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证据表明: 空气中的PM2.5颗粒与心脏病风险
让我们首先看一下我们人类的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包括口腔、鼻、喉、气管、支气管、肺等主要器官。肺脏,人的肺脏位于胸腔,整体可分24级,即气管是第零级,主支气管为第一级,直到末端肺泡为第23级。位于第零级到第十级的管道含有不完全的软骨,称软骨性气管;而从第11级开始到第16级就变成纯膜性管道;从第17级开始到第19级则具有了“透气”功能,故称为呼吸性细支气管,而第20到第22级则是肺泡管,最后一级则为肺泡。
如果连带连结口腔的呼吸道来看,整个肺脏如同一串串的“葡萄”束,其中,呼吸道和各级气管、支气管就是这一串串“葡萄”的枝蔓,而组成肺的最小工作单位“肺泡”则形同一棵棵的“葡萄”果。实际上,类似的葡萄串在肺脏中约有4亿串!而每串的体积仅有一只小号缝衣针的针孔大小(第15级以下得细支气管管颈小于2毫米)。如果把这些平展开来,其面积要大于70平方米,远大于人体实际需要的数量。人的生存离不开呼吸,通过“吸”摄入空气,把其中的氧气交给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随着血液循环传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被加以利用,而人体经过有氧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需要从血红蛋白排放到肺泡内,并经“呼”排除体外。研究发现,空气中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可以被阻挡在上呼吸道的口腔和鼻咽处,并最终以痰液和鼻粘液一起被排除;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进入气管后可以在气管到第16级支气管这个区间加以处理,这个区间的气管内膜存有可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和具有纤毛的上皮细胞,两者协作捕获细小颗粒,并把它们推向上呼吸道;更小的颗粒(直径小于2微米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等)可以进入第17级及以下。从第17级开始至23级的肺泡,管道内膜没有粘液细胞,也没有纤毛细胞。在这一段,微小颗粒的清除有赖于一种活性依赖氧分压的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经过层层抵御,保证健康人的肺泡内基本上没有致病微生物和有害物质。
如果环境中PM2.5的颗粒过多,那么当它们进入第17到23级这个阶段则主要靠“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吞噬后不能“消化”则会直接出现问题。
参考
潘学峰著 《每个人的医学》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医药分社,北京 200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8980-579413.html
上一篇:
Robert Burns: 是男人还他妈在乎这个?下一篇:
北京理工大学的岗位聘任和绩效工资涉嫌违宪