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对应南极海冰和臭氧洞扩大时期

已有 2948 次阅读 2022-3-30 08:5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对应南极海冰和臭氧洞扩大时期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2000-2035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22-2035年进入其后十年阶段。规律表明,本阶段南极海冰面积将逐渐达到新的高峰,臭氧洞也会进入新的峰值。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5-2026年为太阳黑子峰值时期,2003-2026年是下次太阳风暴多发时期。多种因素叠加,极端灾害频发可能性不可忽视。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NASA)周一发表研究报告,称南极洲海冰面积在2014年创下40年新高,到2017年一路缩水至40年新低。过去4年消失的海冰面积已追上北冰洋过去34年内失去的海冰面积。锐减原因仍不清楚,但恐怕会影响极地的生态系统。

2015年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排序在1993-202028年中为第4名,臭氧洞的面积达到25.6百万平方公里,根据臭氧洞漏能效应,大量高能太阳粒子通过臭氧洞进入南极,导致南极海冰融化在2017年达到40年来最大值。

2018年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排序在1993-2020年28年中为第14名,臭氧洞的面积达到22.9百万平方公里,进一步导致20195月和6月的水平是有史以来南极海冰面积的最低水平,超过了2017年。

我们在1999年提出的臭氧洞漏能效应被实践证实。根据拉马德雷周期,2022-2035年南极海冰面积将逐渐增大,并达到新的峰值。

 

拉马德雷现象的周期规律

 

近十年研究发现,厄尔尼诺(El Nino)和拉尼娜(La Nina)的发生与更大时间尺度的“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缩写为PDO,亦称为拉马德雷现象)密切相关。

      PDO是近年来揭示的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它是叠加在长期气候趋势变化上的一种扰动,直接造成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影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 South Oscillation,缩写为ENSO)事件的频率和强度。1976-1977年北太平洋出现了一次显著的气候年代际突变现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人们才开始对引起这种现象原因予以关注。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PDO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偏暖或偏冷现象。“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平均周期为55年左右。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

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

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90年代后期为“暖位相”

第三周期的“冷位相”为20002035年之间。 

哥斯达黎加气象协会气象分析预报部主任加沃纳·斯托茨指出,据最新气象卫星云图预测,从 2000 年开始,“拉马德雷”正在进入“冷位相”阶段,这将使“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加剧,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拉马德雷”现象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气象海洋学家的密切关注,他们正在加紧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并密切跟踪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20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606.html 

一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的必然到来。我们在626日将表2中的未知事件改为欧盟解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68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68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71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7232.html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91年苏联解体


欧盟解体?

关键时间

1913

30年代大萧条


70年代石油危机

2013

20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1914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10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2013年与1913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已经进入倒计时:2016-2017年很危险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89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72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9873.html 

 

全球8.5级以上特大地震的拉马德雷周期

 

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

事实上,我们早在2005年就发现了这一重要规律,并在20052006200720082011年先后发表文章,阐述了全球大于等于8.5级地震的拉马德雷周期及其形成机制,并对今后发展趋势作了长期预测。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4-2018年为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在2005年和2008年就做出了准确的预测。

 

2  1890年以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30

66

0

2

2000-2030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363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855.html

 

全球流感大流行的拉马德雷周期

 

我们早在2006年就发现拉马德雷与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对应关系。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12]1900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见表3)。

我们在2007年预测,2007-2008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5-2007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如果2007年是太阳黑子谷年m2006-200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08年则是m+1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2000-2030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2008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2006-2008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2007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2007-2008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3-4]

事实上,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7年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比原来预测晚一年)和中国严重低温冷害年,2009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世界流感爆发(比原来预测晚一年),这表明世界流感爆发的6大统计特征具有可重复性。

 

3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低温、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1890-1924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1947-1976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2000-2030

拉马德雷PDO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低温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25.4, 13.1

26.7, 12.1

57.1, 103.9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4.4,38,141.7

93.8, 105.9

15.5, 12.6

2007

2016-2017?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1954-1956

1964-1966

1975-1976

4.4,38,141.7

10.2,15.1,47

15.5,12.6

2007

2016-2017?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6.8, 6.3

12.1, 9.5

80.6, 63.6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190.2,184.8

105.9,105.5

12.6,27.5

2009

2015

2018

太阳黑子

1889谷年

1901谷年

1917峰年

6.3

2.7

103.9

1957峰年

1968峰年

1976谷年

190.2

105.9

12.6

2008谷年

2013峰年

2020谷年?

东北冷夏年o和低温冷害年*

1888o

1902o

1918o

6.8

5.0

80.6

1957o*

1969o*

1976o*

190.2

105.5

12.6

2008

2016

2018?

世界流感爆发年

 

1890

1900

1918-1919

7.1

9.5

80.6, 63.6

1957-1958

1968-1969

1977

190.2,184.8

105.9,105.5

27.5

2009

2016

2019

 

根据预测,2016-2017年将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低温冻害,2018-2019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2020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18-2020年具备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本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5231.html

事实上,流感大流行具有6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周期和11年太阳黑子周期。其特点是,流感爆发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还存在11年周期(见表3)。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不存在流感大流行。

 

病毒爆发的拉马德雷周期

 

自从埃博拉于1976年首次在前扎伊尔和苏丹暴发以来,并不是规律地每年出现,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与人类感染相关的四种埃博拉病毒以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出现频率最高,苏丹埃博拉病毒次之;只有1976同时出现了扎伊尔和苏丹埃博拉病毒的暴发,2007年同时出现了苏丹和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的暴发,2012年同时出现了苏丹和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的暴发。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在1978-19931997-2000200420062009-2012年没有暴发流行;苏丹埃博拉病毒在1977-19781980-19992001-20032005-20102013-2014年没有暴发流行的报道;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只是零星出现,只在2007年和2012年有过两次暴发流行的报道;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只有在1994年有过个案报道。对于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和苏丹埃博拉病毒暴发的静息期现象,与其他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的静息期类似。

  鼠疫在自然疫源地中,也常常有类似的静息期的现象,至今也仍是个谜。对于埃博拉病毒的静息期,流行病学家开展了大量艰苦的调查工作,曾经在多个地区调查了大量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床虱、臭虫、蚊子、蜱虫和蝙蝠等。科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包括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什么?节肢动物是否可以传播该病毒?病毒在静息期内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埃博拉病毒是否有中间宿主(如像禽流感病毒一样在猪或家禽中扩增后传播给人类)?

  

1  埃博拉病毒病暴发的静息现象:拉马德雷暖位相静息期

图中黑色代表某个病毒所致的暴发,白色表示当年没有暴发流行

 

埃博拉病毒病从流行病学角度讲,存在着如图1所示的“捉迷藏”现象,但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否病毒本身在自然生活史中受到某种媒介或宿主的限制因素,是否存在着病毒与可能的宿主、媒介以及其他动物的相互作用,是否存在病毒地理分布的特征,是否存在病毒与气候、生态密切相关的因素等,都是围绕这种静息期现象的重要问题,揭开上述之谜,有利于我们对埃博拉病毒病的预警和防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865966.html

 

     埃博拉病毒的爆发与ENSO循环密切相关

 

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紧密相关。其中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在拉尼娜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减弱。厄尔尼诺期间的情况正好相反。鉴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ENSO(音“恩索”)。这种全球尺度的气候振荡被称为ENSO循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则是ENSO循环过程中冷暖两种不同位相异常状态。因此厄尔尼诺也称ENSO暖事件,拉尼娜也称ENSO冷事件。

http://www.tianqi.com/baike/xunhuan.html

埃博拉病毒爆发与ENSO循环密切相关,埃博拉病毒在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附近易于爆发,如,1976(厄尔尼诺年)、1995-1996(拉尼娜年)、2007-2008年(拉尼娜与厄尔尼诺转换年);2000(拉尼娜年)、2011-2012(拉尼娜年)、2014年(即将爆发的厄尔尼诺年)(见图1)。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引发的气象异常事件,如低温冻害、忽冷忽热、干旱暴雨等气象极端灾害是病毒活跃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减弱抵抗力的恶劣条件,与流感爆发条件大致相同。



2 ENSO、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爆发有六大特征:

 

其一、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极值年及其附近易于爆发,如,太阳黑子极小值的197619962008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197920002014年(见图2)。

其二、埃博拉病毒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强烈爆发(见图2)。

其三、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特别活跃。2014年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与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

其四、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极小值时活跃(1996),极大值时相对不活跃(1979);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极大值时活跃(20002014),极小值时相对不活跃(2008)(见图2)。

其五、埃博拉病毒爆发持续一年,次年迅速消失或强度明显降低(见图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377.html

其六、埃博拉病毒爆发与ENSO循环密切相关,埃博拉病毒在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附近易于爆发。

世界气象组织最近宣称,厄尔尼诺可能在12月形成。

关注2014年即将形成厄尔尼诺及其敲响的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0025.html

 

埃博拉病毒在拉马德雷暖位相静息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爆发

 


3 1976-2014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间分布:1980-1994年之间无爆发(网上资料)

 

根据图2-3,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一、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经历了连续14年的最长间断期,其它时间爆发强度也不大,处于相对平稳期;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爆发连续间断期不超过3年,爆发强度成倍增长,处于相对活跃期。

二、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太阳黑子极值有对应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与1995-1996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与2000-2003年、2014年的太阳黑子极大值对应,与2007-2008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

如果上述统计规律成立,那么,下列结论值得观测验证:

其一、2014-2030年是后续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将继续猛烈爆发;

其二、按照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近期有延长趋势),201820252029年附近的太阳黑子极值将会有最强的埃博拉病毒爆发。

统计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娜、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8972.html

2000年以来,20042005200720102011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已经发生了6次;2009年爆发了甲型流感;200620072008200920102012年低温冻害频繁发生;这些都是在194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没有发生过的极端事件。

日益猖獗的埃博拉病毒也将列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之中。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906/15/12286027_407439686.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478.html

 

流感毒病暴发的静息现象及原因

 

禽流感发生的时间规律是,禽流感爆发成群发状态,两次群发期之间相隔30-40年,群发期内大约每隔10年爆发一次。自1888年以来,已发生两次群发时期,目前面临第三次群发[1]。禽流感爆发的双重周期受多种因素控制。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2]。我们发现,禽流感爆发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禽流感感染人类的事件只是零星发生。

第一次群发期有三次禽流感爆发:1889-1890年、1899-1900年和1918-1919年,处于1890-1924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第二次群发期也有三次禽流感爆发:1957-19581968-19691977年,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禽流感群发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间间隔30年左右的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1918年到1957年相隔39年,这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周期变化大致相当。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全球气候低温期,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全球气候温暖期。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在56摄氏度下加热30分钟、60摄氏度下加热10分钟,65—70摄氏度下加热数分钟,流感病毒即丧失活性。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也可灭活该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紫外线直射可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1]

由此看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低温是禽流感群发在其中的主要原因。这也是自1977年以来,禽流感没有爆发的原因。因此,禽流感的群发周期为准60年的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变周期。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全球又面临禽流感的群发时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世界性爆发不仅与太阳黑子有关,而且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拉尼娜年、厄尔尼诺年、低温冷害年和太阳黑子极值年都有关。流感爆发年有以下5大特征: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当年或前后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5]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6]),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m+1年或M+1年。禽流感在拉尼娜年孕育,在厄尔尼诺年爆发[2-4]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9-13年,平均为11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共有6次。这是群发期内禽流感爆发的最多次数。由谷年m到峰年M4年,由峰年M到谷年m7年。前者时间较短,没有给禽流感病毒充分的演化突变时间(见下段文字中的原因),所以,禽流感只能发生在MMmm,或Mm,间隔713年。这是禽流感群发期内每隔10年爆发一次的原因。

禽流感一定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前两年要发生拉尼娜事件,当年或前后一年要发生严重的低温冷害(如,1957年,1969年,1976年),这些条件也起到严格的限制作用[1]

禽流感爆发的约十年周期是可间断的,尽管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禽流感爆发近似符合10年周期,但在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1889-1890年、1899-1900年、1918-1919年禽流感爆发却不完全符合于10年的周期。后两次相隔时间为18[78]。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到不同因素对禽流感爆发的控制作用。

 

表4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杨冬红,杨学祥) 

    

1890-1924

1925-

1946

1947-1976

1977-

1999

2000

-2030

拉马德雷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流感大流行周期

 爆发期

间歇期

爆发期

间歇期

爆发期

亚周期及相关条件

第一亚周期

(1888)-1889


1957-1958


2009

2012?

第二亚周期

1899-1900


1968-1969


2019

2023

第三亚周期

1918-1919


(1976)-1977


2030

2034?

太阳黑子

1889谷年

1901谷年

1917峰年


1957峰年

1968峰年

1976谷年


2008?

2012?

2019?

东北冷夏年o和低温冷害年*

1888o

1902o

1918o


1957o*

1969o*

1976o*


2008?

2012?

201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0426.html 

 

潮汐的拉马德雷周期

 

我们早在2007年通过计算发现,潮汐有1.12.25.51122年周期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的2.25.51122年周期相对应,与太阳活动的1122年周期相对应。

月亮近点周期27.55天,朔望周期29.53天,月亮视赤纬角变化周期为27.3天。计算表明,通过两两叠加,潮汐有1.03031.11452.05382.06062.20142.20872.228918.6年的基本周期。由此衍生的周期有3.13.344.14.95.55.5799.29.39.59.99.98101111.13718.6、、19.962222.32729.95303344545555.755.8607790110179.6182.4186200205220年,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性。表1中,有关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75项,与潮汐周期相同的有66项,占88%,表明潮汐是影响气候现象循环的重要因素。

拉马德雷冷暖位相51-56a周期变化是一个多周期复合的产物,所以表现强烈。近点月与月亮视赤纬角合成周期50倍为51.51a;月亮视赤纬角与朔望月合成周期50倍为55.22a;交点月与月亮视赤纬角合成周期50倍为50.88a;近点月与交点月合成周期25倍为51.35a;交点月与朔望月合成周期25倍为55.04a;近点月与朔望月合成周期25倍为55.72a;月亮赤纬角周期18.6年的3倍为55.8a;日食和月食的沙洛周期18a3倍为54a。所以,51-56a周期是多周期合成,形成一个强烈的共振周期。潮汐1122年周期与太阳黑子1122年周期的共振效应(55年)也有强烈的表现。

 

5  太平洋十年涛动51-56年准周期

 

         合成周期名称

   周期年数

   倍数

  倍数周期

近点月与月亮视赤纬角合成周期

交点月与月亮视赤纬角合成周期

近点月与交点月合成周期

月亮赤纬角与日月大潮合成周期

交点月与朔望月合成周期

近点月与朔望月合成周期

日食和月食的沙罗周期

2.0538年与2.2014年合成值的2

2.0538年与2.2087年合成值的2

2.0606年与2.2014年合成值的2

月亮赤纬角周期

潮汐合成周期

太阳黑子周期

1.0303a

1.0176a

2.0538a

1.1043a

2.2014a

2.2289a

18a

9a

9a

9a

18.6a

11a

11a

50

50

25

50

25

25

3

6

6

6

3

5

5

51.515a

50.88a

51.345a

55.215a

55.035a

55.723a

54a

54a

54a

54a

55.8a

55a

55a

 

     南极海冰的拉马德雷周期 

 

根据1973年到1993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70年代中上期是南极海冰的多冰年代,自中后期直到80年代中后期是少冰年代,就平均而言,南极地区从1973年到1989年,海冰范围有一个约0.16纬度/10年的减少趋势,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1973年以来南极海冰总体平均仍为微弱的减少趋势。其中,别林斯高晋海和南极半岛两侧海域海冰面积峰值在1977~1978年以后,直到1994年都是少冰时期,只在1987年前后海冰有短暂的少量增多(见图4)[2]。显然,环南极大陆(特别是德雷克海峡)海冰从70年代以后减少与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与地球气候变动历史相一致。


105km2

 



 4 南极大陆海冰净冰面积指数历年月平均距平累计变化趋势[1](据周秀骥等,1996

 

从图4中可以看到,东南太平洋海冰和南极半岛海冰变化在1973~19945月期间是一个大的单峰期(对应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最高峰期在19803月,比其它地区滞后4~5年,最低谷值在19945月,比其它三个区滞后6~7[2]。以此速度计算,南极半岛海冰将在2000年以后开始增加[3]2014年南极海冰结冰量创40年新高,验证了我们的推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1293.html

西南太平洋海冰和全南极海冰的峰值在1977年,对应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的开始年份,表现出海冰面积逐渐减少的趋势,而1973-1977年海冰面积增长达峰对应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海冰逐渐增加趋势也很明显。特别是2014创下40年新高。

近年来,全球暖化的问题一直沸沸扬扬。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都被视为海平面上升的关键因素。这里的冰盖说是宏观方面,指连续覆盖5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冰川。层级如下:冰盖-冰帽冰原冰川冰架海冰。日前有研究指出,南极洲海冰面积从2014以来急减,突然从历史最高点跌至历史最低点,令科学家困惑不已。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NASA)周一发表研究报告,称南极洲海冰面积在2014年创下40年新高,到2017年一路缩水至40年新低。过去4年消失的海冰面积已追上北冰洋过去34年内失去的海冰面积。锐减原因仍不清楚,但恐怕会影响极地的生态系统。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研究报告显示,团队通过NASA和军方卫星的微波测量,建立至今关于海冰覆盖面积(不含厚度)的最精确描绘。数据显示,在19792014年间,南极洲海冰面积一直在扩大。2014年海冰平均为490万平方英里(1270万平方公里),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

但到2017年,南极洲海冰的面积锐减到410万平方英里(1060万平方公里),短短3年间,缩减了210万平方公里。虽然海冰在2018年略有增加,但仍然是自1979年以来的第二低。而到了今年5月和6月的水平是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超过了2017年。

负责研究的NASA女科学家Clarie Parkinson表示:海冰对地球气候极其重要,能反射70%的太阳光,但海冰的消失会令海水温度上升,导致全球暖化更严重,恐影响极地生态,包括企鹅、鲸鱼等海洋动物和植物。

https://www.360kuai.com/pc/91dc46549a2d17334?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98727.html 

2015年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排序在1993-2020年28年中为第4名,臭氧洞的面积达到25.6百万平方公里,根据臭氧洞漏能效应,大量高能太阳粒子通过臭氧洞进入南极,导致南极海冰融化在2017年达到最大值。

2018年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排序在1993-2020年28年中为第14名,臭氧洞的面积达到22.9百万平方公里,导致2019年5月和6月的水平是有史以来南极海冰面积的最低水平,超过了2017年。

我们在1999年提出的臭氧洞漏能效应被实践证实。根据拉马德雷周期,2022-2035年南极海冰面积将逐渐增大,并达到新的峰值。

 

6  1999-2012年南极海冰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

 

  

9月的平均程度

(百万平方公里)

2月平均范围

(百万平方公里)

南极臭氧洞面积

(百万平方公里)

气象事件

1979–2000 mean

18.7

2.9



1999/2000

19.0

2.8

23.3

拉尼娜

2000/2001

19.1

3.7

24.8

拉尼娜

2001/2002

18.4

2.9

25

厄尔尼诺

2002/2003

18.2

3.9


厄尔尼诺

2003/2004

18.6

3.6

25.8

厄尔尼诺

2004/2005

19.1

2.9



2005/2006

19.1

2.7

24.4 


2006/2007

19.4

2.9

26.6

厄尔尼诺

2007/2008

19.3

3.9


拉尼娜

2008/2009

18.5

2.9

25.2

厄尔尼诺

2009/2010

19.2

3.2


拉尼娜

2010/2011

19.2

2.5


拉尼娜

2011/2012

18.9

3.5

24.7

拉尼娜

2012/2013

19.44



拉尼娜

2013/2014

19.50



拉尼娜

2014/2015

20.11


25.6

厄尔尼诺

: 2014年海冰平均为490万平方英里(1270万平方公里),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64c19e0101ihif.html

http://weather.news.qq.com/a/20140109/012127.htm

http://roll.sohu.com/20140718/n402426913.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19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5043.html

6显示,2015年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排序在1993-2020年28年中为第4名,臭氧洞的面积达到25.6百万平方公里,根据臭氧洞漏能效应,大量高能太阳粒子通过臭氧洞进入南极,导致南极海冰融化在2017年达到最大值。

2018年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排序在1993-2020年28年中为第14名,臭氧洞的面积达到22.9百万平方公里,进一步导致2019年5月和6月的水平是有史以来南极海冰面积的最低水平,超过了2017年。

我们在1999年提出的臭氧洞漏能效应被实践证实。根据拉马德雷周期,2022-2035年南极海冰面积将逐渐增大,并达到新的峰值。

 

7 臭氧洞、太阳活动、异常寒流、月亮赤纬角极值、最热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比 

 

序号

年份

臭氧洞面积

(百万平方公里)

太阳活动或太阳黑子缺席 最热年

厄尔尼诺或

拉尼娜

异常寒流或月亮赤纬角极值

1

2006

26.6

12月太阳耀斑

厄尔尼诺

南极寒流

极大值

2

1998

25.9

最热年 4-5月太阳风暴

最强厄尔尼诺转拉尼娜

长江大洪水

3

2003

25.8

11月最强太阳风暴

弱厄尔尼诺


4

2015

25.6

峰值0缺席

最热年 3月太阳风暴

最强厄尔尼诺

极小值

5

2008

25.2

谷值268缺席 12月磁气圈破洞

拉尼娜

中国雨雪冰冻灾害

6

2001

25

4月太阳耀斑和CME

拉尼娜


7

2000

24.8

峰值 4月太阳磁暴

拉尼娜


8

2011

24.7

峰值2缺席2月太阳风暴

拉尼娜


9

2005

24.4

最热年

拉尼娜

极大值

10

1993

24.2


弱厄尔尼诺


11

1994

23.6


弱厄尔尼诺


12

2020

23.5

谷值

拉尼娜


13

1999

23.3


拉尼娜


14

2018

22.9

221缺席3月地磁风暴

弱拉尼娜


15

1996

22.8

谷值

弱拉尼娜

极小值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1473.html

 

结论

 

2000-2035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22-2035年进入其后十年阶段。规律表明,本阶段南极海冰面积将逐渐达到新的高峰,臭氧洞也会进入新的峰值。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5-2026年为太阳黑子峰值时期,2003-2026年是下次太阳风暴多发时期。多种因素叠加,极端灾害频发可能性不可忽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632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NASA)周一发表研究报告,称南极洲海冰面积在2014年创下40年新高,到2017年一路缩水至40年新低。过去4年消失的海冰面积已追上北冰洋过去34年内失去的海冰面积。锐减原因仍不清楚,但恐怕会影响极地的生态系统。

2015年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排序在1993-2020年28年中为第4名,臭氧洞的面积达到25.6百万平方公里,根据臭氧洞漏能效应,大量高能太阳粒子通过臭氧洞进入南极,导致南极海冰融化在2017年达到最大值。

2018年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排序在1993-2020年28年中为第14名,臭氧洞的面积达到22.9百万平方公里,进一步导致2019年5月和6月的水平是有史以来南极海冰面积的最低水平,超过了2017年。

我们在1999年提出的臭氧洞漏能效应被实践证实。根据拉马德雷周期,2022-2035年南极海冰面积将逐渐增大,并达到新的峰值。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54(4): 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21(3):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杨冬红杨学祥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西北地震学报, 2005,27(1): 96.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 8-9.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yxx119  发表时间:20081271457 来源:View SinglePost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3857.html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85-89

杨学祥, 陈殿友, 宋秀环. 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 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中文版), 1999, 5):58~59

杨学祥. 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9):1170~1171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J. Geosci. Res. NEAsia, 1999, 2 (2): 121~13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199945(增刊):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杨学祥臭氧洞与厄尔尼诺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10):1301~1303

杨学祥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9, 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1999, 191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流体运移动力与自然灾害同上, 326

陈殿友杨学祥宋秀环地球轨道效应与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同上, 256.*

杨学祥陈殿友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陈殿友地下流体和微量元素流体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同上, 245

陈殿友杨学祥气候变冷导致的自然灾害及其周期同上, 244

杨学祥大气圈差异旋转及其对臭氧层的影响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2):199~201

杨学祥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3):370~371

杨学祥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5):615~617

杨学祥生物灾害与太阳活动的关系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5):617~619

杨学祥位能、形变能与热能的转化和全球变化的能量分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7):878~880

杨学祥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8):1003~1005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Yang Xiaoying,  and  Yang Shuchen, et al, Geopulsation, Volcanism and Astronomical Periods.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1): 1~12.

Yang, Xuexiang, and Chen Dianyou. Tectonic Move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2): 121~128.

杨学祥警惕严重旱灾重演科学新闻周刊. 2001, 5):13

杨学祥. “地球呼吸的气候证据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 72):223~224

杨学祥厄尔尼诺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球物理解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1, 74):509~510

杨学祥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与灾害经济管理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 76):730~731

杨学祥地球形变产生的岩石圈、水圈和气圈等差异旋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 77):902~904

杨学祥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和能量放大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 78):1017~1019

杨冬红, 杨学祥. 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201-208.2016-中国防灾减灾之路。主编:高建国。出版社:气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7-0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32日第五版。

杨学祥,杨冬红。2007: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2010-01-12来源: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

YANG Donghong, YANG Debin, YANG Xuexiang. Global influenza in cold phase of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Global Geology, 2010,13(2):104-107

杨冬红, 杨学祥自然灾害的周期研究及其成因探讨黑龙江气象. 2017.34卷第4P13-15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uo. The Smashing the Moon Accelerating Global Warming.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3, 6 (2): 175-182

杨学祥,张启文,陈震.预测中国巨灾的综合效应 .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3.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58.Yang Xxuexiang, Zhang Qiwen, Chen Zhen. Integrating Effect for Chinese Greatest Disaster Forecast. In: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Annual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2003.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3.358.

杨学祥. 预测重大灾害的天文学方法与能量放大器.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1.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327.Astronomical Methods for Prediction of Great Disasters and Amplifiers of Energy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1645.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2年3月30日早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2年3月30日午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3 许培扬 周少祥 刘玉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