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做一流工作,创一流成绩——杨致禄其人其事

已有 4183 次阅读 2007-10-11 13:57 |个人分类:学者风采| 访谈, 研究生工作, 陕西省

旧作:发表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 1989年第3

     可以这样说,高校凡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头头脑脑,很少有不知道杨致禄其人的。

     老杨貌不惊人,相不出众。这位由黄河水喂养大、被黄土高坡的西北风吹打出来的关中汉子,身高五尺略余,官拜七品,乃陕西省高教局科研处一介处长。正如吴天明由于他领导的西影拍出了一流的影片而蜚声影坛,杨致禄也因为他与同仁做出的一流研究生教育工作,创出的一流成绩而知名于研究生教育管理界。

     我们在全国各地参加研究生工作会议时,常有熟悉杨致禄的同志对我们说:“你们刊物除了宣传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研究生外,也应该宣传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这些无名英雄。老杨就是一个很好的曲型。”

     今年1月,我们赴古都西安,采访了杨致禄及十几位与老杨共过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尽管老杨一而再再而三地声明,工作是大家做的,成绩是领导支持、大家努力的结果,自己所做的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可我们还是违背了他的初衷,把我们了解到的老杨的事迹在这表述一番。

 

一、   把工作着眼点放在做第一流工作,创第一流成绩上

在中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做好,得过且过”已成了平庸干部的为官之道。老杨对此深恶痛绝。他认为,做了工作不能算成绩,做好了才算成绩;管理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事业家,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把工作着眼点放在做第一流工作、创第一流成绩上。

作为科研处的领导,老杨要负责陕西省高校的科研、学位、研究生教育、实验室、校办工厂、情报、学报、出版、科技服务等工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只是他众多工作中的一项。自1978年到高教局科研处任职至今已10年整,杨致禄在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上走过的路,无不验证了他自己所言。

西安,这座文化古都是我国拥有高等院校最多的城市之一,单招收研究生的院校就有23所。在这些学校中,既有省属的地方院校,也有部属院校,还有部队院校。老杨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要想领导、组织这些高校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实非一桩易事。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头几年,各院校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各自探索自己培养研究生的路子。198111月,国务院批准了首批学位授权单位,陕西有8所院校、26个学科专业、33位博士生导师授权招收博士生。这个数字与陕西省的高校数及科研、教学力量是不那么相称的,且单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就占去全省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博士生导师总数的一半以上,用老杨的话说是“一俊遮了百丑”。各院校震动很大,认识到抓学科建设再也不能等闲视之。老杨因势利导,先后组织召开了四次校院长会议,不断宣传建设重点学科的战略意义,统一思想,使各校领导认识到,抓好学科建设不但能培养高质量的又红又专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而且能够主攻重大科研项目,对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思想统一后,马上制定措施,旋即付诸行动。1983年底,国务院批准了第二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科专业点博士生导师;陕西地区新增2个博士授权单位、15个学科专业点、22位博士生导师;与第一批相比,增长比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中国教育报》为此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陕西地区高校建设重点学科成效显著”的文章,报道了陕西省的工作成绩。

通过抓重点学科建设,老杨深深地认识到,以往的各院校各自为战的工作局面既不利于整个陕西省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各个学校自身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有一个团体把这些院校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研究生教育的联合体,发挥各院校的综合优势,集中各院校的智慧,把整个陕西省的研究生教育搞上去。老杨的这些想法和各院校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蒋德明教授指出,陕西省高校要想在全国有发言权,首先必须自己联合起来。

陕西省研究生教育协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由杨致禄倡导、组织成立起来了,它是全国第一家研究生教育群众性学术团体,时值19851月,蒋德明教授被推选为协会主席,杨致禄为协会副主席,具体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

作为省高教局主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官员,杨致禄感到协会为他领导全省的研究生工作提供了便利。在那里,老杨既是上级领导,又是协会成员;协会集体智慧的结晶为老杨的工作决策提供了依据,协会成了高教局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高级参谋部;局领导的指示、老杨的意图能很快在各院校贯彻下去。

协会的成立,开创了陕西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陕西省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全国走在了前面。杨致禄认为,协会工作应该抓当前各院校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解决各院校最为迫切的问题;工作应有重点,宜精不宜滥,讲求实效,每年做一两件实事。

杨处长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9857月,针对当时文科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协会召开了“文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座谈会”,就文科研究生的外语要求、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学术活动与学术民主、学科交叉和文理渗透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加强文科、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的意见和措施,并以高教局文件形式印发有关院校参照执行。

19857月,以协会名义在《光明日报》上整版刊登了陕西地区1986年研究生招生联合广告。广告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收效很大。1986年报考陕西地区研究生人数比1985年增加了23.4%,外省市报考人数增加幅度更大,比1985年增加40.2%。

19867月,召开博士生培养工作研讨会。会议认真总结了博士生培养工作经验,研究探索博士生培养工作的规律,形成了《关于加强博士生培养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文件。文件确定了博士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博士生的选拔条件、方式等。

19877月,召开了“硕士学位课程建设研讨会”。这次会议对陕西地区高校硕士学位课程建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888月,围绕着研究生教育如何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这个中心议题,召开了“三按需研讨会”。

这些会议都是积极贯彻国家教委的精神,针对陕西地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实际,有目的地围绕着某一个问题研讨的,以促进陕西地区研究生工作向前发展。会议文件大都是杨致禄在广泛征求研究生导师、管理干部的意见,听取代表们的反映起草的,有的文件常常是几易其稿才最后成文。

陕西省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蓬勃开展带动了其他地区研究生工作的发展。继陕西省研究生教育协会成立之后、北京、吉林、上海、浙江、天津等省市,以及部门行业的研究生教育群众性学术组织也相继成立,不少协会成立之际还邀请老杨光临指导。

 

二、   政府机关的宗旨是“服务”,提供一流的服务

时下官僚主义已把一些政府机关由“为人民服务的部门”蜕变成了“衙门”,“办事难”、“办事慢”已成为这些单位的通病。但是,“走进老杨办公室,你首先得到的是: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把椅子”。和杨致禄打过交道的同志都这样告诉我们。

老杨认为,政府机关的工作宗旨就是为基层服务。笑脸让人感到亲切;热茶冬可暖胃夏可止渴;让人坐下休息还能使谈话双方感到平等。在这样的气氛下谈话,还有什么问题不好协商解决呢?

如果说“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把椅子”只是“服务质量”的外在形式的话,那么老杨刻意追求的则是“服务质量”的更内在的东西:和基层想在一起,为基层提供一流的服务。老杨的服务对象是导师、管理干部、研究生,要为他们提供一流的服务,首先得和服务对象有共同的语言,了解服务对象有什么要求,存在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等等。那么,如何使自己与服务对象有共同的语言呢?老杨认为途径只有一个:“调查、考察、访问”。这6个字充分体现了杨致禄的实事求是、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老杨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很多,我们只能略表一二。

1984年,和全国的研究生教育形势一样,陕西省研究生教育也发展到了相当规模,在学研究生的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81年以前入学的研究生大多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思想成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1982年以后入学的研究生则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主,他们年龄小,思想不稳定,动手能力差。两阶段的研究生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各有自己的优势。如何针对这种培养形势的转变,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新路子,是当时研究生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老杨组织各高校对81级硕士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表明,81级以后的研究生,他们缺乏获取知识的本领,习惯于“满堂灌”,自学能力差,创新能力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老杨集思广益,起草了“关于研究生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10条意见”。在19851月召开的硕士生培养工作研讨会上,这10条意见作为正式文件下发各校指导工作。大家普遍反映,这项工作抓到了点子上,收效明显。

陕西地区的博士生导师对杨致禄有很深的感情,他们把老杨当作知心朋友,有问题、有困难常找他帮助解决。这种感情的建立当然不是靠杨致禄的地位、权力来建立的,而是建立在老杨对博士生导师的关心、了解、帮助和为博士生导师办实事的基础上的。全国第二批授权的博士生导师名单公布后,陕西省已有55名博士生导师。1984年下半年,老杨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带着助手孙朝骑自行车挨家挨户逐个访问这些博士生导师,听取他们的意见。只有两位导师老杨未能访问到,老杨直今仍遗憾不已(一位导师已调至上海工作,另一位兼职导师是外省市的)。西北农业大学位于西安百里之外的杨陵镇,1985年春节期间,老杨和孙朝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乘吉普车前往西农访问博士生导师。孙朝6岁的孩子由于无人照看,也跟着他们东跑西颠受苦。由于大雪封路,汽车走走停停,原只需二三个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他们却用了近一天的时间。孩子又饿又冻,不停地啼哭。西农的老教授们为此感动不已。

被访的博士生导师对发展陕西地区研究生教育事业提出了很多建议,也反映了不少尚存的问题。老杨把这些问题分析归类,逐一落实解决。针对博士生导师地位低,不能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的问题。老杨与省委、省政府联系,在1985年春节期间,请省委书记白纪年、省长李庆伟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席刘力贞等领导会见博士生导师,并对发展陕西省科技、教育事业等问题座谈。座谈会被电视台、电台、报纸广为宣传,导师们深受感动,认为这个座谈会既增加了自己的荣誉感,又增强了责任感,为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欢欣鼓舞。

1985年春节前夕,老杨还与西安美术学院联系,请刘文西、王崇人、刘保申等著名画家为博士生导师各作了一幅寓意深刻的国画,并题名落款。画作成后,老杨忙找人精工裱装,赶在春节将画逐一送到了博士生导师家里。导师们将画视为珍品,都挂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家罗时钧教授说:“老杨代表高教局给我送来这幅珍贵的国画,我深领其意,我当不惜年高,不辞辛劳,为祖国四化建设多培养人才。”

为了加博士生导师的保健工作,为导师们看病就医提供方便,使老先生们在有生之年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人才,老杨又与第四军医大学联系,为53名博士生导师颁发了在第四军医大学看病就诊的特殊保健医疗证。导师们拿到医疗证后,心情格外激动,认为高教局为他们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

老杨还为导师家安电话、博士毕业后两地分居等问题四处奔波,呼吁帮助解决。由于杨致禄对导师真诚关心,导师们对他非常信任,甚至有的导师家庭出现了纠纷,也找他帮助调解。

为了搞好陕西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杨致禄跑遍了省内的各个高校,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全国许多省市的高校都留下了老杨考察的足迹。据统计,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十年来,杨致禄借出差、开会等机会先后考察、访问了22个省市的108所高校。老杨认为,考察可使自己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动态,吸收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从而使自己所做的工作总是处于前沿阵地,做一流的工作,创一流的成绩,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劳动。

最近,省高教局让各院校有关部门对局里的职能处领导工作进行民主评议,高校主管研究生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领导对杨致禄的工作一致给予了好评。

 

三、   要做一流的工作,自己首先必须努力成为一流水平的干部

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相信,杨致禄尽管负责全省最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工作,但他自己的学历却只有是高中毕业。刚接手这项工作时,老杨就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唯有不懈地学习,刻苦地钻研,深入基层,尽快地熟悉研究生教育的各项业务工作,使自己尽早地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才能胜任这项工作,把工作做好,做出成绩来。为了熟悉基层、了解基层,多年来老杨一直坚持定期骑自行车去各高校走访、考察。在高教局里,老杨是“出差最多,下基层最多,用公家汽车最少”的干部。西北大学研究生处的薛瑞华同志告诉我们,老杨几年来到学校走访、考察、开会,已经骑坏了好几辆自行车。

熟悉杨致禄的同志都知道,杨致禄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出差期间,老杨都随身携带管理、教育等方面的书籍,利用坐火车、开会休息等空闲时间阅读。老杨非常重视工作经验的总结,干完一件事,及时总结成文,上升到理论。几年来,他先后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情报、科研、学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2篇。

老杨认为,做工作不能靠权力压人,而应该靠权威服人。现在,杨致禄同志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专家,以他的出色的工作成绩在陕西省各高校树立了权威。他很欣赏日本企业家士光敏夫的一句话“企业家应该树立权威、辅之以权力来进行管理”。他认为,政府官员在进行管理时也应该借鉴士光敏夫的思想。

杨致禄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一流的管理干部应在以下5个方面加强修养:(1)政策水平;(2)业务能力;(3)思想品质;(4)工作作风;(5)职业道德。工作中他也是有意识地在这5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老杨认为,作为上级,应该在各方面做下级的表率,凡事应该有“跟我来”,带领大家向前走的作风;而对下级,则应鼓励其创新精神、主动精神,要求他们干事时有“你看这样做行不行”的作风,而不能遇事就问领导“你说咋办”。在老杨的带领下,整个科研处同志团结一心,积极向上,为开创陕西省研究生教育工作新局面而勤奋工作。

老杨马上就60岁了,快到“一刀切”退居二线的年龄了。这位50年代初就开始当任处长职务,被人们戏称为“30年的老处长”的杨致禄,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现在他又要离开他所热爱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岗位,离开他配合默契、融恰相处的领导、同事,以及各高校的研究生管理干部、指导教师。我们问老杨在离职前还准备做些什么工作。老杨感慨地说道:“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啊!今年6月我们准备召开‘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实施1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认真总结陕西省10年来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使这项工作再跃上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还准备编写《陕西省研究生教育十年发展史》、《陕西省研究教育大事记》。现在全国已成立近20家研究生教育学术组织,我们想多做些工作,促使成立全国研究生教育协会。我多么想再多干几年啊!”

高校许多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得知杨致禄将在今年7月离休,都发出了由衷的换留之声:“老杨不能走!”

我们的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杨致禄,更需要老杨的那种“做一流工作,创一流成绩”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呼吁:

老杨不能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47-8764.html

上一篇:知识分子应做爱国的典范
下一篇:用科技诠释和谐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