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王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铮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华东师大、中国科大教授

博文

当前可能是政府启动环境税的好时机

已有 3686 次阅读 2015-1-3 10:33 |个人分类:为科学而科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按】中国一直有学者提出征收环境税,它肯定比限号更有效。这里是我最近答辩的博士生黄蕊的博士论文部分摘要,它估计了环境税额作用。我老了,曾经想把她留在华东师范大学接替我的研究工作,我老了需要学术上把我的工作继续。论文题目是《EMRICES+研发及其对中国协同减排政策的模拟》。这个题目是我加的,文字略有修改。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气候变化给经济和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已经在学术界引起了讨论集成评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Models作为多学科融合的工具被用来模拟气候变化给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但是,这些IAMs大多就气候变化给全球或区域的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不能细化到某个部门。此外,IAMs忽略了各国针对气候变化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某一国家采取环境保护政策会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其他经济体造成的影响这一事实,更重要的是IAMs无法对不同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协同减排效用进行分析。本文构建了包含中国环境税动态CGE的“增强的多区域集成评估模型系统”EMRICES+Expanded Multi-factors Regional Integrated Models of Climate and Economy and System),构建的主要技术模块是发展了动态CGE算法和改进了碳循环模拟模块。……

文章对中国实施不同的环境税政策造成的气候和经济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可就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各部门经济的影响进行评估。另外,模型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进行了模拟,具体对贴现率、气候敏感性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以及政策参数进行了不确定性研究。通过模拟和研究,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基准情景(BAU+)下,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不断增长,全球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多。2100年,全球大气中碳浓度达到562.81ppm,大气温度较工业化前升高了2.89℃。在基准请教下,中国的碳排放高峰可能出现在2034后前后,,结合中国的目标,征收环境税是必要的。

2)征收环境税,可以先从硫税开始,它有助于降低的PM2.5和VOC排放,治理雾霾。中国征收硫税后,GDP总量仍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到2100年,中国的GDP56.41万亿美元,与BAU+情景下相比减少了7.24万亿美元。2093年中国经济会被印度超过。2100年,中国GDP将占世界经济的16.19%,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100年,大气中碳浓度达到557.39ppm,大气温度较工业化前升高了2.86℃。

3)中国征收碳税后,GDP总量仍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到2100年,中国的GDP59.55万亿美元,与BAU+情景下相比减少了4.10万亿美元。2100年,中国GDP将占世界经济的16.96%,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印度仅次于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6.82%2100年,大气中碳浓度达到559.81ppm,大气温度较工业化前升高了2.87℃。

4)协同征税是国际潮流,是治理雾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中国同时征收碳税和硫税时,到2100年,中国的GDP52.67万亿美元,与BAU+情景下相比减少了10.98万亿美元,GDP将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26%。印度如果不征收环境税,它的GDP总量将不断增加,将于2061年超过欧盟,2067年超过美国,2084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100年,印度GDP总量将达到59.26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的17.17%2100年,大气中碳浓度达到554.79ppm,大气温度较工业化前升高了2.84℃。如此看来,印度不征收环境税不行。

5)……

6)不同碳税政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量、气态环境污染物量控制也会产生影响,碳税收得越高,减排效果越明显,但是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也有所增加。25元/t碳税情景下,碳排放高峰和基准情景一样,出现在2033年。50元/t 碳税情景下,碳排放高峰出现在2032年。100元/t 碳税情景下,碳排放高峰出现在2031年。不同的减排方案模拟结果显示,都可以达到2100年温度上升2℃的控制目标,但是Stern方案和Nordhaus方案对发展中国家的福利影响较大。WZW方案不仅能达到2℃的温度控制目标,而且能维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当前油价下铁,公众也感到PM2.5的危害,是政府开始征收环境税的好机会,不过要注意逐步推进。如果不征收, 社会可能因为油价下跌,不愿意技术改造,扩大耗能产业 ,将来就尾大不掉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11-856042.html

上一篇:留给上海:上海怎样建成全球创新枢纽城市
下一篇:《理论地理学》序
收藏 IP: 210.73.4.*| 热度|

5 曹聪 辛晓十 陈昌春 赵建民 caocshh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