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老孙:颤抖于人性与兽性之间 ——评雷平阳《杀狗的过程》

已有 6584 次阅读 2012-6-29 20:08 |个人分类:敬畏自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动物保护, 残忍, 杀狗, 背叛

 
颤抖于人性与兽性之间 
 
——评雷平阳《杀狗的过程》 
 
老孙 
 
 
《杀狗的过程》是诗人雷平阳的力作,这首诗歌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屠宰狗的血腥场面。关于杀狗的历史原因及经济原因我们暂不做深层次探讨,透过残酷的生活表象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与兽性的倒置。真正显示人性之美的是“狗”,而本该具有人性之光的“人”却变成了“兽”,诗人不动声色地诉说了一个关于欺骗与忠诚话题。展开这一话题的媒介并不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阐发,诗人在人与兽的关系中再现了存在于真实与谎言之间的美与丑、善与恶。 
 
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在文学作品、影视文学中早已司空见惯,真诚与谎言的故事更多地发生在人类之中。当有一天,我们真正意识并发现到人类不但去欺骗同类,人还去欺骗与其朝夕相处的兽类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对人性深处的兽性而慨叹。杀狗的过程中,人一直扮演着主人的角色,而其真正的身份却是屠夫。狗却把人当做了它的保护神,它期待着人的温情与呵护。而它的主人只是温情的扮演者,是一个欺骗者。在《杀狗的过程》这首诗中,人的身份很发杂,他具有着主人、屠夫、保护神、演员、出售者、旁观者、骗子等多重身份。其中人最核心的身份便是屠夫,人杀掉狗的武器不是手中的刀,而是狗的忠诚和狗对人的信任。狗相信主人,主人就在在反反复复的温情扮演中慢慢地将狗杀死。狗在一次次颤抖与逃离的最后,还是相信人的柔情,而这一切只是人为杀狗而做出的假象,可悲可叹。诗人通过狗对人的信任的描写,去透析人心的险恶。 
 
一场悲剧发生在人与狗之间,出卖的对立面是信任而不是反出卖。没有搏杀,只有一方面的欺骗、表演与另一方反面的反复信任、受伤、死亡。人性与兽性彻底倒置,这不能不令人震颤,这样的悲剧真正地引起了读者的恐慌与怜悯。一首诗歌诉说了一个关于发生在人兽之间的悲剧,诗人用细碎的诗句为我们展示了杀狗的过程。没有华丽的语句,只是对一个场面的展示以及镜头定格之前一些细节的描写。这是一首简单的叙事诗,而其包含的内容却是震撼人心的。旁观者的残忍与主人的狡诈都是这首诗的配角,而真正给人以震撼的却是一条忠诚的狗,狗爬向主人的道路是人性卑污之处被窥探的隧道。透过这条滴血的隧道,人的兽性无可避免地被揭示。事实上,关于杀狗过程的展示是对人性的剖析,由一次人对狗的屠杀展开了对隐藏于人性深处的残忍性的深刻揭示。在善良以及与善良有关的所有优秀品质的面前,丑恶必将无所遁逃。 
 
另附诗歌: 
 
杀狗的过程 
 
这应该是杀狗的 
 
    惟一方式。今天早上10点25分 
 
    在金鼎山农贸市场3单元 
 
    靠南的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 
 
    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 
 
    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 
 
    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 
 
    主人也用手抚摸着它的头 
 
    仿佛在为远行的孩子理顺衣领 
 
    可是,这温暖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 
 
    主人将它的头揽进怀里 
 
    一张长长的刀叶就送进了 
 
    它的脖子。它叫着,脖子上 
 
    像系上了一条红领巾,迅速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继续依偎在主人的脚边,身体 
 
    有些抖。主人又摸了摸它的头 
 
    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 
 
    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 
 
    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 
 
    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 
 
    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力不从心地 
 
    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他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 
 
    ——如此重复了5次,它才死在 
 
    爬向主人的路上。它的血迹 
 
    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 
 
    11点20分,主人开始叫卖 
 
    因为等待,许多围观的人 
 
    还在谈论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 
 
    的抖,和它那痉挛的脊背 
 
    说它像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587256.html

上一篇:雷平阳:杀狗的过程
下一篇:辛泊平 :读雷平阳的《杀狗的过程》
收藏 IP: 166.111.105.*| 热度|

3 刘旭霞 徐迎晓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