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CPP4意识在内容上都是客观的吗?
高金华
严格说来,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意识是精神现象中最重要的部分,通常说来,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唯物主义者在分析意识时得出了非唯物主义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在对“物质决定意识”进行论证时写到:“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5版,第31页)这段文字混淆了真理和谬误,存在着两个错误的观点:①“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为了认清上述两句话的错误性,首先需要分析物质和意识、主观和客观两对范畴及其四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再则需要比较意识中真理和谬误的异同。试将六大范畴的内在联系图示如下:
┏作为反映过程的精神(主观世界)━━主观
┃ ┏意志
┃ ┃ ┏理性认识(高) 主观的
┃ ┏意识┫认识╋感性认识(低) ╱
┃ ┃ ┃ ┗(内容)━ 谬误&真理
┏精神┫ ┗情感 ╲
┃ ┃ ┃ ┏下意识(前意识) 客观的
宇宙┫ ┃ ┗非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符
┃ ┗作为反映对象的精神(客观存在)━┓↓合
┃ ┣客观
┗物质(客观实在) ━━━━━━━━━┛
物质和精神是哲学中的一对最大的分类性范畴。在给一个范畴下定义时,必然涉及另一个范畴。物质范畴的内涵揭示物质的本质:物质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它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物质范畴的外延展示物质的形态,可以根据实践的需要划分为自然物和人造物等等。意识范畴的内涵揭示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过程)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它依赖于物质而存在,又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范畴的外延涉及意识的分类,包括情感、认识和意志三类,其中认识从层次上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从性质上分为真理和谬误两种内容。
主观和客观首先是哲学认识论中一对最大的区分性范畴,具有名词性。主观就是作为人脑反映过程的精神(主观世界),包括认识能力和认识结果;客观就是人脑的反映对象,包括物质(客观实在)和“作为反映对象的精神”(精神客体,不象很多物质那样具有实体性,但具有客观存在性)。
主观和客观其次是哲学真理论中一对特殊的描述性范畴,用来说明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对象),具有形容词性;有时前面用副词来修饰,例如:太主观、很客观;有时后面加一个“的”字,例如:主观的、客观的。如果张三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对象,人们就评价:张三的看法很客观,张三的看法是客观的。如果李四的主观认识违背客观对象,人们就评价:李四的看法太主观,李四的看法是主观的。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形式上(包括语言形式和逻辑形式)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即符合客观对象。谬误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在形式是主观的(与真理相同),但在内容上也是主观的即不符合客观对象(与真理相异)。
精神范畴与主观范畴在外延上是全同关系:作为反映过程的精神就是主观(主观世界);反过来看,主观只包括精神。物质范畴与客观范畴在外延上是从属关系:物质只是客观(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反过来看,客观既包括物质(客观实在),也包括“作为反映对象的精神”(客观存在)。
综上所述,尽管意识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对象,并且归根结底都来源于物质世界,但意识的内容并非都是客观的。只有真理才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只有真理在内容上才是客观;而谬误是主观内容(错误认识)和主观形式的结合,谬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主观的。因为人类意识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谬误,所以“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就是两个错误的论断。期待教材再版时删除“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这一论断;把“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这一论断改为“意识在内容上都是来自客观的”。
正文约1660字。
2014-03-08写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