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中没有天文学这一项,但实际上天文学奖已经包括在物理学奖之中。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中,从1936年到2006年的80个年度中,共有12项是“天文课题”,16人获奖。这些获奖的天文课题,对当代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见下表:
获奖人 |
获奖原因 |
获奖年份 |
奥地利物理学家维克托·伏兰兹·赫斯 |
发现从地球外来的宇宙射线 |
1936年 |
美国物理学家汉斯·奥尔布雷克特·贝蒂 |
核反应理论及建立恒星能源理论 |
1967年 |
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奥洛夫·戈斯塔·阿尔文 |
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成果 |
1970年 |
英国射电天文学家马丁·赖尔 |
对射电天文学的开创性贡献特别是创造出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 |
1974年 |
英国射电天文学家安东尼·休伊什 |
射电天文学的成就并对发现和确认脉冲星起了决定性作用 |
1974年 |
美国射电天文学家阿诺·阿伦·彭齐亚斯和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 |
共同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1978年 |
美国天文学家苏布拉马尼亚姆·钱德拉塞卡 |
对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理论的贡献 |
1983年 |
美国核物理学家威廉·福勒 |
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理论的实验成果 |
1983年 |
美国天文学家约瑟夫·胡顿·泰勒和拉塞尔·艾伦·赫尔斯 |
共同发现脉冲双星 |
1992年 |
美国的小雷蒙德·戴维斯和日本的小柴昌俊 |
在宇宙中的微中子研究中做出卓越贡献 |
2002年 |
美国的里卡多·贾科尼 |
发现了宇宙X射线源 |
2002年 |
美国天文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 |
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
2006年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5 1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