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变暖造假和气候变冷周期:7000年前的太阳发生了什么?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大约7000年前,地球或许受到了一阵短暂而强烈的宇宙射线袭击。此后,全球进入异常变暖时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与小冰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02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可能使全球气候迅速变冷。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月5日刊登题为《据爆料,世界领导人被人为操纵的全球变暖数据所欺骗而投下巨资》的报道称,一位高级别的揭发者对该报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违反自己关于科学诚信的规定,发表了耸人听闻且有缺陷的报告,旨在最大可能地影响出席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世界领导人,包括贝拉克·奥巴马和戴维·卡梅伦。
研究表明,以全球变暖为敌,不符合“暖则盛,冷则衰”的人类历史,关注气候变冷周期!
NOAA权威科学家称全球变暖数据被人为夸大奥巴马被骗
2017-02-07 11:11:00 来源:参考消息网编辑:王惜梦
核心提示:NOAA大张旗鼓发表的这份报告被世界媒体大肆报道,而且被政治人物和决策者反复引用。
参考消息网2月7日报道英媒称,英国《星期日邮报》2月5日披露了惊人的证据,证明作为世界气候数据重要来源的一个机构仓促发表了一份夸大全球变暖的里程碑式报告,其选择在那时发表是为了影响具有历史意义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月5日刊登题为《据爆料,世界领导人被人为操纵的全球变暖数据所欺骗而投下巨资》的报道称,一位高级别的揭发者对该报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违反自己关于科学诚信的规定,发表了耸人听闻且有缺陷的报告,旨在最大可能地影响出席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世界领导人,包括贝拉克·奥巴马和戴维·卡梅伦。
这份报告称,自1998年以来全球变暖“暂停”或“放慢”一事(2013年由联合国科学家们所揭示)根本不存在,而且全世界气温升高的速度超出了科学家的预测。
NOAA大张旗鼓发表的这份报告被世界媒体大肆报道,而且被政治人物和决策者反复引用。
然而,揭发者约翰·贝茨博士向《星期日邮报》出示了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该报告依据的是误导性的、“未经证实的”数据。贝茨博士是NOAA的顶级科学家,名声无可挑剔。
这份报告没有经过NOAA严格的内部评估程序审核。该程序是贝茨博士设计的。
他强烈反对发表那些有缺陷的数据,而他的上司却置之不理。
他的爆料可能会使美国总统特朗普坚定决心,兑现推翻其前任“绿色”政策的承诺,退出巴黎协定,这会引发激烈的政治争吵。
在接受独家采访时,贝茨指责该报告的第一作者托马斯·卡尔“坚持使变暖最大化和证据最小化的决定和科学选择……以使人们对全球变暖暂停的观点产生怀疑,仓促发表报告以抓住时机影响国内外对气候政策的考量”。卡尔曾担任NOAA下属的国家环境信息中心主任。贝茨是国家环境信息中心的两位主要科学家之一。
NOAA的这份报告依据的是两组新的气温数据:一组为地面温度,一组为海面温度。
两组数据均有缺陷。NOAA已决定,发布仅18个月的海面温度数据将更新并有大幅度修正,因为这组数据使用的测量方法不可靠,夸大了变暖的速度。修正后的数据将显示,在最近的变暖趋势中,实际温度没那么高,升温速度也没那么快。
地面温度数据受严重的软件漏洞影响,导致测量结果“不稳定”。
经过核准的最终报告尚未发布。
http://www.cankaoxiaoxi.com/science/20170207/1666025.shtml
7000年前的太阳发生了什么?树木年轮记录神秘事件
2017年02月12日 00:12 新浪科技微博
大约7000年前,地球或许受到了一阵短暂而强烈的宇宙射线袭击。近期一项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古代树木的研究显示,有证据表明在公元前5480年时曾经发生过一次“异常太阳活动”,在树木年轮中留下了较高的碳-14含量。
大约7000年前,地球或许受到了一阵短暂而强烈的宇宙射线袭击。近期一项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古代树木的研究显示,有证据表明在公元前5480年时曾经发生过一次“异常太阳活动”,在树木年轮中留下了较高的碳-14含量。
由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者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对加州的刺果松森林进行了碳-14含量测定。刺果松是世界上已知寿命最长的生物之一,寿命可以长达数千年。 由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者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对加州的刺果松森林进行了碳-14含量测定。刺果松是世界上已知寿命最长的生物之一,寿命可以长达数千年。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12日小子,据国外媒体报道,大约7000年前,地球或许受到了一阵短暂而强烈的宇宙射线袭击。近期一项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古代树木的研究显示,有证据表明在公元前5480年时曾经发生过一次“异常太阳活动”,在树木年轮中留下了较高的碳-14含量。尽管还无法解释这一事件的起因,但研究者表示,这可能是太阳磁场活动变化的结果。
由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者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对加州的刺果松森林进行了碳-14含量测定。刺果松是世界上已知寿命最长的生物之一,寿命可以长达数千年,它们的木材中也保留着许多太阳活动的事件记录,这些事件很可能直接影响了地球历史。
当太阳活动变弱时,大气层中碳元素的一种同位素——碳-14——的含量就会增加。由于树木会吸收空气中的碳,因此碳-14的变化会在年轮中体现出来。“在日本、美国和瑞士的三个实验室中,我们分别对刺果松样品的碳-14含量进行了测定,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亚利桑那大学的蒂莫西·朱尔(AJ Timothy Jull)说,“除了公元775年和994年的宇宙射线事件,我们还发现有一年的碳-14变化比之前的任何发现都要突然,而且我们使用了年际数据而非每十年的数据,这让我们能准确地定位事件发生的年份。”
研究人员将结果与过去几千年内的其他事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当时太阳可能处于一次显著的“太阳极小期”,其活动极其低迷。另一种可能是出现了一系列强烈的太阳活动爆发,导致太阳的磁场活动出现震荡。目前,研究团队希望进一步确定具体的原因。他们表示,通过望远镜观测类似太阳的恒星,特别是这些恒星的耀斑活动,或许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解释。
“这一新发现的事件比目前所知的其他事件更为戏剧性,通过对它们的碳-14数据进行比较,我们或许能了解当时太阳到底发生了什么,”名古屋大学的研究者Fusa Miyake说,“我们认为,这些非同寻常的年轮数据之所以出现,可能是由于太阳磁场的变化加上一系列强烈的太阳物质爆发,也可能是当时太阳活动异常微弱。”
http://tech.sina.com.cn/d/s/2017-02-12/doc-ifyameqr7433330.shtml
关注:7000年来的全球变暖
Wu和Peltier(1983)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18000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1350年前到7000年前,7000-5000年前间的冰融量减少。Jaritz和Ruder(1977)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10000-8000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2.65米的速率快速上升,8000-6000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将为每百年0.47米。6000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2.5米。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2]。
中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可分为6000年前的急剧上升、6000-5000年前期间的最高海面和5000年来相对稳定成微微下降等3个阶段;同时,海面是波动的,具有8500-7800年前期间、7300-6700年前期间、6000-5000年前期间、4600-4000年前期间、3800-3100年前期间、以及2500-1500年前期间6次波峰,其中后4次波峰为高于现今海面的高海面时期。
汪品先院士指出,大约在1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50年内上升7摄氏度,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
图1 万年来鹿回头地区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曲线(据赵希涛,1990)
一、 2、4、10万年气候变化周期
20世纪最大的科学成就就是确认了米兰科维奇的天文冰期理论:全球气候和冰期间冰期转换具有2、4、10万年的地球轨道周期,分别为近日点进动周期、黄赤交角周期和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周期[10]。
冰盖于18000年前开始融化对应大冬季结束,大春季开始;快速融化始于13500年前到7000年前对应大夏季;7000-5000年前间的冰融量减少对应大秋季(对应大约7000年前,地球或许受到了一阵短暂而强烈的宇宙射线袭击);此后海平面缓慢下降对应大冬季。今后两万年,现在至5000年后的大春季对应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5000-10000年后的大夏季对应冰川快速融化、10000-15000年后的大秋季对应冰川融化减弱、15000-20000年后的大冬季对应新一轮的冰盖增长。未来两个大世纪全球变暖是大趋势。而后,全球气候重新变冷,有可能进入新的冰期。
自然界的全球变暖才刚刚起步,我们正在远离冰期和小冰期低温严寒的威胁,下一次冰期离我们还很遥远,全球变暖是未来一万年的自然变化大趋势。
二、 1200-1800年的小冰期周期
早在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就曾经对我国5000年来的气候做过研究,发现我国近5000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平均周期为1250年。
图2 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虚线)变迁图(据竺可桢,1973)
杰拉尔德.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1500~1800年。这一周期与潮汐变化周期相一致,15-17世纪小冰期是潮汐的高峰期,现在潮汐低谷对应变暖高峰,还将持续400年,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相一致。
许靖华划分5个气候周期,平均周期为1200年。
2000年4月温室效应提出者之一查尔斯·季林(Keeling)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潮汐资料表明,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图3 潮汐强度变化的1800年周期(据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2000)
Fig3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cycle(After Charles D. Keelingand Timothy P. Whorf,2000)
根据图3所示,潮汐高潮在公元前398年和53年、公元1425年和1629年、3107年和3452年达到极大值,在公元538年、2337-2540年达到极小值,形成1800年变化周期。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除了1500-1800年潮汐长周期外,潮汐中周期为准60年、54-56年、22年、18.6年和11年。特别是54-56年周期(太平洋涛动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非常明显的作用。
三、 200年冷暖周期
过去5000年间,太阳活动较弱或没有的时期与历史记录中的冷期相对应。太阳活动减弱的主要时期有:奥特极小期,沃尔夫极小期,史玻勒尔极小期和蒙德极小期。最近发现,潮汐、火山活动与太阳活动有相同的200a的周期,与200a气候周期相对应。
表1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Table 1 The relation of solar activity, volcanic eruption,tides and lower temperature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 时间(年) | 坏天 时代 | 潮汐极大年时间 | 火山活跃时间 | 全球 气温 |
欧特Om | 1040-1080 | 1010-1110 | 1062 | ?? | 低温 |
沃尔夫Wm | 1280-1350 | 1165-1360 | 1264 | 1275-1300 | 小冰期 |
史玻勒Sm | 1450-1550 | 1420-1525 | 1425 | 1440-1460 1470-1490 | 小冰期 |
|
|
|
| 1570-1600 |
|
蒙德Mm | 1640-1720 | 1600-1725 | 1629 | 1640-1680 | 小冰期 |
道尔顿Dm | 1790-1830 | 1790-1915 | 1770 | 1810-1820 | 小冰期 |
|
|
|
| 1850-1860 1870-1890 1900-1920 |
|
21世纪21m | 2007-?? | 1997-?? | 1974 | 1980-?? | 低温? |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对比表1和图3,碳-14含量异常和小冰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
图4 850-1900年碳-14含量异常和小冰期的对应关系(据网上资料)
四、关注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英国研究人员证实,太阳黑子周期活动规律性影响地球气候。在太阳黑子非活跃时期,北美和欧洲部分地区常遭遇极端天气。研究结果2011年10月10日刊登于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研究人员借助卫星数据,更为准确地测得地球上空太阳紫外线变化情况,发现数据波动超过先前预计。在他们所分析的2008年至2010年数据中,太阳黑子处于活动谷年。同一时期,美国与欧洲部分地区遭遇严冬。借助复杂计算机模型,研究人员模拟到长期气候状况,证实在太阳黑子活动谷年,异常冷空气在赤道大气上空形成,造成大气热量重新分配和大气环流变化,令欧洲北部和美国遭遇异常低温和暴风雪,加拿大和地中海地区气候则变得更为温和。进入活动峰年,情况则相反。
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179-200年。近20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6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都能使气候变冷,海洋及其边缘发生的强震将海底冷水翻上表面,也可以使气候变冷。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期、低温和特大干旱的同时出现符合自然变化规律。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3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不仅太阳黑子周期延长极小期显示与地球低温有关联,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冷暖变化也具有相关性。图5用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同地球温度做比较,地球的增温和降温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变化是相当吻合的,当黑子周期变短,地球增温,当黑子周期变长,地球降温,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冷暖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会带来寒冷,常规的太阳黑子周期的长度变化也能带来地球气温变化。本次太阳活动周期从1996年到2009年,历经13年半,是近年来极端灾害频发的原因。
图5 1861至1989年北半球气温变化曲线和太阳黑子周期的长度变化曲线(E. Friis-Christensen,et al, 1991)
值得注意的是,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亦称为拉马德雷现象)冷位相时期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谷值相对应,1925-1946年和1977-1999年PDO暖位相时期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峰值相对应。除潮汐变化外,太阳活动可能是PDO的形成原因之一。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太阳黑子周期长度极长期、PDO冷位相和冷气候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汤懋苍等人指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资料,将过去2500年分为"好天时代"(SCL<11年)和"坏天时代"(SCL>11年),发现在"坏天时代"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好天时代"。"好(坏)天世纪"与气候暖(冷)期有好的对应;并提出了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过程链。他们在1470-1975年划出100个“旱年”,其中74个出现在坏天时代,只有26个出现在好天时代,坏天时代的旱年频数比好天时代几乎要多2倍。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SCL 长(即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见表2。这表明,SCL长,太阳活动弱,全球气温降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SCL长(坏天时代)一一对应。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坏天时代与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见表2)。200年是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中国历代王朝没有超过300年,没有跨域2个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400年),因为最高明的统治艺术也无法承受两次严重灾害的袭击。伴随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气候因素引发社会冲突可能性在不断增大,而不是减少。人类无法摆脱大自然的控制。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称王于西安,国号大顺。3月入北京。3月19日,崇桢皇帝自缢,明亡。是年,明朝气温也近降至汉以来的最低点。此间,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也接近它的终点。
汪荣祖先生从“天时”的角度对明亡的原因作出评价:崇祯诚非亡国之君,诸臣亦未必深误其君。自然界之异变及其难以抵御之伟力,岂沧海一粟之人类所能旋转。
汪荣祖先生是在学术界过度强调明亡的社会性原因的背景下说出这样的评价的,有突出强调的成分。客观地说,天气降温是明亡的重要的因素,但还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能解释在“蒙德极小期”(1645〜1715年)以及相应的“明清小冰期”远未结束的气象条件下为何清人不仅建立而且还能坐稳天下,而细察中国统一条件下的王朝更替,在同一极冷期或说极冷期远未结束的气象条件下完成王朝变更的,似乎只此一例。
这一评价也有失公允。因为清朝虽然安全度过了蒙德极小期,却在1979-1820 道尔顿极小期后和1979-1915年坏天时代中灭亡,仍未逃脱寒冷天气的惩罚(见表2)。
表2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
极小期 | 时间 | 中国朝代 | 时间 | 气候变化 | 坏天时代 | 潮汐极大值年 |
奥特 | 1040-1080 | 西夏 | 1038-1227 | 变冷 | 1010-1110 | 1062 |
|
| 金 南宋 | 1115-1234 1127-1279 | 变暖 |
| |
沃尔夫 | 1280-1350 | 元 | 1279-1368 | 变冷 | 1165-1360 | 1264 |
|
| 明 | 1368- | 变暖 |
| |
史玻勒 | 1450-1550 | 明 | -1644 | 变冷 | 1420-1525 | 1425 |
蒙德 | 1645-1715 | 清 | 1644- | 变冷 | 1600-1725 | 1629 |
道尔顿 | 1790-1820 | 清 | -1911 | 变冷 | 1790-1915 | 1770 |
21世纪 | 2007- ? | 变冷? | 1996- ? | 1974 |
气候变化的历史是一个冷暖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其一、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其二、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与20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变冷时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3864.html
五、“暖则盛,冷则衰”对全球变暖的启示:人类不能与全球变暖为敌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利用历史文献记载资料重建的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显示,在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上,自我国秦汉以来共经历了4个暖期和3个冷期,即秦汉暖期、魏晋南北朝冷期、隋唐暖期、唐后期至五代冷期、宋元暖期、明清冷期、20世纪暖期。
结合历史与冷、暖期的大致划分,可得出一个规律:当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当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例如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等乱世都出现在冷期。
http://roll.sohu.com/20150321/n410101415.shtml
“暖则盛,冷则衰”对全球变暖的启示:人类不能与全球变暖为敌。
全球变暖的千秋功罪:使人类摆脱小冰期严寒天气的威胁,全球变暖的功不可没。目前全球气温和海平面高度并未超过6000年来的最高水平,气候模型的模拟与气候历史不符,不足为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564.html
未来的冰期和小冰期仍然需要全球变暖。
科学研究的短视行为往往将人类推入灾难的深渊,把天灾变为人祸。
有研究称,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资料来源:Richard A. Kerr. End of the SunspotCycle? 2011-6-14, Follow ScienceNOW onFacebook and Twitter.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6/end-of-the-sunspot-cycle.html
关注下一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404.html
2015年4月,中国科技出版社计划将出版新书《自然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中科院院士陈运泰表示,他很赞同作者发出的与众不同的声音。“由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空间科学学院和核工业部地质科学院等单位组成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组,对于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很有参考价值[13]。”
衡量太阳活动的强弱有两个尺度,其一是太阳黑子数,其二是太阳黑子周期长度。两个尺度得出的太阳活动异常时期大致相同。
好天时代已经结束,坏天时代正在到来。本次太阳活动周期从1996年到2009年,历经13年半,按照汤懋苍等人的定义,为严重“坏天时代”,与全球灾害频发相对应。
太阳活动周期从短变长,敲响了自然灾害频发的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5119.html
以全球变暖为敌,不符合“暖则盛,冷则衰”的人类历史,关注气候变冷周期!
自从1850年上一个小冰期结束以来,人类已经度过了相对温暖的1个多世纪。近年来,太阳黑子出奇地安静,预计到2020年,太阳将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超级安静模式”,太阳黑子活动将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而太阳黑子进入冬眠期,被看作是“小冰期”到来的标志之一。
美国国家太阳能观测台专家表示,太阳黑子进入活动低潮实在出人意料。但权威报告的数据充分证明,太阳黑子活动正在进入冬眠期。小冰期时代即将到来。
http://www.tianqi.com/baike/xiaobingqishidai.html
世界气象组织天气与减灾服务司司长、气象专家汤绪分析说,经验主义对人的认知往往具有先入为主的效应。举例来说,在北美洲2013年冬天经历了极端寒冷的气候之后,美国一项民调显示,相信全球变暖理论的美国民众的比例从85%下降至73%。切肤之冷的现实体验,甚至让一些政客公开反对全球变暖观点,美国总统竞选共和党热门人选特朗普在2013年冬天曾公开说:“寒冷的天气正在证明,让全世界为之破费的全球变暖学说是个大谎言。”
http://tech.gmw.cn/newspaper/2016-01/27/content_110903956.htm
早在2007年我们就指出,按照全球变暖说,准60年周期的全球拉马德雷冷位相低温期不再出现,今后禽流感不会在人类间爆发。肯定地说,这种预测有极大的危险性。在地球进入30年冷周期的预测上,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与部分中国气象学家(如,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和任振球等)的观点是一致的[21],至少到2020年,低温和禽流感就会光顾人类世界。同样一个观点,由外国人说出就比由中国人说出更起作用。这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迷信。在资源和能源日渐短缺并成为战争根源的今天,全球变冷比全球变暖具有更大的风险,会给人类造成更多的伤害。科学的争论会减少人类更多的历史遗憾。
http://bdwm.net/bbs/bbscon.php?board=Science&file=M.1201526058.A&num=4184&attach=0&dig=
http://news.sina.com.cn/c/pl/2006-08-31/104310882681.shtml
http://health.gmw.cn/2013-01/01/content_6218815_2.htm
参考文献
1.LiGuoqing.27.3-dayand13.6-dayatmospherictideand lunar forcing on atmosphericcirculation[J]. Adv.Atmos.Sci. 2005,22:359-374.
2.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hypothesisoftheocesnic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warming.Progressin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2014年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YangDH,Yang D B. Thermal dynamic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 (in Chinese), 2010,29 (4):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 90-91.YANG 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of ReasonsCausing 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3): 90-91.
9.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YangX X,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 1666-1677.
10. 杨冬红,杨学祥.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22(5):1680-1685.YangDH, Yang X X.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 threeice regulatorsfor El Ninoevents.Progress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7,22(5):1680-1685.
11. 赵希涛,杨达源。全球海面变化。科学出版社,1992。118,108,74。
12. 汪品先, 翦知湣.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 第四纪研究.1999,(1): 1~17
13. 汤懋苍,柳艳香,郭维栋. 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Ⅰ):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高原气象. 2001,20(4):368-373. TANG Mao-cang, LIU Yan-xiang, GUOWei –dong. Climatic Condition and Chinese History(I): SCL and Chinese Climate.Plateau Meteorology. 2001,20(4):368-373.
14. 易蓉蓉. 全球环境新看法:大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推手。2012-02-13 09:08:42来源:科学网。http://tech.gmw.cn/2012-02/13/content_3556753.htm
15. SarahIneson, Adam A. Scaife, Jeff R. Knight, et al. Solar forcing of winter climatevariabilit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Nature Geoscience.
http://www.nature.com/ngeo/journal/vaop/ncurrent/full/ngeo1282.html
16. KeelingC D, Whorf T P.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climate change. PNAS, 2000, 97(8): 3814~3819
17. E. Friis-Christensen, K. Lassen. An Indicatorof Solar Activity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Science, 1991, 254(5032):698 – 700.
18. 杨学祥. 给"全球变暖说"泼点冷水.世界环境. 2007, (2): 60-62.YANG XX. PourCold Water on the Statement of Global Warming. World Environment. 2007, (2):60-6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