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前面在《大乘与小乘》所述,佛寂500年后,龙树菩萨创立中观学派,空宗。大乘佛教不仅是部派佛教分化的结果,本身也在分化。例如,瑜伽行派产生了有宗。而更大的变化,是公元七到九世纪,形成了密宗。其它的佛教派别,就都是显宗了。
从教理上看,密宗是通过身、口、意三密,直达佛境的宗派。或许密宗的基础是佛人同一的直觉,辅之以种种仪式象征,使得修行者体验神秘,所谓“即身成佛”。目标是成佛,密宗就属于大乘佛教。但与大乘显教强调教理不同,密宗更重视实修,这又有些小乘的色彩。在密宗看来,仅凭理论和语言并不能立地成佛,必须通过身、口、意的手印、真言和观想等特殊实践,才能成佛。当然,密宗也不是完全排斥显宗,有时把显宗作为初级和准备的阶段。一旦成佛,便有神通,就是现在所谓“超能力”和“特异功能”。活佛等,都是密宗的高人。总体上,密宗是为修习者开了方便法门,有事倍功半之效果。
密宗在唐代也传到中土。密宗的两部最重要的汉语经典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我都没有读过。但在传统的中原士大夫看来,有些乱力怪神,属于异端,不太容易接受。因此唐后逐渐湮灭。密宗主要在西藏,所谓藏密。也在唐代传到日本,称为东密。
从教外的观点看,密宗可能是佛教面对严峻现实的妥协和回应。这种妥协或许可以体现在下列方面。
首先,印度婆罗门复兴,形成了后来的印度教。面对印度教的压力,密宗吸纳印度教的部分神祗为天王和护法等;采用了一些印度教的仪式例如火供。
其次,佛教的发展,义理愈发精妙,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密宗降低了理论门槛,不用冥思苦想,通过灌顶、念咒等仪式,便可以成佛。这与现在中土仍广为流传的净土宗是同一思路。
第三,宗教作为种社会建制,不能只是个人修行。必然需要有所作为,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佛教也不例外。密宗多少有些法术的成分,各种仪式,可以保佑战争胜利、祈求风调雨顺、捉鬼、治病等。
最后,食色性也。佛教的主旨以逆为正,这太不容易。密宗不仅不避性爱,并将性爱作为种修持方式,所谓“双身法”。这未必不是对人性的妥协,在佛教中算是独辟蹊径了。
密宗的发展,几乎是所有宗教的通例。甚至不限于宗教,也包括其他意识形态。不论初衷如何,最后总要顺应人性、接受现实、降低门槛、回馈社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