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前在北京开会,研讨力学名词审定事宜。女儿微信留言,“你可划算了”。很好奇自己占到什么便宜了。女儿没有让我久等,接着给出答案,“逃过一劫 不包粽子”。西点师传过来女儿包粽子的工作照。女儿评论说,“包得我眉头紧锁”,“不像妈妈心灵手巧”。女儿其实只包了一小会儿,便心情大坏,然后就拂袖而去了。
女儿的留言,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推测在50多年前)父母包粽子的往事。南方人喜欢吃肉粽,至少父亲喜欢。我们生活在东北,多是白粽,也许还有豆沙或红枣粽(我印象中没有,但不确定)。反正都是需要蘸糖吃。父亲对当年能买到的粽子看不上眼,提议自己包肉粽吃。母亲照例是不以为然。父亲是家里的食肉派,吃馄饨饺子都喜欢肉馅,母亲则主张菜肉馅,甚至可以鸡蛋韭菜馅。毕竟食材需要母亲准备,买到好肉不容易。母亲自然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许也与年轻时家境有关。在吃的方面,父亲有那种富家子弟的兴趣盎然,母亲则是清寒人家的务实从简,虽然他们家庭出身都是名不副实的地主。母亲很讲道理,还是同意包肉粽。
他们买了粽子叶,然后水煮等加工制备,本质上就是要改进粽叶的力学性能。糯米要淘洗。想必这些这些都得到邻居兰叔叔的指导。兰叔叔堪称我们家的生活顾问,以后专门回忆。但指导也只能到此为止,不仅是北方人没有见过肉粽,而且他们家不吃猪肉。如果我没有记错,肉也是生的包进去,是那种有肥有瘦的肉,先用酱油浸泡过。包粽子的活动我没有参加,感觉父母有些手忙脚乱,就不去添乱了。不管怎样,粽子总算包出来了,看起来还挺像样子。
真正的考验是煮粽子。生米生肉,煮的时间想必不短。我那时候煮大米干饭,开锅后还要小火半小时。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情况似乎有些不对头,锅里有油水。煮好后,粽子还是粽子,但清水变成了肉汤。那真是肉烂在了锅里。父亲安慰大家主要是他自己说,没有关系,物质不灭。或许是我第一次听说“物质不灭”这个科学范畴,但忘记了是否父亲当时还有具体讲解。
不能不承认,包肉粽的尝试没有成功。按照我们家的习惯,他们应该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我喜闻乐见地等待。父亲说,主要因为东北的粽子叶太窄包不住,如果是上海的粽子叶更宽就能包住。听后很震惊,如果我这样分析原因,那是诿过于人,肯定通不过。现在想想,至少还应该承认,技术不过关,不知道如何用窄粽叶包,误用了宽粽叶的方法。如何正视失败或挫折,父母在言传方面到位,身教方面尚有改进空间。不管怎样,他们实际上汲取了教训,因为以后家里再也没有包粽子。不知道是因为买不到南方的粽叶,还是因为他们其实知道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至于现在家里包粽子的尝试,倒是颇成功。西点师在网上自学了包粽子的方法,功夫其实在包外。粽叶要用盐水和碱水分别处理,改进力学性能。当然,上海粽叶想必也够宽。煮的过程中要控制粽子在沸水中的运动,被动方式就可以。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白糯米放肉,就是肉粽。另一种是大黄米放红豆和红枣,就是豆沙粽。女儿喜欢吃肉粽,西点师喜欢吃甜粽,我不喜欢粘食因此都不喜欢。昨天中午主食有豆沙粽,全桌可能只有我没吃,其他人或者喜欢,或者是过节的仪式感。两种都很成功。有图有真相。据说比买的好吃,这是西点师自称,尚没有第三方认证。美中不足是肉粽应该加酱油,忘记了。只是这次成功意味着下次还要包,对兴趣索然的女儿和我,焉知祸福。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