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生命中的前三十多年在辽宁鞍山度过。因此童年回忆的场景多数在那里。说到月饼,最强烈的印象是母亲对当地月饼的蔑视。其次就是上海月饼的丰富可口,象征着一个美好但遥远的世界。虽然我小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以后到上海生活,因为当时完全不可能,但潜意识中未必没有这种梦想。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我现在就生活在上海。
那时候,鞍山的月饼有些难吃,即使按照我们家当时的生活水准。皮厚面硬,里面的馅也不好吃。馅只有一种,风格比较接近五仁月饼,但以花生为主。母亲简直是深恶痛绝,完全不碰。我是家里的净坛使者,勉为其难吃了。
在中秋节前后,上海的亲戚会给我们家寄来上海的月饼。由于父母在他们各自家庭中作用不同等因素,主要是母亲家的亲戚寄。每次都有十多块。上海月饼皮薄而软,馅大而香。种类也多,大致每样两块。多数是我爱吃的,莲蓉、椰蓉、豆沙、蛋黄等月饼,也有少数我不太爱吃的五仁月饼等。母亲也不喜欢五仁月饼,经常说下次让他们不要寄来五仁的,不过我父亲比较爱五仁,至少口头上这么说。月饼外面都有字,让大家吃之前就对馅有所预期。当时我对月饼外面有凸起的字还很惊讶。我们吃得很慢,延长着幸福时间。每天一次,全家吃一块,用刀一分为二,再在垂直方向一分为二,月饼就变成了四小块。三人每人一块。剩下那块谁吃了,我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这也是父母或许主要是母亲教育的成功之处,家里有好东西大家吃,没有什么人特殊,完全平等。就算实际上有差别,也不强调这种差别。
上海月饼这种好东西,我们从来都是自家享用。不论是父母,还是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与朋友共”。我们关起门来吃,不与别人说。我推测,也不是父母小气,还是出于那种平等观。月饼就这么多,如果与朋友分享,那些人给,那些人不给,也是麻烦事情。不如一吃了之。吃过也就吃过了,我也不会向小伙伴炫耀。
回想起来,我的童年生活与周围的小伙伴如此不同,完全不具有可比性。这或许是对我最重要的童年烙印,不必与他人比较。这是种可以称为多元的观念。人家喜欢的,我未必要喜欢,也未必要不喜欢;反之亦然。人我之间,不是相同,也不是相反,而是无关,至少线性无关。当然,这只是特点,未必是优点。
虽然童年的上海月饼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感官的和精神的。但现在我对吃月饼已经毫无向往。基本上都是机缘巧合家里有月饼而且没有送出去,本着从小的惜福家教,不敢暴殄天珍,勉为其难吃了。梦想的实现,也是失去。诚哉斯言!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