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忆往昔之包粽子

已有 592 次阅读 2024-6-9 22:5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端午节前在北京开会,研讨力学名词审定事宜。女儿微信留言,“你可划算了”。很好奇自己占到什么便宜了。女儿没有让我久等,接着给出答案,“逃过一劫 不包粽子”。西点师传过来女儿包粽子的工作照。女儿评论说,“包得我眉头紧锁”,“不像妈妈心灵手巧”。女儿其实只包了一小会儿,便心情大坏,然后就拂袖而去了。

 

女儿的留言,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推测50年前)父母包粽子的往事。南方人喜欢吃肉粽,至少父亲喜欢。我们生活在东北,多是白粽,也许还有豆沙或红枣粽(我印象中没有,但不确定)。反正都是需要蘸糖吃。父亲对当年能买到的粽子看不上眼,提议自己包肉粽吃。母亲照例是不以为然。父亲是家里的食肉派,吃馄饨饺子都喜欢肉馅,母亲则主张菜肉馅,甚至可以鸡蛋韭菜馅。毕竟食材需要母亲准备,买到好肉不容易。母亲自然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许也与年轻时家境有关。在吃的方面,父亲有那种富家子弟的兴趣盎然,母亲则是清寒人家的务实从简,虽然他们家庭出身都是名不副实的地主。母亲很讲道理,还是同意包肉粽。

 

他们买了粽子叶,然后水煮等加工制备,本质上就是要改进粽叶的力学性能。糯米要淘洗。想必这些这些都得到邻居兰叔叔的指导。兰叔叔堪称我们家的生活顾问,以后专门回忆。但指导也只能到此为止,不仅是北方人没有见过肉粽,而且他们家不吃猪肉。如果我没有记错,肉也是生的包进去,是那种有肥有瘦的肉,先用酱油浸泡过。包粽子的活动我没有参加,感觉父母有些手忙脚乱,就不去添乱了。不管怎样,粽子总算包出来了,看起来还挺像样子。

 

真正的考验是煮粽子。生米生肉,煮的时间想必不短。我那时候煮大米干饭,开锅后还要小火半小时。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情况似乎有些不对头,锅里有油水。煮好后,粽子还是粽子,但清水变成了肉汤。那真是肉烂在了锅里。父亲安慰大家主要是他自己说,没有关系,物质不灭。或许是我第一次听说“物质不灭”这个科学范畴,但忘记了是否父亲当时还有具体讲解。

 

不能不承认,包肉粽的尝试没有成功。按照我们家的习惯,他们应该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我喜闻乐见地等待。父亲说,主要因为东北的粽子叶太窄包不住,如果是上海的粽子叶更宽就能包住。听后很震惊,如果我这样分析原因,那是诿过于人,肯定通不过。现在想想,至少还应该承认,技术不过关,不知道如何用窄粽叶包,误用了宽粽叶的方法。如何正视失败或挫折,父母在言传方面到位,身教方面尚有改进空间。不管怎样,他们实际上汲取了教训,因为以后家里再也没有包粽子。不知道是因为买不到南方的粽叶,还是因为他们其实知道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至于现在家里包粽子的尝试,倒是颇成功。西点师在网上自学了包粽子的方法,功夫其实在包外。粽叶要用盐水和碱水分别处理,改进力学性能。当然,上海粽叶想必也够宽。煮的过程中要控制粽子在沸水中的运动,被动方式就可以。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白糯米放肉,就是肉粽。另一种是大黄米放红豆和红枣,就是豆沙粽。女儿喜欢吃肉粽,西点师喜欢吃甜粽,我不喜欢粘食因此都不喜欢。昨天中午主食有豆沙粽,全桌可能只有我没吃,其他人或者喜欢,或者是过节的仪式感。两种都很成功。有图有真相。据说比买的好吃,这是西点师自称,尚没有第三方认证。美中不足是肉粽应该加酱油,忘记了。只是这次成功意味着下次还要包,对兴趣索然的女儿和我,焉知祸福。

 

 忆往昔之包粽子1.jpg


 忆往昔之包粽子2.jpg


 忆往昔之包粽子3.jpg


 忆往昔之包粽子4.jpg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忆往昔之撒豆成兵

 

忆往昔之左右互博

 

忆往昔之养螳螂

 

忆往昔之养蝈蝈

 

忆往昔之养蟋蟀

 

忆往昔之折纸

 

忆往昔之制作

 

忆往昔之拆解

 

忆往昔之养鱼

 

忆往昔之喂鱼

 

忆往昔之换水

 

忆往昔之月饼

 

忆往昔之元宵

 

忆往昔之馄饨

 

忆往昔之小学的美女同学

 

忆往昔之育儿故事

 

忆往昔之对门大娘

 

忆往昔之朗诵

 

忆往昔之唱歌

 

忆往昔之打镲

 

忆往昔之洗澡

 

忆往昔之洗碗

 

忆往昔之洗衣

 

忆往昔之老师怼人金句

 

忆往昔之父母防范教育

 

忆往昔之初知江河

 

忆往昔之吃在朱泾

 

忆往昔之停电

 

忆往昔之烧饭

 

忆往昔之伤病追因

 

忆往昔之风寒自医

 

忆往昔之毁容之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437500.html

上一篇:深圳野生动物园之棕熊
下一篇:成都青城山
收藏 IP: 113.87.160.*| 热度|

4 武夷山 杨卫东 郑永军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