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混沌与非线性思维”第一轮小结

已有 7593 次阅读 2012-3-9 23:46 |个人分类:教学行思|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课程讲完一轮。与大纲相比减少了一些教学内容。实际讲的内容及其教学时数如下:

 

1 非线性 (2学时)

2 虫口模型 (2学时)

3 混沌概念及其演化 (6学时)

4 分形与混沌 (4学时)

5 分岔与混沌 (2学时)

6 无处不在的混沌 (2学时)

7 非线性思维 (2学时)

 

班上130名学生多数是理工大类新生,也有少量文科和经管的新生,以及美院的非新生。

 

通过教学,凝练了该课程的主题:“混沌:科学概念与文化影响;非线性:从数学模型到思维模式。”全部课程有了PPT课件。收集了一些大师如Smale, Lorenz, Feigenbaum, Mandelbrot的经典论文或回忆性文章,可供有兴趣的学生阅读。

 

通过阅读学生的学习小结,并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下轮教学有下列改进设想:

1 争取把课程名称改为“混沌及非线性思维”,强调理科课程的特性,避免误导学生。

2 增加互动环节。例如课堂提问。又例如让学生自己收集混沌运动实例,经教师挑选后在课堂讲解或演示,这些同学的平时成绩可以记满分。

3 提高教学的直观性。例如,在第一次课就可以放些混沌运动的视频。

4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每次课具体到页布置课外阅读,包括必读和选读。

5 平时书面作业只写篇读书报告,取消课程论文的选项,因为从本轮的情况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读书报告的内容也限定在参考书和文献内。

6 考虑再减少一些内容。

 

 

附:校内网上学生的匿名评论(按发帖顺序,删去网名,无其它删改)

 

上课很风趣。。很有意思。。不过感觉有点像历史课。。。

 

个人感觉本课程偏理方面多了些,尽管可以理解身为力学系的教授在本家的研究程度很深,感觉课上所讲述的内容已属浅显易懂,但对于广大来选这门通识课的同学们而言,更希望在课上所汲取到的是关于混沌学所延伸的一些具有实用性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故在此建议,希望老师能将混沌学的讲解与现实联系得更多一些,毕竟教授学者在普通人中的比例还是很小的,也正如老师上课所讲的那样,大学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一个人情操素养的提高。

 

老师上课很有意思,很风趣也很幽默,虽然这门课应该是很难理解,但是老师上课讲的基本都是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而且也经常讲一些混沌的历史。

 

能多看点影像资料就好了~

 

哈哈,理科生觉得有点偏文,文科生又觉得偏理。
作为文不成理不就的理转文的学生,觉得这种效果最好了。
作为通识课,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又有意义,吸引不同大类的同学来了解这种很有意思的思维,这目的就达到了。秋季学期的通识课不是有很明显的广告的意思么?冬季学期里这种感觉少了很多。陈教授上课说他只希望感兴趣的同学来听他的课,要么就别浪费时间了。我倒觉得,这种好东西应该更加推广。

 

老师风趣,肚子里真有才华,很喜欢,希望以后对混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多解释一下!

 

我喜欢偏理点部分的,感觉对思维启发很大,有点哲学的味道。不过有时候讲课的节奏感觉太慢。对那些人文方面的没兴趣。

 

老師很風趣有意思。大概是人文生的緣故,理工的內容似乎偏多,在看到運算的時候,雖然老師貌似是輕描淡寫雲淡風輕一筆帶過非常簡單,可是事實是一頭霧水雲霧繚繞囧。但是許多關於人文方面的,比如英國文學中間混沌就很有意思。老師似乎英語很好。但是最後課程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相對說專業內容的話,更其到了通識的效果。總之還是很喜歡這門課,雖然個人對混沌的書的閱讀真的有點混沌。

 

个人认为本门课程很好,老师也很博学。但有时老师认为很好理解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却有点困难,所以很多老师一笔带过的知识其实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另外建议老师多讲一些本门课程的知识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经济、气象、历史、生物等,如此更能达到通识的目的。而且老师上课经常带领我们阅读各种语言的原始文献,我认为这在开阔了我们的眼界、领略大师文章风采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是个不错的教学方式。

 

我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对混沌还是没有太深的了解,英语方面倒是增加了一些见解。陈立群老师让我最喜欢的是上课总是那么多的英文诗,让我们学的不知所措!这就是非线性吧,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大学的教育模式!在这里表示对陈老师的支持!

 

相對而言,這門課很有深度,一點也不水,還能學到很多課程外的理念和觀點。老師上課也很風趣。但還是覺得學得不是太清楚,抓不住概念間的聯繫。

 

是个很温和的老师啦,说不喜欢的就可以不来上课,很有个性,上课内容个人觉得有点深奥,专业术语太多,反应不过来,老师激起了我学英文的决心,PPT上好多英文的东西,推荐我们英文文献,还说做牛人一定要英文好,很受鼓舞有木有,,,,,,不过以后英文的东西还是要少点,毕竟大多数人(譬如本人)英语都木有好到那种程度,,,,

 

虽说是第一次开这门课,但是老师准备的很充分啊,课件都做得很用心,还开设了网站。
老师很精通,很专业,可是我有点不好消化过于专业的知识,通识课嘛,重在通识教育。
不过除了那部分理论知识,其他的关于物理人物、历史、科学与文学的结合都让人眼前一亮,表示支持。
其实学完这门课,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次迟到,老师说这就是混沌与非线性,在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无法预测,无法用线性来表示的。 所以我认为将混沌的知识与生活更多的联系起来,结合部分资料,会让学生更加体会什么是生活中的混沌与非线性,文理生皆可通识了。
无论如何,顶一个,老师上来发帖调查好敬业,辛苦了。

 

上课内容很有趣,课堂中经常有突然想到笑话。混沌学是十分神秘的,但内容的理解压力有点大。希望可以降低一点速度,多一点理解的时间。在课堂内容之中,混沌部分的比重比非线性部分多很多。希望可以增加一些非线性的内容,以及混沌与非线性之间联系的内容。

 

属于比较深奥的一门课程,不能否认有一部分理科运算 还有什么虫口模型这些东西看不懂。。但是老师很有才华。。准备也很充分,加入了很大部分的文学进去,例如国内外的诗歌,文章。 不仅仅局限于理工科。 对人很有启发。。

 

课程中的老师是风趣和幽默的,在谈笑风生中学到了一些不懂得的东西,感受到的更是老师身上的超然的态度,了解了历史,感受到了混沌与历史和佛教之间的联系,但是在混沌方面的内容还是偏少,可能还是害怕学生难以理解的缘故

 

什么叫做博学,我不知道陈老师脑袋里装了多少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老师每节课上课所讲到人物不下6个,我想这个就是博学的一种表现。还有我非常喜欢老师上课不点名的习惯,这个就是大家的风范,我记得第一节课时候陈老师说过一句话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敢问一个没有实力的老师敢这么说吗,他说了就不怕他的课堂上就只有他一个人了吗?我从来不认为点名这种东西应该出现在大学的课堂上,不要用点名这种幼稚的东西来束缚学生来上你的课。这个只会让学生觉得你的实力不够。但陈老师说了,而且他也做到了不点名。

 

有趣,

 

老师上课很幽默,人也很好。通过上课就会发现老师的知识储备很大,懂得知识也很多,很专业。尤其是对这门课程充满热情,讲课内容准备的很充分。讲授过程中都是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以及混沌和非线性方面有成就的学者们,建议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同学来选这门课程,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关于课程讲解我想说我们毕竟还不是专业学这门课程的学生嘛,讲解的知识偏专业化会让我们有点压力,也不能及时消化,建议讲解一些这门学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能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再补充一点,老师很敬业,真的很敬业!!!

 

感觉课程的把握与定位略显不足。当然像这种偏学术的课程对于大一新生还是很茫然的。没有理论基础,时间的磨练,对于课程的理解还是有压力的。

 

课上得很好,就是有点深奥,还有就是课堂互动不多

 

老师很和善,授课条理也十分清晰,课下交流也十分便捷。老师课堂中也十分注意文理科学生的不同情况,个人觉得,老师其实也不用太在意这点,我觉得老师讲的大部分内容通俗易懂,文科学生也很容易理解,选择了您的课的学生应该都是可以接受这些内容的。就是对于有些算是,老师更加细致地分析一下就好。总体来说,上老师的课感觉学到了东西了,在此谢谢老师。

 

老师学识渊博,性情真,我很喜欢听老师讲课,虽然听得不是很懂,但真的很有趣。特别是那些科学家的故事

老师学识很渊博,虽然是理科教授,可文理皆通,尤其擅长讲故事,科学家的故事,讲的可好了,可是混沌太深奥了,感觉自己对混沌的了解还不是很系统,我给老师的建议是减少英文诗和中文诗,因为混沌是理科的东西,而诗是人文类的东西,加上诗后,给我造成了一种困惑:混沌是偏理科的还是偏文科的,还是文理兼顾的,可能影响同学们对这门课的判断和定位。总而言之课堂上老师讲科学家的故事就已经把我们迷的神魂颠倒了,所以不用讲诗啦

 

幽默风趣的老师 。上课内容也挺丰富的 。后悔当初没好好听 。对于理科生,上课认真点,应该是可以听懂的。不过,既然是通识课,就讲简单点,能激发学生兴趣就达到目标了!感觉混沌与非线性思维很不错,应该是属于纯理性思维的吧!我很喜欢!

 

哈哈,总体说还是不错的,收获很大。像上面有同学提的,能多点影像资料,形象点的东西就好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546026.html

上一篇:在上海大学庆祝第二十七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与主持人对话
下一篇:出院回家
收藏 IP: 101.228.6.*| 热度|

2 王季陶 鲍得海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