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冠状病毒的季节性特征:紫外线季节性变化和臭氧洞的漏能效应

已有 3871 次阅读 2022-4-4 12:11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冠状病毒的季节性特征:紫外线季节性变化和臭氧洞的漏能效应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根据地球轨道周期,臭氧洞应该周期性地在南北两极轮流出现特别是,由于没有达到臭氧洞低浓度的标准,臭氧洞没有出现,但是北极臭氧稀薄区在3月和南极臭氧稀薄区在9月也会周期存在,从而形成每年3月和9月两极地区的臭氧稀薄区变化周期。这是冠状病毒季节性爆发的原因。每年3月和9月的臭氧洞漏能效应,相当于大自然对地球的两次大规模消杀病毒过程,对冠状病毒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不可忽视。

      曾有文章指出,无论是流感还是新冠病毒,其实都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是病毒异常活跃的时期。虽然之前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及进入夏季后病毒一定程度被抑制后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只要新冠病毒一天没有彻底消灭,它都会像流感病毒一样在秋冬季节卷土重来。

https://new.qq.com/rain/a/20201122A0DTY500

       早在2020年2月,我们就指出:

      新冠病毒或有“季节性”,下个冬季可能死灰复燃。理论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0418.html

       南北极臭氧洞是新冠病毒季节性发生的重要原因

       新冠病毒季节性波动的原因不仅在于气候冷暖季节性变化和紫外线多寡季节性变化,南北极臭氧洞漏能效应是重要原因。 

1显示,南极臭氧洞面积最大的前8名都受到较强太阳风暴作用,其中2003年最强烈,2006年、2015年、1998年、2008年和2011年次之。 

臭氧洞、太阳活动、异常寒流、月亮赤纬角极值、最热年、臭氧洞、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比 

序号

年份

臭氧洞面积

(百万平方公里)

太阳活动或太阳黑子缺席   最热年

厄尔尼诺或

拉尼娜

异常寒流或月亮赤纬角极值

1

2006

26.6

12月太阳耀斑

厄尔尼诺

南极寒流

极大值

2

1998

25.9

最热年 4-5月太阳风暴

最强厄尔尼诺转拉尼娜

长江大洪水

3

2003

25.8

11月最强太阳风暴

弱厄尔尼诺


4

2015

25.6

峰值0缺席

最热年 3月太阳风暴

最强厄尔尼诺

极小值

5

2008

25.2

谷值268缺席12月磁气圈破洞

拉尼娜

中国雨雪冰冻灾害

6

2001

25

4月太阳耀斑和CME

拉尼娜


7

2000

24.8

峰值 4月太阳磁暴

拉尼娜


8

2011

24.7

峰值2缺席2月太阳风暴

拉尼娜


9

2005

24.4

最热年

拉尼娜

极大值

10

1993

24.2


弱厄尔尼诺


11

1994

23.6


弱厄尔尼诺


12

2020

23.5

谷值

拉尼娜


13

1999

23.3


拉尼娜


14

2018

22.9

221缺席3月地磁风暴

弱拉尼娜


15

1996

22.8

谷值

弱拉尼娜

极小值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1473.html 

       臭氧洞的存在和扩大与地球公转轨道有关 

       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秋分(922-24日)到冬至(1221-23日),南极的极昼使太阳辐射对南极最强,产生南极的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春分(320-22日)到夏至(621-22日,北极的极昼使太阳对北极辐射最强,易产生北极的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其中,2010年冰岛火山的异常喷发规模最大,火山灰集中在北极,降温和破坏臭氧的作用值得关注。由于地球近日点在13日或4日,远日点在72日或3日,这是南极比北极更容易出现臭氧洞的原因,也是臭氧洞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臭氧洞应该周期性地在南北两极轮流出现特别是,由于没有达到臭氧洞低浓度的标准,臭氧洞没有出现,但是北极臭氧稀薄区在3月和南极臭氧稀薄区在9月也会周期存在,从而形成每年3月和9月两极地区的臭氧稀薄区变化周期。这是冠状病毒季节性爆发的原因。

每年3月和9月的臭氧洞漏能效应,相当于大自然对地球的两次大规模消杀病毒过程,对冠状病毒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不可忽视。

      事实上,地球南北极都出现过臭氧洞,证实了我们的理论。彗星的轨道是一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受太阳风压力作用,在近日点彗尾最长,在远日点彗尾最短。同样,地球轨道也是一个椭圆,在近日点气尾最长,在远日点气尾最短。这是南极臭氧洞比北极臭氧洞面积大,存在时间长的原因(见图1)。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形成臭氧洞和气尾.png 

 1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背光流动形成两极地区极昼时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和极夜时气尾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本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57km;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2000年)分别缩短了7644km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3501

      这是2020年地球南北极都出罕见臭氧洞的天文原因。太阳风压缩大气层,背光方向形成气尾,向光方向形成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这是大气异常流动的结果。南极大陆沿海强烈的海洋西风漂流增强南极大气涡旋,增加南极臭氧洞的扩大。    

       两极臭氧洞首先是自然的产物。极夜和极昼的交替,极涡和低温条件,火山灰向极地的集中,臭氧洞在南北两极的轮换,都是自然规律运作的结果,远非人力所能控制。北半球大陆集中,人口稠密,如果《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努力只是将臭氧洞从南极迁移到北极,这项成功究竟是福音还是灾难?

臭氧洞漏能效应地磁层漏能效应 

我们在1999年撰文提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地磁层和臭氧层阻隔的9%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

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大约占太阳辐射光谱总能量的9%.804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γ射线和X射线被N2O2/O3所吸收,1555km高度的臭氧层,99%的紫外线被O3所吸收.即在地球磁层、大气层和臭氧层被破坏的时候,到达生物圈的太阳辐射能将增大9%,造成地表温度的大幅度波动.与此同时,到达地表的γ射线、X射线和过量紫外线将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这就是臭氧洞漏能效应.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DW199910001191.htm

https://www.doc88.com/p-4317663607230.html

https://www.docin.com/p-344676587.html

2022319地球两极正在经历异常的极端高温的条件:20209月南极出现臭氧洞(面积排序12位),20203月北极出现最大臭氧洞。与此同时,大量太阳风带来的高能粒子通过臭氧洞进入地球两极,杀灭新冠病毒,抑制了性冠疫情的发展,形成疫情的季节性波动,对应3-4月和9-11月疫情低谷期。

2020年两极臭氧洞阻碍了新冠病毒疫情的发展 

20203-5月北极出现臭氧洞,20209-12月南极出现臭氧洞。全球疫情爆发低谷在20203-5月和9-12月,臭氧洞扩大导致更多太阳高能粒子进入两极,有利于对病毒的消杀。

相关数据 

全球疫情动态「2020410日」:全球病例数突破162 欧美疫情曲线见顶态势显著 

2020-04-11 00:03

(全球疫情概览,来源: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从主要国家新增病例趋势来看,除了美国仍处于头部外,欧洲国家的增长曲线均呈现见顶回落的态势。

疫情动态

疫情动态:20201-4月欧美新冠疫情

https://www.sohu.com/a/387042008_222256 

印度2020-2022年新冠疫情曲线.png 

印度2020-2021年新冠疫情曲线.png

图1 印度2020-2021年新冠疫情

2020-2022年美国新冠疫情曲线.jpeg

图2  美国2020-2021年新冠疫情曲线

俄罗斯2020-2022年新冠疫情.png

图3  俄罗斯2020-2021年新冠疫情

 全球每日新增新冠变化曲线.jpg 

图4. 全球2020-2021年疫情曲线

      图3. 全球2020-2021年疫情曲线应显示了疫情的季节性波动,但季节性的南北半球差别干扰了这一变化。图1-3的印度、美国和俄罗斯曲线显示出疫情的季节性波动。2020年1月至4月10日,从主要国家新增病例趋势来看,除了美国仍处于头部外,欧洲国家的增长曲线均呈现见顶回落的态势,表现出2020年3-4月北极臭氧洞对欧洲疫情的抑制作用。

2  世界历次流行亚型、臭氧洞和太阳风暴记录统计表 

 

  

   

首发地区

拉马德雷

太阳风暴

 臭氧洞

1510

英国流感

英国




1580#

美洲土著流感

美洲


1582


1675

1733

流感

流感





1742

-1743

东欧流感

东欧




1837

欧洲流感

柏林,西班牙


1859


1889#

-1894

俄罗斯流感

俄罗斯

冷位相



1890#

EI

英格兰

冷位相        



1900#

EI

 

冷位相      



1918#

西班牙流感

美国

冷位相

1921


1957#

亚洲流感

中国贵州

冷位相

1958






1967


1968#

香港流感

中国香港

冷位相

1972






1975


1977

俄罗斯流感

俄罗斯

冷暖边界

1989


1997

Al

中国香港

暖位相


1997*






1998

1999

 Al

中国

暖位相


1999






2000






2001

2002*

非典型肺炎

中国

冷位相

2003

2003

2004

Al

越南

冷位相


2005






2006






2008

2009#

甲型流感

墨西哥

冷位相

2010-2011

2011

2011*

2012#

中东呼吸综合征       

沙特阿拉伯

冷位相

2012-2014

2015

2016#

中东呼吸综合征

韩国

冷位相

2017

2018

2019#

新型冠状病毒


 冷位相

2021

2020*

2020

注:#为全球大流行,*为北极臭氧洞年份。      

相关博文    

新冠病毒或有“季节性”,下个冬季可能死灰复燃:相同的预测

已有 2099 次阅读 2020-2-26 06:3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新冠肺炎, 高温, 紫外线, 季节性流行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

      参考消息网2月10日报道外媒称,一些流行病学家认为,新冠病毒可能不会消失,新冠肺炎存在反复流行的可能性。
      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2月8日报道,一些流行病学家相信,采取隔离和限制出行的措施后,疫情将得到控制,新冠病毒也会随之被消灭,正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那样。
      报道称,炎热和潮湿的月份并非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的高发期,因为它们不能忍受上述条件。因此,冬季后夏天的到来以及国际社会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扩散所做的努力可能将使感染人数降至接近于零。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结束,它可能会像流感一样每年都卷土重来。

http://cbeiji.com/shownews.php?id=77415&fid=2

      科学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是“季节性的”,随着未来几个月天气变暖,病毒可能会暂时消失,但到等到了更冷的月份极有可能再次出现。  

https://xw.qq.com/cmsid/20200224A0H06Q00?pgv_ref=sogousm&ADTAG=sogousm

      2020年2月4日以来的 研究表明,我国的冬季为前一年12月到次年2月,是一年中紫外线最低值时期;在美国较冷的秋季,冬季和春季出现流感高峰,从10 月到次年 5 月,避开了紫外线夏季高峰。这说明,流感高峰与低温和紫外线低值有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9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031.html

       SARS事件从2002年12月5日或6日开始至2003年7月13日,共历时约8个月。即爆发于紫外线冬季低值,消失于紫外线夏季高值。疫情发展速度快。

       中东呼吸综合症发现于2012年冬季,疫情高峰在2014年3-5月春季,在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迅速消失。疫情发展速度慢。

       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发展迅猛,趋势近似于SARS事件。

       根据紫外线控制病毒发展的理论,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始于2019年12月,处于紫外线一年中的最低值时期(冬季低值),预计2-3月(冬春之交)将出现拐点,4-5月(春季紫外线增强)出现峰值,5-6月(春夏之交)再次出现拐点,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出现第一波谷值。第二波峰值是否出现,取决于调控力度。

       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时期是结束疫情的最佳时期。

       目前北半球处于冬季,疫情在中纬度地区快速发展(如,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在低纬度地区受到抑制(如,印度尼西亚,印度)。在南半球也受到抑制(如,澳大利亚)。

       必须防范南半球冬季(6-8月)疫情爆发的可能。

       流感病毒为什么爆发于冬季?

   

图1 一年中紫外线量的变化(把7月的量作为1000来计算的相对值)

      我国的冬季为前一年12月到次年2月,是一年中紫外线最低值时期;在美国较冷的秋季,冬季和春季出现流感高峰,从10 月到次年 5 月,避开了紫外线夏季高峰。这说明,流感高峰与低温和紫外线低值有关。

      SARS事件开始于冬季高峰在春季

      SARS事件从2002年12月5日或6日开始至2003年7月13日,共历时约8个月。即爆发于紫外线冬季低值,消失于紫外线夏季高值。 

   

图2  SARS2003年死亡率统计:5月进入峰值

      中东呼吸综合症爆发于冬季高潮在春季

 

  图3 MERS病例发病数时间分布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13952

      根据图3,中东呼吸综合症发现于2012年冬季,疫情高峰在2014年3-5月春季,在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迅速消失。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2019-2020年冬季无黑子期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2019-2020年冬季紫外线谷值时期,又恰逢太阳黑子低值年,这是此次疫情异常凶猛的原因。由于太阳黑子最低值已经过去,根据前两次疫情的统计规律,估计在春季疫情将进入高峰,夏季消失,秋冬季是否复出,取决于中国的调控力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9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031.html

       太阳辐射对流感病毒的影响

      我们在2009年6月25日指出,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旧病毒复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增强,辐射出的紫外线增加,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病毒产生)。这是流感大流行一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的原因。由于在太阳黑子峰年爆发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病毒基因变异,所以强度大,危害重,如1918-1919年、1957-1958年和1968-1969年;由于太阳黑子谷年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旧病毒复发,所以强度小,危害轻,如1900年和1977年。这是后两次流感大流行被人们忽略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0114.html

      根据相关条件,2002年SARS发生在太阳黑子峰值,所以强度大。2020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发生在太阳黑子谷年,其强度相应变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5677.html

       新型冠状病毒在最适宜地方和时间出现,在防范最薄弱的地方聚集爆发,在有利条件消失后自行消失。其最大特征是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变化:浓度小时人体免疫可阻止感染;超过临界点将有少数弱体质人群被感染;高浓度将形成大规模流行,浓度降低将出现拐点,最后直至自动消失(见图1-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5691.html

       SARS事件、中东呼吸综合症和新冠肺炎都发生在冬季,春季达到高潮,消失在夏季。图1-3具有相同的时间规律。新冠肺炎在夏季消失,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我们的研究结论正在得到流行病专家的认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0418.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9569.html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85-89

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中文版), 1999, 5):58~59

杨学祥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9):1170~1171

杨学祥陈殿友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陈殿友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J. Geosci. Res. NEAsia, 1999, 2 (2): 121~133

杨学祥臭氧洞与厄尔尼诺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10):1301~1303

杨学祥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9, 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1999, 191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流体运移动力与自然灾害同上, 326

陈殿友杨学祥宋秀环地球轨道效应与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同上, 256.*

杨学祥陈殿友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大气圈差异旋转及其对臭氧层的影响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2):199~201

杨学祥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3):370~371

杨学祥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5):615~617

杨学祥,张启文,陈震.预测中国巨灾的综合效应 .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3.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58.Yang Xxuexiang, Zhang Qiwen, Chen Zhen. Integrating Effect for Chinese Greatest Disaster Forecast. In: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Annual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2003.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3.358.

杨学祥. 预测重大灾害的天文学方法与能量放大器.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1.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327.Astronomical Methods for Prediction of Great Disasters and Amplifiers of Energy   

相关文献

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

杨学祥  

【摘要】: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大约占太阳辐射光谱总能量的9%.804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γ射线和X射线被N2O2/O3所吸收,1555km高度的臭氧层,99%的紫外线被O3所吸收.即在地球磁层、大气层和臭氧层被破坏的时候,到达生物圈的太阳辐射能将增大9%,造成地表温度的大幅度波动.与此同时,到达地表的γ射线、X射线和过量紫外线将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这就是臭氧洞漏能效应.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DW199910001191.htm

      全文:

https://www.doc88.com/p-4317663607230.html

https://www.docin.com/p-344676587.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172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450.html

上一篇:菲律宾棉兰老岛附近海域发生两次5级地震:关注2022年4月1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与4月1日潮汐组合对应:2022年4月4日午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周少祥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