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新冠病毒或逐渐演变为流感样:关注流感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

已有 1909 次阅读 2020-3-9 11:1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流感流行, 统计特征, 拉马德雷冷位相, 厄尔尼诺, 太阳黑子

新冠病毒或逐渐演变为流感样:关注流感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


      3月6日,预印本网站medRxiv更新的一篇论文提示,入院时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正在发生变化,最新感染患者的初始症状似乎更加隐蔽。同时,无症状感染的存在表明,SARS-CoV-2可能会逐渐演变成类似于流感的病毒,并在人类中长期潜伏。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张旃为通讯作者,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为作者之一。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3/436737.shtm

      在2006年,我们根据1890-2004年的综合数据,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2,3]。

  厄尔尼诺事件是多因素成因,综合预测可以提高预测精度。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10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4-7]。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

  综合分析表明,流感大流行具有周期和亚周期的复杂性。根据近百年的资料分析,首先,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具有约50年的周期变化,受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变周期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已发生了两个完整的周期:1889-1919年和1957-1977年,第三个周期2009-2029年刚刚开始。

  其次,在每个流感大流行周期中,流感大流行又受到太阳黑子极值的控制,具有9-11年的变化亚周期。在1889-1919年周期中,发生了1889-1890年、1900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1918-1919年(条件最强,爆发程度也最强)三次亚周期爆发;在1957-1977年周期中,发生了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三次亚周期爆发;在2009-2029年周期中,已经发生了2009-2010年一次亚周期爆发。

  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非常重要,根据这一规律,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2000-2035年中,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的2009、2019、2030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2012、2023、2034年都是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年份,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预防这些年份的流感爆发[8-15]。


相关报道

警惕:新冠病毒或逐渐演变为流感样,初期症状更隐蔽

作者:王瑞雪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0/3/7 21:04:43 

      3月6日,预印本网站medRxiv更新的一篇论文提示,入院时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正在发生变化,最新感染患者的初始症状似乎更加隐蔽。同时,无症状感染的存在表明,SARS-CoV-2可能会逐渐演变成类似于流感的病毒,并在人类中长期潜伏。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张旃为通讯作者,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为作者之一。

     (注意:预印本网站的所有论文均未经同行评议。)

       COVID-19已对全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流行的早期阶段,COVID-19患者发病时最常见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烧、咳嗽、肌痛或疲劳,伴有或不伴痰液产生和腹泻。

       自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传播的出现,以及COVID-19无症状携带者传播以来,针对COVID-19的预防和控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截至1月29日,研究组收治了89例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出乎意料的是,在会诊过程中,研究组发现1月23日之后入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开始异于1月23日之前入院患者,这给疑似患者的诊断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科学防控疫情,研究组报告了COVID-19不同时期感染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的几种变化。研究组对89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记录和实验室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审查,并与入院日期相匹配,以分析发病时的临床特征变化。

       临床特征变化

       89例患者中,31例(34.8%)为1月16日至22日收治(第一组),58例(65.2%)为1月23日至29日收治(第二组)。

       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第二组中大多数感染患者为女性(77.6%),但在第一组中,女性患者较少(45.2%)。

       这与此前研究结果不同,研究组推测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因为没有证据表明随着COVID-19的传播,女性更容易受到感染。

       就初始症状而言,第一组患者入院时症状更多,例如发烧(67.7%)、疲劳(41.9%)和肌痛(22.6%)。

第一组患者中有32.3%伴少量痰液产生,但第二组患者中仅有6.9%。两组之间的其他症状,例如咳嗽、恶心、腹泻和胸闷等,没有显著差异。

       就血液学而言,第一组中有更多患者发生淋巴细胞减少、CD3计数、CD8计数降低,以及外周血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SSA)升高。而两组间其他数据并无明显差异,这表明较早入院的患者可能有更严重的感染和免疫疾病。

       临床特征变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患者和医护人员可通过准确掌握初始症状来对传染病做出初步诊断,这对于筛查疑似病例至关重要。

       在SARS-CoV-2传播早期,COVID-19患者发病时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烧、干咳、肌痛和疲劳,伴或不伴腹泻。

       由于已出现无症状携带者,因此区分不同感染时期入院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迫在眉睫。

COVID-19的一些常见全身症状,例如发烧、疲劳、生痰和肌痛,在1月23日之前入院的患者中更为明显,但在此后入院的患者中更为隐蔽。

      但是,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来预测SARS-CoV-2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在传播过程中是否会减弱。

作为SARS-CoV-2的“近亲”,SARS-CoV和MERS-CoV的人际传播一直在变化。因此,应详细观察不同时期COVID-19的临床表现。

       研究证实,SARS-CoV-2通过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结合感染宿主细胞,并且ACE2在鼻咽部细胞中高表达。更重要的是,目前的研究发现症状发作后不久鼻咽中病毒载量很高。

       从理论上讲,鼻咽是第一个被病毒感染的器官,但通过观察,研究组发现被感染的个体在感染初期很少表现出上呼吸道症状,且仅有少数患者出现喉咙干燥。

       研究和临床发现似乎表明,SARS-CoV-2可能定植于鼻咽中,但未能在早期被发现。其结果是,SARS-CoV-2很难通过打喷嚏和流鼻涕等自我清洁反应清除,也无法被局部免疫系统立即清除。

       因此,COVID-19的最初症状是隐蔽的。这进一步说明了在入院时正确识别COVID-19症状的关键需求。早期感染患者中不太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可能是由于SARS-CoV-2的致病潜伏期所致。

      同时,研究还发现,较早入院的患者中,外周血中淋巴细胞、CD3和CD8 T细胞的数量减少。

       在这些细胞过度激活的情况下,CD3和CD8 T细胞计数减少显示引发了严重的免疫损伤,从而进一步导致COVID-19疾病进展甚至死亡。SAA升高也反映了不同时期患者的感染水平。

       总体而言,入院时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反映出SARS-CoV-2可能正在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患者的感染似乎更加隐蔽。

       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研究医院已经出现了3名特殊患者。他们都达到了出院标准,但在出院几天后咽拭子重新检测显示病毒阳性。

       其中一名是该院首批确诊的医务人员,已达到出院标准,且已隔离了20多天;其余2例患者出院后被隔离14天。

       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对COVID-19的了解仍然不足。随着传播世代的增加,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正在发生变化。

       最新感染患者的初始症状似乎更加隐蔽,无症状感染的存在表明SARS-CoV-2可能会逐渐演变成类似于流感的病毒,并在人类中长期潜伏。

       但是,该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病例数量很少,因此可能会有偏倚。

论文链接: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3.20030833v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3/436737.shtm


我们正处在2至5年流感大流行期间

2010年05月07日 10:29   来源:光明网   杨学祥 杨冬红

  英国著名杂志《自然》最近刊登文章《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一周年记》说,甲流还没有结束,但它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对付流行病的经验。

  2009年四月,出现于墨西哥和美国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盛行,引起一片恐慌,因为全世界的人们对这种新型病毒几乎没有免疫力。接下来的短短几周之内,甲流病毒就迅速地蔓延到了全世界,使得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9年6月11日紧急宣布,全球进入40多年来首次流感大流行。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员Cécile Viboud和她的同事指出,第一波甲流大流行所带来的后果可能比人们普遍预想的要更为严重。Viboud和她的研究团队通过官方的医学记录这种最保守的方法估计了甲流在美国所引起的死亡人数,大概在7500到12000人之间,这比美国每年因季节性流感和乙型流感死亡人数的一半还要少。另外根据一项不太保守的估计方法,将甲流流行期间的总死亡人数与往年同期的总死亡人数相比,发现甲流流行期间的死亡人数多出了44100人,这已经超过了典型流感季节的死亡人数。

  美国传染病动态研究及政策(RAPIDD)计划的流感专家Lone Simonsen警告说,我们正处在2至5年的流感大流行期间,必须继续保持警觉。甲型H1N1流感病毒要想引起新的感染波,也只有当它的病毒基因发生变异后才有可能[1]。

  应该强调指出,流感爆发具有6大气候特征,其中,太阳黑子谷年中流感强度较弱,峰年流感强度较强。本周期流感爆发在2009年太阳黑子谷年发生,强度较弱,不排除在2012-2013年太阳黑子峰年变强的可能性。

  在2006年,我们根据1890-2004年的综合数据,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2,3]。

  厄尔尼诺事件是多因素成因,综合预测可以提高预测精度。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10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4-7]。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

  综合分析表明,流感大流行具有周期和亚周期的复杂性。根据近百年的资料分析,首先,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具有约50年的周期变化,受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变周期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已发生了两个完整的周期:1889-1919年和1957-1977年,第三个周期2009-2029年刚刚开始。

  其次,在每个流感大流行周期中,流感大流行又受到太阳黑子极值的控制,具有9-11年的变化亚周期。在1889-1919年周期中,发生了1889-1890年、1900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1918-1919年(条件最强,爆发程度也最强)三次亚周期爆发;在1957-1977年周期中,发生了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三次亚周期爆发;在2009-2029年周期中,已经发生了2009-2010年一次亚周期爆发。

  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非常重要,根据这一规律,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2000-2035年中,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的2009、2019、2030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2012、2023、2034年都是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年份,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预防这些年份的流感爆发[8-15]。

  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较弱,紫外线减少有利于旧病毒的大量繁殖,旧病毒引发的流感强度也较弱;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较强,较强的紫外线可杀死大量旧病毒,但可应发病毒发生基因突变,形成毒性更强的新病毒,导致强度更强的流感爆发[3]。

  2012-2013年预计为太阳黑子峰年,又是2至5年流感大流行期间,必须做好预防甲型流感病毒发生突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谢文兵/编译。《自然》: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一周年记。2010年04月29日10:00 来源:科学网。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1485388.html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3.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 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5.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J]. 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6.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7. 杨冬红, 杨学祥.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 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8.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9. 杨学祥. 正在被证实的三大预警: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 2009-05-15 光明网-光明观察.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5/15/content_921510.htm

  10. 杨学祥. 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 2007-09-03 光明观察. 学术·新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03/content_664962.htm

  11. 杨学祥.盘点2007年强潮汐预警:干旱、拉尼娜、地震、严寒、流感. 2008-01-03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3/content_718587.htm

  12. 杨学祥. 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已初步形成:流感爆发还会远吗? 2007-09-24 光明观察. 学术·新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24/content_675621.htm

  13.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008-4-26 9:17:40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24

  14. 杨学祥,杨冬红. 厄尔尼诺将敲响流感爆发的警钟: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发表于2008-7-22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973

  15. 杨冬红,杨学祥.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发表于 2009-6-26 16:05:1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426

http://views.ce.cn/view/gov/201005/07/t20100507_21369545.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2538.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2020年3月9日早报
下一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附近海域发生5.7级地震 : 关注2020年3月10-11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钟炳 钱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2 0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