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病毒跨物种传播风险:气候变冷导致瘟疫频发

已有 5443 次阅读 2022-5-2 10:3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病毒跨物种传播风险:气候变冷导致瘟疫频发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研究: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病毒跨物种传播风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5/1 22:05:52

       英国《自然》杂志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可能会增加病毒在哺乳动物间的跨物种传播风险,甚至有可能导致出现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

       这项由美国乔治敦大学等机构学者完成的研究说,至少有1万种病毒具有感染人类的能力,但其中绝大多数目前仍在野生哺乳动物中默默传播。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些野生动物会迁移到较凉爽的栖息地,与其他物种首次相遇,进而导致大量的病毒跨物种传播,在某些情况下有的病毒可能传播给人类。

       研究认为,物种首次相遇会更多发生在一些重点地区,如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亚洲和非洲人口稠密地区,包括非洲萨赫勒地区、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在重点物种方面,由于蝙蝠是许多病毒的自然宿主,它可能引发的病毒跨物种传播尤其值得警惕。

       研究人员说,病毒跨物种传播风险增加可能会引发更多疾病,甚至有可能导致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因此迫切需要将病毒监测和发现工作与追踪物种生存范围变化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人畜共患病最多且正在经历快速变暖的热带地区。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生态学专家凯特·琼斯评价说,这项研究是“了解气候和土地使用变化给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可能带来的风险的关键第一步”。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5/478350.shtm


瘟疫年表:中国两千年历次大瘟疫爆发的规律

2020年1月31日


       由于先秦历史记载的缺乏,本年表缺乏对于先秦时期的统计。而在秦到清两千多年时间里,瘟疫不计其 数,故本年表只统计其中波及范围较广,后果较严重的瘟疫。

 

秦汉(前221年到220年):


公元前143年,汉景帝元年,民大疫死,棺贵,至秋止。

公元前64年,汉宣帝元康2年,天下大疫,宣帝大赦,并免除全国当年赋税。

公元前48年,汉元帝初元元年,关东大水之后,天下大疫。

公元前32年,汉建始元年,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

公元1到5年,汉平帝在位,旱灾蝗灾后大疫,天下大疫,政府赐死者一家六尸以上葬钱五千,四尸以上三千,二尸以上二千。

公元20到23年,新王莽地皇年间,大疾疫,天下户口减半。

公元161至公元186年,东汉桓帝、灵帝、献帝时期,持续不断的疫情,加上黄巾之乱,天下十室九空。连明医张仲景的亲族都死伤三分之二。

魏晋南北朝(220年到581年):

公元234年到235年,魏明帝在位,魏国大疫。

公元246年,孙权在位,吴国大疫,军队死伤十有八九。

公元275到279年,晋武帝在位,天下大疫。

公元297年,时值五胡乱华,饥疫并行,人民易子而食。

公元356年,东晋永和十二年,疾疫流行,朝廷规定,朝臣如果染病,要隔离百日以上,是史书最早记载传染病隔离。

公元376年,东晋太元元年,冬起大疫,多户绝者。

公元548年,南梁遭侯景之乱,遭疫,死伤过半。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战乱不断,战争过后往往带有瘟疫,所以这一时期史书记载年年有瘟疫,而且都有很高的死亡率

隋唐五代(581年-960年)

公元611年到612年,时值隋炀帝征伐辽东之后,又因为山东、河南遭水灾,爆发瘟疫,死者无数。

公元682年,唐高宗永淳年间,旱灾、蝗灾并起,引发瘟疫,死者枕藉于路。

公元705到710年,唐中宗在位,河北、山东大旱,爆发瘟疫,民死者众。

公元755到763年,时值安史之乱,天下大疫,死者过半,开元、天宝间天下户千万,瘟疫结束后户口不足二百万。

公元790年,唐德宗贞元年间,江南大旱,井泉干涸,人多渴死,爆发瘟疫,疫死者众。

公元832年,浙西大疫,朝廷给民疫死者棺,十岁以下不能存着二月粮。

公元880年,黄巢军中爆发大疫,死者过半。

宋金元时期(960年——1368年)

992年到994年,宋太宗年间,爆发大疫,皇帝派遣太医救时。

1033年,宋仁宗景佑年间,南方因旱灾大疫,死者十分之二三。

1051年到1054年,宋仁宗皇佑年间,大疫,一周有死十余万人。

1127年至1129年,时值靖康之乱,战争加大疫,疫死者几乎接近一半,流尸无数。

1195年到1197年,南宗宁宗庆元年间,大疫。

1207到1211年,南宋宁宗年间,江南大疫,浙江尤甚,十死八九。

1232年到1233年,蒙古入侵金国,金国大疫,五十余日,汴梁城死百余万人。

有元一代(1279年——1368年),史书年年记载各地有疫情,死伤无数。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

1407年到1411年,永乐年间爆发大疫,以福建最为严重死亡七万七千四百余人。

1444到1445年,英宗正统年间,浙江大疫,浙江死者三万余人。

1475年,宪宗成化年间,江西、福建大疫,死者无数。

1522年到1525年,明世宗嘉靖年间,死者众多。

1582年到1589年,明神宗万历年间,爆发大疫,士民多因疫亡,街巷相染,多家灭门。

1939到1644年,明崇祯年间,大明末世,瘟疫流行,据吴又可《瘟疫论》,往往阖家传染,死者数百万。

1681年到1683年,清康熙年间,北方各地出现疫情。

1723年到1728年,清康熙晚年,各地持续爆发疫情。

1744年到1749年,清乾隆年间,山东地区疫情严重。

1792年到1793年,清乾隆晚年,京师大疫,云南鼠疫严重。

1817到1840年,洋人将霍乱带入中国,全国各地皆有疫情。


参考文献:


张志斌.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陈高傭.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 1 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http://oppo.yidianzixun.com/article/0OVnS2mE?appid=oppobrowser&s=oppobrowser


        气候变冷导致瘟疫频发

 

 图1  近5000年中国气候变化

      根据图1,我们在中国瘟疫表中用蓝色表示寒冷期,用红色表示温暖期。中国瘟疫集中发生在寒冷期,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有关,与气候变冷有关(见表1)。

      太阳黑子减少和海南冷气候有利于瘟疫病毒的繁殖,干旱和战乱迫使大量流民迁徙逃荒,有利于病毒的传播。


表1 太阳活动、中国瘟疫、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中国瘟疫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992-994

1033

1051-1054

1127-1129

1207-1211

1232-1233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9-1368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07-1411

1444-1445

1475

1522-1525

小冰期





1582-1589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39-1644

1681-1683

1723-1728

小冰期





1744-1749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792-1793

1817-1840

小冰期













21世纪

2007-??

1997-??

1974


低温?

注:数据来自文献[72546]


       太阳休眠会导致地球病毒多发


       对于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1)。

       2014年9月21日我们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表2  太阳活动、坏天时代、全球瘟疫、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瘟疫          全球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347-1351黑死病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519-1526美洲瘟疫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29-1631米兰大瘟疫

                                                                       1665-1666伦敦大瘟疫

                                                                       1720-1722马赛大瘟疫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918-1920西班牙流感  小冰期

21世纪  2007-??    1997-??       1974       2019新冠病毒            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3555.html

 

        气候变冷导致战争频发加快病毒传播


一、寒冷气候导致战争频发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10]。中外学者有类似的研究结果。

香港研究人员在研究了中国过去1000多年的历史后发现,寒冷的气候会引发食物短缺,食物短缺会进一步导致战争。相关论文发表在第35卷第四期的《人类生态学》(HumanEcology)上。

香港大学地质系的David Zhang认为,他的这项发现支持了未来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水资源和食物生产问题进而导致冲突的理论。他说:“那些资源丰富和资源短缺的地区可能会成为冲突的热点地区。”

Zhang的研究小组统计,在食品的主要生产地中国东部,1000年到1911年间共发生了899次战争。他们评估了每个10年期,将其分为冲突剧烈(超过30次战争)、冲突频繁(在1530次之间)和冲突较少(少于15次)几个级别。

同时在这1000多年间,北半球经历了6次大的气温变化周期,在相对寒冷期,谷物和牲畜产量大幅下降。DavidZhang等人发现,所有四个冲突剧烈的10年期和大多数冲突频繁的10年期都恰好处于寒冷期,而且频繁的战争爆发通常比寒冷期开始滞后1030年。研究人员认为,在面临生态压力时,战争可能成为重新分配有限资源的最终途径。

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气候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最近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也称气候变化是导致达尔福尔地区冲突的原因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成员之一、美国卫斯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的经济学家Gary Yohe认为,将二者对比研究完全合情合理,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难民流动和食物短缺很可能增加地区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引发战争。他说:“国内和国际潜在紧张关系很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加剧。自古以来就有国家为了掠夺资源而入侵其它国家。”

David Zhang认为,寒冷的气候会引发战争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中国,在小冰期的最冷阶段,17世纪的欧洲、日本、韩国和奥托曼帝国等地都冲突频繁。

但是也有专家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气候也许是战争的因素之一,但是过份强调这个因素会误读历史,其它因素如政府保护其领土的能力、政府的执政能力等也很重要[11,1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34879.htm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sbnews1.aspx?id=184642

 

二、小冰期是人类社会的灾难

 

       据网上资料,小冰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开始的时段。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在中国也称为“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结束于20世纪初期。

       小冰期期间全球范围频繁出现饥荒,这也是明朝末年饥荒连年,农民叛乱叠起的原因之一。直到比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更耐寒的新大陆作物:马铃薯、玉米等被广泛种植之后情况方得以改善。

       小冰期具有全球普遍降温的特点,通常认为小冰期始于13世纪,止于19世纪,然后出现一个相对温暖的气候环境时段,在16世纪中期和19世纪中期之间达到其最冷的顶点。小冰期低温的气候特点是相当明显的,尤其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气候敏感的生态脆弱带所表现出的环境效应十分突出,影响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欧洲小冰期之前的几百年内气候环境适宜,很少荒年和饥饿;北极的积冰远在北部,12世纪前斯堪的纳维亚、冰岛、格陵兰之间的通讯较容易;粮食作物可生长在冰岛,甚至格陵兰;北方的渔业繁荣,欧洲主大陆的葡萄园远在现代界限以北500km。这种适宜的环境到公元1200开始终结,海冰和风暴使得挪威、冰岛和格陵兰之间的通航十分困难,割断了与冰岛的联系,最后到14 世纪末从历史上消失;在冰岛粮食不再收割;由于北方冬季变得较冷,鱼群改变迁移的路径,渔民和农民的生活变得艰难。在欧洲大陆,13世纪后半叶和14 世纪初经历了频繁灾害荒年,寒冬和异常湿热的夏季等极端天气增多,耕作的范围不断收缩。这一切表明小冰期气候变化在高纬地区从13世纪开始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16世纪开始,在欧洲的高山区、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地区普遍出现冰川的膨胀和冰舌的前进,破坏了农田,毁灭了山村。冰川补给的河流,经常出现灾害性洪水,还伴随着滑坡和崩坍。英格兰中部1500-1650年间冬天的温度比现今低约1.5℃,17世纪最后10年特别冷。瑞士中部的山丘(海拔900m)到5月份还被雪覆盖。阿尔卑斯山冰川扩张,冰舌延伸到2000m的草地。气候的异常寒冷,战争、饥荒和流行病使日尔曼人口从1600万减少到900万。

      小冰期的气候在中国的响应是十分强烈的,是与全球这一降温事件耦合在一起的。台湾高山湖泊于1320年开始出现冷干环境沉积,祁连山敦德冰芯(海拔大于4000m)指示,于1420年开始出现明显的降温,华北平原则于13世纪80年代进入明显的降温期。除了云南、贵州地区降温不明显外,小冰期盛期在全国范围普遍出现低温期,冬季和夏季降温均较明显,降温的幅度一般在1℃左右。

      由于这一时期跨中国明、清两朝,所以在中国也称“明清小冰期”。这次小冰期给中国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如在明代中叶(1500年前后)北方少数民族族频繁入侵,战乱较多,尤其与鞑靼之间更是爆发了多起战争,其中就有“土木堡之变”,而1640-1700年是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这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是也一致的。

 

三、小冰期时期的严寒、干旱导致朝代更迭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对应关系:

  北宋明道二年(1033),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至至顺元年(1330),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1640),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此后陕北连年大旱,流民激增,终于引发大起义,明朝统治也随之而终结。

清乾隆五十年(1785),全国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极小期、强震、全球低温与中国严重干旱和朝代更迭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062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Oort minimum)(1010-1080)和11世纪气候变冷;1100年的潮汐峰值非常低,对应并不明显的麦蒂威密讷极小期(MedievalMinorMinimum)(1150-1200);1264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1270-1350)和13-14世纪冷气候;1425年、1629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Sprer Minimum(14301520)、蒙德极小期(MaunderMinimum)(1620-1710)和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DaltonMinimum(17871843)18世纪的低温期;1974年的潮汐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和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7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5624.html

最近的研究表明,不仅太阳活动具有11年周期,潮汐具有11年和1800年的周期波动,气候变冷周期与潮汐变化周期相一致。火山喷发113388年周期是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11年周期叠加的结果,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得到越来越多研究的证明,而且深海及其边缘的特大地震可以导致气候变冷。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和潮汐作用的叠加导致气候变化,单一因素很难形成气候巨变。

 

表3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1038-1227

变冷

1010-1110

1062



南宋

1115-1234

1127-1279

变暖



沃尔夫

1280-1350

1279-1368

变冷

1165-1360

1264



1368-

变暖



史玻勒

1450-1550

-1644

变冷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1644-

变冷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1911

变冷

1790-1915

1770

21世纪

2007- 



变冷?

1996-   

1974

 

四、下次小冰期的警钟

 

前古典期即玛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主要处于全球末次冰期后的最暖时期。

古典期(约公元250900)玛雅文化进入盛期,处于全球第二次变暖高峰。

后古典期(约10001520)玛雅文化衰亡期逐渐进入变冷和小冰期时期。

现代社会也正在按照这一规律发展:中国朝代更迭也遵从这一规律。

全球变暖不是人类生存的威胁,历史数据表明,气候变冷和干旱不仅导致玛雅文明消失,而且也殃及中华文明经历了数次“亡国亡族”(元灭唐、清灭明)的考验。

人类可以加速全球变暖,但人类无法阻止全球变暖。同样,人类也无法阻止全球变冷。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驱赶人类从沿海城市退居到高山高原,接踵而来的全球变冷又会把人类赶下高山高原而到低地平原寻求温暖。证据表明,恶劣的气候导致玛雅文明的消亡。如果不汲取教训,没有做好准备的人类也难以幸免。

玛雅文明消失是现代社会在下次小冰期之前走向衰亡的警钟:变暖和变冷反复交替,大洪水和大干旱将接踵而来。

任何减排计划都不能阻挡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终止沿海城市的虚假繁荣,在高山和高原建立牢固的生存基地,迎接大洪水导致的历史性灾难,这是科学生存的第一步;在下次小冰期时期做好迎接严寒和干旱的准备,在平原和低地寻求温暖和生存,准备物资和能源,随时准备打造平原地区的第二生存基地。

预防全球变暖时期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大洪水和变冷时期冰川增长导致的大干旱是人类生存的长久战略。

我们刚刚走出2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和14-17世纪的小冰期,离开中生代温暖期已经近亿年,把变暖当成最大风险与地球历史和人类历史相矛盾。

地球不是恒温器,降温1℃是小冰期严寒,上升2℃是全球变暖灾难。万灵之长的人类为什么如此脆弱?难道人类真的只能在3℃温差之内生存?

气候变化的历史是一个冷暖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其一、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其二、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与20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变冷时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3864.html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利用历史文献记载资料重建的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显示,在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上,自我国秦汉以来共经历了4个暖期和3个冷期,即秦汉暖期、魏晋南北朝冷期、隋唐暖期、唐后期至五代冷期、宋元暖期、明清冷期、20世纪暖期。

结合历史与冷、暖期的大致划分,可得出一个规律:当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当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例如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等乱世都出现在冷期。

http://roll.sohu.com/20150321/n410101415.shtml

     “暖则盛,冷则衰”对全球变暖的启示:人类不能与全球变暖为敌。

全球变暖的千秋功罪:使人类摆脱小冰期严寒天气的威胁,全球变暖的功不可没。目前全球气温和海平面高度并未超过6000年来的最高水平,气候模型的模拟与气候历史不符,不足为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564.html

未来的冰期和小冰期仍然需要全球变暖。

科学研究的短视行为往往将人类推入灾难的深渊,把天灾变为人祸。

有研究称,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资料来源:Richard A. Kerr. End of theSunspot Cycle? 2011-6-14, Follow ScienceNOW onFacebook and Twitter.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6/end-of-the-sunspot-cycle.html

关注下一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404.html

 

主要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95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13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4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639.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与4月30日-5月5日潮汐组合对应:5月2日早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与4月30日-5月5日潮汐组合对应:5月2日午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5 尤明庆 周少祥 杨文祥 周忠浩 孔玲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