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地壳均衡运动: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洋地壳下降和地震火山活动
杨学祥
关键提示: 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全球变暖最终导致的超级火山喷发,使全球面临类似恐龙灭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据网上资料,地壳均衡( isostasy) 地质学基本理论,是描述地壳状态和运动的一种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运用地壳均衡学说可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如上地幔的起伏;还可用于大地测量学中研究大地水准面形状,推估重力异常和计算垂线偏差等。
1749年,法国大地测量学家布格 (P.Bouguer)在南美的秘鲁测量子午线弧长时,发现安第斯山脉的巨大质量产生的引力似乎特别小。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 1854年英国大地测量学家普拉特 ( J.H.Pratt)分析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大地测量结果,发现实测的垂线偏差值比由可见地形质量算得的数值要小得多。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他假设地壳的密度随地形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并认为山脉象发酵的面包一样,是由地下物质从某一深度向上膨胀形成的。 1855年英国天文学家艾里( G.B.Airy)推论,象喜马拉雅山这样大的山脉,物质的重量是不能由地壳来支持的,必定从地壳以下的某一深处就开始得到支撑,因此他认为地壳物质就象浮在水中的木块。木块高出水面越多,相应地陷入水中越深。 1889 年,美国地质学家 C.E.达顿第一次提出地壳均衡这个词,并作了详细的讨论。 20世纪初 ,J.F.海福德、海伊斯卡宁 (W.A.Heiskanen)和韦宁·迈内兹 (F.A.Vening Meinesz)等人进一步完善了普拉特和艾里的假想 ,形成 3种地壳均衡学说。
按照冰川地壳均衡原理,在大冰期, 100 -200 米 厚度的海水层变为两极冰盖和大陆山地冰川,加载使大陆地壳下沉,卸载使海洋地壳上升;在温暖期,情况正好相反。陆海地壳的反向运动导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见图 1 )。
图 1 冰盖消长和海平面升降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Yang D H, 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11, 54 (4): 926-934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研究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 (1): 610 ~ 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 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 615.
相关博文:
速度非均匀的海平面上升和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
刊发时间: 2008-11-26 14:31:14 光明网 -光明观察
作者:杨学祥
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就是证实了米兰克维奇的天文冰期理论。对两极冰芯、岩洞石笋、中国黄土的放射性元素测年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有显著的 2、 4、 10万年的地球轨道周期,即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亚冰期周期一一对应,证实了地球轨
道对地球气候的决定性影响 [1]。最近,这一理论又被新的证据所证明 [2]。
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气候的变迁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引起太阳辐射能变化的条件是多方面的。
( 1)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地球轨道运动是椭圆的,在行星摄动下,轨道偏心率在 0.0005 - 0.0607之间变化,周期约为 9.5万年。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使地球接收太阳辐射的日照量变化,最大是士 l%左右。当地球轨道偏心率大时,一年中在近日点附近接收的辐射量增加,北方的冬季变暖。在第四纪以后,冰期都是出现在地球轨道偏心率最小的时期;间冰期出现在偏心率最大的时期。
( 2)黄赤交角变化:地球自转轴的倾角变化引起的黄赤交角在 22度~ 20度 30’变化,变化的周期约为 4.1万年。由于地球上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位置是由黄赤交角决定的,因而会影响到高纬地区的日照量改变。黄赤交角减小时,中、高纬度地区,尤其是高纬地区接收到辐射量会明显减少;黄赤交角增加时,纬度越高,接收辐射量增加越多。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时,在极地全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可增加 4.02%。
( 3)近日点的进动:由于行星摄动,地球轨道的近日点有进动,平均周期约为 2.17万年。现在北半球的冬季位于近日点附近,再过 12750年,近日点将位于目前的远日点附近,北半球的冬季将位于远日点。这会引起南北两半球在不同季节日照量的变化,影响到全球气温的很大变化。目前,地球过近日点的时间是每年的 1月 3日 或 4日,过远日点的时间为每年的 7月 2日 或 3日。近日点进动的方向和地球公转方向一致。
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可能远远超出想象!当人类正不断往大气中注入二氧化碳时,地球这个行星本身可能正进入一次剧烈无比的冰川期中。科学家最新数据模型认为,几千年后,整个北半球都将被冰层覆盖,如同现在的南北极一样 ———前提是新的冰川期没有和 “大气变暖 ”发生冲突。我们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比过去 80万年的排放总量都多。这可能会永久推迟任何剧烈的冰川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正把自己往另一极端推,那就是 500万年前曾经发生过的 “热室地球 ”[2]。
100 -200 米 厚的海水层在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变化中不断地从两极冰盖和赤道海水中转换迁移,将引起地壳的巨大形变,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引发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就像轮船装载和卸载会引起吃水线变化一样)。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导致海平面上升了 130 米 ,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海平面至少会继续上升 60 米 。这意味着,大洋地壳因负载增加,要均衡下降 20 米 ,两极地壳因冰盖消失而卸载,要依据原冰盖的厚度,上升其 1/3 的数量(岩石和海水密度比为 3: 1)。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最末一次冰川后期,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30米 ,洋壳均衡下降了 43米 (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 3: 1)。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末次冰期中冰盖厚度为 2000米 ,冰盖融化后,已上升了 500米 ,还将继续上升 200米 。科学家称其为冰期地壳均衡理论的大自然实验室。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 87米 ,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3-8]。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2007年 2月 2日 在法国首都巴黎发表一份评估报告摘要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有超过 90%的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报告说,全球变暖将持续数百年,海平面将持续上升。 IPCC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 1988年创建,汇集来自 130多个国家的 2500多名专家。从 1月 29日起 , IPCC第一工作组 500多名专家以及政府和地区代表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会议,讨论全球变暖问题的第四份评估报告。这份长 21页的报告说,过去 5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极可能 ”与人类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关,报告说, “极可能 ”意味着可能超过 90%。 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 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 1. 8至 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 18至 59厘米。在 2001年发表的评估报告中, IPCC曾预测到 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 1. 4至 5. 8摄氏度 ,海平面将升高 9至 88厘米 [9]。
按 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 2100年海平面升高 18至 59厘米。由地壳均衡运动,大洋地壳将均衡下降 6至 19厘米。由此引发剧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Wu和 Peltier( 1983)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 18000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 1350年前到 7000年前, 7000-5000年前间的冰融量减少。 Jaritz和 Ruder( 1977)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 10000-8000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 2.65米 的速率快速上升, 8000-6000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将为每百年 0.47米 。 6000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米 。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10]。
中国沿海全新世海面变化可分为 6000年前的急剧上升、 6000-5000年前期间的最高海面和 5000年来相对稳定成微微下降等 3个阶段;同时,海面是波动的,具有 8500-7800年前期间、 7300-6700年前期间、 6000-5000年前期间、 4600-4000年前期间、 3800-3100年前期间、以及 2500-1500年前期间 6次波峰,其中后 4次波峰为高于现今海面的高海面时期。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可分为 8500-7800年前、 7300-6700年前、 6300-4800年前、 4500-4000年前、 3800-3100年前、 2800-1400年前以及小于 1000年前 7个时期,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和海面变化以及地壳运动的有关 [4]。 6次海面波峰对应 6次我国全新世珊瑚礁发育,与 IPCC报告的结论正好相反 [10]。
10000-8000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 2.65米 的速率快速上升, 8000-6000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为每百年 0.47米 。 6000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米 。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10]。 6000年以来海平面不升反降,平均每百年下降 0.04米 ,说明 6000年以来不是地壳均衡剧烈活动时期。
海平面变化是波动的,具有 8500-7800年前期间、 7300-6700年前期间、 6000-5000年前期间、 4600-4000年前期间、 3800-3100年前期间、以及 2500-1500年前期间 6次波峰,其中后 4次波峰为高于现今海面的高海面时期。
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海平面是下降的。马宗晋院士指出,从 15至 17世纪的 200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这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期。与之对应的中国华北第六地震活动期,延续了 200多年,其间发生了 4次 8级地震, 7次 7级地震,其后的平静期延续了 85年,未发生任何大于 6级的地震 [11]。这表明,在暖期高峰和冷期低谷,海平面剧烈升降,地壳均衡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气候冷暖变化、海平面升降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19世纪气候变暖以来,海平面上升速度为平均每百年 0.10 -0.15 米 。即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度是其近 26倍,因此 10000-8000年前期间地壳均衡的强度也应该是目前的 26倍。这样,在 10000-8000年前期间,目前的 1000年间隔的强震将缩短为 50年间隔,百年间隔的地震将缩短为 4年间隔。 6000年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 2.5米 。 10000-6000年前期间应该是地球的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朱介寿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专家们搜集、分析了从公元前 26年至今长达 2034年的龙门山地震史料,发现 8级及以上地震仅此一次, 7~7.8级的地震共 19次, “差不多 100年一个 7级地震 ”[12]。
这些数据也表明,两千年以来,龙门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并不强烈,全球地震活动强烈时期应该在 10000-6000年前期间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而这时期是没有文字资料可查阅的。从公元前 26年至今长达 2034年的龙门山地震史料上没有的 8级地震,不能说明 10000-6000年前期间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也没有,更不能说明 8级地震在 10000-6000年前期间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也是千年一遇。海平面变化资料表明,全球地震活动强烈时期应该在 10000-6000年前期间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仅当我们能用证实海平面变化的方法,同样证实 10000-6000年前期间 8级以上地震的大致分布,我们才能确定龙门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规律。用 2000年的资料证实 1000年一遇地震的观点,这只能是推测,应该有更多的周期数据。
世界上有仪器准确记录的地震资料仅有百年的历史。地球在整个地质时期都经受过地震,文字记载可追溯到过去的几千年。在中国,学者们曾从很早以前的历代王朝文献、文学作品及其他来源得到地震证据。最早的可追溯到公元前 1831年的山东省地震,该记载仅提到 “泰山震 ”,但从公元前 780 年起中国北部的地震记载就已经相当完整了。这些历史记载如此之详细,以致现代研究者根据它们可了解当时破坏的分布情况,从而得出地震的大小。从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到,越是早期的地震,数据就越少,漏记和数据遗失的情况在所难免,特别是无人居住边远地区的地震。更早的地震记录就无据可查。
8000-6000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将为每百年 0.47米 。按IPCC最新报告预测,到 2100年海平面升高 18至 59厘米。两者的变化速度非常接近,用 8000-6000年前期间的地震数据才能真实反映未来的地震变化趋势。以目前地震研究的水平和资料,准确的估计难以给出可信的证据。
气候剧变 ——海平面升降 ——地壳运动 ——火山地震活动 ——生物大规模灭绝。这就是地球气候变化史、构造演变史和生物进化史,尽管时间循序千差万别。读懂这个历史,对当前防灾减灾很有意义 [1]。
气候变化已经无法用历史记录来推测,难道地震还会按照历史记录来发生吗 [13]?
即使不考虑人为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自然速率表明, 19世纪气候变暖以来,海平面上升速度为平均每百年 0.10 -0.15 米 。即 10000-8000 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度是其近 26倍,因此 10000-8000年前期间地壳均衡的强度也应该是目前的 26倍。这样,在 10000-8000年前期间,目前的 1000年间隔的强震将缩短为 50年间隔,百年间隔的地震将缩短为 4年间隔。 10000-6000年前期间应该是地球的强震集中爆发时期。揭示 10000-6000年前期间地球强震集中爆发的全貌将为我们预测未来地震勾画出大致的可信蓝图。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构造运动中的天文因素 两极冰盖融化的威胁 . 发表于 2008-10-13 6:41:51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2439
2. 金煜。科学家研究称冰川万年后冰冻地球 (图 )。 2008年 11月 23日 09:49 新京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8-11-23/09492597279.shtml
3. 杨学祥 , 陈殿友 . 重力均衡与质量均衡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 1995, 25(1):87-92.
4.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 1988, 7( 1): 43-48
5. 杨学祥 . 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4, 14(4):29-37.
6.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7. 杨学祥 . 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 . 地球科学进展 . 1992, 7(5): 22-29.
8. 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 4): 204-408
9. 刘浩,王宇。联合国最新报告: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 2007年 02月 03日 08:41 来源: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 http://it.sohu.com/20070203/n248019491.shtml
10. 赵希涛,杨达源。全球海面变化。科学出版社, 1992。 118, 108, 74。
11. 马宗晋 , 杜品仁 . 1995,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10, 99-102.
12. 漆小均。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汶川 8级强震将千年不复发。 2008年 11月 25日 01:48 第一财经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8-11-25/014816715788.shtml
13. 杨学祥 . 不能按常规来思考:全球变暖与冰河世纪 . 发表于 2008-11-25 16:28:20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323
博客来源: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11/26/content_862860.htm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作 者: 杨学祥 上传日期: 2006-10-4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杨学祥 据中国地震信息网报道,西部地区强震形势研讨会召开后,重庆地震局迅速进行了传达贯 彻。当前,全国的强震形势严峻,重庆地区的地震形势复杂而紧迫,加之我们处于特殊的 时段,三峡水库蓄水156米以后,水库将增加巨大的水体荷载,进一步增大了库区地震活动 的潜在危险性。为此,重庆市地震局牢固树立震情观念,立足于防早震、大震、本区震, 内紧外松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1]。 今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 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2]。 中广网重庆8月29日消息 28日,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称,今年的干旱创造了该市甚至 西部地区的5项历史记录。高温温度之高创造了历史记录,万盛、江津等地出现了44—45摄 氏度的高温天气;干旱时间之长创造了全市历史记录,大部分地区持续干旱时间达到了90 天,部分地区已经超过了100天;长江水位之低也创造了汛期的历史记录;干旱覆盖面之大 创造了历史记录,全市40个区县不同程度的受灾;灾害严重状况创造历史记录,全市目前 近2000万亩耕地受灾[3]。 据重庆市气候中心统计,到8月29日上午8点,重庆大部分地区的伏旱天数都在50天以 上,其中渝北、奉节等地达54-55天,黔江、双桥、涪陵、梁平、巫溪、万州、巫山等地 56-59天,潼南、合川、大足、北碚、彭水等地伏旱期则长达60天。截至昨天,重庆市大部 分地区的伏旱天数都在50天以上,旱情已经升级为百年一遇。据介绍,现在处暑已过,但 重庆仍是持续的酷热高温天气,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都不足常年的10%,这在历史气象记录 中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历史上的其它干旱年份可能在立秋前是晴热干旱天气,但一般来说 立秋后降雨都会增多,而今年是接连的高温干旱少雨天气,近百年来绝无仅有[4]! 中新社重庆九月二十三日电 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但高温卷土重来使得山 城重庆“秋如夏”。当地气象专家称“重庆尚未真正入秋”,未来三天该市最高气温将逼 近三十五摄氏度。自九月十八日解除特大干旱红色预警以来,重庆气温始终在三十摄氏度 左右徘徊。二十二日,烈日在山城上空逐渐逞威。截至下午四时,该市有三十多个区县最 高气温超过三十摄氏度,其中綦江、巴南、北碚一路飙升至三十五摄氏度以上。该市气象 专家称,受青藏高压脊影响,山城气温近日来开始逐步升温。据目前卫星云图分析,“副 高”也可能再度来袭。预计未来三日内,重庆各地区气温仍将逐步上扬,最高可达三十五 摄氏度,个别地区气温有可能突破三十五摄氏度[5]。 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 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 日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2]。 四川兴文发生3.7级地震 据中国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6年9月22日01时53分53.7秒 在四川兴文(北纬28.3,东 经104.95) 发生3.7级地震。 http://210.72.96.227/html/bsgsmodule.jsp?param1=01:53:53.7¶m2=2006-09- 22¶m3=28.3¶m4=104.95¶m5=四川兴文¶m6=Ms¶m7=3.7 四川石棉发生4.0级地震 据中国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6年9月16日20时00分45.1秒 在四川石棉(北纬29.05,东 经102.3) 发生4.0级地震。 http://210.72.96.227/html/bsgsmodule.jsp?param1=20:00:45.1¶m2=2006-09- 16¶m3=29.05¶m4=102.30¶m5=四川石棉¶m6=Ms¶m7=4.0 我们在9月17日指出,2006年9月22 日月亮赤纬角最小,为0.00003度,月球在赤道附近。9 月23日为秋分,太阳也在赤道面上。因此,9月22日的日月大潮,日、地、月的位置更接近 为一条直线,潮汐强度较大。此时,潮汐的南北震荡幅度为0,东西震荡的幅度最大,应该 有较强的冷空气活动。请注意相关的气候现象。2006年9月15日月亮赤纬角最大,为 28.72254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可激发冷空气活动,由于日月大潮在22日,使15日潮汐 强度比小潮大,比大潮小[6]。 9月16日的石棉地震和9月22日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9月22日日与大潮和9月15日月亮 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9月18日到23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 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 新华网南昌9月23日电 9月中旬以来,江西省东北部的横峰县莲荷乡两地村民先后听到 地下发出不明闷响,部分农户房屋出现裂缝。目前当地政府正组织专家进行实地勘察,以 探明事发原因。 9月21日下午17时许,横峰县莲荷乡义门村委会王家村小组村民听到地下 发出一闷响,并有轻微震动,伴随着震动该村村民房屋出现抖动,地面出现裂缝。响声过 后,村中的狗都跑向后山狂吠不已。 据初步统计,义门村王家村小组村有50多户出现裂 缝,其中王天才等三户村民家开裂严重。全村250多位村民不敢在家中居住,借住在附近亲 戚家。 9月16日下午15时左右、9月21日下午14时左右,莲荷乡杨家村委会刘家小组村民也 听到地下发出一声闷响,后发现该村10余户农户房屋出现不同程度裂缝,3户村民房屋玻璃 被震碎[7]。 新华网石家庄9月23日电 河北省涞源县杨家庄镇支家庄涞钢矿山9月22日发生山体滑坡 事故,造成2人死亡2人受伤。据涞源县政府办公室纪检组长邵志勇介绍,涞钢矿山山体滑 坡事故发生在22日中午11时许,事故造成2人死亡2人受伤,当时,3辆挖掘机被滑下的石头 掩埋[8]。 洛亚尔提群岛发生5.3级地震 据中国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6年9月22日20时27分19.0秒 在洛亚尔提群岛(南纬 22.6,东经171.75) 发生5.3级地震。 http://210.72.96.227/html/bsgsmodule.jsp?param1=20:27:19.0¶m2=2006-09- 22¶m3=-22.6¶m4=171.75¶m5=洛亚尔提群岛¶m6=mb¶m7=5.3 阿根廷发生6.3级地震 据中国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6年9月22日10时32分20.5秒 在阿根廷(南纬26.8,西经 63.35) 发生6.3级地震。 http://210.72.96.227/html/bsgsmodule.jsp?param1=10:32:20.5¶m2=2006-09- 22¶m3=-26.8¶m4=-63.35¶m5=阿根廷¶m6=mb¶m7=6.3 印度尼西亚发生5.0级地震 据中国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6年9月22日05时28分50.5秒 在印度尼西亚(南纬3.0,东 经130.05) 发生5.0级地震。 http://210.72.96.227/html/bsgsmodule.jsp?param1=05:28:50.5¶m2=2006-09- 22¶m3=-3.0¶m4=130.05¶m5=印度尼西亚¶m6=Ms¶m7=5.0 爪哇以南地区发生5.9级地震 据中国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6年9月22日02时54分46.2秒 在爪哇以南地区(南纬9.1, 东经110.45) 发生5.9级地震。 http://210.72.96.227/html/bsgsmodule.jsp?param1=02:54:46.2¶m2=2006-09- 22¶m3=-9.1¶m4=110.45¶m5=爪哇以南地区¶m6=Ms¶m7=5.9 9月20日,居住在江苏省盐城市区震北巷35号的方材林家中地面突然出现了“发高烧”的异 常现象。记者当天在老方家用手触摸地面,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阵阵的热度,温度约有 40℃。老方称,最高时约有60℃,发热范围也由最初的约1个平方米扩大到3个平方米,且 已从地面延伸到墙壁。专家分析,此处“地热”属正常地质现象。地质专家称,盐城处于 华北和江淮地区过渡地带,有较多的地质断裂带,沿线都存在地热异常和温泉等情况,老 方家可能离地质断裂带较近,因此出现地热异常现象。23日,记者再次来到方材林家中, 发现“地热”现象正在消除,只有少许地方略有余热,且温度逐步下降。笼罩在居民心头 的猜测和恐慌终于得到了解除[9]。 盐城在北纬35度以南,9月22日的日月大潮因日、地、月都在赤道而使地壳扁率变为最大, 两极地壳下降,赤道地壳突起,两极地壳下的流体热液穿过南北纬35度线向赤道流动。计 算结果表明,月亮在赤道时产生的半日潮使气圈、水圈和液核分别有54181864、43275和 3103km3的体积绕固体地球向西运动,形成赤道高空风、西向海潮和液核表层西向漂移。由 于地形的阻挡,形成大气、海洋和液核的涡旋、湍流、环陆运动和异常大潮以及冷暖海水 的上下和东西向振荡与混合。岩石圈和下地幔分别有2754和10599km3的体积胀缩,是其中 熔融部分流动、上涌和喷发的动力。月亮相对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摆动,使流体相对 固体南北振荡与混合。地球在春分和秋分扁率变为最大,形成赤道大潮,两极高纬地区分 别有13211996、10502和736km3体积的大气、海水和液核流体通过临界纬度(35o)流向赤 道[10,11]。2006年9月23日为秋分。秋分与日月大潮的叠加导致地壳扁率最大。9月23日 以后,地壳扁率逐渐变小,到冬至时变为最小,这阶段赤道地壳下降,两极地壳上升。这 是23日盐城方材林家中“地热”现象正在消除的原因。 据中国日报特稿,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已引起了 印尼全国和世界的关注。从5月底事发至今,有毒的热泥浆已经淹没了附近数百间房屋,迫 使上万居民撤离,而且目前仍没有停止喷涌的迹象。印尼媒体认为,这是一次类似海啸的 “国家灾难”。据印尼美都电视台、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泰晤士报》等报道,位于诗 都阿佐县波龙镇乡村地区的这口天然气井从5月29日开始向外喷发热腾腾的泥浆,每天涌出 约5万立方米左右。已有大约2.6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淹没,数百间房屋、近190公顷农田和19 家工厂被毁,估计有1万多名村民无家可归,工人失业,学生也不能上学。目前,在受灾最 重的加达-勒佐村,放眼看去就如一滩沼泽,几乎所有的民房都已经被热泥浆所淹没,一些 地方的热泥浆深达4到5米,漫过了屋顶。该村880户人家,3000多人已经全部疏散[12]。该 矿井流出来的热泥浆已经掩埋掉方圆20平方公里的村庄及其周围的土地。据了解,该矿井 爆发的原因是因为地下1800米的岩石裂缝引起的[13]。 自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事故看似人祸,实际 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 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 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14]!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 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 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15- 18]。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 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 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冬至和夏至的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23.5度。在冬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 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 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潮汐的南北摆动。在夏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 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 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范围的潮汐南北摆动。如果此时月亮的白赤交角也达到最大值 28.6度,且与太阳、地球近似成一线,就会形成最强的潮汐南北摆动。这是强震易发生在 冬至和夏至附近的原因[19]。2004年12月26日月亮赤纬角为27.9度,为日月大潮,为印尼 地震海啸提供了较强的潮汐条件; 2006 年5月29日月亮赤纬角最大,为28.48990度;2006 年5月27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南北摆动的条件最优,形成强震和井喷的机会最大。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效应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 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 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 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15,20]。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 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 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20]。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 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 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 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 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 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除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 外,正如文献[1]所言,三峡蓄水造成的地壳均衡也是一个因素。2003年12月23日的重庆井 喷和26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表 明消失了近30年的8.5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 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21-24]。 重庆地震局的应急措施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地震局。重庆市地震局采取措施做好地震安全工作 http://www.csi.ac.cn/ymd/xgzhxx/dhy2006100401.htm 2.杨学祥. 关注9月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2006-9-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554.htm 3.吴新伟。今年重庆特大干旱打破5项历史记录。 2006年08月29日17:37 中国广播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6-08-29/17379881433s.shtml 4.重庆大部分地区旱期超50天 旱情升级为百年一遇。时间:2006年08月30日09:11 来 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http://news.sohu.com/20060830/n245067528.shtml 5.章莹。重庆高温卷土重来部分区县超过35度。 2006年09月24日04:02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24/040210093286s.shtml 6.杨学祥. 关注2006年9月22日日月大潮. 2006-9-1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0449 7.艾世民。江西横峰地下传出不明闷响地面出现裂缝。 2006年09月24日01:22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24/012210092443s.shtml 8.曹国厂。河北涞源县一矿山山体滑坡 造成2人死亡2人受伤。 时间:2006年09月23日 20:34 来源:新华网http://news.sohu.com/20060923/n245498663.shtml 9.郭小川。地面突发烧 专家细释疑。 2006年09月24日08:24 扬子晚报 http://news.sina.com.cn/s/2006-09-24/082410095104s.shtml 10.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J].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 刊):56-61 11.杨学祥. 地球流体的差异旋转与气候变化[J]. 自然杂志. 2002, 24(2): 87-91 12.康娟。印尼毒泥浆狂喷像海啸 上万居民离家避灾。 2006年09月15日02:10 新闻晨报 http://news.sina.com.cn/w/2006-09-15/021010020772s.shtml 13.组图:印尼石油天然气井爆发喷出泥浆埋掉村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 09月05日10:06 China Foto Press http://news.sina.com.cn/w/p/2006-09- 05/100610925019.shtml 14.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 2006-9-11源自:光 明网。http://www.csi.ac.cn/kjdt/kjdt/317.htm 15.杨学祥。威胁世界的海平面上升。2005-11-1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340 16.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1988,7(1):43-48 17.杨学祥 等。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1-3页。 18.杨学祥, 陈殿友, 李守春.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21 (1):44-47 19.杨学祥,杨冬红. 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加剧。2005-6-16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4436 20.杨学祥. 自然灾害警报: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印尼毒泥浆狂喷. 2006-9-15光明网 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0435 21.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28(1):95-96 22.杨学祥。印尼地震海啸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2006-2-7光 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7618 23.杨学祥。全球进入强震活动时期。2005-9-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5426 24.杨学祥,杨冬红。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灾害。 2005-9-24光明网论文 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5701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629.htm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611.html
上一篇:
2017年1月5日午报:预计拉尼娜指数1月6日前后进入谷值 下一篇:
寒潮姗姗来迟 拉尼娜可能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