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王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铮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华东师大、中国科大教授

博文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述评

已有 21689 次阅读 2008-10-15 09:14 |个人分类:为科学而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经济, 诺贝尔, 克鲁格曼

新经济地理学述评*

    滕丽1   王铮12

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62

2、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0

地域研究与开发,237):6-12

我在国科网登载的有错误,但是不会那边的修改,重新登载回来。本文的不足是限于地理学认识没有讨论国际经济危机理论,引用与批评以本文为准

 

摘要:新经济地理学正在为我国地理界熟悉,也引起了争论。本文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对它的主要批评意见。进而讨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问题。最后提出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两个方向和4个问题:坚持多区域分析、发展可计算模型,以及需要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溢出的地理过程、聚集的复杂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一体化 溢出 聚集 

1前言

新经济地理学是1990’s初由克鲁格曼(Pua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在思想上,新经济地理学应用新增长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强调内生化比较优势,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在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中寻求其动力学机制,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相比较,二者有着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从研究方法上说,新经济地理学有明显的创新。

在最近几年新经济地理学逐渐被介绍到中国(李小建,2002,顾朝林,2002,王铮等,2002[1-3]。介绍者对新经济地理学表现了不同的态度,不过否定的意见居多,在一些非公开场合,一些中国学者表示了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强烈反对,出现了热烈的争论。我们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我们首先需要更多地了解它,然后我们才能发展它。

本文首先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其次讨论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各种批评,最后提出我们关于进一步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看法。

2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2.1基本出发点:一个多区域世界

一些学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出发点是报酬递增;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是报酬递增是新经济地理学依赖的新增长理论的基础,它导致了新增长理论,没有出现为特殊的地理问题。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出发点是引用多部门理论来讨论经济地理过程。在这里部门已经化成区域,形成多区域理论,这与传统区位论、区域科学强调一个中心的习惯更为接近实际情况。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种分析基本上限制在两区域情况。两区域模型最早可以追溯到杜能(von Thünen, 1966[4]。在杜能那里,空间有两个区域,一个是城市,它消费农产品,一个是农村,它提供农产品,空间均衡,最终导致产业带区位现象发生。但是在杜能模型中,这两个区域的分工是先验的、外生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出发点是针对古典区位论中城市的外生性这一理论缺陷,试图把城市内生化,以发展新的理论。

克鲁格曼最初利用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 A., Stiglitz J.,1977)的内生分工理论[5]来构建自己的基本模型。克鲁格曼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一个两部门经济系统,农业和工业。其中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可流动,生产单一产品,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市场;工业部门由多个厂商组成,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产品,产品间可相互替代,规模报酬递增,劳动力可自由流动,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6]。模型的结构包括消费者行为,厂商行为和运输成本三部分。消费者对工业品的消费行为可以分解为两步来理解,即:(1)在工业产品效用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追求的是获得工业产品效用的支出最小。(2)在总收入约束下,消费者以获得最大的产品效用为目标。其中定义的工业产品价格指数与厂商数量成负相关厂商行为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由于生产投入只考虑劳动力,所以厂商的利润就是收入与工资之差。结合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可以得到均衡状态下的产出,劳动力和厂商数量。如果厂商可选择不同地点进行生产,产地到消费地之间没有运输费用,运输成本考虑的只有运输损耗,由此导致工业产品在产地的价格和消费地的价格不同,从而使消费地的需求发生变化,总需求量也随之变动。在需求和供给相等的一般均衡里,模型的三个部分闭合。得到的结论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中,每个厂商的均衡产出只与劳动力阈值和边际劳动力投入,以及产品替代性有关[6]。克鲁格曼在这里引入冰山运输成本(Iceberg form of transport cost),也就是说工业产品从产地运达消费地的完好率不是100%,例如,若途中损耗是20%,那么工业产品在消费地的价格是该产品在产地价格的1.2倍。冰山运输成本导致产品价格出现区域差异,两区域的产品需求和价格指数发生变动,由此引发了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从而导致了经济地理差异。模型通过一种产品种类代表一个厂商的假设,把厂商区位内生在模型中,通过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对更高的实际工资的追随)说明了一个两区域经济如何形成工业核心农业边缘区模式。在这里用聚集解释了城市的生长,使得城市内生化。劳动力可移动性和运输成本是集聚的动力因素。关于聚集的结论是这样的:运输成本与聚集的关系是非单调的;运输成本在较高和较低的水平时,厂商都倾向于分散在各自的市场;只有在中间水平时,厂商趋向集中在一起,发生聚集[6]。在这些分析中作者实质上使用了新增长理论的报酬递增观点,从而使城市规模的扩大效益增加,产生聚集。

2.2 理论的扩展

克鲁格曼的两区域模型为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规范的分析框架,构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它的基本特点是考虑聚集的动力因素,将空间聚集过程作内生化解说,新的发展走向基本上是把影响空间聚集的动力因素一个个挖掘出来。

 

2.2.1产业关联和聚集

任何一个生产企业都以双重身份出现在市场上,相对而言,企业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它需要购买其他企业的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又要把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其他企业。正是这种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把多个企业联接成一个个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上的企业为了达到节约成本的目标,选择地理上彼此接近。对于中间投入产出关联导致的聚集,新经济地理学用模型方法重新进行了阐述。沃伦伯尔斯(Venables A.1996)在三部门——两区域模型中引入垂直的前后向联系的部门,假设劳动力不可移动,中间商品为可移动,证明产业纵向联系导致空间极化[7]。垂直联系的作用与上述克鲁格曼的区位内生模型中的劳动力迁移的作用相同。但是国家间制度、文化,语言存在障碍,人口不可能象在一个国家内部那样自由流动,产业更容易向一部分国家集中[8]。中间商品投入产出关联的作用更能解释发生在国家间的聚集。克鲁格曼(2000)的两国模型就反映了产业关联的重要作用[6]。克鲁格曼(2000)还深入到产业内部,在产业集群模型中说明了一个完全工业化的经济,产业内部的投入产出关联对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6]

 

2.2.2交易成本和聚集

随着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运费在商品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小,与运费相关的空间距离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也大大下降。对此曾经出现过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地理已死,经济活动已经摆脱了距离的束缚而变得随意和自由。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交通通讯设施的改善使空间变得平滑,但某些区位仍具有粘附性。空间摩擦力仍旧存在,经济活动并不是可以随意布点的。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也表明经济活动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分散分布,相反在向一定的区域集中并形成强度更大的聚集。事实上运输成本仅是交易成本的一种形式,交易成本包括一切影响产品流通的阻力如:税收,政治,制度,语言、文化等方面。新经济地理学对交易成本的考察,除了克鲁格曼对运输成本的研究外,凯德(Kind,etc  2000.)等考察了两国对外资的税收不同,对在厂商区位决策中的作用,进而认识了聚集为什么在不同区发生[9]。普格(Puga1999)则发现交易成本和空间集聚的关系由非单调变为U形,且聚集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克鲁格曼在两区域模型认为的那样突然和迅速地发生[10]

 

2.2.3溢出和聚集

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影响经济流通的因素出现了分化,以关税为代表的贸易壁垒的作用在减弱,以地方制度为中心的人文因素的作用日益显现。而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不均质现象依然在继续。由此产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否会增强或削弱空间聚集强度的疑问。此时外部性开始成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焦点。并且大部分研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舒姆兹勒(Schumutzler1998)的观点认为一个集团内部在长距离交通通道改善后,集聚反而加强的原因在于经济外部性。舒姆兹勒的模型假设:(1)正的外部性;(2)没有移动成本;(3)除了前一期的厂商分布对区域中的企业利益有影响外,当前期和其他期都不对企业利益产生影响;(4)利益函数为线性;(5)人口均质分布。他强调了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是聚集的外部性,二是区域的异质性(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税收、厂商的区位偏好、厂商对技术和非技术劳力的需求、各类劳力的区域供给、厂商的产品、生产技术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区域差异)。结论是一个既已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受到外部冲击后,获得这种冲击利益的区域能吸引更多厂商进入的数量与外部性的强度和异质程度有关,但它们间的关系是非单调,不连续的 [11]。杰尔斯巴赫(GersbachSchmutzler, 1999)的三区位——两阶段——双头垄断模型把厂商行为分为选择生产区位阶段和产品市场竞争阶段,说明了内部知识溢出(位于不同区域的厂商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和外部知识溢出(同一区域不同厂商的各个部门之间)怎样影响生产和创新的地理分布[12]。上述两个模型分别将空间外部性,知识外部性引入模型,对克鲁格曼偏重金钱外部性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有益的补充。外部性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与传统贸易理论关于比较优势决定区域分工,从而决定贸易的规模和方向的观点不同,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在不存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也可以导致空间聚集[8]。对知识溢出的研究最新的一个发展是关于由技术水平带来的比较优势与地理障碍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区域间贸易量比例的研究[13]。伊顿(Eaton,2002)的模型以一个国家的进口以贸易费用最小为准则,效用最大的预算约束是一国的所有购买支出。用概率分布来反映一个国家的每种制造业产品的技术水平是不同的.由技术水平产生的比较优势使相距较远的两个国家也可能有贸易发生,但是距离会削减比较优势的作用,影响贸易量。贸易量的变化将给不同国家的就业带来不同的变动。模型运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个成员国的双边贸易数据,价格和空间数据估计了技术水平参数和地理障碍,通过分析各国的福利变化情况发现贸易偏离价格最小准则是因为存在知识溢出。

 

2.2.4 增长和聚集

可能出于作为一个国际经济学家的偏好,克鲁格曼体系的新经济地理学在涉及区域问题后往往止步,转向国际经济学。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并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完全的解释,出现了所谓的索洛残差。技术进步被普遍用于解释索洛残差问题。克鲁格曼对这一思想的贯彻是引入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的放大效应。同时用一个考虑了支出份额随收入增长的方程代替柯布道格拉斯型的效用函数,说明世界工业化进程并不是在所有国家同步进行,而是从一些国家向另一些国家渐次推进。索洛残差的存在让人不免联想到除了技术进步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对经济增长也有贡献。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代表马丁(Martin P.,1999)认为经济增长和空间聚集是相互影响的自我增强过程。增长通过创新刺激聚集,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反过来导致创新成本的降低和更高的增长,从而形成了正的因果循环[14]。模型把聚集和增长联系起来,指出只要有经济增长,就有唯一的聚集均衡;增长率与经济活动区位的相互作用,即使在技术溢出为全球性溢出时仍然存在;增长与区位的关联机制仅通过市场相互作用来调节[14]。由于创新在其中处于中心地位,它既与增长有关,也与空间聚集有关,而且创新活动比生产活动更倾向空间极化,该模型实际包含了技术溢出和空间溢出的相互作用,比上述舒姆兹勒和杰尔斯巴赫的研究更进了一步。马丁(Martin,2001)在另一个内生增长和内生区位相互作用的动态模型中引入了R&D部门和股票市场,考虑了国际贸易、全球溢出和区内溢出,考察了只有非劳力资本不同的两个国家(即发达的北方和不发达的南方)。得到的结论是R&D的全球溢出、高增长率以及高交易成本三者使得国际上在南方的投资增加;在R&D的区内溢出作用下,产业在北方国家聚集,并导致进一步创新,这将使交易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增长率;在足够低的交易成本以及足够高的溢出下,如果工业聚集带来的创新效益大于南方丧失工业而导致的损失,则工业聚集对两区域都是有利的[15]

 

2.2.5 城市的发生

城市在地理学中是一类重要的空间现象,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极大的聚集性。关于城市的发生有军事起源,政治起源,经济起源等。不管城市因何兴起,城市的发展终究会统一到区域经济的基础上。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函数[3]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城市的规模和等级。克鲁格曼对城市的形成及其区位演变机制的研究,是他的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克鲁格曼对城市的研究从城市是一个经济体的角度,把新城市的形成置于包含多个城市的经济系统模型中来讨论[16]。克鲁格曼用廖什的市场理论来整合杜能模型 [6],探讨单中心城市系统发展的经济机制。在研究单中心城市系统如何衍生成多个城市系统时,考虑源于人口增长的外部力和源于实际工资差异的内部力两种作用力,认为当人口增长突破某一个数值时,单中心城市系统将失去稳定性,人口增长推动了系统某些区位的市场潜力扩大,一部分制造业工人以追随更高的实际工资而迁移,促使新的城市在距原有城市相同距离的两侧对称出现[6]。两侧对称在这里暗含的意思是区域为一个狭长的接近线的一维空间。但两个新城市同时发展是不稳定的,当其中一个城市比另一个城市的边际人口增长大时,该城市就会发展得较快,于是城市形成的动力传送不对称,其结果就是由一个城市开始,两个、多个城市相继形成 [6]。在此,克鲁格曼理论只说明了会形成多个规模相等的城市,并没有说明会形成等级规模结构。所以克鲁格曼的进一步研究就是基于不同类型的产业部门的空间聚集规模不一样[16] 的观点, 通过设定多个工业部门而非只有一个工业部门,其中各工业部门的产品运费、经济规模各不相同的经济系统,说明一个有等级规模结构的城市系统是通过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形成的[6]。他的研究说明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遵循着从低级无序向高一级次序的演化规则。城市的复杂性在他的观点中还表现第一个城市的出现由区域的初始条件决定,但出现的区位具有历史偶然性[17]

 

2.2.6 理论的应用

到目前为至,可能是缺乏合适的统计数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应用研究成果并不多。它的模型的应用研究偏向于小尺度高密度的空间聚集。外部性受到了格外的关注。气候,环境等舒适条件的外部性、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溢出对聚集的影响均有一些实证研究(GyourkoTracy1991Rauch1993GlaeserMare1994Peri1998 HeadMayer2001 Wallsten1999[18]。其中沃斯登(Wallsten S.J.,1999)采用公司数据,以邻近已获得政府资助的企业分布的企业是否更容易也获得政府资助作为溢出的标志,具体测算产业集群中厂商间的距离和知识溢出的范围。结果在160范围内,高技术企业间的相互溢出非常显著,而超过半英里则测量不到这种影响[19]。对大规模尺度的空间聚集的应用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国家这一区域尺度。瑞丁和沃伦伯尔斯(Redding S., Venables A.2000)运用美国103个县的跨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验证了以中间商品关联为聚集动力的模型,发现需求和支出关联效应只能解释70%的单位资本收入的区位变化和50%的工资的区域变化[20]。汉森(Hanson J.,1998)和迪阿坎格里斯(De Arcangelis G., Mion G., 2002.)则分别利用美国和意大利的数据得到市场潜力函数,来验证霍尔普曼的多区位模型。通过测算某一区位受到某一外力冲击后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来说明空间外部性的程度[20][18]。新经济地理学对超出国家范围的聚集的验证有来自彼得森(Petersson L.2000)的研究。他对南部非洲发展联盟(SADC)制造业的分布和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印证了新经济地理学关于本地市场效应的理论观点[21]。模型的应用研究使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部分地获得了现实世界的支持。但模型的验证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它的理论发展可以说还处于初期。

 

3.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各种批评

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对经济学来说是把空间概念引入经济系统;对地理学来说则是把微观经济机制引入到在地理分析中。新经济地理学是否能成功将经济学和地理学融合在一起至今还没有定论。在经济学和地理学领域引发了不少争论。针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批评,本文认为大约可归为三类:(1经济学批评:这类批评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忽略了一些影响经济空间现象和过程的关键性作用力。沃尔森(Olsen 2002)提到克鲁格曼的研究只对马歇尔外部性中的金钱资本外部性感兴趣,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有所提及,但在模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知识溢出的外部性则完全被忽略了[22]。舒瑞克(Surico2001)指出新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厂商的重新区位的过程中,缺乏对资本沉淀问题的考虑;从模型假设方面,新经济地理学通过假设回避了比较优势 [81]。徐梅认为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成挑战的还有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对区位和区域发展的作用[23]。(2)地理学批评:这类批评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空间规模的处理不当。沃尔森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用同一个模型来解释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聚集现象是不恰当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问题以企业产业经济体为单元,原经济地理学一贯使用的是诸如城市、城镇体系、大城市密集区、产业带、产业集群、网络空间等空间单位,新经济地理学不适合解决地理问题[22]。尼尔瑞(Neary 2000)认为地理是关于空间的,空间差异是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城市,区域和国家是有差别的空间形态,但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城市,区域和国家不明确且没有任何区别;还是尼尔瑞的观点认为塑造城市,区域和国家的作用力各不相同,但新经济地理学没有论及不同的空间形态与不同的作用力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20]。(3)方法学批评:质疑数学模型方法对解释经济地理现象和过程的适用性[1][2][24]。主要看法是认为模型假设的过于简单化,参数的确定难度较大,结论对假设的严重依赖性等方面来拒绝模型方法。

对于这些批评,我们认为需要辩证地认识。首先是关于新地理理论回避了比较优势的问题。其实不是回避,而是创新。内生化是今年经济学的发展倾向,它试图在更深刻的背景上认识问题,为没有先天差异的区域之间发展差异寻求解释。这对于许多地理学现象来说是适应的、必要的。然而,地理学发现由于地域分异性的存在,区域之间存在先天的资源环境差异,新经济地理学还需要从地理学角度认识问题,发展资源环境差异导致区域比较优势的理论,完全的内生化比较优势不符合地理学实际。在经济地理学中,需要外生的是资源环境条件,而不是价格,与新增长理论不矛盾,可以实现。实际上后期的一些发展,比如考虑税收政策,也在寻找其它外生因子。这种对比较优势的认识的不足,是容易克服的。经济学批评,不是本质的,是对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追求。

地理学批评的关键问题是对研究单元的差异的批评。我们认为,从企业、产业、经济体角度研究地理问题完全是可取的,实际上中国地理学早就开始证实产业和经济体问题,这一点可以从吴传钧、甘国辉等(1996)的《现代经济地理学》中看出[25]。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企业、产业和经济体与城市、城镇体系、大城市密集区、产业带、产业集群的联系。这当然要地理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报酬递增原理的区域过程推广,递增的不仅是生产率因素报酬,而且包括人口福利,这样这些工作需要与溢出一起分析。其次,关于新经济地理学中缺少区域差异的问题,在解决经济学批评时实际上可以同时解决。再次,城市发展、产业聚集有历史的继承性,存在路径依赖,需要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地理学批评涉及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本质问题,即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单元是什么?正如物理学当年把物体、质点作为发现单元取得成就后,与时俱进,在深入微观领域后又发展了粒子、量子这样的分析单元,地理学完全可以学习物理学,接受新概念,发展新理论。

在地理学中涌起的方法学批评不是仅仅针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从计量革命开始,这种关于模型方法、数学方法不适应地理学的批评就不绝于耳。然而注意到计量地理学方法现在已经深入到地理学各个领域,我们就难于认为这种批评的合理。另一方面,地理学问题,有些仍然不能用数学或者数学模型方法解说。王铮等(2000)强调,需要历史主义的分析思想[26]。地理学也需要所谓人文关怀;问题在于科学方法可以争游,谁也不要说包打天下。理论分析的模型建设往往是简单的,地理问题是多因子作用的(王铮等,2000),因此开始的研究可能存在一系列可能,但是问题可能一步步接近。其次,多因子作用问题,可以依靠计算机技术建立模拟系统来解决,这就要求发展可计算模型。这里的模型不仅包括数学模型,还包括计算规则模型,实际上现在流行的主体(agent)模型分析复杂系统,就是应用计算规则模型。目前,关于发展系统分析的一些思想、理念和方法,也可以科学地(不是滥用概念地)推广到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方法学批评提出的问题基本上是研究的技术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逐步解决。老的经济地理学分析方法,功能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需要新的方法。

总之,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批评,有其合理性,他们可以成为新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的起点。

4 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问题

承认新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地理学家就需要发展新经济地理学。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新经济地理学。

王铮等(2002)认为[3],尽管克鲁格曼等人未强调,新经济地理学在科学思想的一个巨大进步是用多区域分析代替了传统的空间分析。在传统的空间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中强调空间概念以至于在建立了模型后由于空间背景的复杂和不连续,使得模型缺少分析功能。其次,实际的地理单元以国家、区域形式开展自己的经济活动,区域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整体性(李春芬,1959)。传统的空间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不能有效地表达这种整体性功能所以它们的研究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导致了关于一般数学模型方法不能解决经济地理问题的看法。新经济地理学着眼于区域而不是空间,既克服了模型分析的数学困难,又逼近了真实地理事物,是新经济地理学方法论的进步。目前新经济地理学的大部分模型分析涉及两部门——两区域经济系统,构建多部门——多区域经济系统的研究正在起步。所以说它的发展还是任重道远。在这种发展中,克鲁格曼患得患失受到传统约束,想突出空间,以至于使得他后期的工作变得逊色。但是他毕竟开辟了正确的方向。

新经济地理学的第二大进步是:系统地引进了一般经济理论和模型分析思想,冲破了原经济地理学从经验认识问题的实证主义传统。对经济理论的系统引进,特别是它对个体消费者和厂商的相互作用的重视,为经济地理现象提供了一种解析基础,从而将微观过程与宏观过程结合,为经济地理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思想方法上,强调模型及其假设,使得理论可检验性、可改进性提高,研究者可以从观察结果反推模型与假设的问题,从而完成地理学模型从简化到精确模型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新经济地理学的逻辑力量。

我们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这两大思想进步,是地理学家继续发展经济地理学所需要接受的。其中,多区域分析思想在中国地理学中实际上已经长期存在。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在长期的独立发展中,形成了众多的区域经济思想,强调区域协作、中心经济区等,尽管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但是这是以区域具有整体性、存在多区域为基本前提,所以中国地理学可以比西方正统地理学与新经济地理学有更多亲和力。

在具体科学问题方面,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我们认为近期下列一些问题可以突破。

l  区域经济一体化

新经济地理学注意了区域聚集,却忽视了整个区域过程,从而局限了它的功能。区域聚集一般伴生着产业化-专业化-同盟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经济增长中的区域发散与收敛、区域经济追赶问题,这些当前经济增长理论的热点,都属于这个体系。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的潮流,无论这种一体化是否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经济地理学家却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特别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是一个特殊的区域)。这些问题的解决比之解释聚集的发生更有现实科学意义。因此,经济地理学需要更多介入。在这个问题的介入中,思想上需要突破的是地理学家牢记李春芬(1959)强调的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是地理学对象的本质,而不是空间性[27]。正因为空间性才使我们只见聚集不见区域过程。王铮、葛昭攀模拟研究了开放经济下区域一体化过程,研究发现,区域网络中当存在巨大的知识缺口时,区域一体化会导致区域内部差距加大。

l  溢出的地理过程

    溢出尽管是早就发展的科学概念。格罗斯曼和霍尔普曼(GrossmanHelpman,1991)提出,知识溢出对区域的经济共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28],从而使知识溢出成为了一个地理学问题。Verspagen (1992)Caniëls2000)强调,区域的溢出具有扩散性质,并且用中心地理论来讨论区域知识溢出[29][30],从而把空间因素引进了经典的溢出理论中,使得溢出的地理特色更为突出。当前,进一步认识贸易、技术、知识溢出的地理学性质,已经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注意(Eaton, Kortum,2002),地理学家在这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特别是注意溢出与空间聚集的关系。当前可能的突破口是认识知识只有部分共享性,它可能导致的空间聚集、区域收敛与发散,以及技术发展而不是资源导致的比较利益优势是经济地理学家应该完成的工作。 对于溢出的空间过程,王铮等(2003)提出溢出强度除了随距离衰减、与知识缺口有关外,还与区域的需求有强烈关系。这里的区域需求包括生态环境水平、文化地理特征。这个分析使得溢出理论地理化。

l  聚集的复杂性

目前新经济地理学关于聚集的研究仅仅讨论了城市是怎样发生的,不能说明城镇体系的存在。城镇体系是一种复杂现象,它有聚集的原因,也有区域聚集同盟化的色彩,它也需要一种内生解释,同时也需要历史主义的路径依赖解释。实际上在一个区域范围内部,无论有没有充分的差异导致先天的比较利益存在,但是城镇体系比城镇有更多内生化起因。其次,与聚集共生的是产业集团的区域存在(Curzio, Fortis, 2002)所谓产业集团的区域存在是指相同和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某个空间范围聚集,这种聚集带来产业区和产业空间网络,形成特殊的物流系统,它们对区域发展关系重大,产业集团的形成与其说是报酬递增的结果比如说是溢出的结果,溢出导致的聚集的复杂性,需要进一步认识。再次,聚集总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完成的,它继承了传统的比较优势,这里导出路径依赖问题。这是典型的地理问题,目前还缺少研究

l  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被公认为地理学问题,一个完整的经济地理理论体系,不能不包含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种新经济模型中也没有得到体现,由此本文认为将区域的资源、环境等地理因素引入到新经济增长模型,并且内生化某些成分,是新增长理论的一个可以发展的方向,也是与新增长理论同源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方向。不过这个问题涉及到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广泛化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上,也需要突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并不在于最大化,而是提倡适度消费,此时消费者的当前效用不一定达到最大。有一部分效用留给下一代,再下一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效用不只是一期,可能要考虑多期的效用,这与新增长理论的多期效用思想一致,多期最优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与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结合的基点。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2002新经济地理学地理经济学”——兼论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地理科学,22129-135

[2]李小建,2002,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经济地理,22129-133 [11]Martin P., 1999a.

[3]王铮 等,2002,理论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

[4]von Thünen J.H.,1966, Der Isolierte staat, 2nd edit, Gustav Fischer, Stuttgart

[5]Dixit A., Stiglitz J.,1977,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n product diver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297-308

[6]Fujita M., Krugman P. and Venables A.J., 1999.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IT Press, London

[7]Venables A., 1996. 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37

[8]Surico P., 2001. Globalisation and trade: a “new economic geography” perspectiv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Electronic Paper Collection: http://papers.ssrn.com/paper.taf?abstract_id

[9]Kind H.J., Knarvik K.H.M. and Schjelderup, G., 2000. Competing for capital in a ‘lumpy’ world,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78:253-274

[10]Puga D., 1999. The rise and fall of regional inequaliti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3303334

[11]Schmutzler A., 1998. Changing places - the role of heterogeneity and externalities in cumulative proces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6:445-461

[12]Gersbach H., Schmutzler A., 1999. External spillovers, internal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9:679-696

[13]Eaton,J., Kortum, S., 2002, Technology, Geography, and Trade, Economerica,70(5):1741-1779

[14]]Martin P., 1999Growing locations: Industry location in a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3:281-302

[15]Martin P., 2001. Growth and agglomer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42(4):947-968

[16]Krugman P., 1996, Confronting the Mystery of Urban Hierarchy,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formation Economies, 10:399-418

[17]Krugman P.,1994, Complex Landscape In Economics Geography, 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 412-416

[18]De Arcangelis G., Mion G., 2002. Spatial Externalitie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e Case of Italy, Working paper of CIDEI, No:66

[19]Wallsten S.J., 1999, An empirical test of geographic knowledge spillovers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firm-level data,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31):571-599

[20]Neary J.P., 2000. Of Hype and Hyperbolas: Introducing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Working Paper of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and CEPR.

[21]Petersson L., 2000, The Theory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in SADC

[22]Olsen J., 2002. On the units of geographical economics, Geoforum, 33:153-164

[23]徐梅,2002 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 经济评论, 374-77

[24]张发余,2000,新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及其评价,经济学动态,1172-76

[25]吴传钧,甘国辉,1996,现代经济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26]王铮,丁金宏,2000, 理论地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北京。

[27]李春芬,1959,南美洲地理结构,科学出版社:北京。

[28]Grossman, G,M, Helpman, E., 1991, Trade,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5, 517-526.

[29]Verspagen, B, 1992, Uneven Growth between Interdependent Economies, Maastricht Press: Datawyse

[30]Caniëls, M.,C., Verspagen, B., 2001, Barriers to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an evolutionary model, Evolutionary Economics,11:307-329

[31]Curzo,A. Q., Fortis, M., 2002, Complexity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Physical-Verlag,Heidelberg,

[32] 王铮等,2003,区域间知识溢出的空间认识,地理学报,595733780



  l  作者简介:滕丽(1972—)女,云南人,现为广州大学副教授。 主要从事区域科学及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王铮(1954-)男,云南人主要从事计算地理学,计算经济学以及区域科学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11-42749.html

上一篇:经济学的新起点:欢呼保尔 克鲁格曼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下一篇:气候关系你我他
收藏 IP: .*| 热度|

1 刘玉平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IP: 218.94.91.*   | 赞 +1 [18]彭雷   2008-10-21 07:51
我们对同行的品德要求比其知识水平要求多多了, 但几千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就说"知识就是美德"
IP: 210.73.4.*   | 赞 +1 [17][游客]问题   2008-10-18 11:27
19楼,刘宝珺院士呢?为什么不同意他们观点的学者就受到攻击。你把你的学术论文贴出来,或者像杨学祥先生列出参考文献。让大家服气。用中国八卦预测地震是伪科学,用外国八卦预测地震也是伪科学。
这篇博客讨论经济问题,你在这里搅什么浑水。
王老师能不能教授一下克鲁格曼的危机理论?
IP: 169.229.121.*   | 赞 +1 [16]夏新宇   2008-10-18 08:45
王先生,我不在意你欢迎不欢迎,更不在意你什么人品道德。想删贴你就删,我正好可以发到别的地方,那样你只能看不能回,我也免得再多费口舌。

我现在觉得最不方便的是你看贴太急,不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你作为一位转战多个学科的名教授,所以我毫不怀疑你的阅读能力;我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也有自信,所以如果你屡次看不明白我的帖子,我只能认为你读帖太快。所以我劝你还是平心静气为好,我本人也丝毫没有激怒你的意思,当然你如果确实在赌气,对我唯一的坏处无非是妨碍交流效率而已。

我说道匿名的问题,是你曾经说新语丝驳斥地震预测术的文章都是匿名所写,没有用真名回答发到刊物上。我并没有说你王教授是否曾经匿名。

你是不是金伯利岩跟我无关,我当时直截了当提醒嵇教授,用的是这个ID、又没留悄悄话,难道还在意你追问吗?这位金伯利岩实在太卑鄙,想把嵇教授的火气引导方舟子身上,而本人在网上被人封为方舟子的打手和铁杆跟班,又承蒙嵇教授赏识,当然不会希望他们之间出现过节,如此而已。至于你在嵇教授的眼里是什么形象,跟俺无关。

杨学祥、张学文都是科学网实名博主,俺跟他们从没过节。请你不要点他们的名字。我写的东西,如果哪里观点逻辑有错误,你可以狠批。你那些泛泛而谈,没什么说服力,不符合一位国家课题负责人的水平。另外,以你的地位,你可以亲自去问地震局地震地质方面的院士,看看我对高建国的评价对不对。

你不用对我的上网时间起疑,很多人都知道我不在国内,当然可以北京时间半夜上网。按照新语丝的规则,上网IP不是隐私,所以我在这里发帖,就根本没忌讳你知道我IP。你的意思是,科学网博客居然没提供这个功能,让博主查回复者的IP,我觉得很奇怪。

IP: 69.156.123.*   | 赞 +1 [15]已删除   2008-10-18 08:17
此评论已被科学网删除!
IP: 71.145.160.*   | 赞 +1 [14][游客]游客   2008-10-18 03:21
Amsel口口声声说别人预测地震是骗子,那么应该怎么称呼你Amsel? 这让我想起《大宅门》里的王喜光。本来是太监,当管家贪了很多钱,取了两房姨太太。最后结局看过《大宅门》的人都知道。

为什么这样想呢? 科学网是实名制,你既然在科学网登录,为什么不显示自己的实名呢? 这种行为这就象太监取老婆根本不敢亮出那东西一样。稽少丞总叫要和他辩论的人亮出实名,你天天在稽教授博客上混,怎么就不亮出实名呢? 而且不止你一个,在那里一唱一和的人诸如什么FrontRoses、小弟之流都是这样。

你叫别人骗子,那么别人叫你太监,把你们这些人叫成太监和太监总管,这应该是公平的吧。

Amsel还没有回答8楼的问题:稽少丞的“言中”算不算“蒙的”? 不管你怎么贬杨志敏的预测,他的总比稽教授的好,至少有地震三要素嘛,稽教授缺了两要素,所以无法相比。你把杨志敏的预测看得那么差,那稽教授就更惨了。如果不是蒙的,那么就应该心中有数,不管怎么粗糙,总得给个数出来吧?稽少丞的文章既然弄得石棉人去住帐篷,总应该告诉石棉人什么时候可以不住帐篷吧,你总不至于骂石棉人太蠢自己不知道吧。后来攀枝花地震了,稽教授也说“言中”了,那么是不是他对石棉的论述应该解除了? 如果没有解除,那么他的分析算是短期、中期、长期呢?总得给个大致时间、震级吧,比如半年、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五级、六级、七级?
本来稽教授写点地质分析的东西大家看看还是很好的,地震很复杂,每个人做好自己本质工作,就算尽心尽力了。但是他和你Amsel把大量的传统的地震预测方法都批了,新冒出来的杨志敏那样的预测也批了,老百姓当然想,别人不行,你们行吧。但是真正当石棉人又是跪拜、又是哀求要你们给出地震时间的时候,就说我只是分析,我没作预测。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活脱脱的太监娶媳妇的结局的一幕。如果《大宅门》里的王喜光知道自己是太监,能守太监的本分,不去取姨太太,也就不会有后面被众人逼迫亮出家伙的那一幕。

孟子说“知止”、“止于至善”,当深思之。
IP: 132.207.36.*   | 赞 +1 [13][游客]EEE   2008-10-17 21:55
Wang Zheng said that he should leave from the ScienceNet! Is he a liar because he is still here?
博主回复:我已经改变主意了。
IP: 222.66.117.*   | 赞 +1 [12][游客]游客   2008-10-17 21:31
王老师,能不能看一看下面郎的文章。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能不能分析一下。他是不是太悲观了!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186887.shtml
『经济论坛』郎咸平:未来和下一代很悲惨,我都不想讲了

博主回复:好的。我有一次也被骂作狼的走狗。呵呵,提高了我的地位。
IP: 169.229.121.*   | 赞 +1 [11]夏新宇   2008-10-17 20:58
另外关于删贴再回8楼:

那里除了攻击博主本人的帖子,涉及地震预报的帖子从来没被删过。你可以去看有几位跟我以讨论开始、以胡搅蛮缠结束的,帖子都在那里。

我没信心发到王教授的帖子能够活多久,另外我在这里发的第一个帖子就被王教授歪曲了,所以对在这里发帖兴趣不大。你要是真对地震预报感到很愤懑,最好还是写到我的博客(服务器最近有点慢)。不过,你别以为我对你有特殊兴趣,汶川之后又震了几次,眼看着地震预报骗子们已经不能兴风作浪了,像你这样虔诚相信的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
IP: 169.229.121.*   | 赞 +1 [10]夏新宇   2008-10-17 20:11
王先生让我回答8楼问题?可以。我本来考虑这里是不是合适的地方。

8楼的那些叙述完全是扭曲事实。

(1)本人从未参与石棉地震的震情分析。只对那里的读者说过,那篇震情分析文章并不等于临震预报;公众没有足够的知识区分,那是地震局的责任。

(2)杨智敏那次“临震预报”,如果是填地震局预报卡,完全不合格。因为他同时预报了两处:川滇边界和印尼。而考虑两地地震的基础概率,印尼任何一天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是10%、四川云南边界他那个经纬度范围在发生3.1级地震之后的24小时内再发生6级地震的概率只是不到0.1%(大致数字,具体请8楼提问人自己找资料),所以在实际地震之前,他那种预报法,有大于99%的可能发生在印尼,这种手法就是算命先生的铁嘴。当然杨智敏永远少不了8楼这种跟班的。

(3)再重复一下,俺对地震预测术的批判,你有哪些意见,拿出论据来具体讨论,不要感情用事。这跟我自己能不能预报完全两码事。我屡次举过例子,比如人患了糖尿病,西医不能根治,只能让控制血糖,然后患者生活完全和正常人一样;而很多病人轻信中医可以治疗糖尿病,结果断了药反而误事。这些中医难道不该批判?预报地震就相当于治疗糖尿病,地震学家承认做不到,只能让人加强防震抗震,而那些宣称自己预报有独到方法的,全是骗子。

IP: 68.35.224.*   | 赞 +1 [9][游客]雨在风中   2008-10-17 13:16
余年尚不足四旬,称您老师恰如其分. 雨在风中,云游四海,无以为家,哪来"大家"? 呵呵

以天地之大,留己之长笑于其间,何其快哉? 孟津兄献给大家的妙曲,沧海一声笑,请王铮老师多多欣赏.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72

并谢过dummer的支持。

博主回复:你要叫老师你就叫吧,现在老师也不是个受人尊重地位。我在火车上听两个女孩子议论,A:“还是找刚才这个帅哥把,你看他的汽车,帕萨克的。你那个师兄,充其量当个老师,连房子都买不起。”B:“我也想,总不能两个人都当老师吧。只是这个岁数大了,又离过婚。”“管他的,总比老师好吧!”
哈哈……
IP: 128.32.49.*   | 赞 +1 [8]夏新宇   2008-10-17 07:58
(借王先生宝地回8楼,您随时可以删除)
本人只是方舟子打手,不是你说的某教授的打手,从未身兼二职。同时俺不是该教授学生。到那里只是为了避免其被人误会、并且尽自己所知回答问题。本人揭穿地震预报骗子骗术要比该教授更直截了当。如果对俺的观点有意见,到俺博客里面去提,要比在这里发牢骚更正当。
http://www.xys-reader.org/blogs/amsel/category/%E5%9C%B0%E9%9C%87/
本人不删贴。

博主回复:你没有回答8楼先生的问题。你说你从不删帖,与我无关。我也尽可能不删帖。不过你这么说,对你不删贴的习惯就下不为例了。
方舟子先生不需要打手,他是一个孤独战斗的勇士,北侠欧阳春的特点,尽管我有自己的看法。我说过我反对扯进别人来,所以我应该打破惯例删除你的评论。这次先留在,下不为例。
IP: 58.41.86.*   | 赞 +1 [7][游客]就是这样为百姓写科普的   2008-10-17 06:54

嵇少丞 发表于2008-9-2 23:31:09

博文“一语成谶,痛心不已”(嵇少丞发表于2008-8-31 2:01:36,已经改名)的来历

2008年9月1日是加拿大的劳动节,再加上8月30日到31日两天周末,共三天假,我搭上万达旅行公司的大巴去魁北省东边的La Gaspesie半岛旅游。8月30日早上7点多(我们这里时间比北京的晚12小时),大巴刚开出城不到一个小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北京的许院士打来的,她说:“今天下午16点30分左右四川攀枝花地区发生了6.1级地震,据说已有不少民房倒塌”。我当时真后悔出来旅游了,我要在家我可以查看资料做些自己的分析,可是我现在在大巴里,连个电脑也没有带。我立刻打电话给我博士生王茜,把她从梦中叫醒,告诉她我科学网博客的密码,让她为我的博客写篇有关攀枝花地震的文章,就是那篇“一语成谶,痛心不已!”。我感谢她的努力!现特此说明!
IP: 159.226.151.*   | 赞 +1 [6]刘玉平   2008-10-15 17:23
学习了,谢谢!
IP: 130.235.81.*   | 赞 +1 [5][游客]dummer   2008-10-15 15:31
对风在雨中老师的评论顶一个。
嵇的学问我不懂,但是如果majorite的确是嵇少丞的话,其在"胡焕庸线冲击波与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一文中的评论,让我辈大跌眼睛。他已经不是学者在讨论,而是流氓在骂街。
IP: 198.178.237.*   | 赞 +1 [4][游客]jn   2008-10-15 13:14
一直都很喜欢来看王老师的博客,大多数时候都觉得自己没啥水平发表留言了,根据科学网的要求呢我也不能注册了,不过还是会一直关注您的
博主回复:谢谢。
IP: 68.35.224.*   | 赞 +1 [3][游客]雨在风中   2008-10-15 13:12
祝贺王铮老师,为你受到的攻击。

人活一世,最大的失败莫过于人人夸赞,道你是个好人。而一个人所享受的光荣,一般地和他所接受到的吐沫和口水成正比。

所以见到这些攻击,王铮老师大可不必难过,享受它们吧,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资格的。

曾经有一部电影:当男主人公被判有罪,步出法庭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朝他斥骂,向他脸上吐吐沫。 即使这世上99.9999999%的人都这样对你,你还是可以快乐地享受这些攻击,它们的存在只是一个人值得尊敬最好的证明。真正有意义的是在吐沫横飞中,来自0.000001%的脱帽致敬,就象那电影里一样。

以此祝贺王铮老师.



博主回复:谢谢。与你在“科学网”的争论使我受益匪浅,你一定是个大家。请一定不要老师老师的称呼。
IP: 124.115.173.*   | 赞 +1 [2]yhgao2008   2008-10-15 11:38
看到1楼,感觉王老师还是走吧。与这群垃圾显示在一个网页上丢人。
IP: 67.68.73.*   | 赞 +1 [1][游客]一博生   2008-10-15 11:19
王铮老师你就是那个"金伯利岩"吗? 什么是"金伯利岩"? 你和科大管理学院梁樑院长有过节吗?

博主回复:我不清楚你说什么,翻历史老账?
记得那年讨论研究生论文时好像有“金伯利岩”支持我,支持我的还有很多。我讨论的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标准。与梁院长有什么关系?应该说梁院长是我朋友,应该说当时讨论问题与梁院长本人无关,是校方的规定。“金伯利岩”当时的文章支持我,我是金伯利岩的话,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朋友扯进来,而且为什么要把自己暴露给梁院长。我相信梁院长是清楚的。你突然扯这个事是什么意思?
不过那年看到金伯利岩,我倒喜欢这样一个名字,可惜已经被人做了网名。金伯利岩是钻石的母体,我对学生说过我愿作金伯利岩,保护和孕育你们这块钻石,在中科院讲课就说过。这与科技大学梁院长没有关系。我的印象那个人也没有反对梁院长。

1/1 | 总计:18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7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