳黑子

年份

太阳黑子

年份

太阳黑子

1700

5

1779

125.9

1859

95.8

1939

88.8

1701

11

1780

84.8

1860

93.8

1940

67.8

1702

16

1781

68.1

1861

77.2

1941

47.5

1703

23

1782

38.5

1862

59.1

1942

30.6

1704

36

1783

22.8

1863

44

1943

16.3

1705

58

1784

10.2

1864

47

1944

9.6

1706

29

1785

24.1

1865

30.5

1945

33.2

1707

20

1786

82.9

1866

16.3

1946

92.6

1708

10

1787

132

1867

7.3

1947

151.6

1709

8

1788

130.9

1868

37.6

1948

136.3

1710

3

1789

118.1

1869

47

1949

134.7

1711

0

1790

89.9

1870

139

1950

83.9

1712

0

1791

66.6

1871

111.2

1951

69.4

1713

2

1792

60

1872

101.6

1952

31.5

1714

11

1793

46.9

1873

66.2

1953

13.9

1715

27

1794

41

1874

44.7

1954

4.4

1716

47

1795

21.3

1875

17

1955

38

1717

63

1796

16

1876

11.3

1956

141.7

1718

60

1797

4.1

1877

12.4

1957

190.2

1719

39

1798

6.8

1878

3.4

1958

184.8

1720

28

1799

6.8

1879

6

1959

159

1721

26

1800

14.5

1880

32.3

1960

112.3

1722

22

1801

34

1881

54.3

1961

53.9

1723

11

1802

45

1882

59.7

1962

37.5

1724

21

1803

43.1

1883

63.7

1963

27.9

1725

40

1804

47.5

1884

63.5

1964

10.2

1726

78

1805

42.2

1885

52.2

1965

15.1

1727

122

1806

28.1

1886

25.4

1966

47

1728

102

1807

10.1

1887

13.1

1967

93.8

1729

73

1808

8.1

1888

6.8

1968

105.9

1730

47

1809

2.5

1889

6.3

1969

105.5

1731

35

1810

0

1890

7.1

1970

104.5

1732

11

1811

1.4

1891

35.6

1971

66.6

1733

5

1812

5

1892

73

1972

68.9

1734

16

1813

12.2

1893

85.1

1973

38.1

1735

34

1814

13.9

1894

78

1974

34.4

1736

70

1815

35.4

1895

64

1975

15.5

1737

81

1816

45.8

1896

41.8

1976

12.6

1738

111

1817

41.1

1897

26.2

1977

27.5

1739

101

1818

30.1

1898

26.7

1978

92.7

1740

70

1819

23.9

1899

12.1

1979

155.3

1741

40

1820

15.6

1900

9.5

1980

154.7

1742

20

1821

6.6

1901

2.7

1981

140.5

1743

16

1822

4

1902

5

1982

116.3

1744

5

1823

1.8

1903

24.4

1983

66.6

1745

11

1824

8.5

1904

42

1984

45.8

1746

22

1825

16.6

1905

63.5

1985

17.9

1747

40

1826

36.3

1906

53.8

1986

13.4

1748

60

1827

49.6

1907

62

1987

29

1749

80.9

1828

64.2

1908

48.5

1988

100.9

1750

83.4

1829

67

1909

43.9

1989

162.2

1751

47.7

1830

70.9

1910

18.6

1990

145.1

1752

47.8

1831

47.8

1911

5.7

1991

144.3

1753

30.7

1832

27.5

1912

3.6

1992

93.5

1754

12.2

1833

8.5

1913

1.4

1993

54.5

1755

9.6

1834

13.2

1914

9.6

1994

31

1756

10.2

1835

56.9

1915

47.4

1995

18.2

1757

32.4

1836

121.5

1916

57.1

1996

8.4

1758

47.6

1837

138.3

1917

103.9

1997

20.3

1759

54

1838

103.2

1918

80.6

1998

61.6

1760

62.9

1839

85.7

1919

63.6

1999

96.1

1761

85.9

1840

64.6

1920

37.6

2000

123.3

1762

61.2

1841

36.7

1921

26.1

2001

123.3

1763

45.1

1842

24.2

1922

14.2

2002

109.4

1764

36.4

1843

10.7

1923

5.8

2003

65.9

1765

20.9

1844

15

1924

16.7

2004

43.3

1766

11.4

1845

40.1

1925

44.3

2005

30.2

1767

37.8

1846

61.5

1926

63.9

2006

15.4

1768

69.8

1847

98.5

1927

69

2007

7.56

1769

106.1

1848

124.7

1928

77.8

2008

2.86

1770

100.8

1849

96.3

1929

64.9

2009

3.11

1771

81.6

1850

66.6

1930

35.7

2010

21.52

1772

66.5

1851

64.5

1931

12.2

2011

78.08

1773

34.8

1852

54.1

1932

11.1

2012


1774

30.6

1853

39

1933

5.7



1775

7

1854

20.6

1934

8.7



1776

19.8

1855

6.7

1935

36.1

201719.4

1777

92.5

1856

4.3

1936

79.7

20186.4

1778

154.4

1857

22.7

1937

114.4

20193.7


1858

54.8

1938

109.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68b8f0101ad06.html

表2  2017-2019年太阳黑子、无黑子日、耀斑、质子事件等

2017-2019年太阳黑子.png

表3 1955年至今的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太阳黑子1-24周期表.jpe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3857.html

1975-2020年太阳黑子.jpg

图1  1975-2020年太阳黑子曲线


         一次迟迟没有发生的地震

         -沿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异常活动预示着要发生一次等待

  美国地质调查局 SGS)的研究人员于 1985 年首次正式地对位于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的帕克菲尔德小镇作了一次地震预报的初步尝试。根据那次预报, 1993年之前的某一时帕克菲尔德将会发生一次6.0 级的地震。 估计胜算是 1/20, 这确实与地震学家们所看到的一样是场赌博。然而,圣安德烈斯断层使每个人都感到震惊, 1993年过去了但却未发生该预测的地震。 

       科学家们很难在地球上再找到一处这样的地方从一次地震到下一次地震的发生具有如此的规律且具有如此的相似性。

       发生在帕克菲尔德地区的有历史记载的5.5级和 6.0级地震共有6次,即185718811901 19221934、1966年。其中除 1934 的那次地震外,(相差12年,符合太阳黑子11年周期)其它几次均大约相隔 22年。 此外,1934-1966年的地震事件记录 显示出这 次地震几乎是发生在同一位置上,即发生在米德尔山之下。地球物理学家们认为, 这次地震(或许也包括其他所有帕克菲尔德地震可能每次都以其大致相同的特点破裂了 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同一地段。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巴昆和林德于1985年提出帕克菲尔德每隔 22 会发生一次极为相似的地震,这种地震被称为 特征地震。他们预测下次地震将在 1988 年前发生,误差在正负5年。可是,1993年过去了,大震却没有发生。

https://www.docin.com/p-691679581.html

https://www.doc88.com/p-9824558838537.html

   帕克菲尔德每隔 22 会发生一次地震的周期为可间断周期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巴昆和林德于1985年提出帕克菲尔德每隔 22 会发生一次极为相似的地震,这种地震被称为 特征地震。他们预测下次地震将在 1988 年前发生,误差在正负5年。可是,1993年过去了,大震却没有发生。其原因在于,1200-1843年为小冰期时期,周期继续;1844-1966年为冰后期,周期继续;1966-2021年为全球变暖期,周期间断。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是地震间断的原因(见表2),也是全球快速变暖时期。

       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使大陆 和海洋在小冰期和温暖期有方向相反的垂直均衡运动,大震间断就是动力方向转换造成的间歇期。大震需要一定时间的能量积累。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第4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4  帕克菲尔德地区5.5级和6.0级地震与PDO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帕克菲尔德5.5级和6.0级地震

PDO位相

气候冷暖

地壳均

衡方式

时间

 时间间隔

1853-1888

1857

24

小冰期

陆降海升

1869-1889

1881

20

温暖期

陆降海升

1890-1924

1901

1922

21

12

低温期

陆降海升

 

1925-1945

1934

32

温暖期

陆降海升

1946-1977

1966


低温期

陆降海升

1978-1999

中断


温暖期

转换期

2000-2035


异常变暖

转换期

2036-2056



陆升海降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2056-2090年为下一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PDO)。美国大震预测就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2056-209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2年周期是太阳黑子周期和潮汐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万年前有2000米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500米,并将继续上升200米。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米,洋壳均衡下降了43米(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米,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发生在帕克菲尔德地区的有历史记载的5.5级和 6.0级地震共有6次,即1857、1881、1901、 1922、1934、1966年。其中除 1934 的那次地震外(相差12年,符合太阳黑子11年周期),其它几次均大约相隔 22年。

接下来的11年周期的时间序列为1977、1988、1999、2010、2021、2032、2043、2054年,22年周期时间序列为1988、2010、2032、2054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940.html

       发生在帕克菲尔德地区地震22年周期的间断从1988年开始,1988-2020年太阳黑子活动逐周期下降,图1表明,太阳活动减弱是22年周期间断的原因。      

2013年发表的云南大旱分析:

胡辉等人详细分析了20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指出云南7级以上强震具有18.6年月亮白赤交角(亦称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和11年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预测2007年云南发生7级以上地震(见表1)。地球自转的18.6年周期振幅最大,是激发地震的重要因素。这是关于潮汐激发地震的最经典的论述。

最新研究发现,在太阳黑子极值和月亮赤纬角极值的叠加年份是云南地震的多发年,如19131976198819951996年,所以,2013-2014年云南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很大。根据太阳黑子11年周期,天文学家预测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年,事实上,由于太阳黑子周期延长,太阳黑子谷值在200812月形成,这是2007年云南7级地震没有发生的原因之一。自20099月开始,云南连续干旱到20124月,根据旱震理论和天文周期,我们在2013年预测,2013-2014年云南发生7级地震的条件基本成熟。但是,7级地震未发生,只发生了2次6.5级和6.4级地震。

下次机会在2023-2025年。

表4  20世纪以来白赤交角、太阳黑子与云南强震(据胡辉等,2003,杨冬红等修改,20082010,2013

白赤交角

太阳黑子

云南强震

活跃期

Ms大于7级强震

最大年

最小年

谷值

峰值

1913-

    1915

1922-

     1924

1913

1923

1917

   1928

1活跃期

1913 峨山7.01925大理凤仪7.0

1932-

    1934

1941-

    1943

    

1933

1944

1937

   1940

2活跃期

1941 澜沧耿马7.01941勐海7.0

1950-

    1952

1959-

1960

1954

  1965

1957

   1968


1950 勐海7.0

1968-

1970

1977-

1979

1964

1976

1968

   1979

3活跃期

1970 通海峨山7.71974昭通大关7.11976龙陵7.31976龙陵7.4

1986-

1988

1995-

1997

1986

1996

1989

   2000

4活跃期

1988 澜沧7.61988耿马7.2

1995孟连7.31996丽江7.0

2005-

2007

2014-

2016

2008

2020

2011

   2024


2007 普洱6.42008盈江5.9

  (2014鲁甸6.5,2021年漾濞6.4

7级地震空区  2005-2021

2023-

2025

   2032-

    2034

  2030

  2041

   2024

   2036

 第5活跃期?

   7级地震空区  2023-2025

注:在原文献表格的基础上,添加了太阳黑子活动和白赤交角最小值等数据。

事实上,20148316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截至8815时,地震造成108.84万人受灾,617人死亡,112人失踪。

北京时间20210521214834秒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苍山西镇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之后又发生了多次余震。截至5212350分,“5·21”漾濞6.4级地震造成2人死亡、9人受伤,伤者已送往医院救治,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正在进一步核实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456.html

       根据1889年以来的地震数据统计,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2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091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8354.html

        云南7级地震的11年和22年周期是从1996年以后开始间断的,与1996年以后太阳活动逐周期减弱相一致。

      结论

       由于1975年以来太阳黑子活动逐周期减弱,导致云南7级地震1996年以后开始间断。同样,发生在帕克菲尔德地区地震22年周期的间断从1988年开始,1988-2020年太阳黑子活动逐周期下降,图1表明,太阳活动减弱是11年和22年周期间断的原因。

     警钟:伴随2023-2025年太阳黑子峰值的到来,警惕太阳黑子活动11年和22年周期重返地球。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等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9. 杨冬红杨学祥. 2007b.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b.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10.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11.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199945(增刊):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12. 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J].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13.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14.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乔琪源。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33 (1): 87-91。

15. 杨学祥,陈殿友,李守春。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J]。西北地震学报,1999211):44~47

16.  杨学祥,宋秀环,刘淑琴。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172):53-58

17.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 8-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458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217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9112.html

上一篇:智利北部沿岸近海发生6.1级地震:关注2022年7月26-28日强潮汐组合
下一篇:7月28日晚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4 郑永军 杨正瓴 刘炜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