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日本南海海槽地震特点研究报告:发生在冷热极值期间

已有 3745 次阅读 2022-2-24 07:5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日本南海海槽地震特点研究报告:发生在冷热极值期间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日本南部海槽8级以上地震的统计规律是发生在小冰期时期和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次数最多(8次),发生在温暖期的次数第二(4次),值得相关部门关注。

小冰期造成的冰盖增大和海平面下降,将产生洋壳上升和载冰陆壳下降,形成规模不等的地壳均衡运动,是日本南部海槽8级地震发生的主要力源。

同理,温暖期造成的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产生加载的海洋地壳下沉,卸载的原冰盖陆壳上升,形成洋壳下降和陆壳上升的均衡运动。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是中国西部地震频发的主导力源。

日本南部海槽8级以上地震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统计表明,日本南部海槽8级以上地震发生在下次小冰期2744-3452年的概率最大,发生在2133-2540年温暖期的概率较小,2007-2035年的次小冰期也有发生的可能(见表1和图1)。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9级大地震发生在2007-2035年21世纪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次小冰期之内。


相关报道


日本南海海槽地震特点研究报告

2018-10-21 


日本南海海槽位于日本本州岛南部,四国岛南部,九州岛东部海域,属于菲律宾板块俯冲亚欧板块导...

​​日本南海海槽位于日本本州岛南部,四国岛南部,九州岛东部海域,属于菲律宾板块俯冲亚欧板块导致的海沟,这个区域历史地震非常活跃。

以下是日本南海海槽历史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记录。

684年11月26日日本四国岛南部海域发生8.25级地震。

887年8月22日日本四国岛东南部,纪伊半岛西南部海域【北纬33度,东经135度】发生8级至8.5级地震。

1096年12月11日日本静冈县南部海域发生8级至8.5级地震。

1099年2月16日日本四国岛南部海域发生8级至8.3级地震。【本次地震存疑,不排除是1096年那次地震诱发的这次地震,也不排除是误记】

1361年7月26日日本四国岛东南部,纪伊半岛西南部海域【北纬33度,东经135度】发生8.25级至8.5级地震。

1498年9月11日日本静冈县南部海域【北纬34度,东经138度】发生8.2级至8.4级地震。

1605年2月3日日本四国岛德岛县南部海域或者日本静冈县南部远海【这次地震虽然有很明确的海啸记录但是关于震中方面由于当时没有地震仪器,所以只能推断是这2个区域中的一个发生地震导致的海啸波,2个震中分别是北纬33.5度,东经138.5度和北纬33度,东经134.9度】发生8级地震。【本次地震震中存疑,如果是静冈县南部远海的地震那么就不属于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活动】

1707年10月28日日本纪伊半岛和歌山县南部海域【北纬33.2度,东经135.9度】发生8.4级至8.6级地震【也有说是8.7级至9.3级】。

1854年12月23日日本静冈县南部海域【北纬34度,东经137.8度】发生8.4级地震。

1854年12月24日日本四国岛德岛县东南部海域,纪伊半岛和歌山县西南部海域【北纬33度,东经135度】发生8.4级地震。

1944年12月7日日本三重县东南部海域【北纬33.57度,东经136.15度】发生7.9级至8.2级地震。

1946年12月21日日本纪伊半岛和歌山县南部海域【北纬33.93度,东经135.84度】发生8级地震。

从日本官方的记录来看自684年至今日本南海海槽共发生了12次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其中确定发生的有10次,还有2次因为历史记录资料遗失或者震中尚不能确定的原因等因素存疑】;平均111年左右发生一次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如果除去存疑的2次的话应该是平均133年左右发生一次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

根据对这12次日本南海海槽发生的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前日本关西地区地震活动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日本关西中央构造线周边一旦进入6级或者6级以上的地震比较频繁的时期的时候那么其未来就有很大可能性在日本南海海槽发生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

887年8月22日日本四国岛东南部发生8级至8.5级地震前日本关西地区或者日本中央构造线共发生了2次6级或者6级以上的地震:

887年7月29日日本京都发生6.5级地震。

880年11月19日日本岛根县发生7级地震。

1605年2月3日日本德岛县南部海域或者日本静冈县南部远海发生8级地震前日本关西地区或者日本中央构造线共发生了3次6级或者6级以上的地震:

1596年9月1日日本爱媛县发生7级地震。

1596年9月4日日本大分县发生7级地震。

1596年9月5日日本京都府南部发生7.25至7.75级地震。

1707年10月28日日本纪伊半岛南部海域发生8.4级至8.6级地震前日本关西地区或者日本中央构造线共发生了4次6级或者6级以上的地震:

1686年1月4日日本广岛县附近发生7至7.4级地震。

1686年10月3日日本三河湾发生6.6级至6.7级地震。

1703年12月31日日本大分县东部海域发生6.5级地震。

1705年5月24日日本阿苏山附近发生6级左右的地震。

1854年12月23日日本静冈县南部8.4级地震,1854年12月24日日本德岛县东南部海域8.4级地震前日本关西地区或者日本中央构造线共发生了2次6级或者6级以上的地震:

1853年3月11日日本神奈川县西部小田原发生6.7级地震。

1854年7月9日日本三重县伊贺市以北发生7.25级地震。

1944年12月7日日本三重县东南部海域发生8.2级地震前日本关西地区或者日本中央构造线共发生了9次6级或者6级以上的地震:

1925年5月23日日本兵库县以北发生6.8级地震。

1927年3月7日日本京都府以北丹后半岛发生7.3级地震。

1930年10月17日日本石川县北部发生6.3级地震。

1930年11月26日日本静冈县伊豆地区发生7.3级地震。

1931年11月2日日本宫崎县以东海域发生7.1级地震。

1933年9月21日日本能登半岛发生6级地震。

1935年7月11日日本静冈县发生6.4级地震。

1941年11月19日日本宫崎县以东海域发生7.2级地震。

1943年9月11日日本鸟取县发生7.2级地震。

1946年12月21日日本和歌山县南部海域发生8级地震前日本关西地区或者日本中央构造线共发生了1次6级或者6级以上的地震:

1945年1月13日日本三河湾发生6.8级地震。

从日本南海海槽历史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前地震活动得出一个规律,若日本关西地区或者日本中央构造线出现6级以上的地震频发的现象,那么未来几年就应该注意日本南海海槽。【日本关西地区和日本中央构造线实际上是位于亚欧板块上方,而菲律宾板块恰好往这里俯冲,所以一般这个区域若出现频繁的6级或者6级以上的地震活动就标志着菲律宾板块加速了向亚欧板块俯冲的速率,这样会导致亚欧板块边界和菲律宾板块交界的区域就可能产生破裂引起日本南海海槽的大地震或者特大地震的活动】。

日本南海海槽历史大地震前出现的前兆:

1361年7月26日日本四国岛东南部发生8.25级地震至8.5级地震,地震前2至3天震中附近出现了前震活动;据历史资料记载7月23日,7月24日京都地区均出现地强震现象,根据估测其前震活动应该在6级左右。

1707年10月28日日本纪伊半岛南部海域发生8.4级至8.6级地震,地震前25天即1707年10月3日在日本名古屋市上空出现了发光的现象【名古屋也是震感强烈,受灾地区之一】;地震前一个月曾经出现了多次频繁的前震活动。

1854年12月23日日本静冈县南部发生8.4级地震,地震前5个月发生在日本三重县的伊贺市北部的7.6级地震被认为是前震活动;地震前一年在日本静冈县清水区沿岸曾经出现海岸隆起的现象;地震前一年和地震前数日在静冈县多地出现了地鸣的现象;日本四国岛高知县,德岛县,和歌山县,三重县在地震发生前一天的早晨出现万里无云,没有风的现象,太阳在黄色的闪耀着。

1854年12月24日日本德岛县东南部海域发生8.4级地震,地震前曾经出现过大量的蚯蚓爬出地面死亡的现象,井水出现干枯或者浑浊的现象;地震前四国岛南部曾经感到几次有感地震活动;大地震发生前4至5年出现天气异常的现象;约地震前一个月左右四国岛出现了海水异常落潮的现象;大地震发生前3至5天曾经出现海底低鸣的地声。

1946年12月21日日本纪伊半岛南部海域发生8级地震,地震前2个小时震中附近发生了一次6级地震的前震活动,地震前一周曾经出现过井水下降的现象。

第一、未来日本南海海槽发生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前日本关西地区或者中央构造带会出现地震频发的现象。

第二、日本南海海槽发生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前1周左右日本四国岛,日本本州岛南部会出现地声的现象,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地光,日本四国岛,日本本州岛南部会出现井水异常浑浊或者干涸的现象。

第三、未来应该注意日本四国岛南部海域或者日本静冈县南部海域。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297626106378256


日本南部海槽的强震集中在小冰期时期和温暖期发生(冷暖极值时期)

 

中科院院士马宗晋指出,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1],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事实上,小冰期是太阳活动、强潮汐、地震火山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表1,图2)。

2000年查尔斯·季林(Keeling)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2]。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日本南部海槽8级以上地震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统计表明,日本南部海槽8级以上地震发生在下次小冰期2744-3452年的概率最大,发生在2133-2540年温暖期的概率较小,2007-2035年的次小冰期也有发生的可能(见表1和图1)。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9级大地震发生在2007-2035年21世纪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次小冰期之内。




图1 潮汐强度1800年周期与中国温度波动


 冰川地壳均衡运动是8级地震频发的主因

 

日本南部海槽8级以上地震的统计规律是发生在小冰期时期和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次数最多(8次),发生在温暖期的次数第二(4次),值得相关部门关注。

小冰期造成的冰盖增大和海平面下降,将产生洋壳上升和载冰陆壳下降,形成规模不等的地壳均衡运动,是日本南部海槽8级地震发生的主要力源。

同理,温暖期造成的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产生加载的海洋地壳下沉,卸载的原冰盖陆壳上升,形成洋壳下降和陆壳上升的均衡运动。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是中国西部地震频发的主导力源。

总之,全球变暖和变冷导致冰盖消长和海平面升降,对日本而言,8级以上大震的主要危险区在南部海槽。


1  太阳活动、强潮汐、低温期和日本南部海槽8级以上地震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年

日本8级以上地震

全球

气温

年月日

震级


618-1000



684-11-26

887-08-22

8.25

8-8.5

温暖期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1096-12-11

1099-02-16

8-8.5

8-8.3?

冷期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361-07-26

8.25-8.5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98-09-20

8.2-8.4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05-02-03

1707-10-28

8.0?

8.7-9.3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54-12-23

1854-12-24

8.4

8.4

小冰期


1915-2000



1944-12-07

1946-12-21

7.9-8.2

8.0

温暖期

21世纪

2007-2035

1997-??

1974



次小冰期


2133-2540



?   ?

温暖期


2744-3452



? ?

?  ?

小冰期

注: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9级大地震发生在2007-2035年21世纪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次小冰期之内。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297626106378256


特大地震的统计规律: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期发生

 

事实上,我们早在2005年就发现了这一重要规律,并在2005、2006200720082011年先后发表文章,阐述了全球大于等于8.5级地震的拉马德雷周期及其形成机制,并对今后发展趋势作了长期预测。

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4-2018年为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在2005年和2008年就做出了准确的预测。

 表2  1890年以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35

66

0

2

2000-2030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363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855.html

  

表3  全球1890-20128.5级以上地震的分布特征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所在纬度

月亮赤纬角

拉马德雷

1

1896-06-15

日本三陆

8.6

北纬39.3

最小值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南纬0

最大值

冷位相

3

1922-11-11

智利

8.5

南纬28.55

最大值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北纬55

最大值

冷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南纬7


暖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北纬28.9

最大值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北纬55

最大值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北纬51.57


冷位相

9

1960-05-22

智利

9.5

南纬38.29

最小值

冷位相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北纬44.9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北纬61.1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北纬51.21


冷位相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北纬3.9

最大值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北纬3.9

最大值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北纬3.9

最大值

冷位相

16

2010-02-27

智利

8.8

南纬36.12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东北地区

9.0

北纬38.1


冷位相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04-11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2050-2052

2059-2061

印尼苏门答腊

未发生

发生概率最大

发生可能性增大

发生可能性变小

发生可能性变小

发生可能性变小

8.6

北纬2.30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暖位相

暖位相

注:1890-1924年、1047-1976年、2000-2035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25-1946年、1977-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956.html

赵振国:被遗忘了的30年左右气温变化周期

已有 7198 次阅读 2010-1-30 12:5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全球变暖, 全球变冷, 30年周期

赵振国:被遗忘了的30年左右气温变化周期
                         杨学祥

      赵振国研究员2004年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他认为,我国温度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冷周期,20年代到40年代为30年左右的暖周期,50年代到70年代又为30年左右的冷周期,80年代后又转入一个暖周期。

      按照这一规律,2010年我国气温将进入30年左右的冷周期。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遇50年一遇的冰雪冻灾,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这些是进入冷周期的信号。

附件:2004年前的赵振国气候理论报道

为何天气变冷了暖冬却未结束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月24日 10:24 光明日报

  我国气候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20世纪20-40年代为暖周期,50-70年代为冷周期,80年代以来又转入暖周期,至今这个暖周期还没有结束,仍将持续一段时期。冷暖周期都是气候概念(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冷周期并非年年都冷,只是冷的年份多,以冷占优势,有时也会遇上暖冬;同样暖周期里也并非年年都暖,仅是暖的年份多,以暖占优势,有时也会碰上冷冬。在过去的13个暖冬里,有些年份增暖的幅度很明显,比如1998年的冬季是20世纪最暖和的冬季。有些年份增暖幅度较小,个别年份甚至出现冷冬,比如1995年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降低,南方出现了冷冬气候。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赵振国

原文登于1月17日光明日报

http://news.sina.com.cn/society/2000-1-24/5579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1385.html

 

自然因素控制:从全球变暖三次暂停到2014年最热突跳

已有 2294 次阅读 2015-4-22 14:49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月亮赤纬角, 拉马德雷周期, 变暖暂停, 2014年最热

自然因素控制:从全球变暖三次暂停到2014年最热突跳

                            杨学祥,杨冬红

 

有报道称,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成为188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尽管此前有科学家质疑,自1998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停滞”,但事实并非如此。2005年和2010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仍比1998年高出0.040.052014年更是高出了0.072014年最热年无疑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http://roll.sohu.com/20150127/n408098576.shtml

事实上,全球变暖三次暂停是客观存在的,2014年最热也是客观存在的,它们都受控于自然变化。

英国政府2007313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草案[1]。按照该立法的草案,英国到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减少60%。“这是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而采取的一项革命性举措。”当时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说:“它为全球其它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此后,科学家、政治家,特别是混迹于科学界和政界之间的政客,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气象恐怖主义热潮,全球变暖成为死神的幽灵,飘荡在世界的上空,恐怖的预言层出不穷[2]

解铃还须系铃人。5年后的201210月,英国气象局发布的报告表明,早在16年前全球变暖的趋势便已经停止。这份报告是由英国气象局和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共同编写并发表的,他们对分布在陆地和海洋里的3000多个测量站点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

报告显示,从1980年至1996年间,全球温度的确在上升。然而自1997年年初至20128月,全球气温并没有明显升高,也就是说变暖的趋势16年前已经停止。报告还显示,在1980年之前的40年期间,全球气温一直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甚至稍有下降[3]

早在2004323我就在光明网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为题撰文指出,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20世纪50-70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4, 5]

对过去100年的数据的回顾指出,太平洋每25年要经历一次温暖的“沙丁鱼期”到寒冷的“凤尾鱼期”的周期性变化。目前正处于从1990年左右开始的一个凤尾鱼丰富的阶段。在寒冷的阶段,东太平洋的强洋流和养分的增加使得凤尾鱼、鲑鱼、石斑鱼和海鸟的种群大量增加。西太平洋情况则刚好相反。同时,气温、大气环流和二氧化碳的释放也有着不同的模式。在暖期,太平洋的东西两部分的物理条件正好倒过来,使得沙丁鱼在太平洋中大量繁殖。

与太平洋温度的周期变化类似,太平洋上空的气流也有近似的周期变化。“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

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2000年为“暖位相”。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在20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1925年到1944年,1978年至2000年。20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1925-1944年,1978-2000)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

英国气象局报告显示,从1980年至1996年间,全球温度的确在上升(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然而自1997年年初至20128月(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全球气温并没有明显升高,也就是说变暖的趋势16年前已经停止。报告还显示,在1980年之前的40年期间(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全球气温一直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甚至稍有下降。报告证实了全球气候变化中拉马德雷周期的存在,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后全球变暖已经停止:地球已经入变冷周期。

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西方科学家已对全球变暖预测做出6次修正,全球已停止变暖不过是最后的结局[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8302.html

1880-2013年全球变暖的三次暂停1890-2010年、1945-1980年、1998-2013年与1890-19241947-1976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见图1)。

 


1 1880-2013年全球变暖的三次暂停1890-2010年、1945-1980年、1998-2013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解释,即很多传到地球上的热量被海洋所吸收,特别是最大的太平洋。一些新的研究将变暖暂停与太平洋的变化以及影响太平洋环流的信风变化联系起来了。

信风在热带地区自东向西吹过,从而将太平洋表面的温暖的海水推向亚洲,同时将较冷的深处水体拉至中部和东部的太平洋洋面。这一过程将使大气变冷。洋面上水流的运动同时加速了海洋的搅动,这可以将一部分暖水向下拉动,从而把热量隔绝在海洋深处。在2013年《自然》杂志(Natur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圣迭戈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Scripps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小坂优和谢尚平认为,东太平洋的冷却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模型和实际气温之间的差别。

根据小坂博士和谢博士的观察,每隔几年,信风会减弱,西太平洋的暖流就要回流到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取代那里的温度较低的表面层。这种气候模式被称作厄尔尼诺(El Ni?o)现象,它使整个大气变暖。1997-1998年间发生了一次格外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因此那年也格外热。与之相对的模式,即更低的气温和更强的信风,被称为拉尼娜(La Ni?a)现象。1997-98年的厄尔尼诺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拉尼娜现象,部分地解释了变暖的暂停。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间的转换十分频繁,但是也存在着长期的周期性表现,即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简称PDO)。其规律是每二、三十年暖相位(或正相位)和冷相位(或负相位)之间就会对换。正相位有利于更频繁更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根据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Americas National Centre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Kevin TrenberthJohn Fasullo的观点,PDO1976-98年处于正相位——此时期也是气温上升的时期,而在1943-1976年和自2000年以来处于负相位,带来了一系列造成气温下降的拉尼娜现象。

这并不是全部的解释。在这些周期模式之上,过去的20年间信风风力有一个看起来像是一次性的增长。根据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中的一项由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South Wales)的MatthewEngland和其他人进行的研究,空前的强信风制造了一种超级尼娜(super-Ni?a)。在过去的30年中,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毫米。但是自九十年代以来,东太平洋的洋面几乎没动,而菲律宾附近的上升了20厘米。换句话说,强烈的信风筑起了一道暖水之墙,而冷水就墙的后面逐渐上生。根据英格兰博士的观点,信风的效果解释了大部分的升温暂停。

如果是这样,那么此暂停就从没有解释变成了拥有双重解释——一个是气溶胶和太阳周期,另一个是信风和洋流。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不过虽然产生效果的过程搞清楚了,但是它们对升温暂停的贡献孰重孰轻仍不清楚。

从全人类角度来看,最大的疑问,是这轮气温升高暂停能持续多久。从表面上看来,如果一些热量被吸收进大洋深处,那么这一过程将会持续:只要将热量送入大洋底部的“泵”正常运转,因为海洋吸收热量的能力是巨大的。但是这并没有考虑到所有因素。重力试图将西太平洋的水墙拉回原位。之所以那堵墙可以树立起来,是因为有格外强的信风。如果那风减弱,气温又将开始升高。

太阳周期已经开始转变。气溶胶的冷却能力将受到中国反污染法律的限制。大部分使地球气温上升暂停的因素似乎都是暂时性的。像电影里的终结者一样,全球变暖将会回来的。(作者:《经济学人》  翻译:宁润东  审校:张哲  易逸度)

原文链接:

http://www.economist.com/news/science-and-technology/21598610-slowdown-rising-temperatures-over-past-15-years-goes-being

http://www.huanqiukexue.com/html/newgc/2014/0611/24470.html

其实,太平洋的变化以及影响太平洋环流的信风变化也与拉马德雷周期有关:在拉马德雷暖位相,厄尔尼诺得到增强,赤道信风减弱;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得到增强,赤道信风增强。变暖暂停主要受拉马德雷周期控制。

2014年最热年似乎打破了这一规律,出现最热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突跳。这涉及到气温变化的另一个周期:18.6年月亮赤纬角极值变化周期。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形成大气和海洋潮汐南北震荡的最大振幅(南北纬28.6度之间),形成赤道和两极最强烈的冷热交换,导致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变冷,两极和高纬度地区变暖;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形成大气和海洋潮汐南北震荡的最小振幅(南北纬18.6度之间,比最大值减少了三分之一还强),形成赤道和两极最微弱的冷热交换,导致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变暖,两极和高纬度地区变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772.html

最新研究支持作者2006年提出的结论:三个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对应一个拉PDO冷暖位相交替周期,对应一个8.5级以上大震强烈与减弱变化周期。

PDO冷位相时期潮汐南北震荡强度相对较强,对应月亮赤纬角两大一小,根据季林的强潮汐致冷效应,出现全球低温期;PDO暖位相时期潮汐南北震荡强度相对较弱,对应月亮赤纬角一大两小,出现全球温暖期。2000-2030PDO冷位相时期可能变冷[10]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11]

2014年最热年证实了这一预测,也验证了全球气温变化存在月亮赤纬角18.6年的变化周期。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根据同样的原理,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将使全球气温再次下降,由于那时已进入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中后期,全球气温再次下降的幅度会更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更强烈。

2014年成为最热年不是全球持续变暖的救命稻草,而是气候变冷的醒世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609.html

2023-2025年严寒进入高峰,2032-2034年全球变暖加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7359.html

关注下一次拉尼娜事件带来的极端冷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3067.html

 

参考文献

1. 康娟。英国推出法案削减碳排放开全球环境立法自律先河. 2007-03-15 09:21 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hqbl/2007-03/15/content_828295.htm

2. 杨学祥。气候恐怖主义正在袭击中国:请君入瓮. 2010-8-2 11:33 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49345.html

3. 英气象局报告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2012-10-1509:12:33 来源:新华网。http://news.cqnews.net/html/2012-10/15/content_20575894.htm?prolongation=1

4. 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上传日期:2004-3-18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5. 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上传日期:2004-3-23.光明网。http://guancha.gmw.cn/2004-3/23/1122001.htm

6. 杨学祥.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六次修正:全球已停止变暖.2011-11-2 13:02 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038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88776

7.杨学祥.给“全球变暖说”泼点冷水. 2006-8-30光明网 - 光明观察–学术观点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02

http://news.sina.com.cn/c/pl/2006-08-31/104310882681.shtml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10/201013444.htm

8. 杨学祥.给“全球变暖说”泼点冷水.《世界环境》2007年第02

9.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10.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1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12.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333.html

让未来10年为我们作证:2017-2026年进入下一次变暖停滞

已有 6024 次阅读 2017-3-23 15:0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变暖停滞, 月亮赤纬角, 潮汐南北震荡, 拉马德雷

让未来10年为我们作证:2017-2026年进入下一次变暖停滞

                                           杨学祥,杨冬红

                                            (吉林大学)


19972013年全球变暖停滞


由于全球温室气体迅速增加,但1999-2008年全球平均温度增量接近零,说明自然变化如火山活动,太阳辐射、ENSO及大洋热盐环流变化可能影响全球平均温度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王绍武等,2010)。近10(1999-2008)全球变暖停滞客观存在,这等同于自然的降温因素也客观增大。


1  1975-2008年全球温度矩平(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灰色),去掉ENSO影响的全球温度矩平(蓝色),以及1999-2008年温度变化趋势(包括误差范围)(红色)(Kerr, 2009; 王绍武等,2010)。

Fig 1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relative to 1961-1990)(gray),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 after theeffect of ENSO has been subtracted (blue), and temperature tread of1999-2008(red) Kerr, 2009; 王绍武等,2010.


2014年东京大学副教授渡部雅浩指出,这从前年开始就已经成为了讨论的话题,虽然温室气体的浓度在不断上升,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10年间气温上升率仅为0.03,几乎未变化。这种现象叫作Hiatus(全球变暖停滞状态)。

从下面这张图表可以看出,按照气候模型进行的模拟预测,从1960年到2030年,气温会持续上升。直到2000年前后,这张图还与实际观测到的气温变化基本吻合,但在最近10年左右,图中的变暖曲线大大超过了实际值。与之前的10年相比,误差增大了88%。


图2 1960-2030年全球气温变化模拟值和实测值:黑线是2012年之前的观测值,蓝线与红线表示气候模型的模拟。CMIP(耦合模型比较计划)意在比较世界各国的气候模型,还为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所采用。蓝线是IPCC4次评价报告使用的第3CMIP,红线是第5次报告使用的第5CMIP的结果的平均值,各个阴影表示结果的误差。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123/c348883-24202270.html


气象学家杰夫·托尔夫森(Jeff Tollefson)最近指出,在一份全球大气温度表上,近 16 年来的全球变暖停滞,与之前 20 年的气温快速攀升形成鲜明对比。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2013-2014 年度评估报告的说法,此前的气候模型预估,1998-2012 年间全球大气温度应该以每 10 年平均 0.21的速度上升。但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EastAnglia)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ResearchUnit)的观测结果却显示,实际的数字只有 0.04

近年来,科学家对变暖停滞现象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主要集中于 3 个方面:太阳、大气气溶胶微粒(atmospheric aerosolparticles)和海洋。海洋温度的波动,被科学家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Decadal OscillationPDO)。这或许是我们揭开全球变暖停滞之谜的关键所在。全球变暖停滞与气溶胶或者平流层水蒸气都没什么关系。它的真正成因,是近十几年来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变冷了。

导致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变冷的原因是赤道信风、潮汐震荡和地震海啸。

http://daily.zhihu.com/story/393678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062.html

16年(19972013年)全球变暖的停滞已经成为当前气候学研究的热门问题。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仍在继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在不断升高,但是全球平均温度却没有显著升高。为此,提出来各种各样的解释,如太阳辐射减弱、小火山活动不断、特大地震集中发生、强潮汐降温、拉马德雷暖位相转为冷位相及热量向深层海洋传输等((Keeling,2000Easterbrook D J20012009;郭增建,2002, 2007MichaelJet al, 2002; 杨学祥,2004;杨学祥等,2004, 2005;杨冬红等,2005, 2011, 2013a, 2013b, 2014Knight J et al, 2009; Lean J L etal, 2008, 2009; Swansonet al2009Foster G et al, 2011; Gusmas V etal, 2013; Meehl G A et al, 2011,2013, 2014; Watanabe M et al, 2013; Yu Kosaka et al,2013Jeff2014XianyaoChenet al2014Matthew et al2014Kerr R A, 2009; Sarah, 2011; 曲维政,2011)

研究表明,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信风大幅加速,使得温暖的表层海水被推入海洋深处,从而减少了流到大气中的热量。反过来,太平洋海面温度的降低促使其他地区气温进一步降低,现在还不清楚是什么导致太平洋信风加强(Trenberth et al2014England, M.H. et al2014)。


准确的预测来自正确的理论:气温变化18.6年周期


我们在2008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事实上,2013-2016年全球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我在2012522指出,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我在2014721指出,研究表明,厄尔尼诺是热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拉尼娜是冷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温度降低。科学界忽视了影响全球气温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海洋及其边缘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其集中爆发期的周期为5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18.6-28.6度之间变化,其周期为18.6年。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当月亮在南(北)纬18.6度(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18.6度向北(南)纬18.6度震荡一次,震荡幅度减少了三分之一,导致变冷作用减弱。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它不仅与1997-1998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也与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关。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4年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有可能使其成为最热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333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148月史上最热,都是2014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99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6865.html

我们在2015-8-3 10:33指出,2014年最热,2015年更热,2016年刷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209.html

我们在2014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中国干旱和全球高温(杨冬红等,2008)。

文章明确指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表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全球气候波动的周期为1800(潮汐长周期)、200(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55(拉马德雷周期)、18.6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杨冬红等,2014

2014-2016年连续三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2017年开始全球气候变暖进入下一个新的停滞期

根据气温变化18.6年周期,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将带来下一轮更强的全球变暖停滞时期,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将增强气温变冷的强度。

谁是谁非10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2025年最冷


尽管我们在2008年就预测了2014-2016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10年后再次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我们在2014326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值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363.html

最新结论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将导致气候变冷,下一次变暖停滞将发生在2017-2030年。届时中国雾霾将进入一个谷值时期,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将增强制冷作用。

下一次气候变暖高峰在2033-2035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届时中国雾霾又进入新的高峰时期,2030-2060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将增强变暖和雾霾的强度。

全球气温变化的18.6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和55年(拉马德雷周期)周期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Easterbrook D J. The next 25years: global warming or global cooling? Geologic and oceanographic evidencefor cyclical climatic oscillations. GeologicalSociety of America,Abstracts with Program, 2001, 33:253

2.       Easterbrook D J. Glacierfluctuations,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ocean temperature chang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NY,2009.

3.       Eland, M. H. et al. 2014. owdownof surface greenhouse warming due to recent Pacific trade wind acceleration.Nature Clim. Change 4, 222–227.

4.       Foster G,Rahmstorf S. Global Temperature Evolution 1979-2010[J]. 2011.Environment Research Letters, 044022.

5.       Gusmas V,Doblas-Reyes F J,Andreu-Burillo I. 2013. Petrospective Prediction ofthe Global Warming Slowdown in the Past Decade[J].Nature Climate Change,649-653.

6.       Jeff Tollefson. 2014. Climatechange: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heat. Nature505(7483)276278.

7.       J. Houghton. 1998. 变暖[M]. 北京气象出版社, 30, 53, 83.

J. Houghton. 1998.Global warming.Beijing: Meteorological Press,30, 53, 83,..

8.       Karl Stein, AxelTimmermann, Niklas Schneider, Fei-Fei Jin, and Malte F. Stuecker, 2014: ENSOSeasonal Synchronization Theory. J.Climate27,5285–5310.

doi: http://dx.doi.org/10.1175/JCLI-D-13-00525.1

9.       Keeling C D, Whorf T P. 2000. The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97(8): 3814~3819

10.   Kerr R A. What Happened to GlobalWarming.Scientists Say just Wait a Bit[J].{H}SCIENCE,2009.28-29.

11.   Knight J,Kenneby J J,Folland C. DoGlobal Temperature Trends over the Last Decade Falsify Climate Predictions.In State of the Climate in2008[J].BAMS,2009,(08):S22-S23.Lean J L,Rind D H. How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Influences Alter Global and Regional Surface Temperatures:1889 to2006[J].{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2008.L18701.

12.   Kosaka, Y. & Xie, S-P. Recentglobal-warming hiatus tied to equatorial Pacific surface cooling. Nature 501,403–407 (2013).

13.   Lean J L,Rind D H. 2008. How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Alter Global and Regional Surface Temperatures:1889 to 2006[J].{H}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 L18701.

14.   Lean J L, Rind D H., 2009. Howwill Earth's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 in Future Decades [J].Geophysical ResearchLetersL15708.

15.   Matthew H. England,      Shayne McGregor,   Paul Spence, et al. Recentintensification of wind-driven circulation in the Pacific and the ongoingwarming hiatus. Nature Climate Change 4, 222–227 (2014)doi:10.1038/nclimate2106

16.   Meehl G A,Arblaster J M,Fasullo JT. 2011, Model-based Evidence of Deep-Ocean Heat Uptake DuringSurface-temperature Hiatus Periods[J].Nature Climate Change, (01):360-364.

17.   Meehl, G. A.,Hu, A., Arblaster, J. M., Fasullo, J. & Trenberth, K. E. 2013. Externally forced and internallygenerated decadal climate variability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decadal PacificOscillation. J. Clim. 26, 7298–7310 .

18.   Meehl, G A. 2014. Haiyan Teng,Julie M. Arblaster.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 of the observed early-2000shiatus of global warming. Nature Climate Change doi:10.1038/nclimate2357

19.   Michael J. McPhaden and DongxiaoZhang. 2002, Slowdown of the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in the upper Pacific Ocean. Nature, 415: 603-608.

20.   Sarah I,Adam A. S, Jeff R. K,etal. 2011, Solar forcing of winter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ernHemisphere.Nature Geoscience, 4: 753–757.

21.   Swanson K L, Tsonis A A. 2009, Hasthe climate recently shifted? Geophys.Res. Lett., 36: 6~11

22.   Trenberth K E,  John T. Fasullo, Grant Branstator        & Adam S. Phillips. Seasonal aspectsof the recent pause in surface warming.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4)doi:10.1038/nclimate2341

23.   Watanabe M,Kamae Y,Yoshimori M.2013.Strengthening of Ocean Heat Uptake Efficiency Associated With the RecentClimate Hiatus[J].{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 3175-3179.

24.   Xianyao Chen, Ka-Kit Tung. 2014, Varyingplanetary heat sink led to global-warming slowdown and acceleration. Science, 345(6199): 897-903. DOI: 10.1126/science.1254937

25.   Yu Kosaka,Shang-Ping Xie. 2013. Recentglobal-warming hiatus tied to equatorial Pacific surface cooling. Nature. 501:403–407.

26.   郭增建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Guo Z J. The great earthquake inocean and its margin is one of thermostats for adjusting climate. 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inChinese), 2002, 24(3): 287

27.   郭增建郭安宁,周可兴. 2007. 地球物理灾害链西安地图出版社, 111~114, 146~158   Guo Z J, GuoA N, Zhou K X. 2007. Geophysical Disaster Cain (in Chinese). Xian Map Press, 111~114,146~158

28.   吕俊梅琚建华,张庆云等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背景下ENSO循环的特征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2): 238~249

LV J M, JU J H,ZHANG Q Y, et al. TheCharacteristics of ENSO Cycle in Different Phases of Pacific DecadalOscillation.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Research (in Chinese), 2005, 10(2):238~249

29.   马宗晋杜品仁.现今地壳运动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5. 10: 99~102

Ma Z J, Du P R. The problems on recent crustalmovement (in Chinese). 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5. 10,99~102

30.   曲维政,黄菲,杜凌,等。火山活动的周期性及其在若干气候要素中的反映。地球物理学报。2011, 54(3)643-655.Qu W Z, Huang F, Du L, et al. The periodicityof volcano activity and its reflection in some climate factor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1, 54(3)643-655.

31.   王绍武罗勇,唐国利.2010, 10年全球变暖停滞了吗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2): Wang Shaowu, LuoYong, Tang Guoli et al. Does the Global Warming Pause in the Last Decade:1999-2008?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arch. 6(2): 95-99. doi10.3969/j.issn.1673-1719.2010.02.004

32.   杨冬红,杨学祥.2005,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西北地震学报. 27(1): 96

Yang D H, Yang XX. 2015. Testing thetheory that great earthquake in ocean and it’s margin is thermostats foradjusting climate. 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in Chinese), 27(1): 96.

33.   杨冬红杨学祥,.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3):1023~1027

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2006, 21(3): 1023~1072

34.   杨冬红杨学祥.2007a,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a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35.   杨冬红,杨学祥。2007b.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J]。沙漠与绿洲气象。13):1-8

YANG Dong-hong,YANG Xue-xiang. 2007b.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pandemic influenza. Desert and OasisMeteorology. 1(3): 1-8

36.   杨冬红杨学祥.2008.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23(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 X. 2008. The hypothesis of the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in Chinese), 23(6): 1813~1818

3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3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 Yang DB, Yang X X. 2011. The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J]. Chinese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54(4):926~934

39.   杨冬红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40.   杨冬红,杨学祥. 2013b.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8(4): 1666-1677.

Yang D H, Yang XX. 2013b.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8(4): 1666-1677.

41.   杨冬红杨学祥.2014,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YANG Xue-xiang. 2014,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9(2): 610-615. DOI: 10.6038/pg20140218

42.   杨学祥陈殿友.1996, 地核的动力作用地球物理学进展. 11(1):68-74.

Yang X X, Chen D Y. 1996. Actionof the earth core (in Chines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11(1): 68~74

43.   杨学祥陈殿友.1998,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1998,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2, 99~104,196~198

44.   杨学祥, 陈殿友. 1999,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 45(增刊):33~42

Yang X X, Chen D Y. 1999. The Volcanoes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in Chinese), 45(supper): 33-42.

45.   杨学祥2002,厄尔尼诺现象的构造基础与激发因素. 西北地震学报, 24(4):367-370

Yang X X. 2002. Tectonic Basis andExcitation Condition of El Nino. 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inChinese), 24(4): 367-370.

46.   杨学祥.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世界地质, 22(4): 380-384.

Yang Xuexiang. 2003. The reason for the velocity in Pacific circumfluence becoming slower. Global Geology[J], 22(4): 380-384.

47.   杨学祥. 2004,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世界地质, 23(1): 28-34

Yang Xuexiang. 2004, Energy exchange among atmosphere, ocean and lithosphere[J]. GlobalGeology(in Chinese). 2004, 23(1): 28-34

48.   杨学祥韩延本,震等.2004,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2004.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47(4):616~621

49.   杨学祥杨冬红,刚等.2005, 连续18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35(增刊): 137~140

Yang X X, Yang D H, AN G, et al.2005, Why the "Warm Winter" for 18 years is over. Journal of J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 (in Chinese), 35(supper):137~140

50.   周秀骥陆龙骅主编. 1996, 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 12, 380, 381~392.

  Zhou Xiuji, Lu Longhua, et al. 1996.Research in function and influencing between South Pole and global climate [M].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 2, 12, 44, 133, 380, 381~392 (in Chinese).

51.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52.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53.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 90-91.YANG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118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26762.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2年2月23日晚报
下一篇:哥伦比亚发生5.3级地震:关注2022年2月23-27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周少祥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