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重读《楚辞》2

已有 3462 次阅读 2022-4-14 22:57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已经说过了楚辞中的《离骚》《九歌》和《天问》,这次说说《九章》。《九章》是《楚辞》中一组抒情诗,共九篇。

 

第一篇是《惜诵》,标题既是全诗前两个字,也反映了诗的主题,为议论而惋惜,因为进谏而招致不幸。基本上是缩水版的《离骚》,自怨自艾自我标榜自我感动。占卜者的话是客观分析,虽然语气委婉。

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第二篇《涉江》是远行感怀之作,还是继续感慨自己理想高尚德行高洁,但现实黑暗。标榜自己不肯同流合污,所谓“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其中有几行写深山幽居,情景交融。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第三篇《哀郢》是哀叹楚国郢都被秦国攻陷,君王受辱百姓流离。有回忆有抒情。有些像平民版的《国殇》。

 

第四篇《抽思》如标题所示,是抒发思念之情。体现了楚辞中的香草美人喻忠君爱国的传统。看起来是情诗,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憍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

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

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

写美人的求而不得,其实是写不被楚王所用。

 

第五篇《怀沙》应该是作者表示死志的绝命诗,怀抱沙石而自沉。作者对自己对环境的看法真是至死不渝。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晟。

因此更感慨怀才不遇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

 

第六篇《思美人》的标题既是首句前三个字也是全诗的主题。只是美人仍然象征着楚王,同时仍然表示自己不会改变。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

这种坚持走自己的人的态度很感人,可惜“美人”不喜欢。

 

第七篇《惜往日》的标题也是首句前三个字并概括全诗的主题。回顾一生,有“盖棺论定”的意味,最后明确地要以死明志。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因此也可以认为是绝命诗。全诗主要还是自我表白,也引用些先贤如百里()、伊尹、吕望、介子 () ()子胥。

 

第八篇《橘颂》就是颂橘,托物言志,借咏物以抒情,歌颂独立无求的品质。所谓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这首诗相对比较熟悉。在七十年代后期看过有部写屈原的话剧或是电影中,朗诵了这首诗。似乎也是高中语文的课文,这种古诗都是要背诵全文。

 

第九篇《悲回风》也是以全诗首句的前三个字为名。完全是独白,直抒胸臆,但表达的情感仍是自哀自怨。初读还是有些感人,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但从《离骚》一路读下来,总是似曾相识的旧调,未免有些疲劳。比较有共鸣的是

岁忽忽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薠蘅槁而节离兮,芳以歇而不比。

 

按照《楚辞》通常版本的排列次序,最前面的《离骚》卓然不群高山仰止,接着的《九歌》和《天问》各有异想天开和沉郁深邃,已然登峰造极。随后的《九章》有些相形见绌,虽然《九章》本身其实也很不错。

 

 

重读《离骚》

 

试听《楚辞》

 

重读《楚辞》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333937.html

上一篇: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之长颈鹿
下一篇:抗原自测4
收藏 IP: 101.87.40.*| 热度|

4 王安良 齐彦收 谢钢 孟利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