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gjjhh   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论文、译文和教案等等。感谢您的浏览,若有收获请“点赞”;若见谬误请“拍砖”。

博文

马工程教材批判:JCPP5“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正确与否?

已有 2989 次阅读 2015-7-16 10:3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马工程教材批判, 思政课教材, 马克思主义发展

         JCPP5“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正确与否?
               高金华
  哲学在古希腊的词源是爱智慧,日本学者西周创立汉字“哲学”一词也是因为“哲”字有智慧的含义。但一些现代人的哲学论述并没有象一些古代人那样智慧,我们要智慧地思考哲学问题,需要否弃不智慧的哲学命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写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5版,第32页)在这段话中,存在一个不智慧的错误的命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用“世界”一词作为哲学的整体对象不如用“宇宙”一词智慧。因为“世界”一词狭义上指地球,更狭义指人类,多义的词语往往导致岐义的思想。相反,汉语“宇宙”一词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智慧,“四方上下谓之宇,往来古今谓之宙。”宇宙是具有无限时空的统一整体。
  宇宙是哲学中最大的整体性范畴,宇宙由各种东西构成。东西(thing)是哲学中最大的个体性范畴,各种东西构成了宇宙。因此,宇宙不是一种东西,除了宇宙之外,哲学的任何对象都可以称为东西。东西包括物质性的东西和精神性的东西,物质和精神是哲学中一对最大的分类性范畴。东西的同义语是“物”,东西的变化是“事”,从动态上看,宇宙是由事物构成的。既然绝大多数人都用广义的“世界”取代宇宙一词,为了便于论证问题下面也用“世界”表述哲学的整体对象。
  探索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古希腊人从前因后果、由大溯小的视角论证世界的统一性,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哲学命题是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本原”,随后一些人分别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气、原子等等。亚里士多德给“本原”下了一个定义:“本原是万物都由它组成,而它本身没有结构的东西。”通俗地说,本原就是世界上最小的东西。因为唯物主义者认为最小的物质性的东西是本原,而唯心主义者认为基本的精神性的东西(数、理念等等)是本原,由此形成唯物和唯心的对立;世界的统一性问题集中表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精神的本原,物质派生精神;唯心主义者认为,精神是物质的本原,精神派生物质。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唯物主义者相继从寻找最小的本原这一视角来给物质下定义,最典型的有“物质就是原子,原子是宇宙之砖”。当汤姆生发现电子、人们看到原子是可分的时候,唯心主义者兴高采烈地说:“原子解体了,物质消失了”。列宁从概括各种物质形态的共性这种新视角来给物质下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参见教材第31页)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一命题的错误之处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它偏离了古代哲学的智慧思路。古希腊人大多是论证“万物的本原”,而不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一个具有无限时空的整体,世界没有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对“万物的本原”的探索开辟了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道路,他们的一些论证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当今教材和论著中的“世界的本原”一词表达着一个缺乏智慧的概念,势必给一些对哲学史知之不多的人们带来思维的混乱。
  第二,它违背了当代哲学和科学的认识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包括中国哲学中“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等有价值的学说,认为世界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是无限的,万物没有最小的本原。尽管对于物质是否无限可分存在争论,但没有主流哲学家或科学家把夸克等极其微小的物质形态称为“万物的本原”或“世界的本原”。
  第三,它曲解了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科学内容。在叙述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社会的物质性”之后,教材又写了一句错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第34页)笔者认为,论证世界统一性的关键是科学说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物质是精神的来源,精神是物质的产物;虽然精神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但物质决定着精神反作用的成败。
  另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Material unity of World)原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的物质性(Materiality of World),“世界在根本上是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依赖于物质世界”;二是世界的统一性(Unity of World),“物质世界是统一的整体,物质统一决定精神和谐。”很多教材都忽略了后一方面的内容。
  期待教材再版时能够全面科学地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正文约1680字。
  2013-03-09写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2151-905791.html

上一篇:马工程教材批判:JCPP4意识在内容上都是客观的吗?
下一篇:马工程教材批判:JCPP6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收藏 IP: 223.73.1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2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