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为什么地核会这么热?数理模型计算结果证实

已有 3367 次阅读 2020-9-3 18:10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分层地球, 差异旋转, 地核热能, 核幔边界, 重力分异

为什么地核会这么热?数理模型计算结果证实

为什么地核会这么热?

新浪财经APP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3日消息,地核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具有极高的温度,并且是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就一直如此。而且,这一炽热的内核正是我们能够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的原因!听起来似乎有些奇怪,但的确如此——地核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在深入到地球的最深处之前,让我们试着多了解一点地球各个层次的结构。

  分层的地球

  尽管人类的科技发展已经可以拍下黑洞的图像,但要揭开我们自己星球的神秘面纱却并非易事。不过,通过对火山爆发带来的岩石进行分析,以及对地震波(地震、火山爆发或其他扰动在地球内部产生的波)的研究,科学家对地球的内部结构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

  地球并不是一个均匀的固体,而是分成了许多层。地球是在大约46亿年前太阳系诞生时形成的。最初,它只是一个气体星球,但随着气体相互作用,不同密度的物质开始分离,地球逐渐变成了今天的样子——一颗内部类似洋葱的巨大岩石行星。

地球的分层结构。简而言之,地核的高温是由于储存的原始热量以及放射性衰变造成的地球的分层结构。简而言之,地核的高温是由于储存的原始热量以及放射性衰变造成的

  地球的最外层是地壳。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在此建造房屋、种植树木,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与其他层相比,地壳非常薄。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8千米,主要由玄武岩和陆壳组成;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2千米,主要由花岗岩组成。

  地壳的下一层叫做地幔。这一层的厚度约为2900千米。上地幔坚硬而易碎,下地幔则像半熔融的岩石一样流动。地幔的上层与地壳结合在一起,称为岩石圈,而半熔融层则称为软流圈,岩石圈就在软流圈上方滑动。

  地幔再往下就是地核,地核分为两个部分——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完全呈液态。它的温度非常高,外侧约4400摄氏度,向内不断增加,在接近内核处达到约6100摄氏度。外核大约有2300千米厚。

  穿过外核,我们就到达了地球最热的部分——内核。内核的温度高得难以想象,从5000到7200摄氏度不等。最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内核仍然完全是固体的,厚度大约有1200千米。

地球各个构造层的剖面图地球各个构造层的剖面图

  为什么地核会这么热?

  对于生活在地壳上的人类来说,很难想象地核的温度会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要高。真正的问题也随之而来,46亿年前的地球是如何产生如此多热量的?据研究,造成地核如此灼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这源于地球形成时的吸积过程。当太阳系形成时,地球也开始绕着太阳运行。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一些陨石和其他物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行星。每当这种吸积过程发生时,就会产生巨大的热量。

地球是通过吸积过程形成的地球是通过吸积过程形成的

  行星形成过程结束后,物质开始根据密度分成不同的层。密度最大的物质沉淀在地核中,这一沉淀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热量。时至今日,地球的这些原始热量仍然存在于地核中,因为地球在形成的时候无法将其迅速驱散,而现在这些热量已经稳定下来。热量只能通过地壳消散,但由于板块构造如同毯子一样,而地幔又不是一个特别好的热输送器,因此这些热量就会在地核停留很长一段时间。

  地核高温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放射性元素(比如铀)的衰变。放射性衰变导致了子同位素的形成,而这是一个放热过程。从放射性衰变得到的热量与原始热量之间存在微小的区别。有研究认为,原始热量主要集中在地核,而放射性衰变释放的热量在地球的其他层都有分布。

地核的温度甚至比太阳的表面温度还高地核的温度甚至比太阳的表面温度还高

  那么,地核真的对我们有如此重要吗?

  地核的重要性

  我们还无法直接观测地核,但通过分析来自其他行星核心的铁陨石,以及对地球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可以推测地核也是由铁和镍组成。虽然地核的温度堪比太阳,但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外核是液态的,因此一直在流动。这种运动所产生的对流便是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这个磁场反过来又保护了地球生命免受太阳耀斑的影响,维持了适宜居住的大气层。另一方面,内核有助于磁场的稳定。

  外核的对流,以及外核产生的热量会使其上方的构造发生运动,特别是地幔。这种运动有助于板块移动,从而导致大陆移动和新的陆地地块产生。

  结论

  地核不仅对人类,而且对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生存都至关重要。如果地核温度降低,影响其固体或液体的状态,那么生命可能就将无法生存或茁壮成长。这就是地核所起到的重要的平衡作用。(任天)

https://tech.sina.com.cn/d/n/2020-09-03/doc-iivhuipp2217235.shtml


重力分异导致地球圈层差异旋转

地球各圈层成分的不同,是重力分异造成的,地球表面的重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地球动能也向地核集中,加快了内核的自转速度,减慢了地壳和地幔的自转速度,形成了不同圈层旋转速度的差异,其中内核旋转最快,地壳最慢,这就造成了重力分异使地球自转变慢的假象。地震波测量表明,内核每年相对东向旋转约0.4°~1.8°。当核幔角动量交换将动能转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时,由于重力分异导致地球转动惯量减少,地球各圈层的平均转速将加快。

模型计算表明,早期均匀地球的初始自转角速度ω04.36×10-4rad/s,自转动能为9.2×1030J。重力分异使一个均匀自转的地球变为分层差异旋转的地球,由于重力位能降低,位能减少量为2.3×1031J,其中1.05×1031J转变为地核的动能,1.25×1031J转变为热能使地球增温1500,分层差异旋转的地球自转动能增加到1.97×1031J。通过核幔角动量交换,地球各圈层最终以统一的自转角速度1.2w0自转,地核输出自转动能1.25×1031J,其中,3.85×1030J使地壳和地幔的动能增大,8.66×1030J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这是外核是地球内部唯一的液态圈层的原因。

1  重力分异2层地球模型

Table 1  Two-layer earth model of gravitationaldifferentiation

内外半径(km)

地层名称

(g/cm3)

转动惯量

(1042g·cm2)

角速度

(w0rad/s)

旋转动能

(1028J)

同速动能

(1028J)

动能增量

(1028J)

6371-3185.5

3185.5-0

6371-0

外层

内层

全球

5.33

6.85

5.52(均值)

907.6244

37.6277

945.2521

0.9032

4

1.0265

703.748

572.230

1275.978

908.954

37.683

946.637

205.206

-534.547

-329.341


2  重力分异8层地球模型

Table 2  Eight-layer earth model of gravitationaldifferentiation

内外半径(km)

地层名称

(g/cm3)

转动惯量

(1042gcm2)

角速度

(w0rad/s)

旋转动能

(1028J)

同速动能

(1028J)

动能增量

(1028J)

6371-6351

6351-6336

6336-5951

5951-5701

5701-3485

3485-1357

1357-1217

1217-0

6371-0

上地壳

下地壳

岩石圈

低速层

下地幔

外核

过渡层

内核

全球

2.27

2.92

3.434

3.920

4.894

10.8717

12.102

12.831

5.52(均值)

7.4614

5.9417

158.0866

94.6730

451.6238

92.9409

0.3912

0.5739

811.693

0.602

0.605

0.644

0.717

1.053

3.172

14.631

27.405

1.1949*

2,5701

2.0671

62.3175

46.2602

475.9667

888.8249

79.6975

409.6744

1967.3784

10.127

8.064

214.556

128.491

612.946

126.140

0.532

0.781

1101.645

7.557

5.997

152.239

82.231

136.979

-762.685

-79.166

-408.893

-865.733

注:表示圈层角动量交换后地球各圈层的统一角速度.


根据表1的计算数据,均匀地球通过重力分异演化为2层不同密度地球,顶层角速度减少为原来的0.9倍,底层角速度增大到原来的4倍;旋转动能由原来的9.2×1030J,增加到12.76×1030J;转动惯量由原来的9.7078×1044g·cm2,减少为9.4525×1044g·cm2;通过角动量交换,外层加速,内层减速,内外两层以1.0265 w0的角速度统一旋转,有3.29341×1030J的自转动能变为热能积累在内外圈层的边界。

根据表2的计算数据,均匀地球通过重力分异演化为8层不同密度地球,顶层角速度减少为原来的0.602倍,底层角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7.405倍;旋转动能由原来的9.2×1030J,增加到19.67×1030J;转动惯量由原来的9.7078×1044g·cm2,减少为8.11693×1044g·cm2;通过角动量交换,外层加速,内层减速,内外两层以1.1949 w0的角速度统一旋转,有8.65733×1030J的自转动能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这是外核成为地球内部唯一的液态圈层的原因。

比较表2和表32层地球变为8层地球,统一角速度由1.0265 w0变为1.1949w0;有5.36392×1030J的自转动能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核幔边界是密度增减变化的分界面,是压力增减变化的分界面,是转动惯量增减变化的分界面,是自转动能增减变化的分界面,因此,它既是动能交换的界面,也是热能交换的界面,其物理学意义不容忽视。因为内核的密度最大,接近极限,不可能继续分层,所以8层地球和18层地球模型各项典型数据差别不大,这表明地球重力分异的大规模能量释放过程基本结束。

除了重力分异外,潮汐摩擦使地壳和地幔自转速度减慢,为核幔差异旋转提供新的动力。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7989.html


参考文献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固体内核快速自转的理论证明和实测证实西北地震学报. 1996,18(4):82.

徐道一杨正宗张勤文等天文地质学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3. 38, 181-195, 224.

Xu D Y, Yang Z Z, Zhang Q W, et al. Anintroduction to astrogeology. 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in Chinese), 1983. 38, 181-195, 224.

杨学祥刘淑琴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 1997,4(1): 187~193. Yang X X,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in Chinese). Earth ScienceFrontiers, 1997, 4(1): 187~193

杨学祥陈殿友地核的动力作用地球物理学进展. 1996,11(1):68-74.Yang X X,Chen D Y. Action of the earth core (in Chines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1996,11(1): 68~74.

Song X D, Richards P G. Seismologicalevidence for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J]. Nature, 1966,382: 221-224.

杨学祥张玺云热幔柱的启动动力世界地质, 1996,15(2): 68-74.

Yang X X, Zhang X Y. Staring power ofplumes. Global Geology (in Chinese), 1996, 15(2): 68-74.

杨冬红杨学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YangD H, Yang X X.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 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013, 281):58-70.)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杨冬红杨学祥. 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3): 1023~1027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6, 21(3): 1023~102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49153.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20年9月3日晚报
下一篇:9月3日太阳黑子监测和新冠疫情发展: 连续10天没有太阳黑子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