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纠正、弥补现有物理、数学理论的错误、不足(17)
纠正所谓“宇宙膨胀论”、反引力“暗能量”等错误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吴中祥
提 要
荒谬的所谓“大爆炸宇宙论”源于误解的所谓“宇宙膨胀论”,和把偶然发现的低温“背景辐射”牵强附会地当成由“宇宙年龄约为10万年时”的所谓“光子退耦”造成的。
因估算出巨大的“宇宙质量缺失”,认识到宇宙存在大量的“暗物质”,虽发现宇宙各星系,甚至太阳系,中心,有大量巨大质量的“黑洞”,仍未能足够弥补估算出的巨大“宇宙质量缺失”。
以及,进而误解为所谓“宇宙加速膨胀论”,而误解为存在“反引力”的所谓“暗能量”。
其实,由“各星体的光谱红移量与其速度成正比”的现有“都普勒公式”,只适用于“惯性”的“牵引运动”,错误地用于,实际是“非惯性牵引运动”的各星体,就错误地得出“各星体速度与观测距离成正比”的所谓“哈勃定律”和“宇宙膨胀论”乃至“宇宙加速膨胀论”。
并据由此错误得来各星体的错误速度,按引力公式,就不能正确估算各“黑洞”的巨大质量。
乃至造成错误地认为:存在“反引力”的所谓“暗能量”。
按“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物理学”,具体给出了非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的公式,根本不同于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与发光体速度成正比的“都普勒公式”。
各星体的运动与惯性牵引运动都相差甚远,所谓“宇宙膨胀论”、“大爆炸宇宙论”、“宇宙加速膨胀论”就都没有了基本的根据,
而按非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的公式重新计算各星体速度等的运动情况,并用于计算宇宙的质量,特别是准确计算各黑洞的质量,就可能完全弥补所谓“宇宙质量缺失”而根本否定所谓“暗能量”的存在性。
关键词:哈勃定律,宇宙膨胀论,非惯性牵引运动,黑洞,暗能量
1.所谓“大爆炸宇宙论”的荒诞出笼
人们从以地球为中心,到以太阳为中心,进而看到太阳系也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小点子,再进而观察到更为广大的大量星系,应足以相信我国古代哲学家就认识到的:我们的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然而,现代的所谓宇宙学家却要以目前观测到的最远点来断定:宇宙诞生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早已发现宇宙中,还有各种恒星、超新星、黑洞等存在、演变和发展,应该能了解:万物普遍演变、发展的宇宙运动规律。
然而,现代的所谓宇宙学家却要凭仅适用于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量与发光体速度成正比的“都普勒公式”来分析得到各星体错误的红移规律,而推测出所谓“宇宙膨胀论”,甚至,“大爆炸宇宙论”,并牵强附会地把偶然发现的低温(等效温度~2.73K) “背景辐射”当成所谓“宇宙年龄约为10万年时,由光子退耦而产生的”,就作为所谓“大爆炸宇宙论”的重要依据。事实上,它很可能是宇宙间(包括太阳系)广泛存在着大量的“黑洞”中,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强辐射光子,虽经引力的作用而能量衰减后,仍以一定的很低频率逃出其“事界”之外,而能被观测到的辐射。
2.所谓“暗物质”、“宇宙加速膨胀论”、“暗能量”的产生
由仅适用于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量与发光体速度成正比的“都普勒公式”得来的星体运动速度,按引力公式估算,得出宇宙有大量“质量缺失”,而认为存在大量“暗物质”。
虽已发现各星系,甚至太阳系,中心,大量存在巨大质量的“黑洞”(即巨大质量的物质团,使得可见频率的光子进入其视界后就不能逃出,因成为所谓的“暗物质”)。
以及,按现有仅适用于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量与发光体速度成正比的“都普勒公式”得来的数据计算,分析宇宙远处星体的红移量,得出超过所谓“哈勃定律”所得更大的速度,甚至得出“宇宙加速膨胀论”。
由此得到的不准确的各星体运动速度,按引力公式计算,尚不能完全弥补所谓的“宇宙质量缺失”,而认为存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所谓反引力的“暗能量”。
3.各星体牵引运动与惯性相差甚远,必须相应的光频红移量公式
按“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物理学”,具体给出了非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量的公式,它是牵引,位置、速度、加速,的复杂函数,根本不同于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量与发光体速度成正比的“都普勒公式”,各星体的牵引,位置、速度、加速,就不能仅由相对于1个超新星的有关数据所能确定;而必须相应于多个超新星的有关数据联立求解,才能得到。
各星体的运动与惯性牵引运动都相差甚远,所谓“宇宙膨胀论”、“大爆炸宇宙论”、“宇宙加速膨胀论”就都没有了基本的根据。
而按非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的公式重新计算各星体的运动情况,并用于计算宇宙的质量,特别是准确计算各黑洞的质量,就可能完全弥补所谓“宇宙质量缺失”而根本否定所谓“暗能量”的存在性。
4.参考文献:
《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吴中祥博士菀出版社 2004年11月
[2]http://www.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