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地球正极速变暖:符合1800年气候变化规律的大趋势

已有 5303 次阅读 2016-9-8 08:24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球变暖, 次小冰期, 自然周期, 1800年周期

地球正极速变暖:符合1800年气候变化规律的大趋势

                              杨学祥,杨冬红

“第六次大灭绝”逼近?NASA:地球正极速变暖

20160906 15:19

来源:第一财经网作者:综合报道

NASA表示,通过冰芯和沉淀物的分析追溯到更久之前的气温记录可以看出,最近几十年的变暖速度是过去千年从未有过的。

全球变暖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高级气候专家表示,地球变暖正经历一千年来从未有过的速度,全球气温升幅要想维持在去年各国商定的范围之内已变得“十分不可能”。

据《卫报》报道,今年气候已经极端炎热,全球平均气温比19世纪升高的幅度达到了1.38摄氏度的峰值,十分接近去年《巴黎气候协议》约定的温度升幅不超过1.5摄氏度的水平。七月是自1880年有现代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而从2015年十月以来,每个月的温度都创下了记录新高。

但是NASA表示,通过冰芯和沉淀物的分析追溯到更久之前的气温记录可以看出,最近几十年的变暖速度是过去千年从未有过的。

“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已经进入到了超常的区域,”NASA戈达德(Goddard)太空研究所主任加文-施密特(Gavin Schmidt)说,“在近千年内,这种变化是从未有过的。在(气温)的变化曲线上,20世纪也没有哪个时间段出现过这种趋势。”

八月早些时候,NASA发布的数据表明,地球温度已经在七月份到达了136年历史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施密特说,“要将地球温度升高幅度维持在1.5摄氏度之下,需要大量、快速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或者同等级的地球气候工程。而这是非常不可能的。我们甚至还没能做到通过减排将温度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施密特重复了他之前的预测,有99%的概率2016年会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大约20%的热量是由于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去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已经打破了2014年创下的记录。

根据NASA数据显示,地球加速变暖意味着,全球会在未来100年里以“至少”20倍于历史平均值的速度变暖。不过,将最近的气温同史前气候相比并不十分准确,因为这相当于把现代的温度记录同此前从古代冰川层、海洋沉淀物以及岩石推测出来的温度进行对比。

现有从发电、交通和农业领域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就已经可能使海平面在本世纪末之前升高3英尺、在未来数个世纪再上升70英尺。不断上升的温度会缩减北极冰盖、使得中东和北非的大片地区不再宜居、加速地球动物种类的“第六次大灭绝”。

http://tech.ifeng.com/a/20160906/44447852_0.shtml

二氧化碳怎样造成全球变暖?

来源:蝌蚪五线谱发布于2016/09/06

  近日,NASA的首席气象学专家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警戒人类:“当前全球变暖的速度创下1000年以来的新高”。201512月,气象学家们在法国巴黎开会时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极限在1.5左右,但是现在的数据表明,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得可能更快。大局当前,我们不禁要问了:“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是怎样造成全球变暖的?”

  地球大气层的成份主要为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0.03%)。不难发现,在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地位绝对是个小罗罗,那么,为什么二氧化碳会在全球变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呢?全球变暖,用文艺一点的说法来讲就是温室效应,顾名思义,温室效应就是在一定程度封闭的空间保护下形成的某种效应,对于地球而言,“温室”的形成就需要借助大气层。

2008~2012年,全球温度平均值异常

  地球之所以能产生温室效应,主要依靠大自然的“里应外合”。内因很简单,随着现代工业脚步的加快,人们大量开采矿业,燃烧物和汽车尾气排放物迅速增加,因此造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暴涨,地球大气层的厚度增加。有了内因之后,就需要外因引发了。这里的外因无疑就是太阳光,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大都是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然而大气层对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并不感冒,所以紫外光线都透射到地表上了。

  地球吸收太阳光的同时也会产生较长波段的红外光线,这些红外光无疑是向地球外面辐射的,当红外光线遇到大气层时会被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大量吸收,造成二氧化碳和水分子的平均运动动能增加。在热力学中,温度的微观表现就是大量分子平均动能,大量分子平均动能越高,温度就越高,反之成立。因此,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以后,由于热的传递性,必然导致大气层的整体平均温度有一定的升高,这样就大致形成了温室效应。

  对于当前全球变暖的问题,NASA的研究人员还表示,目前,全球变暖的速度是历史平均速度的10倍,很有可能在未来的100年里,地球变暖的速度相对之前的历史的平均速度将提升至20[]。所以,作为在地球家园上生活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节能减排,为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ZmescienceThe planet is warming faster than it ever has in the last 1,000years, NASA warns.

http://www.bast.net.cn/art/2016/9/6/art_16694_318326.html

气候变化的自然周期

我们在2015212撰文指出,温室气体持续增加,全球气温却波动变化。温室效应难以解决气候波动变化问题,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思路:在温室气体使气温持续上升的背景下,研究自然因素综合叠加效应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变冷的自然指标:

1. 强潮汐使气候变冷,周期为1800年,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进入变冷高峰(Keeling,2000)。此外,还有200年、55年周期(杨冬红等,2007,2011)。

2. 拉马德雷冷位相使气候变冷,周期为55年,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

3.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气候变冷,周期为18.6年(杨冬红等,2008);

4. 海洋及其边缘特大地震和海啸使气候变冷(郭增建,2002);

5. 拉尼娜事件导致全球变冷。

如果这5个因素同时出现,叠加效应将导致最冷气候(见表1-2,图1)。

1 PDO的冷暖位相下ElNinoLaNina事件发生年份(吕俊梅等,2005

PDO冷暖位相

       厄尔尼诺事件年份

 拉尼娜事件年份

1909-1924年(冷)

191119131918

19091910191619221924

1925-1945年(暖)

1925192919301940

193819421944

1946-1976年(冷)

1951195719631965

196919721976

1949195419551956196419671970197119731975

1977-1999年(暖)

19821986198719911997

198419881999

2 拉马德雷现象与月亮赤纬角的叠加对气温变化影响(1)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月亮

赤纬角

1949-1951

最大值

1959-1961

最小值

1968-1970

最大值

1777-1779

最小值

1886-1888

最大值

1995-1997

最小值

气温变化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气温均值

       低温时期

          高温时期

厄尔尼诺

导致升温

1951195719631965196919721976

19821986198719911997

拉尼娜

导致降温

19491954195519561964

19671970197119731975

198419881999

特大地震导致降温

1950195219571960196319641965

8.5级以上地震

注:?表示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来自赵得秀教授的预测。

3 拉马德雷现象与月亮赤纬角的叠加对气温变化影响(2)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2031-105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月亮

赤纬角

2005-2007

最大值

2014-2016

最小值

2023-2025

最大值

2032-2034

最小值

2041-2043

最大值

2050-2052

最小值

气温变化

最小值

变暖停滞

最大值

最新记录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气温均值

       低温时期

          高温时期

厄尔尼诺

导致升温

20022006200920152018202220252029

20332036204020432047

拉尼娜

导致降温

20002007201020112013201920232028

20312035203920422046

特大地震导致降温

200420052007201020112012

注:?表示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来自赵得秀教授的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7616.html

变热的自然指标:

1. 弱潮汐使气候变暖,周期为1800年,目前进入变暖高峰(Keeling,2000)。此外,还有200年、55年周期(杨冬红等,2007,2011);

2. 拉马德雷暖位相使气候变暖,周期为55年,1977-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

3.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气候变暖,周期为18.6年(杨冬红等,2008);

4. 海洋及其边缘特大地震和海啸间歇期使气候变暖(郭增建,2002);

5. 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变暖。

如果这5个因素同时出现,叠加效应将导致最暖气候(见表1-2,图1)。

全球气候变暖真的进入了一个停滞期?

气象学家杰夫·托尔夫森(Jeff Tollefson)最近指出,在一份全球大气温度表上,近 16 年来的全球变暖停滞,与之前 20 年的气温快速攀升形成鲜明对比。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2013-2014 年度评估报告的说法,此前的气候模型预估,1998-2012 年间全球大气温度应该以每 10 年平均 0.21的速度上升。但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EastAnglia)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ResearchUnit)的观测结果却显示,实际的数字只有 0.04

近年来,科学家对变暖停滞现象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主要集中于 3 个方面:太阳、大气气溶胶微粒(atmosphericaerosolparticles)和海洋。海洋温度的波动,被科学家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这或许是我们揭开全球变暖停滞之谜的关键所在。全球变暖停滞与气溶胶或者平流层水蒸气都没什么关系。它的真正成因,是近十几年来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变冷了。

导致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变冷的原因是赤道信风、潮汐震荡和地震海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062.html

今后全球变暖的速度将会加剧的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

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

另两个重要因素是,厄尔尼诺导致气候变暖,拉尼娜导致气候变冷;海洋及其边缘特大地震和海啸是导致航洋表面海水降温的原因。

综合分析表明,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中国北方的干旱在2014年已经发生,2014-2016年全球气温将有明显上升趋势。2014-2018年特大地震会有干扰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60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事实上,我们在2008年、2012年、2014年、2015年最早提出了2014-2016年最热年的预测。

我们早在2008年就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

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12年印尼苏门答腊4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

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我们在2014326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2014年最热年预测:

20142月以来,美国、德国、中国等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或科学家纷纷表示,今年很有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从而造成气候异常。更有科学家称,今年或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http://news.sina.com.cn/c/2014-04-02/073029846564.shtml

20143-5月,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著名气象机构纷纷预测20147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使2014年成为最热年。

我在2012522指出,准备迎接最热年。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是热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拉尼娜是冷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温度降低。科学界忽视了影响全球气温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海洋及其边缘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其集中爆发期的周期为5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18.6-28.6度之间变化,其周期为18.6年。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当月亮在南(北)纬18.6度(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18.6度向北(南)纬18.6度震荡一次,震荡幅度减少了三分之一,导致变冷作用减弱。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它不仅与1997-1998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也与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关。

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

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功不可没。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虽然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气候自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但在2013年,这两种气候现象均未出现,全球气温却在升高,表明8.5级以上地震和月亮赤纬角极小值也是全球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因为200420052007201020112012年都发生了8.5级以上地震,而2013年没有发生。

我们在2014720指出,2013年的最热年是2014年更热年的前兆,如果2014年不发生8.5级以上地震,发生最热年的概率更大,会超过2013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3176.html

2015年最热年预测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气候科学家2015312在最新一期的科技公报上正式宣布,厄尔尼诺事件再次到来,2015年可能成为有气候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

http://news.163.com/15/0313/14/AKJHR1E600014SEH.html

http://www.qh.xinhuanet.com/2015-03/15/c_1114640762.htm

早在2015125我们就指出,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2277-862543.html

2016年最热年的预测

20150723广州日报报道,美国政府机构今年初发布报告显示,2014年是全球有气温统计以来的“最热年”。不过,这一纪录有望在2015年再次被刷新。但这一纪录也不会保持太久。科学家们预计,2016年将成为下一个“最热年”。

http://finance.chinanews.com/cul/2015/07-23/7422305.shtml

我们在2014326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最热年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之末、拉尼娜事件之初

1997-1998年发生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8-2000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1998年是最热年。

2015-2016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2016年刷新最热年记录的可能性非常大。

2014年最热年、2015年和2016年可能的最热年将验证和继续验证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209.html

2014-2016年最热纪录频发

20150723广州日报报道,美国政府机构今年初发布报告显示,2014年是全球有气温统计以来的“最热年”。不过,这一纪录有望在2015年再次被刷新。但这一纪录也不会保持太久。科学家们预计,2016年将成为下一个“最热年”。

http://finance.chinanews.com/cul/2015/07-23/7422305.shtml

据人民日报2011128报道,有研究认为,1999年以后的这十来年里,全球平均温度没有继续上升,变暖的趋势接近于零。这是否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真的进入了一个停滞期?

2008年英国《自然》周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认为,由于气候的自然变异抵消了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温上升,预计全球变暖的趋势会暂时经历“停滞期”,但2015年之后全球变暖的速度将会加剧。目前来看,今后全球变暖的速度将会加剧的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

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1-12/08/c_122394081.htm

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1-12/08/c_122394081_2.htm

潮汐1800年周期中的变暖高峰

NASA表示,通过冰芯和沉淀物的分析追溯到更久之前的气温记录可以看出,最近几十年的变暖速度是过去千年从未有过的。

目前地球正极速变暖,原因在于现在是潮汐1800年周期中的变暖高峰,是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中的变暖极值时期。

2016年以后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

正确的理论在于能准确地预测,我们的第一个预测已经被证实,后三个预测将在半年后、两年后和十年后得到证实。

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有许多相似之处,1995-1997年和2014-2016年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都是强厄尔尼诺年。区别在于,1997-1998年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2015-2016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

1998年后全球变暖停滞一样,2016年后气候变冷将逐渐形成,2023-2025年进入变冷峰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5001.html

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2020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五: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

其四、地球轨道周期变冷时期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

潮汐强度变化具有1800年周期,与小冰期对应的潮汐强度在3107年发生,因此,小冰期不会在今后100年内发生。1425年以后潮汐强度开始变弱,2337-2540年达到最低值,这就是说在1800年潮汐周期中,全球变暖至少要持续到24世纪。

潮汐变化还有约200年周期和50-70年周期,对应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200年周期和拉马德雷50-70年周期。目前处于2007年以来发生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对应超前的1974年潮汐高潮和20世纪50-70年代的低温期。根据以往记录,这个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这次变冷过程被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迅速变暖所打断,198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是自然因素,温室效应包含人为因素。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本周期内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2)。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

此外,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18.6年周期,与气候变化18.6年周期对应。早在2008年和2014年我们就指出,1998年最热年记录与1995-1997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16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2005-2007年的最大值时期(见:杨冬红等,2008),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达到高潮。气候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都表明,气候变冷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2014年和2015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2020年开始的次小冰期使世界经济危机在劫难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9690.html

历史教训:顶级气候学家出尔反尔

全球气候波动是客观存在的,温室气体的增加不能解释气候变化的波动性。历史上,顶级气候学家的预测都被证实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忽视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

   在气候冷暖变迁这一重大问题的预测上,科学界一直表现得“出尔反尔”。气候变暖和变冷之争也不是从今天开始的。

  1971年,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曾是主流。197333,日本气象厅的朝仓正在《东洋经济周刊》上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也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

  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

   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彼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的彼得森。

直到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自7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今天人们对于气候变暖学说的认可。几十年后的现在,他们的理论成为了主流。

全球变暖进入新的转折时期,现在轮到全球变暖理论犯错误的时候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4502.html

参考文献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学祥, "全球变暖说"泼点冷水。世界环境。2007, 2):60-6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23 (6): 1813181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29(2): 610-6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1558.html

上一篇:今冬或比往年冷一些:拉尼娜惹的祸
下一篇:关注气候变化自然周期:全球增温停滞还是地球正极速变暖?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6 魏焱明 李颖业 周少祥 钟炳 杨文祥 macbers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