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重点且详细地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主题,发现有的环境指标随经济发展进程开始好转,如安全饮用水和城市卫生,有的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如SO2和NO2,但碳排放却在不断地增多加重。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会议之后,CO2被认定为主要的温室气体,碳排放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这时在科学上提出两个问题:碳排放的增长趋势与碳排放是否存在EKC曲线(Schmalensee,et al 1998)。
关于碳排放趋势,首先是作为能源使用产生的碳排放。各种能源燃烧释放碳的机制已经清楚,现在的问题是能源结构如何改变,以及碳排放的变化。对于能源结构的演变,通常采用马氏链预测,因为能源设施一旦使用,符合马氏链特点。根据陈少峰(2008)预测中国的能源结构变化趋势估计,2050年,中国的能源结构分别为煤47.3%,油19.0%,气13.1%,非碳能源20.6%。但是,这个趋势没有考虑到到达一定时间资源供应和保障就业的需求,会影响能源结构。如一般认为,中国的煤炭消费不能低于总能源的40%,关于能源结构演化的这种复杂性,构成了未来5年的研究问题。
影响碳排放速度的还有产业结构变化和城市化速度变化。关于城市化率变化对碳排放速度的影响,陈锐(2008)发现存在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但影响的不确定性因子很多,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规律。Martínez-zarzoso(2008)同样采用了随机IPAT模型,基于95个国家1975-2003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人口增长与排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城市化率与排放之间的关系则并不单一,可以看到当城市化率较低时城市化率与排放量具有正相关性,而当城市化率较高时表现为负相关性,且这个分界点大约在城市化率60%左右。然而问题还不是仅仅存在一个转变点的问题,在这些城市化比较高的国家,他们实际上使用了节能产品,而节能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生产节能产品产生了碳排放,因此需要就人口城市化过程碳排放的发生学机理进行研究,而且在一个全球范围内看,显然这个问题具有复杂性。
碳排放趋势还决定于技术进步的速率。王铮,王丽娟,吴静(2008)研究发现,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降低都是以指数形式下降,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下降速度是否稳定,特别是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查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还没有发现关于技术进步与碳排放的定量分析结果与模型,实际上由于创新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涌现特征,我们需要在复杂性框架里研究这一问题,所幸的是,戴霄晔,刘涛、王铮(2006,2008)对创新的涌现问题发展了一个自主体模拟的模型,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在这些变化中,最不确定的是经济冲击。Moomaw和Unruh(1997)以16个OECD成员国为研究对象,对碳排放强度和GDP进行图形显示,发现1974-1975年间,由于石油危机,导致了各国节能潮流,很多成员国出现了倒U型趋势。因此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问题,需要在更为复杂的经济背景下研究。
另外,不仅是能源使用,一些生产过程也产生碳排放,例如水泥生产。这个问题涉及生产环节,分析不复杂,但是特别烦。中国目前还缺少这方面的研究。王铮、马晓哲计算发现,如果如果仅仅考虑能源的碳排放,人均碳排放最多的是山西省,如果同时考虑水泥生产等,人均碳排放最多的是山东省。由此可见,并非能源使用就可以说明碳排放问题。
关于碳排放趋势,其次的问题是是否存在碳排放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KC). Moomaw和Unruh(1997)对能源使用产生的碳排放和人均收入数据进行三次拟合发现在,对应排放高峰的人均GDP为12813美元出现碳排放高峰。它似乎揭示EKC存在。何琼,王铮(2007)证明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只要投入环境治理,EKC曲线存在。Moon(1997),破除以往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EKC,转而从最优增长理论分析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王铮,朱永彬等(2008)进一步给出在经济平衡增长条件下的模型与模拟形式,按目前的能源结构变化趋势和技术进步速度,中国204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高峰。Coondooa, Dindab(2008)则通过计量经济方法估计了各个大洲创新EKC 的可能性。
不过问题仍然存在复杂性,Roberts和Grimes(1997)同样在EKC假设上研究碳排放强度。他们选取了147个国家25年间(5年为间隔,1965,1970,1975,1980,1985,1990)的碳排放强度和GDP数据,取对数并进行散点图和最小二乘法检验。通过按人均收入将被研究国家分为三组,发现高收入国家存在EKC曲线关系,中低收入国家不存在,由此推断EKC是高收入国家将高排放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污染避难”导致的,Roca和Alcantara(2001)对西班牙进行研究,没有发现能源强度降低的趋势。不过按照何琼,王铮(2007)的工作,技术进步条件下,只要投入环境治理,全球EKC曲线是存在。Friedl和Getzner(2003)认为线性和二次模型不适用于奥地利,而三次模型更适用。结果发现1960-1999年间碳排放和GDP之间呈大写伽马型曲线。实际上在最近几年某些国家利用中国大陆没有碳税的政策,纷纷把碳排放高的企业搬到中国,导致中国碳排放飙升。王铮,陈邵峰等的研究发现美国、法国的碳排放高峰表现有大写伽马型特征,因此对EKC的研究需要深入,在理论上需要突破,对具体国家需要进一步分析。特别是要研究,在存在国际经济贸易和产业化分工的条件下,中国和主要国家是否存在EKC,这个EKC的峰值在哪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