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被证实的预测:全球正处于地震活跃期
杨学祥
专家称几年内中国南北地震带仍可能发生7级地震(图)
2013年07月28日14:40 | 我来说两句(19人参与) | 保存到博客
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专家认为,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南北地震带进入了活跃期,汶川、玉树、芦山以及此次地震的发生都表明其活跃度一直不减。根据经验,南北地震带的活跃期一般要持续10年左右,因此在未来几年内,南北地震带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仍存在。
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此次地震的成因是什么?汶川地震与定西地震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该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就这些公众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刘杰。专家表示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22日发生6.6级地震,目前已造成90余人死亡,定西78万多人受灾,震区财产损失严重。定西地震的诱发原因是什么,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有何联系?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次震级较高的地震,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地震开始活跃?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刘杰。
此次地震属正常地质活动
此次甘肃省岷县、漳县发生的地震,是该地区500多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震中烈度达到八度。人们不禁要问,此次地震的成因是什么呢?
刘杰介绍说,此次发生地震的甘肃岷县地处南北地震带北带的临潭宕昌断裂带。南北地震带包括四川、云南、青海东部和甘肃东部等地区,在这条地震带上,集中了我国有历史记录以来一半左右的8级以上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均位于此地震带上。
位于南北地震带上的岷县地区有较长的地震历史。据悉,有历史记录以来,震中附近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5次。时间最近的地震是1973年8月11日四川松潘东北发生的6.5级地震,距离178公里;震级最大的是1654年7月21日甘肃天水南8.0级地震,距离121公里。
刘杰分析认为,岷县所在的临潭宕昌断裂带历史上曾经发生过2次6级以上地震,具备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而自1900年以来,这条断裂带的活动水平一直较弱,因此本次地震属于它的一次正常活动。
据中国地震局发布的消息,截至25日12时,甘肃省岷县漳县6.6级地震共记录到余震741次,其中3.0级以上8次。震区是否还有发生较大余震的可能呢?对此,刘杰表示,总的来说,这次地震的余震活动是正常的,衰减比较明显,未发生异常情况,5级左右的余震可能还会发生,虽然发生6级以上余震的可能性比较小,但震区仍须加强防范。
南北地震带仍存在发生7级地震可能性
同属南北地震带,震中直线距离不足400公里,汶川地震与定西地震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此次地震是否属于芦山地震的“余震”?
刘杰解释说,汶川地震释放出了巨大能量,引发了南北地震带中不同断裂带的调整运动,这些断裂带也趋向不稳定。这种效应叫做“库仑应力触发”,芦山地震与此次定西地震,都是由这种效应引发的。
对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与此次地震的关系,刘杰表示,这三次地震位于同一个地震带,形成原因是相同的。他们都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因此这三次地震都是由印度板块推挤碰撞造成的。
刘杰同时也表示,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处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龙门山断裂带,跟此次地震所处的断裂带不同。此外,汶川和芦山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地块,此次地震位于柴达木祁连地块。它们属于相同地震带上不同断裂带的相对独立的地震。
南北地震带是否仍存在发生大地震的风险呢?刘杰认为,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南北地震带进入了活跃期,汶川、玉树、芦山以及此次地震的发生都表明其活跃度一直不减。根据经验,南北地震带的活跃期一般要持续10年左右,因此在未来几年内,南北地震带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仍存在。
加固房屋是抗震关键
1月18日,四川甘孜白玉县发生5.4级地震;3月29日,新疆昌吉、乌鲁木齐交界发生5.6级地震;4月20日,四川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今年以来,大家感觉地震发生次数似乎比往年多。
刘杰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已发生24次5级以上地震,分布在多个地区。在一般年份,中国大陆年均发生20次左右5级以上地震,而今年刚到7月份,发生次数已超过20次,明显高于年均活动水平。他判定,总体来讲,今年中国大陆地震是比较活跃的。
刘杰表示,从2001年昆仑山发生8.1级大地震以来,地震发生频次增多,我国进入地震活跃期。一般来说,地震活跃期将持续近20年,在此期间,每年的地震次数也会有所浮动,并且,不同活动期地震有不同的主体活动地区。
刘杰进一步分析说,2008年我国不仅发生了汶川地震,还发生了80多次5级以上地震,远远高于一般年份,释放了大量能量,此后地震发生次数减少。随着能量的不断积累,从去年开始,我国的地震次数又增多起来,能量释放出来后,未来两年的地震数量则可能会减少。伴随着能量的积累和释放,每年的地震次数会发生波动。
近年来,地震有所增多,我们该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呢?刘杰表示,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预测地震的难度仍很大。现在定西地震灾区伤亡严重与当地房屋抗震性差不无关系。根据当地历史地震数据,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居民则应严格按照标准修筑或加固房屋,这才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来源光明日报)
http://roll.sohu.com/20130728/n382756217.shtml
“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10年前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已有 2092 次阅读 2015-4-27 10:06
“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10年前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2005-2012年相继指出,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8]。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
2004-2018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已发生6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5530.html
全球正处于地震活跃期统计特征获得证实
已有 1767 次阅读 2012-11-27 06:41
全球正处于地震活跃期 统计特征获得证实
杨学祥
一、专家称全球处地震活跃期 近期强震未超常规
中新社北京4月13日电 ( 欧阳开宇)针对近期发生在印尼和墨西哥的几次强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13日在北京指出,全球正处于地震活跃期,近期的地震属正常,并未超出历史常规。刘杰透露,在2004年印尼9级大地震之后,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从那时起,各国加强了对地震预报的研究。他还表示,从研究人员对强震后的回溯观察来看,强震之前是有预兆现象的。
http://www.cqcb.com/cbnews/gngjnews/2012-04-14/797481.html
二、地震活跃期的统计规律
全球变暖导致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海洋地壳均衡沉降,引发环太平洋地震带频发的地震活动。深海巨震的降温作用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自然的冷暖自调节作用,其能源来自太阳辐射变化造成的冰水转换[1-2]。2002年郭增建提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会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从而使地球降温20年[3]。
2012年欧洲和日本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2007年、2008年、2009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2006年、2010年和2011年,其中2006年的情况最严重。原因在于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了9.1级地震和巨大海啸,2005年3月28日和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和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和巨大海啸,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深海巨震和海啸与冷气候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表1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47-1976冷 | 低温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2000-2012 | 6(6) | 0? | 2 | 2000-2030冷 | 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低温期? |
注: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冷气候有很好的相关性[4]。表1给出了验证“深海巨震降温说”的统计数据,该表最初在2005-2006年发表[21, 29]。截止2012年5月,2000年以来8.5级以上地震已由2005年前的1个增加到6个,与2000年,特别是2006年开始的极端低温事件频发相对应,理论得到实践的证实,有很好的预测效果。
三、历史数据验证
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1868年以后的北半球温度下降与1868年和1877年间的智利两个Mt9.0级大地震有关。1900年以后的北半球的温度下降可能与1906年厄瓜多尔Mw8.8级大地震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周围大量Ms8级以上的大地震的数量特多有关。1952年之后的温度短时下降以及1960年以后的明显的长时段下降可能与1952、1957、1960和1964年的4次Mw9.0~9.5级的环太平洋大地震有关。由于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为Mw9.5级,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为Mw9.2级,所以1960年以后北半球和中国气温下降明显,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3]。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8]。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
四、地球物理机制分析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9-11]。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万年前有2000米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500米,并将继续上升200米。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米,洋壳均衡下降了43米(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米,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米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9]。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米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9]。
五、地震活跃期的发展趋势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8]。
2008年7月我们再次指出[12],根据前一周期的统计规律,9级以上特大地震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9级以上特大地震发生在1952-1964年之间,并具有准四年周期,与最强潮汐组合准四年周期对应;8.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1947-1965年之间。预计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2018年是8.5级以上地震集中爆发期,截止2012年11月,已发生了6次,并有继续爆发的强烈前兆和预期。
特大地震具有潮汐的准四年周期、月亮赤纬角18.6年周期和54年分段周期(三个日月食的沙罗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准四年周期和18.6年周期相对应[1, 12, 13]。在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中,月亮赤纬角极小值的1960年和极大值的1950年,都发生了8.5级以上特大地震,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4次9级以上特大地震的1952、1957、1960、1964年后推54年,9级以上大地震可能发生在2006、2011、2014、2018年。已发生的9级以上大地震有2004年12月26日和2011年3月11日,最大误差为1年,所以,2014年和2018年发生9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下一个月亮赤纬角极小值2014-2016年发生9级以上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徐道一推测在2014年,与我们在2008年的推测完全一致。下次9级地震应该在2014-2015年之间。2018年前可能爆发2个9级以上地震(见表2-3)。
据韩国《先驱经济》2012年11月22日报道,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小组日前发表了一份惊人报告,日本或将发生强度超过去年的东日本大地震30倍的地震。这个研究小组同时表示,报告中的数据都是从科学角度出发的最大理论值。迄今为止,观测史上记录到规模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其震级为9.5级。而根据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小组的报告书,日本或将面临的地震将会超过1960年智利大地震。标签:日本研究大地震智利地震30倍
来源:山东卫视 时间:2012-11-25 11:53:49
http://v.163.com/zixun/V7M3CBCH5/V8G7JOFBN.html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
六、结论
2004-2030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和低温冻害等灾害频发,2004-2018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频发时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杨冬红, 杨德彬, 杨学祥.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4): 926-934.
[2]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3): 1023-1027.
[3]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4] 郭增建, 郭安宁, 周可兴. 地球物理灾害链.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 111-114, 146-158.
[5] 杨冬红, 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6]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7]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8]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9]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J]。世界地质。1988,7(1):43-48
[10]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J]。地质科学。1992,(4):204-408
[11]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1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13] 徐道一, 孙文鹏. 歹字型构造体系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地质力学学报, 2011, 17(1): 64-73.
[14] 傅承义. 地球十讲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6: 55-5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