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太阳风暴、紫外线风暴、极光和臭氧洞:灭杀病毒的四剑客

已有 10663 次阅读 2022-7-12 15:1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太阳风暴、紫外线风暴、极光和臭氧洞:灭杀病毒的四剑客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紫外线能杀灭病毒,这是人人皆知的科普知识。可是,说太阳风暴和极光能杀灭病毒,却引起不小的争论,因为人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事实上,太阳风暴可以产生臭氧洞和极光,并且在极夜和极昼交替中都能形成紫外线风暴,杀灭病毒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与太阳光在白天杀灭病毒不同,紫外线风暴、极光和通过臭氧洞进入地表的紫外线和太阳高能粒子可以全天候的昼夜杀灭病毒,高效快速地清理全球环境。


相关报道


天方夜谭_丝路

22-3-28 18:14

来自 HUAWEI Mate 40 Pro

关注

太阳爆发活动是太阳风暴的起源,它常常表现为两种现象,一种是人类很早就观测到的耀斑,一种是太阳爆发活动引起的各类地球空间环境扰动。

耀斑是太阳电磁辐射突然增强的一种表现,在太阳观测图片上,耀斑常常表现为某区域的突然增亮。另外一种是较晚才观测到的日冕物质抛射,它是太阳上一团带有磁场的等离子体,脱离太阳束缚,向外抛出的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不一定同时出现,它们发生时也可能会喷射出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粒子主要是质子。增强的电磁辐射、高能带电粒子和快速等离子体云是太阳爆发活动喷射的主要能量和物质。

当太阳爆发的物质和能量朝向地球时,就可能引起地球空间环境的扰动,进而影响人类活动。不同太阳爆发活动到达地球空间的时间也不一样。耀斑爆发时增强的地磁辐射以光速到达地球空间,时间只需约8分钟,它主要引起电离层突然骚扰,影响短波通信环境。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空间时间缓慢,约几十分钟,一方面它引起极区电离层电子密度增加,产生电波极盖吸收事件,另一方面它会直接轰击航天器,给航天器带来辐射损伤等多种影响。日冕物质抛射的快速等离子体云需要大约1天~4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地球,它首先与地球的磁层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地球磁场变化,产生地磁暴,随后引发地球空间高能电子暴、热等离子体注入、电离层暴、高层大气密度增加等多种空间环境扰动事件,对卫星运行、导航通信和地面系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把太阳爆发中增强的电磁辐射、高能带电粒子、快速等离子体云先后对地球空间环境造成影响的过程形象的称之为三轮“攻击”。

人类肉眼能看到飓风的到来,却无法察觉太阳风暴的来临。当太阳爆发的物质和能量在广袤无垠的行星际空间中无影无形地扩散传播,人类只能通过专门的探测仪器,才能感知太阳风暴的到来。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太阳风暴现象是绚丽多姿的极光。

   太阳风暴的周期性主要表现在太阳活动水平的周期变化上。太阳活动水平具有11年左右的周期变化特征,有太阳活动高年和低年之分,从黑子数的多寡以及太阳10.7厘米射电流量的变化,就能很容易看出太阳活动的这种周期变化。

   通常在太阳高年,太阳爆发活动较多,太阳风暴发生频次较高,强度大。相反,在太阳活动低年,太阳爆发活动少,太阳风暴发生频次低,强度相对较弱。

   太阳风暴的周期性是一种长期统计规律。对于某次太阳爆发活动事件而言,其具体发生时间和爆发强度很难准确预报。相对于人类目前的认识水平,太阳风暴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突发性,类似目前人类虽然知道地球上有一些地震活跃带,但却无法准确预测某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

   太阳爆发引起的某种空间环境扰动,在地球空间中的不同位置,响应程度有所不同。这一方面是由地球空间环境自身的复杂变化规律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太阳直接照射的区域不同有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太阳风暴的影响和危害日益凸显。同时由于人类各种技术系统之间的关系日益错综复杂,太阳风暴影响的范围更加广泛,影响程度也不断加剧。太阳风暴对地球的三轮攻击会给人类的技术系统带来多种影响和危害。按照技术系统分类,太阳风暴的影响主要有对卫星、无线电通信和地面技术系统三个方面的影响。

   太阳爆发所喷射的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附近后,使在轨卫星遭遇的高能带电粒子急剧增加。这些高能带电粒子具有极高的能量,能穿透卫星外壳,给卫星平台和携带的有效载荷带来多种辐射效应。可能引起微电子器件逻辑错误,造成程序混乱,严重时可能造成器件内部短路、击穿;也可能引起材料性能衰退,成像系统噪声增加,太阳能电池效率降低。同时,高能带电粒子还可能对宇航员造成辐射伤害。地磁暴期间,可能引起卫星的充/放电现象,放电脉冲可能干扰、破坏电子元器件的正常运行;高层大气密度增加会改变地轨道卫星的运行姿态和轨道高度等。如果不对卫星进行合理的防护设计和科学的在轨管理,太阳风暴可能对卫星造成巨大影响,严重时甚至能导致整星失效。

   自1957年人类进入太空以来,曾多次经历卫星运行受太阳风暴影响的事例。太阳风暴导致卫星失效的事情也不乏其数。2000年的巴士底太阳风暴(因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的纪念日而得名),使多颗卫星发生故障,一颗卫星失效。例如,美国地球静止轨道环境业务卫星GOES-10大于2兆电子伏的电子传感器发生故障,导致近两天的数据没有传输;美国先进成分探测卫星(ACE)的一些传感器发生了临时性故障;美国太阳与日球层观测卫星(SOHO)的太阳能电池板输出永久性退化,卫星减寿一年;美国“风”卫星(WIND)的主要传输功率有25%永久丢失;日本黎明试验型X射线观测卫星(AKEBONO)的计算机遭到破坏。日本的宇宙学和天体物理高新卫星(ASCA)是1993年发射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因这次事件而失去高度定位,导致太阳能电池板错位而不能发电,于2001年3月坠入地球大气层。

   在太阳爆发活动对地球的三轮攻击中,都会引起电离层的分层结构混乱,从而干扰原本正常工作的无线电通信。因此,只要发生太阳风暴,就会影响到人类的无线电通信。电离层扰动使短波无线电信号被部分或全部吸收,从而导致信号衰落或中断;使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精度下降,严重时甚至造成导航接收机失效,无法提供导航信息;使卫星通信的信噪比下降,误码率上升,通信质量下降,严重时可能造成卫星通信链路中断。

   太阳风暴干扰无线电通信的事例屡见不鲜。同样在2000年的巴士底太阳风暴中,7月14日的大太阳耀斑引起我国北京、兰州、拉萨和乌鲁木齐等地的电波观测站的短波无线电全部中断。2006年12月初连续爆发的太阳耀斑对我国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传播造成严重影响,短波通信、广播等电子信息系统发生大面积中断或受到较长时间的严重干扰。12月13日北京时间10时40分前后,太阳又爆发一次大耀斑,广州、海南、重庆等电波观测站的短波探测信号从10时20分左右起发生全波段中断,直至11时15分以后才逐步出现信号,13时30分以后基本恢复正常。

   太阳爆发活动对地球的第三轮攻击会引起地磁暴,地球磁场的剧烈变化在地球表面诱生地磁感应电流,这种附加电流会使电网中的变压器受损或者烧毁,造成停电事故。由于太阳风暴的袭击,灯火通明的城市90秒内将变成一片漆黑,这就是所谓的“90秒灾难”。此外,地磁感应电流还可能对长距离管线系统产生腐蚀,造成泄漏,影响石油、电缆等管线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现代社会,电力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太阳风暴来袭时,不仅电力系统本身将可能遭到重创,所有依赖电力的应用系统都将不堪一击,进而造成更加严重的经济损失。1989年3月的强太阳风暴曾使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在寒冷的冬夜停电9小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惊和对太阳风暴的广泛关注,这次事件是有关太阳风暴危害中引用最多的一次事件。正是由于太阳风暴存在诸多危害,而且威力远远超过人类制造的任何武器,有科学家形象地将它称为来自自然界的“太空武器”。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2年,研究人员分析了距今150年的最近14个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结果发现,在过去150年中,地球发生了42次“严重”磁暴,而有6年发生了“巨大的”的超级太阳风暴。这意味着每隔25年,地球就有可能发生一次大型超级太阳风暴。

太阳风暴对我们地球上的病毒可以起到绝杀的作用,要是太阳风暴真的对我们的病毒可以起到抑制的话,那么我们的疫情就可以彻底搞定!太阳风暴对我们来说是有好有坏的,但是最后给我们带来的福多一点还是祸多一点,我们就一起拭目以待吧。

地球平均每3年就会发生一次严重的太阳风暴,每25年发生就会遭遇一次大型超级太阳风暴,3年周期风暴预判就在近期!另外地球将在 2023-2025 年遭受太阳超级活动的影响,伴随2023-2025年超级太阳风暴的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臭氧洞最大面积的准备。

https://www.weibo.com/2479435945/LlQhh73hm

“紫外线风暴”和两极臭氧洞对新冠疫情的影响

已有 794 次阅读 2022-7-3 18:3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紫外线风暴”和两极臭氧洞对新冠疫情的影响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空间环境监测研究室副主任王世金研究员介绍说,电磁辐射按波长由长到短可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极紫外线、Χ射线、γ射线等。其中,无线电波段对人体无任何有害影响,红外线和可见光波段仅会使人感到热。对人体有伤害的为紫外线、极紫外线、Χ射线、γ射线等高能辐射。当太阳风暴发生时,电磁辐射会突发性增强,有害高能辐射也相应增强。但地球大气层和地球磁场起到了极好的保护作用,极紫外线、Χ射线、γ射线等高能辐射完全被大气所吸收,根本不会到达地面。而紫外线也大部分被大气层中的臭氧所吸收,只有极少的近紫外线会到达地面,对人体有轻微伤害。在太阳耀斑爆发时,大气层外紫外波段会有一定的变化。但通常太阳耀斑爆发持续时间仅为几分钟至几十分钟,且发生机率很低,峰年附近平均也不过每星期1-2次,因此耀斑爆发时的突发性高辐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其实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大气中的臭氧,这个“保护伞”要是破了,其危害可要严重得多。

https://tech.sina.com.cn/ology/2000-07-24/31479.shtml


臭氧洞漏能效应地磁层漏能效应 

我们在1999年撰文提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地磁层和臭氧层阻隔的9%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

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大约占太阳辐射光谱总能量的9%.804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γ射线和X射线被N2O2/O3所吸收,1555km高度的臭氧层,99%的紫外线被O3所吸收.即在地球磁层、大气层和臭氧层被破坏的时候,到达生物圈的太阳辐射能将增大9%,造成地表温度的大幅度波动.与此同时,到达地表的γ射线、X射线和过量紫外线将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这就是臭氧洞漏能效应.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DW199910001191.htm

https://www.doc88.com/p-4317663607230.html

https://www.docin.com/p-344676587.html

20209月南极出现臭氧洞(面积排序12位),20203月北极出现最大臭氧洞。与此同时,大量太阳风带来的高能粒子通过臭氧洞进入地球两极,杀灭新冠病毒,抑制了新冠疫情的发展,形成疫情的季节性波动,对应3-4月和9-11月疫情低谷期。

2020年两极臭氧洞阻碍了新冠病毒疫情的发展 

20203-5月北极出现臭氧洞,20209-12月南极出现臭氧洞。全球疫情爆发低谷在20203-5月和9-12月,臭氧洞扩大导致更多太阳高能粒子进入两极,有利于对病毒的消杀。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7125750.html

https://new.qq.com/rain/a/20220222A03B1Q00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0Q9MGE60534A4SC.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755.html

“紫外线风暴”对新冠疫情的影响

       据外媒报道,一项新研究追踪了木星极光中壮观的“紫外线风暴”的生命周期,这些极光是由其卫星木卫一的带电粒子产生的。研究作者称,这些“风暴”由环绕木星两极的椭圆形极光活动的黎明一侧的增亮和扩大组成,其演变模式令人惊讶地让人联想到地球极地天空熟悉的极光,称为极光亚暴。新的研究是第一个跟踪风暴从它们在这颗巨大行星的黑夜一侧诞生到它们的全面进化的研究。它于2021年3月16日发表在《AGU Advances》杂志上。

       在“黎明风暴”期间,木星安静而有规律的极光弧会转变为复杂而强烈明亮的极光特征。它在5-10个小时内,从黑夜一侧旋转到黎明一侧面,最终到白天一侧,向太空发射数百到数千吉瓦的紫外线。这种巨大的亮度意味着至少有十倍以上的能量从磁层转移到木星的高层大气中。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104635.htm

      紫外线能杀灭病毒,这是人人皆知的科普知识。可是,说太阳风暴和极光能杀灭病毒,却引起不小的争论,因为人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事实上,太阳风暴可以产生极光并且在极夜和极昼交替中都能形成紫外线风暴,杀灭病毒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5676.html

臭氧洞对新冠疫情的影响

       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秋分(922-24日)到冬至(1221-23日),南极的极昼使太阳辐射对南极最强,产生南极的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春分(320-22日)到夏至(621-22日,北极的极昼使太阳对北极辐射最强,易产生北极的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其中,2010年冰岛火山的异常喷发规模最大,火山灰集中在北极,降温和破坏臭氧的作用值得关注。由于地球近日点在13日或4日,远日点在72日或3日,这是南极比北极更容易出现臭氧洞的原因,也是臭氧洞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臭氧洞应该周期性地在南北两极轮流出现特别是,由于没有达到臭氧洞低浓度的标准,臭氧洞没有出现,但是北极臭氧稀薄区在3月和南极臭氧稀薄区在9月也会周期存在,从而形成每年3月和9月两极地区的臭氧稀薄区变化周期。这是冠状病毒季节性爆发的原因。

每年3月20日(春分)开始的北极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和9月23日(秋分)开始的臭氧洞的臭氧洞漏能效应,相当于大自然对地球的两次大规模消杀病毒过程,对冠状病毒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不可忽视。

      事实上,地球南北极都出现过臭氧洞,证实了我们的理论。彗星的轨道是一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受太阳风压力作用,在近日点彗尾最长,在远日点彗尾最短。同样,地球轨道也是一个椭圆,在近日点气尾最长,在远日点气尾最短。这是南极臭氧洞比北极臭氧洞面积大,存在时间长的原因(见图1)。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形成臭氧洞和气尾.png 

 1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背光流动形成两极地区极昼时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和极夜时气尾

2020年两极臭氧洞阻碍了新冠病毒疫情的发展 

20203-5月北极出现臭氧洞,20209-12月南极出现臭氧洞。全球疫情爆发低谷在20203-5月和9-12月,臭氧洞扩大导致更多太阳高能粒子进入两极,有利于对病毒的消杀。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7125750.html

https://new.qq.com/rain/a/20220222A03B1Q00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0Q9MGE60534A4SC.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根据地球轨道周期,臭氧洞应该周期性地在南北两极轮流出现由于没有达到臭氧洞低浓度的标准,即使是臭氧洞没有出现,但是北极臭氧稀薄区在3月和南极臭氧稀薄区在9月也会周期存在,从而形成每年3月和9月两极地区的臭氧稀薄区变化周期。这是新冠病毒季节性爆发的第一大原因。

第一、每年3-4月和9-11月的臭氧洞漏能效应,相当于大自然对地球的两次大规模消杀病毒过程,对冠状病毒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每年6-8月北半球夏季太阳黑子最强,每年1-2月和12月北半球冬季太阳黑子最弱,这是新冠疫情季节性波动第二大原因。南半球与此相反,每年6-8月南半球冬季季太阳黑子最弱,每年1-2月和12月南半球夏季太阳黑子最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521.html

巧合的是,2019年全球爆发了新冠病毒疫情,2020年3月发生北极臭氧洞和9月发生南极臭氧洞。大量太阳高能粒子通过臭氧洞进入地表,灭杀了新冠病毒,保护了人类,其作用和贡献却被忽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084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096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755.html

       2021-2022年北极没有出现臭氧洞,太阳风的强度不大,降低了全球消杀病毒的力度,这是新冠疫情持续三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5705.html

“紫外线风暴”通过极光杀灭病毒:理论和证据

已有 1099 次阅读 2022-7-3 13:57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紫外线风暴”通过极光杀灭病毒:理论和证据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据外媒报道,一项新研究追踪了木星极光中壮观的“紫外线风暴”的生命周期,这些极光是由其卫星木卫一的带电粒子产生的。研究作者称,这些“风暴”由环绕木星两极的椭圆形极光活动的黎明一侧的增亮和扩大组成,其演变模式令人惊讶地让人联想到地球极地天空熟悉的极光,称为极光亚暴。新的研究是第一个跟踪风暴从它们在这颗巨大行星的黑夜一侧诞生到它们的全面进化的研究。它于2021年3月16日发表在《AGU Advances》杂志上。

       在“黎明风暴”期间,木星安静而有规律的极光弧会转变为复杂而强烈明亮的极光特征。它在5-10个小时内,从黑夜一侧旋转到黎明一侧面,最终到白天一侧,向太空发射数百到数千吉瓦的紫外线。这种巨大的亮度意味着至少有十倍以上的能量从磁层转移到木星的高层大气中。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104635.htm

      紫外线能杀灭病毒,这是人人皆知的科普知识。可是,说太阳风暴和极光能杀灭病毒,却引起不小的争论,因为人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事实上,太阳风暴可以产生极光并且在极夜和极昼交替中都能形成紫外线风暴,杀灭病毒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俄国处于新冠大流行开始以来的最低水平      

  据海外网2022年7月1日电 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督局新闻处1日发布消息称,取消所有新冠大流行期间的限制措施,其中包括口罩令、夜间餐饮禁令。该新闻处表示,最近4个月,新冠病毒在俄罗斯传播强度逐步下降,发病率相比2月中旬的最高水平下降了64倍,处于新冠大流行开始以来的最低水平。

      欧美新冠病毒高潮不退

      据媒体2022年7月1日报道,新病毒都已杀到,可新冠病毒并没走远。就当我们都认为,新冠疫情已经基本结束的时候,新一波新冠感染潮。奥密克戎亚型BA.4、BA.5,正在席卷全球。

       最近两周,全球单日新增病例较前增加30%,全球平均每天新增64万病例;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4亿人感染新冠。每天病死人数较前降低1%,为1,481人;全球因新冠病死人数已超过632万人。

       从新增病例绝对数看,美国单日确诊病例保持最多,其次是德国、法国、巴西和中国台湾地区等。

       美国的新冠病例数持续全球最多。从5月初至6月11日的一个多月时间,BA.4、BA.5变异株在美国的感染占比暴增21倍,传播速度非常快。洛克菲勒大学病毒学家Paul Bieniasz警告称,数百万美国人很可能会再次被感染。奥密克戎BA.4、BA.5新变体拥有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感染新冠后形成的抗体、新冠疫苗无法针对性提供很好的保护。

      很快,欧洲也再度沦陷。

      欧美和俄国疫情的相反发展趋势令人费解:极光是最终答案

      我们的数据统计表明,太阳黑子日平均相对数在2021年2月为7.11,在3月为20.61, 在4月为22.67,在5月为20.03,在6月为24.36,在7月为35.87,在8月为22.77,在9月为51.97,在10月为36.61,在11月为36,12月为64.74,2022年1月为57,2022年2月为65.71,3月为69.06,4月为76.43,5月为92.45,6月为70.43。太阳黑子处于低水平降低阶段。

       太阳黑子强度变化与新冠疫情的相关性表明,太阳紫外线杀灭病毒的强度非常重要,在有阳光的地方,紫外线是环境病毒消杀不可替代的方式;在阳光达不到的地方,如黑夜和阴雨天,太阳风暴可以大规模消杀全球病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5439.html

       靠近两极的高纬度国家有机会看到极光。俄罗斯,芬兰,加拿大,丹麦。瑞典、挪威、冰岛、美国(阿拉斯加)、阿根廷。这些地方看到极光的几率比较大一些。其他高纬度地方出现的几率相对而言小一些。极光既可以在极昼发生,也可以在极夜中发生。

https://www.tianqi.com/toutiao/read/175235.html

       2022年3月20日为春分,北极地区由极夜转变到极昼,由此引发的紫外线风暴和极光可以消杀靠近北极地区的新冠病毒。特别是2022年3-6月,中等以下太阳风暴频发,这些都是俄罗斯新冠疫情减轻的重要原因。

相关数据

2022年3月28-29日高速太阳风暴进入地球:太阳黑子暴增新冠疫情突然减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3247.html

2022年3月太阳高能喷发一周发生三次 险些击中地球:错失疫情结束良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1307.html

2022年4月14日: 一场太阳风暴明日将袭击地球,可能给爱尔兰上空带来极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1473.html

2022年6月太阳耀斑猛烈爆发!新冠疫情结束值得期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3978.html

       靠近两极的高纬度国家有机会看到极光。俄罗斯,芬兰,加拿大,丹麦。瑞典、挪威、冰岛、美国(阿拉斯加)、阿根廷的机会比较大,疫情也比较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5463.html

相关报道

NASA新研究:木星“紫外线风暴”由其等离子体与太阳风产生

科幻网

      最近,NASA的朱诺(Juno)探测器发现木星上一个极光特征。一项新研究描述了木星环状极光特征,其中最大的环状极光直径约为2000公里。研究员表示,这些环状极光迅速膨胀称为“紫外线风暴”,其速度为每秒3.3到7.7公里。

与地球上一样,木星的极光特征与磁层中的带电粒子相联系。
      科学家称:“这些新发现的‘紫外线风暴’来自木星以外数百万英里的地方,接近木星磁层与太阳风的边界。太阳风是一种由太阳发射的超音速带电粒子流。当它们到达木星时,它们会与木星的磁层发生相互作用,但这种作用目前还不太清楚。”
      木星的磁层强度是地球的2万倍,以至于这个巨大的气体能使200万到300万英里以外的太阳风发生偏转。木星10小时的快速旋转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磁层内带电粒子运动的原因,但太阳风的作用仍有争议。
      朱诺号飞船对木星进行更近距离的观察。自2016年以来,朱诺号一直在环绕木星的轨道上运行,并配备了紫外光谱仪,它探测到“紫外线风暴”,这是迄今为止人们从未发现过的。
      这些带电粒子似乎是从磁层的外层发出的。研究人员表示:“这些‘风暴’的高纬度的位置表明,导致辐射的粒子来自遥远的木星磁层,靠近其与太阳风的边界。”
      研究人员称,由于木星等离子体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形成波浪状特征(技术上称为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这些不稳定性是在横波速度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与水上的风如何触发波浪形成过程类似。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作用会产生沿着磁场线运动的粒子束,粒子束又形成环形极光。

发布于 2021-03-30 11:17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0964582

木星壮观的紫外线“黎明风暴”极光与地球的极光存在相似之处

cnBeta.COM 2021-03-23


      据外媒报道,一项新研究追踪了木星极光中壮观的“紫外线风暴”的生命周期,这些极光是由其卫星木卫一的带电粒子产生的。 研究作者称,这些“风暴”由环绕木星两极的椭圆形极光活动的黎明一侧的增亮和扩大组成,其演变模式令人惊讶地让人联想到地球极地天空熟悉的极光,称为极光亚暴。

  新的研究是第一个跟踪风暴从它们在这颗巨大行星的黑夜一侧诞生到它们的全面进化的研究。它于2021年3月16日发表在《AGU Advances》杂志上。

  在“黎明风暴”期间,木星安静而有规律的极光弧会转变为复杂而强烈明亮的极光特征。它在5-10个小时内,从黑夜一侧旋转到黎明一侧面,最终到白天一侧,向太空发射数百到数千吉瓦的紫外线。这种巨大的亮度意味着至少有十倍以上的能量从磁层转移到木星的高层大气中。

  此前,“黎明风暴”只能从地球上的地面望远镜或哈勃太空望远镜上观测到,而哈勃太空望远镜只能提供极光的侧视图,无法看到木星的夜间一面。朱诺号每隔53天就会沿着高度拉长的轨道围绕木星运行,每一次运行都会使它正好在两极之上。

  "这是一个真正的游戏规则改变者,"来自列日大学的研究员和新研究的主要作者Bertrand Bonfond说。"我们终于找到了夜间发生的事情,黎明风暴的诞生地。"

  地球的磁层是由太阳流出来的带电粒子形成的,称为太阳风。太阳风的爆发将地球的磁场在地球的黑夜一侧延伸成一条长长的“尾巴”。当这条“尾巴”折回时,它将带电粒子发射到黑夜一侧的电离层中,这就出现了壮观的极光。

  新研究发现,木星上黎明风暴的时间与太阳风波动并不相关。木星的磁层主要是由其火山卫星木卫一逸出的粒子所构成,然后这些粒子被木星的磁场电离并困在木星周围。这两个磁层的质量和能量来源根本不同,导致极光通常看起来很不一样。然而,朱诺号的紫外光谱仪所揭开的曙光风暴,在研究人员看来却很熟悉。

  "当我们观察整个黎明风暴序列时,我们不禁注意到木星的黎明风暴极光与一种被称为亚暴的地球极光非常相似。"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列日大学的科学合作者姚中华说。

  亚暴是磁层尾部爆炸性重组的结果。在地球上,它们与太阳风的变化和行星际磁场的方向密切相关。在木星上,这种爆炸性重组与源自木卫一的等离子体的过度溢出有关。

  这些发现表明,无论其来源如何,粒子和能量并不总是在行星磁层中顺利循环。它们往往会累积到磁层崩溃,并在行星极光中产生类似亚暴的反应。

  "即使它们的来源是不同的,但首次展示了这两个非常不同的系统之间的联系,使我们能够从每个行星特有的特殊性中识别出普遍现象,"Bonfond说。

https://www.kepuchina.cn/more/202103/t20210323_2975603.shtml

木星壮观的紫外线“黎明风暴”极光与地球的极光存在相似之处

2021年03月22日 08:10 975 次阅读 稿源:cnBeta.COM 

      据外媒报道,一项新研究追踪了木星极光中壮观的“紫外线风暴”的生命周期,这些极光是由其卫星木卫一的带电粒子产生的。研究作者称,这些“风暴”由环绕木星两极的椭圆形极光活动的黎明一侧的增亮和扩大组成,其演变模式令人惊讶地让人联想到地球极地天空熟悉的极光,称为极光亚暴。

ezgif-1-83a68e75aa83.gif

新的研究是第一个跟踪风暴从它们在这颗巨大行星的黑夜一侧诞生到它们的全面进化的研究。它于2021年3月16日发表在《AGU Advances》杂志上。

在“黎明风暴”期间,木星安静而有规律的极光弧会转变为复杂而强烈明亮的极光特征。它在5-10个小时内,从黑夜一侧旋转到黎明一侧面,最终到白天一侧,向太空发射数百到数千吉瓦的紫外线。这种巨大的亮度意味着至少有十倍以上的能量从磁层转移到木星的高层大气中。

此前,“黎明风暴”只能从地球上的地面望远镜或哈勃太空望远镜上观测到,而哈勃太空望远镜只能提供极光的侧视图,无法看到木星的夜间一面。朱诺号每隔53天就会沿着高度拉长的轨道围绕木星运行,每一次运行都会使它正好在两极之上。

Evolution-of-a-Dawn-Storm-in-Jupiters-Polar-Auroras-777x202.png

"这是一个真正的游戏规则改变者,"来自列日大学的研究员和新研究的主要作者Bertrand Bonfond说。"我们终于找到了夜间发生的事情,黎明风暴的诞生地。"

地球的磁层是由太阳流出来的带电粒子形成的,称为太阳风。太阳风的爆发将地球的磁场在地球的黑夜一侧延伸成一条长长的“尾巴”。当这条“尾巴”折回时,它将带电粒子发射到黑夜一侧的电离层中,这就出现了壮观的极光。

新研究发现,木星上黎明风暴的时间与太阳风波动并不相关。木星的磁层主要是由其火山卫星木卫一逸出的粒子所构成,然后这些粒子被木星的磁场电离并困在木星周围。这两个磁层的质量和能量来源根本不同,导致极光通常看起来很不一样。然而,朱诺号的紫外光谱仪所揭开的曙光风暴,在研究人员看来却很熟悉。


"当我们观察整个黎明风暴序列时,我们不禁注意到木星的黎明风暴极光与一种被称为亚暴的地球极光非常相似。"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列日大学的科学合作者姚中华说。

亚暴是磁层尾部爆炸性重组的结果。在地球上,它们与太阳风的变化和行星际磁场的方向密切相关。在木星上,这种爆炸性重组与源自木卫一的等离子体的过度溢出有关。

这些发现表明,无论其来源如何,粒子和能量并不总是在行星磁层中顺利循环。它们往往会累积到磁层崩溃,并在行星极光中产生类似亚暴的反应。

"即使它们的来源是不同的,但首次展示了这两个非常不同的系统之间的联系,使我们能够从每个行星特有的特殊性中识别出普遍现象,"Bonfond说。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1104635.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5676.html

2023年或再迎来太阳危机!太阳风暴绝杀新冠病毒:有利有弊

已有 17077 次阅读 2022-1-11 13:1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地球曾躲过数次危机?NASA否认巧合,2023年或再迎来太阳危机!

2022年01月06日 19:54 新浪网 作者 奇思妙想草叶君


  曾经的玛雅人预言在2012年地球就会灭亡,到那时候天空中会出现一到极光,几秒钟过后地球上全部都停电了,然后地表开始慢慢升温,太阳爆炸后的冲击波席卷到我们地球上来,太阳风暴就这样将我们的地球点燃了。现在快要十年快去了,我们依然是平平安安地长大,其实也有可能是我们人类非常幸运的躲过去了灾难。现在又有人预测我们将来还会出现一次巨大灾难,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地球上曾经躲过那些惊天灾难,又预测到我们将会遇到什么样的灾难。

  

  在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夜晚一名泥瓦匠阿比维尔正在家中熟睡,窗外的一道强光照亮了整个屋子,阿比维尔就被惊醒了,他以为是天亮了,就穿上衣服准备出门。打开门后他才发现根本不是天亮了,看样子那好像是极光,当时的整个天空都是绿色的,然后又慢慢的变成了红色,接着又慢慢地变成了紫色,附近的一切都被照亮。

  

  这一幕不仅阿比维小看到了,在南下多纳州沙利文岛上的一名女性也有看到,她说当时的整个岛吗都被极光覆盖着,就连大海也被照成了红色,另一边的欧洲和北美却发生意外了,当地各个城市的电路都突然发生了故障,随后就出现了火花,最后导致当地出现了厂里的大火。美国的另一处俄久俄州,十八岁的小女孩看到了这样神奇的景观后激动地说世界未日要来了。

  

  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就被送到了疯人院里,当时在我们中国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那时候是清朝咸丰九年,当时的国家已经被推残的不像个样子了,在看到这样神奇的景象后,老百姓们就觉得天象大变必定是有灾难要发生。其实着闻所未闻的景象英国的天文学家理查德卡林顿早就有预测了,理查德卡林顿在家里花费了上千元的英镑建造了一座天文台,然后在这十几年里他一直都在观测着太阳系,就在出现极光的那一天,他正在像往常一样观测着天空,突然他在太阳黑子区域看到了两个会发光的小点,他还以为是仪器反光出现的。

  

  但是在检查过仪器后,发现这是来自天空中太阳散发出来的,后来理查德卡林顿还将这一幕画了下来,就在同一天,居住在伦敦的天文字家,霍奇森世通过天文观测到了这一幕,后来霍奇森和理查德卡林顿一起向天文学会提交了一份报告,现在在天体物理学中这种景象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叫“太阳耀斑”。在这一天发生的种种怪象都被认为是太阳风暴引起的,我们都知道太阳就是太阳系的中心点,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个会发光的星体,太阳系中百分之九十九的质量都被太阳吸收掉了,这个数子是非常惊人的。

  

  也就是说太阳系中的具他星体加起来,一共才占到太阳系质量的百分之一,太阳到底为什么会发光,我们人类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很多年,后来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研究发现了核聚变反应,就一直判定太阳发光是因为核聚变反应,但是这种判断也只是一种假说,因为这是对于太阳发光最合理解释了。发生在地球上的太阳耀斑共持续了十八个小时,如要真的发生了太阳风暴,我们就提前几天去准备防护还是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的。

  

  经过科学家们对太阳系的观察,可以肯定的是太阳每隔十一年就会遇到活动的高峰期,到活动高峰期的时候,太阳黑子就会大量增多,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将会大范围喷发,我们的地球可能就会遭到太阳风暴的来袭。现在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为什么太阳能发生活动高峰期,但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找到答案。当年玛雅人预言就正好赶上了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可以说那时地球正好与太阳风暴擦肩而过,我们人类幸运地躲过了一切。

  


  经过科学家的推测,下一场太阳风暴将会出现在2023年到2025年之间,这一场太阳风暴虽然不会导致地球毁灭,但是会造成地球上的互联网断电,可能会维持数十月的时间,对于现在我们来说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互联网的停止就相当于我们的末日了,除了这些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其它的现象,太阳风暴对我们地球上的病毒可以起到绝杀的作用,要是太阳风暴真的对我们的病毒可以起到抑制的话,那么我们的疫情可能就会得到缓解,太阳风暴对我们来说是有好有坏的。但是最后给我们带来的福多一点还是祸多一点,我们就一起拭目以待吧。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615562967_604b88d70010117za.html

太阳黑子缺席带来的灾害:2009年甲型流感和2019年新冠疫情

已有 1344 次阅读 2021-2-23 22:07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太阳黑子缺席带来的灾害:2009年甲型流感和2019年新冠疫情  

如果我们记录太阳黑子在每年当中的缺席天数,就可以得到下面数据(截止20191228日):

从表1可以看到,在2019年内已经有288天没有出现太阳黑子,在太阳黑子缺席的历史上,属于第二长的时段,排第一的是1913年,太阳黑子缺席天数高达311天。这是2019年爆发新冠疫情的重要条件。

2008年和2009年分别有268260天没有出现太阳黑子,2009年全球爆发了甲型流感。


表1 2007-2019年太阳黑子缺席记录

https://www.sohu.com/a/363725630_100082182 

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66

      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66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1913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311天已经有95年之久,是仅次于1901年的287天和1878年的280天的历史第四低的纪录。2008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量2.9也是自1913年的1.4以来,95年后的最低点。而20098月平均太阳黑子数为0,更是创下了19136月以来96年内的最低纪录。而且,2009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只有2.4,也是96年以来的低点,这岂止是“50年一遇?美国宇航局修正为大致百年一遇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4-18/3826983.shtml 

2019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88 

     2019年的314日开始,太阳上面的太阳黑子就消失了,至今(1225日)已经288天,成为历史上太阳黑子消失时间第二长的时段,一般认为太阳黑子比较弱的时期,也代表着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光热辐射不强,地球上温度也会偏低,甚至会导致地球气候处于小冰河期。

    1225日,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两个新的太阳黑子,这标志着太阳可能进入了新一轮活动周期,这次的太阳无黑子活动持续的时间达到了288天,是1913年以来消失时间最长的一次,创造了一个106年的记录。接下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太阳黑子出现新的活跃时期。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90998744&ver=2373&signature=whnvA5YgPWipIFIIJozXA*TMHjPUr-6-O1RC0MBXyKsi0hB6WGZ1lYbh*Jf*O2tVVUdcsW7v295VfQXMdBNAF9l1NuS890ohwMdYPaMpVxZUKsLcd5GkTAojyn4o4tfx&new=1 

太阳休眠会导致地球病毒多发 

       对于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1)。

       2014921日我们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3551.html

新冠病毒再变异:太阳黑子和太阳风暴迫使其毒性减弱直至灭亡

已有 1447 次阅读 2021-11-8 03:1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新冠病毒走向自我灭绝”:太阳黑子迫使其毒性减弱

                                                    吉林大学:杨学祥, 杨冬红

最近有消息称日本有了重大发现,“新冠病毒似乎走向自我灭绝”。根据日本共同社的报道来看,两个月前日本的新冠确诊病例数量还在突破历史记录,但在达到峰值后,感染人数直线下降,缓和的速度很快。特别是进入10月份以后,一天内新发病例只有1-200百例。仅在一个月时间里,新冠病毒似乎已经从日本完全消失了。在此期间,日本没有采取更严格的防疫措施。为什么日本的疫情突然得到控制?这真的是因为新冠病毒“自我灭绝”了吗?根据日本科学家的研究,自我灭绝是由变异引起的。

       新冠变异病毒再变异:适应性增强,毒性减弱,最后消失

       我们在2020年2月1日指出,太阳在2019年11月14日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月23日,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与2019年12月开始的疫情完全重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447.html

      2021年1月1日-2月19日有30天没有太阳黑子,约占总天数的3/5。与2019年相比,2021年太阳活动增强非常明显。紫外线杀毒作用增强,导致新冠病毒频繁变异以适应2020年和2021年太阳活动增强。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全球气候变冷,有利于病毒繁殖和传播;2024-2025年为太阳黑子峰值时期,病毒变异达到峰值,形成大爆发(冠状病毒2002年SARS和2014年中东呼吸综合症都发生在太阳黑子峰值时期)。

      2030-2035年为可能的太阳黑子谷值时期,新冠病毒可能重返地球。

      据2020年2月观察计算:太阳表面已经几乎330天没有出现明显太阳黑子了。也就是说,过去一年中有90%的时间太阳活动处于完全低迷状态。

      2020年6-12月没有太阳黑子158天,占总天数214天的73.8%。太阳黑子活动增强明显。

      2024-2025年为太阳黑子峰值时期,病毒变异达到峰值。一旦太阳黑子转向极小期,太阳黑子减少,就会形成变异病毒大爆发(冠状病毒2002年SARS和2014年中东呼吸综合症都发生在太阳黑子峰值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316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3380.html

      从全球病例数可以看出:从2月底到4月底,全球病例数上升,然后到6月底有所下降,到8月底再次上升,此后一直在下降。这种模式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也很明显。

https://mini.xnnews.com.cn/r/da97405a83330436_2.html?from=sgxxl&page=info&usid=%u5C40%u57DF%u7F51WfNi

      我们的数据统计表明,太阳黑子日平均相对数在2021年2月为7.11,在3月为20.61, 在4月为22.67,在5月为20.03,在6月为24.36,在7月为35.87,在8月为22.77,在9月为51.97,在10月为36.61。这完全符合全球疫情的发展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48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64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7579.html

      2019年太阳黑子最小值已经过去,2025年太阳黑子最大值就要到来。新冠病毒是太阳黑子极小值的产物,天生惧怕太阳黑子。印度发现240种变种病毒,应对和适应太阳黑子不断增强,这是新冠病毒继续生存的必然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3380.html

      病毒变异的一般趋势:适应性增强,毒性变弱,最后消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0301.html

       日本疫情神秘消退与太阳黑子增强以及太阳风暴爆发相关

         2021年10月29日太阳风暴和新冠疫情响应

        2021年8-10月太阳黑子明显增加和日本新冠疫情神秘消退对应

          2021年9-10月太阳黑子和疫情监测

         太阳黑子增加,疫情减轻。太阳黑子减少,疫情加重。太阳黑子杀死病毒。

       由于连日来太阳活动活跃,耀斑引发的太阳风暴在10月12日抵达地球,带来了地磁暴,同时也造成在纬度较低地区也能看到极光。不仅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的一些地区也报告出现了极光。这种现象可能将持续2-3天。

       太阳风暴的等级从 G1 到 G5,从高到低排名。此次袭击地球的太阳风暴等级为G2,据说即使是 G2太阳风暴,如果与卫星接触,也有可能导致电力短缺和无线电中断。风暴的等级越高,它的磁场就越强,影响也越大。

       虽然此次风暴等级只是“中等”,但雷丁大学的马修·欧文教授警告说,我们不应该排除未来 G5 风暴袭击地球的可能性。

https://www.sohu.com/a/494868850_121118710

          9月份太阳黑子相对数猛增导致新冠疫情减轻 

我们的数据统计表明,太阳黑子日平均相对数在20212月为7.11,在3月为20.61 4月为22.67,在5月为20.03,在6月为24.36,在7月为35.87,在8月为22.779月为51.97,在10月为36.61(在11月为36)这一变化趋势与全球疫情拐点和日本病毒消退基本符合。增强的太阳黑子灭杀病毒,是疫情好转的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75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7880.html

我们多次指出,202112月至20221-2月为南半球夏季,南半球国家疫情减轻,如果防护得当,新冠疫情可能在南半球结束。

我们在20211020日指出,目前南半球进入春夏季,新冠疫情明显消退(如巴西、阿根廷和南非),有望在20221-2月完全消失;而北半球进入秋冬季,新冠疫情可能持续到秋冬季,最迟在夏季消失。英国是北半球国家,202112月至20221-2月为新冠疫情高峰时期,不加强抗疫力度,将带来严重后果,直接威胁20226-8月夏季全球疫情的消失。

关注202112月至20221-2月北半球冬季中太阳黑子减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9249.html

      2021年12月15-30日太阳活动进入异常峰值。

      我们的数据统计表明,太阳黑子日平均相对数在2021年2月为7.11,在3月为20.61, 在4月为22.67,在5月为20.03,在6月为24.36,在7月为35.87,在8月为22.77,在9月为51.97,在10月为36.61,在11月为36,12月为64.74。

      12月进入太阳黑子异常峰值。如果2022年1-2月太阳黑子异常增强持续,则表明新冠疫情结束为期不远。

2021年2-12月太阳黑子每月日平均数.png

1   20212-12月太阳黑子每月日平均相对数 

      2021-2025年太阳黑子的变化趋势

       202112月至2022年年2月为北半球冬季,是太阳黑子低值时期,新冠疫情进入最后一个高潮,在20226-8月夏季的太阳黑子高值时期疫情趋于结束。目前南半球处于春夏季,疫情正在减弱。

太阳活动的峰值跟谷值相比,太阳辐射的强度变化可能只有千分之一,这是对太阳辐射总体而言。事实上,在太阳黑子峰值时期,太阳辐射的强度变化集中在紫外线光谱区,在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紫外线部分某些波长的辐射强度可为太阳黑子最少年份的20倍。这是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瘟疫频发的原因,也是太阳黑子峰年病毒被大量灭杀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0272.html

2019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新冠病毒爆发表明它天生惧怕太阳黑子。2025年为太阳黑子极大值,现在太阳黑子相对数逐年增加,绝杀新冠病毒的日子不会太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070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1108.html

      太阳风暴绝杀新冠病毒:南美洲最显著

      太阳黑子增加,疫情减轻。太阳黑子减少,疫情加重。2021年11-12月和2022年1-2月,南半球处于春夏季太阳黑子峰值时期,新冠疫情处于低谷;北半球处于秋冬季太阳黑子谷值时期,新冠疫情处于高峰。

      由于连日来太阳活动活跃,耀斑引发的太阳风暴在10月12日抵达地球,带来了地磁暴,同时也造成在纬度较低地区也能看到极光。不仅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的一些地区也报告出现了极光。这种现象可能将持续2-3天。

      太阳风暴的等级从 G1 到 G5,从高到低排名。此次袭击地球的太阳风暴等级为G2,据说即使是 G2太阳风暴,如果与卫星接触,也有可能导致电力短缺和无线电中断。风暴的等级越高,它的磁场就越强,影响也越大。

      虽然此次风暴等级只是“中等”,但雷丁大学的马修·欧文教授警告说,我们不应该排除未来 G5 风暴袭击地球的可能性。

https://www.sohu.com/a/494868850_121118710

      10月30-31日和11月3-5日太阳风暴再次光临地球,杀灭新冠病毒,使疫情减轻。 南半球目前处于春夏季,面对太阳的面积比北半球大,受到太阳风暴的影响也比北半球大,南半球国家疫情减弱也最显著(见;巴西、阿根廷和南非疫情数据)。

       太阳风暴灭杀病毒的历史记录

      太阳风暴定期为地球杀灭病毒,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事件,西班牙流感和新冠疫情证实了这一点。

表2 世界历次流行亚型和太阳风暴记录统计表 

                            首发地区       拉马德雷      太阳风暴

1510     流感                             英国

1580     流感     美洲土著流感     美洲                             1582年

1675     流感                                                                   

1733     流感

1742-1743 流感      东欧流感        东欧

1837     流感           欧洲流感        柏林,西班牙               1859年

1889-1894  流感    俄罗斯流感       俄罗斯                                                 

1890-   H2N2        EI                      英格兰        冷位相        

1900-   H3N8        EI                                 冷位相      

1918#- H1N1        SI 西班牙流感      美国           冷位相      1921

1957#- H2N2        亚洲流感         中国贵州         冷位相      1958年

                                                                                       1967年

1968#- H3N2        香港流感         中国香港         冷位相      1972

                                    1975年

1977-H1N1        EII俄罗斯流感    俄罗斯        冷暖边界     1989年

1997- H5N1          Al                    中国香港         暖位相       

1999- H9N2          Al                       中国            暖位相       

2002* SARS           非典型肺炎         中国           冷位相       2003

2004- H5N1          Al                        越南           冷位相

2009* H5N1          甲型流感            墨西哥         冷位相     2010-2011

2012* MERS      中东呼吸综合征     沙特阿拉伯      冷位相    2012-2014

2016* MERS      中东呼吸综合征        韩国           冷位相         2017

2019* 2019-nCoV  新型冠状病毒                         冷位相         2021年

                                                                                       2023-2026?

 

注:带*号项是笔者加的,带#号者为最强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56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1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41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829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8254.html

https://www.docin.com/p-2343361269.html&dpage=1&key=%E6%B5%81%E6%84%9F%E6%80%8E%E4%B9%88%E6%B2%BB&isPay=-1&toflash=0&toImg=0

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3-29/doc-iimxyqwa3856397.shtml

https://www.doc88.com/p-9445767339134.html

      1918-1920年西班牙流感大爆发和1921年爆发了超级太阳风暴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1918-1920年西班牙流感结束和1921年爆发了超级太阳风暴之间却可能存在因果联系:超级太阳风暴灭杀了西班牙流感病毒。

   如果在2025年太阳黑子峰值之前,2021-2024年爆发超级太阳风暴,那么新冠疫情结束就为期不远了。

      “超级太阳风暴与病毒大流行:超级太阳风暴会成为一场灾难还是福音?  让我们拭目以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92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134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140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630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6828.html

       大自然已经向新冠疫情宣战,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日子就要结束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939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20522.html

表3显示,南极臭氧洞面积最大的前8名都受到较强太阳风暴作用,其中2003年最强烈,2006年、2015年、1998年、2008年和2011年次之。 

表3 臭氧洞、太阳活动、异常寒流、月亮赤纬角极值、最热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比 

序号

年份

臭氧洞面积

(百万平方公里)

太阳活动或太阳黑子缺席 最热年

厄尔尼诺或

拉尼娜

异常寒流或月亮赤纬角极值

1

2006

26.6

12月太阳耀斑

厄尔尼诺

南极寒流

极大值

2

1998

25.9

最热年 4-5月太阳风暴

最强厄尔尼诺转拉尼娜

长江大洪水

3

2003

25.8

11月最强太阳风暴

弱厄尔尼诺


4

2015

25.6

峰值 0缺席

最热年 3月太阳风暴

最强厄尔尼诺

极小值

5

2008

25.2

谷值 268缺席 12月磁气圈破洞

拉尼娜

中国雨雪冰冻灾害

6

2001

25

4月太阳耀斑和CME

拉尼娜


7

2000

24.8

峰值 4月太阳磁暴

拉尼娜


8

2011

24.7

峰值2缺席2月太阳风暴

拉尼娜


9

2005

24.4

最热年

拉尼娜

极大值

10

1993

24.2


弱厄尔尼诺


11

1994

23.6


弱厄尔尼诺


12

2020

23.5

谷值

拉尼娜


13

1999

23.3


拉尼娜


14

2018

22.9

221天缺席

弱拉尼娜


15

1996

22.8

谷值

弱拉尼娜

极小值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1473.html 

参考文献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85-89

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中文版), 1999, 5):58~59

杨学祥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9):1170~1171

杨学祥陈殿友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陈殿友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J. Geosci. Res. NEAsia, 1999, 2 (2): 121~13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学祥, 陈殿友, 宋秀环. 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 科学(中文版), 19995):58~59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199945(增刊):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杨学祥. 臭氧洞与厄尔尼诺.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510):1301~1303

杨学祥. 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9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1999191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流体运移动力与自然灾害. 同上, 326

陈殿友, 杨学祥, 宋秀环. 地球轨道效应与重大自然灾害周期. 同上, 256.*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307

杨学祥, 陈殿友. 地下流体和微量元素流体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同上, 245

陈殿友, 杨学祥. 气候变冷导致的自然灾害及其周期. 同上, 244

杨学祥. 大气圈差异旋转及其对臭氧层的影响.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2):199~201

杨学祥. 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3):370~371

杨学祥. 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5):615~617

杨学祥. 生物灾害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5):617~619

杨学祥. 位能、形变能与热能的转化和全球变化的能量分析.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7):878~880

杨学祥.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8):1003~1005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Yang Xiaoying,  and  Yang Shuchen, et al, Geopulsation, Volcanism and Astronomical Periods.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1): 1~12.

Yang, Xuexiang, and Chen Dianyou. Tectonic Move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2): 121~128.

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杨学祥.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科学新闻周刊. 2000,46):18

杨学祥. 警惕严重旱灾重演. 科学新闻周刊. 20015):13

杨学祥. 地球呼吸的气候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72):223~224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球物理解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74):509~510

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211):15~23

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与灾害经济管理.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76):730~731

杨学祥. 地球形变产生的岩石圈、水圈和气圈等差异旋转.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77):902~904

杨学祥. 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和能量放大.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78):1017~101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136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6957.html

上一篇:高温橙色预警与西北太平洋异常高温:江浙沪等5省市局地可达40℃以上
下一篇:7月12日晚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与7月12-13日强潮汐组合对应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尤明庆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5 1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